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論文

時間:2022-08-04 04:53:57

導語: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生態農業論文

1吉林省生態資源與生態農業建設

1.1吉林省生態資源基本狀況

吉林省位于東北地區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帶。是國家首批生態省建設試點省份,擁有富饒的生態資源、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稟賦較好。處于吉林省東部的長白山區自然及生態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著名的冷資源寶庫。長白山不僅是世界優質礦泉水產地之一,還是全國聞名的黑木耳、林下人參、林蛙油等產品的重要產地。吉林中部松遼平原是世界主要黃金玉米帶之一,西部科爾沁草原是中國著名的畜牧業之鄉,草原質量好,發展草產業和畜牧業優勢比較明顯。省內流域面積在20km2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條。水能資源98%分布在東部山區,有白山、紅石、云峰、豐滿等較大的水電站。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庫13座、中型水庫85座、小型水庫1300多座、塘壩5500多座,總庫容298億m3。吉林省森林資源也十分豐富,儲量大,是國家林業資源重要省份之一。2008年,吉林省擁有林業用地面積達928.8萬hm2,森林覆蓋率為43.4%;全省活立木總蓄積8.9億m3。2008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到538億元,林業產值比前一年增長了76.9%。吉林省從東到西呈現東高西低的特點,東西走向自然形成長白山地原始森林地帶、低山丘陵次生植被地帶、松遼平原地帶以及草原濕地4個重要生態區。生態環境呈現出系統性和多樣性并同時具有可恢復性特點,保護比較完整。吉林省東部是中國生物物種基因寶庫和林業產業基地,地位重要,水資源和礦泉水資源具有先天優勢;吉林東部和中部天然次生林面積和人工林面積都很大,總體森林覆蓋率比較高,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相當豐富;吉林中部地區地勢平緩,多屬于肥沃的黑土地,農田防護林工程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體系健全,結構優化,環境承載能力大為改善;吉林省西部草原面積十分遼闊,濕地面積也比較大,地下水和過境水資源很豐富。吉林省境內擁有29個國家及省級自然保護區,占總面積的10.3%;此外,作為中國八大牧區之一草地資源豐富。全省草地面積584.2萬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437.9萬hm2,主要分在東部山區丘陵和西部草原。東部草地零散、產草量高;西部草場遼闊,集中連片,草質好,尤以盛產羊草馳名中外,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

1.2吉林省生態農業建設成效

吉林省生態農業建設開始于90年代初期。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全省的生態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建立了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5個,生態試點村100個。國家第一批生態農業示范縣扶余、德惠和吉林市已經通過國家驗收。第二批大安、九臺生態示范縣的生態農業建設進展順利。目前,全省生態農業建設覆蓋面積超過133.33萬hm2,試點區糧食總產較以前增長16%,單位面積產量增長10%以上,人均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通過“十年綠化吉林大地”、封山育林、三北防護林建設和將25度以上坡耕地還林還草等措施,全省綜合森林覆蓋率由38%提高到42%以上,比80年代初期的35.9%提高了6.3個百分點。人工種草和改良退化草原面積達45.9萬hm2,草原“三化”加重的趨勢有所減緩。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快,主要江河干流污染物化學耗氧量平均值與90年代初持平,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到2006年末,全省認證的綠色農產品達1766個(其中有機175個、綠色442個、無公害1149個),綠色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以上的目標。全省陸續打造了“泉陽泉”礦泉水、“查干湖”分割魚、“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國內外市場的認可。實踐證明,生態農業建設對改善吉林省農村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結構、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地力、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民收入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的村莊狀態

自從吉林省新農村建設啟動以來,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鎮率先謀劃發展,制定了建設規劃,明確了建設任務和建設重點,加快了村莊衛生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步伐。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與參與熱情不斷加強。生產發展方面:試點村明顯好于其他非試點的村莊。在全國減免農業稅和農業直補政策出臺后,吉林省農民負擔減輕82.3%。新農村建設啟動后,建設村部879個,牧業小區598個;一村一品專業村869個、專業屯2260個;新上農業項目1686個,新上工業項目779個,新上商貿項目295個,新上旅游產業項目117個,新建工業集中區78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4510個,加入農戶65萬戶,帶動農戶126萬戶,分別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6.8%和32.7%。2006年到2008年吉林省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292元,年均增長率為16.4%。生活條件方面:幾年來,全省各地組織新農村試點村鎮以項目帶動的形式開展工作,共上各類項目1288個,修建鄉村道路、鋪裝巷道10409km。到2007年底,全省農村道路硬化路面達到90%,農村安全飲水人口比重達到85%,農村低保比例達到100%。享受“兩免一補”的農村學生達到43.7萬人。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1162.5萬人,占農村人口的83%。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70.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70.9%。固定電話等設施在試點村鎮基本普及。鄉風文明方面: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了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建設。近幾年來,新建設學校458所,衛生所983個;農民夜校550個;鄉鎮文化站和村圖書室1312個;體育健身廣場498個,安裝體育健身器材2720套;建設超市、幼兒園、網吧、洗浴點、老人托養所1910個。實施大病救助的人數已達2萬人,救助資金2874萬元。村容整潔方面:在新農村建設項目帶動下,共解決安全飲水909個村;建設秸稈氣化站20個;新建沼氣池22086個;新建磚瓦房2.95萬戶、改造舊磚瓦房4.5萬戶;新修圍墻263.71萬延長米;建排水溝373.87萬延長米;建公共廁所2907個,農戶衛生廁所8.4萬個;改造廚房4.13萬個;新建垃圾站、填埋點3299個;栽綠化、美化樹1447.1萬棵。2008年,吉林省加大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從村容整潔和改變農村面貌入手,擴大了新農村建設的試點范圍,將通化縣作為吉林省新農村整體推進試點縣。在兩年的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中,通化縣全縣共投入資金23594萬元。動員和引領全縣所有機關黨員干部、企事業單位、機關一般工作人員、企業家及在外地創業成功的家鄉領軍能人回鄉幫扶新農村建設,捐助籌集款物共2492萬元。研究決定把所有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并科學合理使用,發揮資金效益,提升縣、鄉兩級配套能力,協調解決了7318萬元的建設資金,協調村級投入資金6674萬元和農民自籌資金7110萬元,使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實施得到了有效保障。管理民主方面:農民群眾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參與程度和建設熱情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關于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意愿,根據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農民對新農村建設非常關心。有76%的農民對黨中央提出建設新農村比較了解,有90%的農民認為新農村建設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一件大事,非常重要。有近六成農民對本村居住環境感到不滿意。最不滿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規劃不合理,出行困難和環境臟亂差上,特別是村莊內部道路。絕大部分農民都支持并愿意參與新農村建設,大多數農民不僅關心,而且改變生產生活環境的愿望比較迫切,建設家園的積極性也比較高。

3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建議

吉林省的生態環境與地理分布具有明顯不同的區域性特點,西部地區牧草資源稟賦好,最適宜發展以畜牧業小區為主的農牧兼業型農村社區;東部地區森林資源稟賦好,最適合發展林下人參等特色農業;中部地區土質資源稟賦好,最適合發展以效益農業和循環農業為主的農村社區。這是根據吉林省的資源分布特點作出的農村生態發展的總體建議。根據吉林省生態條件的結構特點,西部地區適合發展節水農業和草地秸稈畜牧業。吉林省西部地區屬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鹽化、堿化、沙化、干旱和草原衰退十分明顯,因此,建議吉林西部地區在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指導下,制定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保護性恢復草地植被,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治理鹽堿地并合理開發當地生態農業資源,這是這一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為了緩解這一狀況,2008年,吉林省落實草原承包面積133萬hm2,占可利用面積的35.7%。恢復治理“三化”草原面積3.62萬hm2,因地制宜新增種草面積6.5萬hm2,完成改良草原面積4.3萬hm2,落實保護性草原圍欄面積3.5萬hm2,發展牧草種子基地0.032萬hm2。地方政府政策性規定草原禁牧面積52萬hm2、季節性休牧面積達到了84.7萬hm2。西部地區保護和恢復了43%的“三化”草地,植被平均覆蓋率提高到了76.1%。牧草總產量提高到了152.97萬t。農村社區落實專用飼料種植面積33.08萬hm2。牧業小區聯合種糧大戶收集秸稈飼料總產量提高到了2092.49萬t。新建青貯窖7553個,新增容積37萬m3,累計保留青貯窖33.2萬個,累計保留容積781.3萬m3。粗飼料開發成效顯著,秸稈等粗飼料加工企業發展到100家、規模養殖場(小區)發展到2700個、規模養殖戶發展到1.1萬個。每年用作飼料的玉米秸稈達到697.5萬t,占秸稈總產量的31.4%。秸稈變飼料,大大緩解了秸稈焚燒帶來的污染和粉塵侵害。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區,黑土地面積大,土質肥沃,適合發展科技型的優質高效農業。這一地區是吉林省商品糧生產的核心地區,發展科技型效益農業、以農養畜型畜牧業是本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

結合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和村容整潔目標,吉林省德惠市緊密依靠當地飼料、秸稈和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立足于資源優勢,依托龍頭企業,實施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和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并以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形成了“雞、牛、豬”過腹還田的良性循環,農、牧、加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吉林省扶余縣每年利用秸稈養牛達15萬頭,羊20萬只,僅黃牛每年就消耗秸稈45萬t,占全縣秸稈總量的28%;利用0.633萬hm2水面發展養魚110萬尾,全縣30%以上的雞糞用于養魚、喂豬,延長了食物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吉林市果樹場用生產玉米酒精的廢棄物進行副產品加工利用,每年除了生產3000t的玉米酒精外,還獲得玉米臍油2.49萬kg,玉米臍餅40.48萬kg,干酒糟396萬kg,回收二氧化碳150萬kg,日產沼氣3000m3。沼液經過三級氧化后用于澆灌果樹,年增產水果21萬kg,增加利潤100多萬元。同時一些中部地區農村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作物—甜高粱。甜高粱是粒用高粱的一個變種,是優良的飼料,也是生產酒精的優質原料。與其他能夠生產酒精的能源作物相比,甜高粱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據測算,農戶種植甜高粱每公頃可比玉米多收入2250~3000元,用甜高粱莖稈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比用玉米生產燃料乙醇可降低成本500元左右,效益顯著。吉林省每年產出玉米秸稈約3000萬t,其基本用途一是作飼料,一是作燃料,二是還田。玉米秸稈要一半用于飼料就相當于幾百萬公頃草原的產草量;一半用于作燃料能解決幾百萬戶的燃料問題。如果利用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發展沼氣不僅可以改善農村衛生環境而且可以促進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國內外經驗表明,生態優勢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保證,能夠增強農業發展后勁。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推動了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目前吉林省農業科技貢獻率已經達到50%左右,比2002年提高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玉米、水稻、大豆等核心糧食作物的良種普及率達到100%,畜禽類良種普及率達到95%以上。西部地區玉米等產業增產增收技術得到推廣,連續3年重點推廣了生物防治玉米螟、農區統一滅鼠和測土配方施肥3項重大增產增收技術,落實到農戶的補貼資金7500萬元,推廣面積達到1億畝,增加了全省的糧食產量。

在生產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思路指導下,重點推廣玉米大雙覆、旱作農業和節水灌溉等40項組裝配套技術。建設良種、科技、機械、栽培、管理等農業示范區、示范場、示范園2787個,示范效果明顯,深受農戶及社區的歡迎。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使全省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達到47%,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達到42%以上。從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客觀需要出發,循環農業的生態效益十分明顯,是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的方向,是建設美麗鄉村、實現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潔目標的有效途徑。吉林省東部山區特產資源豐富,最適合發展生態農業。東部山區野生經濟動植物資源的條件好,這是發展生態型立體農業的基礎。據統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野生動植物實物產品市場中,中藥材和其他林副產品占80%左右。這就為搞好野生經濟動植物馴養與栽培研究奠定了資源基礎,同時也為野生經濟動植物馴養與栽培基地建設創造了先決條件。從發展思路看,一方面保障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生物資源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保障生物資源研究的項目與科技投入,更要研究各種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途徑和方法。中國是藥用人參的發祥地,人參產量占世界產量的80%。吉林省是全世界著名的人參主產區,主要集中在東部長白山區的長白、撫松、靖宇、集安、汪清、安圖、敦化、琿春等8個縣市。2004年,全省人參種植面積達到4200萬m2,西洋參栽培面積達到800萬m2,林下參種植面積達1.6萬hm2。當年鮮參總產量1.5萬t,約占全國的89%,占世界的71%,實現產值6.5億元;產出西洋參干品約1000t,產值約1.5億元,占全國的80%。人參和西洋參的總面積達到5000萬m2,成了國內外遠近聞名的人參之鄉。

根據不完全統計,人參的國際市場整體規模在6000~6500t。其中西洋參與人參平分秋色,人參中國市場占有約80%~90%。但放在世界范圍來比較,人參制成品的高端市場基本上被日本、韓國和歐洲占有,我國的人參出口基本以生藥原料為主,近年人參皂甙等提取物原料出口有較大發展,以人參為代表的特色產業正在形成,五味子、林蛙油、木耳等產量不斷增加。促進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農民從特色產業中得到了利益。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正在特色產業的帶動下逐步實現。充分保護和利用吉林省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推動新農村建設是符合吉林省客觀實際的選擇。只有保護好已有的來之不易的生態資源環境,才能使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潔的小環境得到有效的治理;這是十分可行的方法。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不同發展模式中的生態村建設已經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村民的效仿。吉林省東部地區已經積累了比較成熟的經驗,實現了生態優勢向市場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化。合理利用生態資源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取得顯著成效。

作者:崔永軍工作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