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栽植面積下滑原因及策略

時間:2022-07-06 05:23:46

導語:棉花栽植面積下滑原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棉花栽植面積下滑原因及策略

1問題的提出

豫東地區是河南省棉花第一大主產區,主要包括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2~15•8℃,無霜期215天,年降雨量平均在668mm左右,且地勢平坦,土壤多為黏土和壤土,種植棉花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和優勢[1,2]。豫東地區常年棉花種植面積480000hm2,總產量510000t左右,占河南省植棉面積的64%,曾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棉花發展的優勢產區。然而,近幾年以來豫東地區棉花種植面積、單產、總產一直在大幅度下滑,2010年僅為367000hm2,下降23•54%,2011年9月的陰雨天氣和棉花價格低迷,對豫東地區2012年棉花種植面積又增添了極大的不利因素,棉花生產形勢不容樂觀。據2011年11月對太康縣6個鄉鎮,41個行政村,214個農戶抽樣調查,2012年棉花意向種植面積較2011年減少31•52%;扶溝縣棉花預留空當面積減少了13•4%。這種新形勢給棉花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因此,作者分析了造成豫東棉花種植面積大幅下滑的原因,提出了穩定和發展豫東地區棉花生產的對策與建議,以確保棉花產業的持續發展。

2豫東地區棉花種植面積逐年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2•1棉花價格波動幅度大,植棉效益優勢不強

棉農說棉花價格就像過山車,忽高忽低,摸不著頭腦。豫東地區1996~2008年子棉價格最高7•8元/kg,最低3•6元/kg,最低減稅收入2527•5元/hm2,最高減稅收入6366•0元/hm2,同時,價格持續低位徘徊。2008年子棉價格僅為4•6元/kg,棉花減稅純收益分別為當年小麥和玉米的79•07%和61•91%,比較效益較低[1,2]。2009年子棉收購價最初6元/kg,最高8•4元/kg,植棉遠低于種植糧食或蔬菜的收入。2010年棉花價格有所上漲,但持續時間不長。,2011年10月子棉售價為8元/kg,同比降幅達27•1%。2012年1月棉花價格僅為7•6元/kg,并且有價無市,農民觀望、商家不收,大大挫傷了棉農植棉積極性。

2•2收益減少,比較效益低

隨著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持續攀高,棉花種植效益持續低迷。據調查,開封市2009年棉花生產成本達到15285元/hm2,較2006年上漲了28•78%,其中僅農資一項增幅在19%左右。麥棉套種與兩季純糧食作物相比沒有優勢,2011年棉花純收益5738•55元/hm2;玉米純收益10237•5元/hm2;大豆純收益7444•8元/hm2,植棉效益已經明顯低于種糧效益,農民種棉不合算。

2•3棉花周期長,勞動強度大

棉花從種到收獲完畢,歷時7個多月,勞動繁瑣,費工費時。據定點調查統計,棉花生產用工385•5個/hm2,玉米99個/hm2,小麥62•85個/hm2,大豆63個/hm2,植棉用工比小麥、玉米兩季莊稼用工還多223•5個/hm2。過多的用工大大降低了農民植棉積極性。同時,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種管理、收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而棉花整個生長季節的栽培管理仍然以人工為主,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廣大農民有“只要種上二畝花,一天到晚進不了家”的說法,與農民“既要省力,又要得利”的種植理念相悖,所以根本不愿種植棉花。

2•4打工經濟影響植棉

目前,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月收入兩三千元,遠比種棉掙錢多,因此,好多棉農民放棄種棉,外出打工。據統計,2011年開封市外出務工人員占富余勞動力總量的89•36%,留下的多是婦女等弱勞動力,且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至使先進的棉花種植技術難以普及和推廣,科學栽培技術貢獻率較低,造成“一麥一豆”、“一麥一玉米”等省工、省力、管理粗放的種植模式比較普遍[3]。另有調查資料顯示,中國2億多農民工中,超過9成的新生代農民不愿意回農村種地,更不會種植費工費時、精細管理的棉花[3]。

2•5災害頻發

一是棉花病蟲害發生多且發生重,棉花病害主要有棉花黃萎病和枯萎病等土壤傳染性病害,由于常年連作重茬,以黃萎病和枯萎病為主的土壤傳染性病害不斷加重[1];棉花生育期間易遭受多種病蟲危害,如棉鈴蟲、蚜蟲、盲蝽象等,尤其是棉鈴蟲的為害,嚴重發生年份可造成棉花減產50%以上[1,2]。二是災害性天氣頻繁,春季低溫、夏秋季旱澇災害不利于棉花生產,造成棉花大面積減產。據開封市氣象局統計,如2003年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開封市連續陰雨,降雨量達462•4mm,比常年同期多287•8mm[1,2];2010年8月降雨量306•7mm,同比增加197•0mm;2011年9月降水量218•6mm,同比增加151•9%。長時間的陰雨天氣造成棉田積水、大量的棉桃腐爛,產量、品質大幅下降,農民經濟損失較為嚴重,對棉花產業的持續發展打擊很大[1,4]。

2•6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支持不夠,補貼作用弱化

國家對棉花種植僅有225元/hm2良種補貼,但總量不足、標準不高,辦法不完善,良種補貼的短暫刺激作用不斷稀釋與蒸發,早已被市場所沖蝕與抵消,杯水車薪難有起色,效果也不明顯。雖說2011年國家又出臺了棉花收購(收儲)保護價,但是平均收儲價為18797元/t,比臨時收儲價19800元/t,低1003元/t,低幅5%,沒有起到應有調控作用。國家近些年不斷提高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對農民進行了種糧補貼和良種補貼,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增加,如2008年開封市小麥播種面積305000hm2、玉米172000hm2,2009小麥播種面積增加到326000hm2,玉米播種面積增加到258000hm2;同時價格高、效益好的蔬菜類作物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擠壓了部分棉花種植面積,從而導致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減少[2]。

2•7棉花生產基礎設施薄弱、技術弱化

一是相當一部分農田排灌條件差,不能滿足棉花生產的要求,一旦發生旱澇災害,往往造成大幅度減產或絕收。二是農民惜地,棉花預留空檔過窄,麥擠棉現象非常普遍,造成棉苗晚發減產。三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相對匱乏和老齡化,土地投入低下,導致農田結構失衡,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下降,地力變得瘠薄,棉田管理粗放,部分棉田不中耕,不滅茬,不封根培土,旱不澆,澇不排,治蟲不及時,藥物不對路,化控不合理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棉花產量的提高[3]。

3豫東地區發展棉花生產的對策和建議

3•1提高良種補貼標準和實行植棉補貼

實施良種補貼能夠有效地解決品種“多亂雜”難題,達到品種優化布局和區域化種植,從而確保棉花產量、質量、效益的同步提高。但是隨著物價不斷上漲和棉農期望值的提高,棉花良種推廣補貼,以前制定的225元/hm2補貼標準,現在買不到種0•1hm2地所用的棉種,已不能有效調動廣大棉農的植棉積極性,應適當提高標準。抗蟲雜交棉具有抗逆性強的優勢,是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由于價格較高而影響推廣,因此建議在提高良種補貼標準的同時要安排一定的棉花雜交制種良種補貼,降低雜交種子價格,推廣普及棉花雜交種。另外要像扶持糧食生產一樣,對植棉農戶實行綜合直補,并與配方施肥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項目結合起來,集成用于棉花生產,強力推進棉花產業的發展[4]。

3•2增加棉花生產投資,提高棉田的抗災能力

棉花產量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然災害的影響,要想把自然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就必須加大政策投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旱澇保收田,不斷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來提高棉田的抗災能力[1]。

3•3提高棉花收儲保護價

國家出臺的19800元/噸皮棉收儲最低保護價,相當于子棉價格8•4元/kg,遠遠低于棉農的期望價,對拉動棉花生產的作用不大,因此,建議將棉花收儲保護價提高到22000元/噸,保證棉農的植棉利益,調動廣大棉農的植棉積極性。

3•4大力推廣短季棉、精簡栽培技術

大力推廣短季棉和早熟棉品種,把麥棉套種改為麥后大苗移栽,不僅能使小麥增產20%~30%,而且方便小麥的機械作業,同時,棉花的“兩萎病”和棉鈴蟲等主要病蟲害由于錯過了適發期,防治費用和用工相對減少,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與此同時要積極推廣棉花無土育苗、機械化移栽、化學除草、適當稀植等輕簡栽培技術降低植棉勞動強度[2]。

3•5加強科技服務及技術培訓

由于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留下植棉的多是婦女等弱勞動力,且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因此,一是建議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增強技術培訓力度,使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分析市場行情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增強其科技人員指導農業生產的能力和服務農業生產的責任心;二是建議培訓棉農,增強農民接受新品種、新技術的能力,使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以促使棉花產業持續穩定發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