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業狀況及發展策略

時間:2022-05-09 04:23:00

導語:山區農業狀況及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農業狀況及發展策略

山區特色農業是在山區的特定農業區域利用其特有的氣候、水土、生物等農業自然資源(以下簡稱資源),嫁接以高新技術,并與現代工業和社會市場緊密相結合,進行特種優質產品生產的高效農業產業化經濟群,是當地農業“三增”的主要來源[1-2]。在資源連年開采利用、資源儲備逐年遞減、社會需求逐年遞增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培植保護資源,開發優勢高效產業,保持資源和經濟協調增長,是山區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3-4]。

1山區地理概況及特色農業基本現狀

1.1山區地理及氣候概況

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區域特征明顯,國土資源以耕地、林地、草場、水域等構成,地理地貌自山脈腹地、江河源頭至山麓邊段、江河下游一般分為高寒山區、中岳林區、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4級梯形結構。耕地多集中于河谷、丘陵地帶,林草地多集中于高原、中岳地帶。地理、氣候復雜,自然災害頻繁;耕地少,林草地資源豐富,土地保護改良與社會分配壓力大[5]。

1.2山區特色農業現狀

山區雨量充沛,水資源一般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構成,地域分布比較均衡,蓄水多集中于河流,但農業利用率偏低,開發潛力較大。山區物種較多,用途廣泛,生物資源以經濟植物和經濟動物構成,經濟植物分喬灌草藤菌類,包括中藥材、果仁、果品、山野菜、食用菌等;經濟動物分鳥獸蟲蛇蛙魚類,包括雉鹿貂狐熊貉蛇蜂魚蝦蟹鱉等。主要用途為醫藥、食品、工業原料、建材、化工、綠化觀賞和動物天敵。利用特有的水土生物資源,依托中醫藥、綠色食品、有機飼料、林特產品等主導產業,山區廣大農民在廣闊的地域栽參種藥,種植山菜野果及綠優谷物,飼養雉鹿貂狐蛙魚等經濟動物,采集加工山野資源,增加收入,推進了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但仍存在著農業資源浪費流失嚴重,后備資源不足;基礎條件落后,抗災能力弱;投資偏少,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完善等實際問題,需要加以科學調整和優化,實現山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可持續化和效益最大化。

2山區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2.1培植保護自然資源

特色農業既能提質增效,又不斷消耗資源,故在發展中應以生態效益為根本,以經濟效益為動力,選擇適宜開發的項目、規模、時序和方式,科學規劃,揚長避短,循序漸進,穩步上升,不斷優化資源培植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最佳配比,防止資源浪費枯竭和經濟停滯下滑。鑒于特色農業對資源需求大,資源貯備不足的現實,通過封山育林、低改造林、“四旁”綠化、營造嶺地針闊混交林網和田園河畔保護林帶等,增加綠地面積,培植“喬—灌—草”三元立體林相結構,創造適于鳥獸蟲蛙魚棲息繁衍的環境,維護生物種群間環鏈型生態結構;充分發揮林冠截流和地被貯流作用,防風固沙,蓄水固土;實施“沃土計劃”,清石客土,排漬截漏,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加固大小水利工程,提高其控制保障能力;嚴格限采地下水,嚴加管護河流源頭的泉涌、濕地、植被,凈化沿河兩岸環境,防止水資源污染、破壞和流失;治理開發“四荒”,適度采集加工山野資源,保持資源持續利用。

2.2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以節本增效為目的,調整種植業結構,擴大綠優稻米、優質特用旱糧和特產經濟作物種植,引用節水節肥技術,降低成本,改善農產品品質;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粗毛糧過腹轉化,增加畜禽產品比重;科學開發參藥業,實行糧藥、果藥、林藥間作,立體開發;發展保護地生產,形成近郊塑料大棚、地膜覆蓋,中遠郊日光節能溫室、“四位一體”格局,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反季蔬菜、優質果品、食用菌和時尚花卉的面市量;開發生態經濟溝,利用溝內林(草、濕)地資源,實行經濟動植物種養加結合,增添花色品種,達到特優新稀,增值增效。

2.3建設區域經濟體系

在山區板塊式梯級結構中,利用地緣優勢,適區建立以骨干產業和產品為主導的功能性立體特色經濟開發體系。高寒山區以封山育林為中心,配套以果仁生產、蛙鹿養殖和特產加工,構造高原生態經濟體系。中岳林區以栽果種藥為中心,配套以低改造林、藥菌果菜培育,構造林果珍藥立體經濟體系。低山丘陵以珍藥家植為中心,配套以珍草種植、畜禽養殖和山野加工,構造牧業珍品經濟體系。溝谷平川以綠優糧經牧漁種養加工為中心,配套以沃土增肥、興修水利和綠優加工,構造河湖綠優經濟體系。城市郊區以設施農業為中心,配套以肉奶蛋蔬生產,構造圍城經濟體系。小城鎮以工業園區和物貿小區為中心,配套以特色產品加工營銷,構造城鎮帶動體系。交通沿線和重點景區,以旅游餐飲服務為中心,配套以二、三產業融合開發,構造沿線景區體系,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高效產業群和產業帶。

2.4實施主導產業帶動

在醫藥城建設中,協調各藥業集團,在山區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和鹿蛙熊獾養殖基地,著力開發醫藥保健合成制品,帶動參藥鹿蛙開發;在食品業發展中,協調各食品產業公司,在山區建立果品、谷物、水產基地,生產安全環保型綠色飲品、谷物和畜禽水產制品,帶動糧菜果菌蛙鹿漁開發;在飼料合成業發展中,協調各飼料、畜禽、水產公司,在山區建立飼料生產基地,生產無公害型有機飼料,帶動大宗畜禽水產和特色經濟動物養殖;在城鄉建設中,協調各建材和民用制品企業,有計劃地在山區建立林木、果仁開采加工基地,帶動林特產品培育開發;在市場發育中,協調內外商貿業,建立內聯產區、外通四海的特產品市場,促進山區特色精新產(制)品的內外流通。

2.5堅持宏觀調控

一是引入市場機制。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發展變化為主題,建立多元投資、多重受益的投融資體制,建立起產權明晰、職責分明、管理科學的利益分配新機制,廣泛吸納域內外城鄉社會閑散資金,擴大資本參股運營,促進資源培植保護、深度開發和各產業競相發展與產品增值增效。二是加快科技創新。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革傳統資源培植和產業開發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廣種薄收、粗養散放、自然選擇向技術密集型、精耕精養、節本減耗、人工馴化轉變,由淺層平面式的數量速度型開發向深層立體式的質量效益型開發轉變,由原初、中間產品向終端名牌產品轉變,提高特色產品的品位。三是強化社會保障。正確處理產業化運營中自然與社會、龍頭與農戶、資源與產品之間的利益關系,合理配置勞力、資金、技術、物資等要素資源,實現主體和諧聯動。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技術、物資、信息服務。建立法規監督保障機制,實施政策導向,推動山區特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