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困境應對措施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11:40: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困境應對措施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我們既面臨著困難和壓力,同時也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提出背景的研究,重點分析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困難和機遇。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困難;機遇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加強“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戰略部署。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六大任務之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被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概念的提出背景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主要解決吃飯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21世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和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從時代背景來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加快農村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迫切需要。同時,還是順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需要,可以說是“老提法、新思路”。新就新在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階段,通過兩個反哺,來使得農業得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使得農村社會能夠實現和諧社會。解決的是一個改進農村環境,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問題。
二、新農村建設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
新農村的提出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這一思路的形成,發韌于中共十六大: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將統籌城鄉放在了“五個統籌”之首;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兩個趨向”論斷,指出中國已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在五中全會上,則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所長馬曉河認為,在“統籌城鄉”、“兩個趨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者之間,有非常明晰的邏輯關系。統籌城鄉是戰略思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戰略取向,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戰略的具體化。
應該說,在一般的市場經濟國家,當它的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時候,職稱論文即財政占GDP30%的時候,就有條件由國家財政主導提供農村的公共品的開支,反哺才有可能實現。而2004年以后我國的整個財政規模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0%了。因此,總理在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三、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困難分析
3.1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投入不足,生產效率低下,鄉鎮財政困難,自我發展能力差:我國三農的現狀是:土地資源相對缺乏,難以普遍實現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的農戶很難及時準確地了解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脈搏;生產經營觀念和生產方式落后,各項農村社會事業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從歷史角度看,我國以前是從農業提取積累來支持工業化。據不完全統計,從1953年開始到1983年取消統購統銷政策,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農民對工業化的貢獻超過6000億元。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的財政投資基本上是以城市為主的,過去我國農業財政建設性資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較大。而與農民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負擔重,應該給農民一個長期休養生息的機會。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取消了農業稅,這是中國農業發展與世界慣例接軌的標志性事件。但是,取消農業稅后,縣鄉財政出現了負債過重的問題并有可能因為稅收的取消而增加。這些負債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不能指望讓基層自己消化,國家對這部分的債務應予妥善處理。
3.2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勞動者素質相對較低的制約: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之后連年明顯擴大,目前仍維持在3.21∶1。而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韓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始終是1∶0.8~0.9。農民不僅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長率也遠低于市民,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那么,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僅永遠趕不上居民,而且會進一步被拋在后面。除了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有區域之間農民收入的差距、農民內部的差距等等。在當前,促進農民增收是有效解決農業農村中其他問題的關鍵。
3.3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作用還很有限:科技對于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但是近些年突破性的農業科技成果不多。加上實行市場經濟后,農業技術的推廣體系建設也受到一定影響,農業科技到農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表現出比較粗放的特征。我國重要資源的產出效率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4土地產權或使用權的配置對資源的有效使用和農民利益的制約:我國農村從1980年初開始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業土地的使用制度,農業生產從集體轉向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體系,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和剩余收入索取權得到了擴大,農業生產率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但是,1984年之后農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部分專家認為農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如土地使用權的不穩定性等是這一問題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我國農村的土地所有權仍為集體所有,影響了農民的生產和投資行為,另一方面,勞均土地少,不能自由流轉,無法實行集約化生產,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低。
四、新農村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分析
4.1我們趕上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可以說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1)“十五”所取得的成就,為新農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8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近9%;財政收入超過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增長1.3倍多,到了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更是達到了24.66萬億元。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我們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2)我們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中國經濟已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們已從計劃經濟順利轉向市場經濟,由以農業為主逐步轉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經濟由以內向型為主轉到內外向并舉,并成為世界資本的投資熱土。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社會由單位制轉為社會制,另一方面是從農耕文化轉到工業文化。參照世界銀行的分類,自1996年,我國就開始告別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2004年1270美元,2005年1700美元,2007年為2456美元,基本達到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這一階段,往往會出現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公務員之家
4.2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這對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對于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我們永遠不能輕言,就完全靠市場來調節農業,新農村建設一個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要保證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命脈,作為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產業,要保證這個地位。中共中央對農村工作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多年來,中共中央都是每年召開一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每年發一個指導農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出五個著力“三農”的“一號文件”,從每年的主題詞可以看出中央在解決“三農”問題思路上的日漸成熟。
4.3“兩個反哺”將會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目前我國總體上已經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要自覺地順應這個趨勢,實行工業返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全面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目前,我國在政策和資金投向上都已經傾向了農村,正有條不紊的貫徹“兩個反哺”的方針,隨著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必將越走越快,越走越扎實。
- 上一篇:試論商業銀行防控金融風險的手段研究論文
- 下一篇:電力項目信息管理芻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