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病害
時間:2022-03-08 03:08:00
導語:水產養殖病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魚塘清整與消毒
1.1魚塘清淤
魚、蝦、蟹等經1年的飼養后,池底往往沉積著大量的食物殘渣和排泄物,這些有機廢物經腐爛、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細菌很好的培養基。因此,當淤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必須及時清除。銀鯽類的出血病及羅氏沼蝦、青蝦等細菌性病害的發病率的上升與池底淤泥不及時清理有一定的關系。按國外對蝦養殖經驗來看,高密度蝦類養殖,最好每年將池底的1層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細菌滋生所需的營養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蟲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減低侵襲性病害的發生率。一般來講,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這樣既使水體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滿足水產養殖類對天然餌料的需求,又可減少致病菌的滋生場所和細菌密度。因此,每年對魚池清整時,必須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1.2池底曝曬與冰凍
池底每年需經15d左右的曝曬和冰凍,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質,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經曝曬和冰凍的魚池,養殖病害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但池底干枯時間過長則易引起草荒。
1.3藥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殺滅致病菌、寄生蟲及孢子等,同時可改善池底土質。
2放養健壯苗種
選擇的標準:體質健壯,無畸型苗,且規格均勻。體表、鰭條或附肢無炎癥,無爛鰓、白肝等異常病癥。苗種游動(或爬行)靈活,無病態。有條件的單位或個人可用顯微鏡對體表、鰓、肝等部位取樣進行鏡檢,應無寄生蟲或致病菌。對羅氏沼蝦和南美白對蝦來講,應選購經過檢疫不帶病毒的蝦苗。
3種苗放養前藥浴
對魚類可用15~20mg/kg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5~20min,具體視魚類對藥物的忍受力而定。蟹種放養前,在水溫5~8℃時,用高錳酸鉀20g/m3浸洗3~5min,或用3%~5%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用來殺滅河蟹體表上的細菌和寄生蟲。蝦苗進池后即用二溴海因等(濃度達0.3mg/kg)進行全池潑灑4食臺或食場消毒
用250g左右的漂白粉對水,潑灑在食臺或食場的周圍,一般從4~9月每月2次;石灰輕消可有效地抑制致病菌,并可及時補充水體中的鈣質,使水體常年呈偏堿性。這對養特種品甲殼類尤為重要。生石灰輕消方法:常規養魚池一般每米水深為225kg/hm2,特種水產品(如鱖魚、蝦、蟹等)一般每米水深為75~105kg/hm2。
5選購優質配合餌料
要求顆粒均勻、水中穩定性好、營養全面、餌料系數低等,并添加誘食劑及穩定維生素C等,促進養殖品種的攝食、消化和吸收,促進其生長,增強抗病力,提高成活率。要注意投喂飼料的科學性,不要投喂單一飼料,避免缺少某種營養元素而引起營養性疾病。如蝦、蟹養殖中,除投喂動物性餌料和全價配合飼料外,還應保證充足的植物性飼料。
6采用生物調控水質
采用生物調控水質,確保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提高魚、蝦、蟹等水產品的體質和抗病力。生物調控水質可采用種植水草、放養螺螄、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可根據養殖品種選擇相應的生物調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體富含氧氣,減少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生成,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劑施放光合細菌、復合型活菌生物凈水劑(如西菲利)等,它們在水體中能快速將有機物質徹底分解成單細胞藻類可利用的無機營養鹽,減輕有機廢棄物的污染,而本身對養殖品種無害,同時自身在水體中能迅速繁殖生長形成優勢菌群,通過食物、場所競爭及分泌類抗生素物質,直接或間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長。生物調控水質的方法可減少池水排換量,從而減少從外界水源帶來的污染。研究和實踐證明,通過大排大灌換水的方法改善底質,效果不佳,會造成南美白對蝦生長不適,應激生病。
7配套增氧機械
通過增氧機的打水作用,增加水體的溶解氧,使底質中的有機物和水中魚、蝦、蟹的排泄物及殘餌等充分氧化分解成單細胞藻類所需的無機營養鹽,減少有機廢棄物的污染,保持水質條件良好,從而避免誘發疾病的應激條件產生。
8掌握病害發病規律
掌握某些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病規律,定期在水體中施用藥物或投喂藥餌,殺滅病菌,減少致病因素,但需注意藥物的拮抗作用和協同作用,并且不能與微生物制劑同時使用。如銀鯽的出血癥,在發病季節每隔15~20d對水體消毒1次,并投喂藥餌2~3d。
參考文獻
[1]唐開華,何寶富.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294,297.
- 上一篇:小乘黑楊樹豐產林營造技術
- 下一篇:果樹盆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