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6篇

時間:2022-08-29 09:46:37

導語: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6篇

第一篇: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保護研究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發展的越來越迅速,在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生態環境保護也越來越重要。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當改變傳統的建設發展模式,秉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觀念,在發展城鎮化建設時,不僅要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還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保證能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構建文明生態環境。

一、我國城鎮化中存在的問題

1.空氣污染

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迅速發展,其中最大的環境問題就是空氣污染。由于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天空氣體中的工業廢氣、汽車尾氣越來越多,導致全國多個地區出現陰霾、霧霾的現象,并且霧霾天數也不斷的在增長,各地區的PM2.5指數也越來越高。城鎮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群眾生活排放出大量的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氣體與其他污染物發生反應,形成了各種光化污染。

2.噪音污染

由于城鎮道路容易出現擁堵的現象,高峰期間的交通比較繁忙,極其容易產生交通噪音;還有各類城鎮工業在生產過程中,設備和機器高速運轉而產生的工業噪音;在城鎮中還有各種建筑施工現場,施工現場的各種建筑機械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建筑噪音;還有城鎮中的各個人口密度較大的地點,例如娛樂場所、商業交易等地點,都會產生較大的生活噪音。據研究表明,我國大部分城鎮居民都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不但對人們的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還會使人們出現失眠、心律不齊、記憶力減退等現象,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缺乏綠地

在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統當中,生態價值最高的就是園林綠地。目前我國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功能也逐漸增多,人們也充分認識到了園林綠地生態效應的重要性。它不但是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還是組成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部分。在我國的城鎮當中有一定的綠地,不僅能夠美化市容市貌和城市景觀,還能有效的減輕城市環境污染,改善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綠色植物不但可以平衡氧氣和二氧化碳,吸收過濾有毒有害的氣體,吸引粉塵,還可以使氣候得到有效的改善,最大程度的美化城市環境。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比較注重經濟行為,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地方政府也只注重經濟效益,導致居民的生活質量無法得到滿足,城鎮中的綠地面積少之又少。

二、產生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1.資金不足

在進行城鎮化建設時,地方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際情況中,大部分地方政府對于城鎮化建設的重視力度不足,沒有完全發揮自身的作用,阻礙了城鎮化的持續穩定發展?;A設施建設是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基礎,而地方政府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主體,當地財政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但由于財政分權制度,城鎮來的資金很難投入到小城鎮當中。相比城市來說,城鎮的科技、資金和人員都比較落后,但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城鎮發揮著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部分地方政府仍然秉持著傳統老舊的意識,嚴格根據上級下達的文件要求來進行改革,缺乏對于改革創新的主動性,所需資金也只能依靠國家撥款或向上級申請,無法作為紐帶連接城市和城鎮,無法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由于地方政府的資金不足,在城鎮化建設中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地方政府也沒有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能。農民和開發商也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增加自身收入而犧牲環境和資源。

2.缺乏相關法律法規

1989年我國出臺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近幾年來環境保護法體系在不斷的進行完善,但仍然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在我國建國初期,立法的技術水平較低,缺乏相關經驗,沒有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環境保護,導致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夠全面。并且建國初期我國比較注重經濟發展,一直秉持“先發展、后治理”的觀念,導致我國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多。雖然在出現了環境問題時,我國政府會及時制定應急方案以供使用,但應急方案缺乏長遠性,無法長期發揮作用。3.缺乏科學技術人類利用自然的主要力量就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人類擁有的巨大財富。但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較為落后,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作用也較小。我國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沒有充分發揮出科技支撐和引領的作用。各種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成果較少,重大創新成果也較少,農業機械裝備和園藝產品的主要來源還是進口。我國的科學技術缺乏長期的科技投入機制,農業科學的研究投入不夠平衡,無法適應科技創新的發展。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因此無法得到解決,逐漸越來越嚴重。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1.改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相比發達國家仍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所以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保證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夠與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式接軌,還要對經濟市場的發展規律進行考慮,最大程度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還要將政府的管理作用完全發揮出來。要注重對傳統產業的改革創新,轉換傳統產業的產業機構,結合信息化和工業化,加強強現代化產業建設。加大對現代服務行業的支持力度,從而促進環境保護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不斷的完善,對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改變。要對城鎮的消費潛力進行進一步的挖掘,拉動內需,促進城鎮的可持續發,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國民素質,做到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

2.健全生態環境制度

生態環境制度體系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前提。只有完善的生態環境制度體系才能真正制約企業的生產,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建立健全的生態環境制度政策,不僅能夠推動生態環境的建設,還能加大地方政府對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監管力度。對于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狀況要進行及時的了解,定期公布相關的環境質量,同時對于水資源的保護也要加大力度,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應用環境監測,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要健全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對污染較大、能源消耗較大的產業進行嚴格的監管控制,提高對企業生產的要求,這樣才能在促進城鎮化建設的同時真正保護生態環境。

3.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在城鎮化建設當中,有許多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是因為人們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而引起的。所以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當中,幫助人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采用報紙、電影、互聯網等數字媒體來對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有一定的了解,并帶領他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必須要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秉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理念。

4.走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人們應該認識到推進城鎮化的建設并非一日之功,要打破“人為造城”的傳統觀念,充分尊重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以此為基礎來推進城鎮化建設做到產城互動、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生態宜居。特別是要對小城鎮、小城市和大中城市的發展進行協調,在建設城鎮化的道路中推進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的協調發展。要對新型城鎮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充分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循環經濟的發展路線,建設循環節約型社會。

四、結語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只有找出這些問題,仔細分析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生態環境制度體系的構建,幫助人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才能真正保證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穩定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

作者:謝宇光 王會京 王紅霞 單位:邢臺學院

參考文獻:

[1]黃皓寧,徐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法律變革和創新的思考[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5).

[2]黃端.中國城鎮化水平被嚴重低估應引起高度重視[J].發展研究,2013(10).

[3]周其仁.“政府主導的中國城鎮化”呼之欲出[J].農村工作通訊,2013(02).

[4]劉培林.智慧城市有助城市結構優化[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3(02).

第二篇: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采取法律、經濟、行政以及其他技術手段,并且按照土地的用途和規劃目標的不同,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以實現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改善生態環境的這一過程被稱作土地整理。土地整理的內涵在于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原有土地格局和利用方式的改善,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利用率,實現土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完善,最終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1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鑒于我國土地整體仍舊處于初級階段的情況,我們仍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為主要目的,雖然大多數的整理項目是為了增加耕地面積,維持耕地總量的平衡,但是已經開始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予以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已經開始大面積營造防護林,這對于生態環境的惡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

1.1單一作物破壞了生態平衡

大規模進行土地平整,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耕地面積,并且實現了墾殖率的提升,但是這一過程也導致了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大規模減少和退化。農作物過于單一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大規模病蟲害,很容易導致受災區域的急劇擴大,此外單一作物還會減少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空間。

1.2對水資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由于大量耕地的開墾,需要新建農田水利工程,雖然會增加糧食產出,但是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攀升,這就會改變地表水系的網絡結構,會對水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由于需要大量修建道路和水渠,雖然減少了除草和維護渠道等工作內容,但是卻會影響涵養水源,易造成洪水宣泄。部分地區由于梯田建設不當,導致土壤過分侵蝕,很容易阻礙流域水源的補給過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資源總量原本就不充足,特別是隨著耕地面積的急劇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急劇攀升,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這樣的開墾工作不僅會延緩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會造成水土流失問題的加劇,破壞原本已經非常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后果,例如沙塵頻繁發生。

1.3分析評價論證不足

在進行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和專項規劃設計時,需要對土地整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論證,并且由于我國現缺少一套完整可行的生態績效評價體系,因此說土地生態環境評估工作很難落到實處。特別是部分工作人員為了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過分追求土地整理數量,卻對土地整理的質量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缺乏足夠的關注。

1.4生態系統結構趨于簡化

在進行農田灌溉及排水渠道的修筑時,為了減少項目投資,并且為了提高設施的耐用度,經常將溝渠建成直線形狀。特別是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為了追求土地整理的品味與結構,大量鋪設混凝土溝渠和路面。這樣不僅無法涵養水源,還加速了地表水土流失,并且還無法寄養水中生物,無法發揮水生物的自凈能力。此外,由于非灌溉期間水渠內不存水,更是惡化了溝渠附近的水環境。

2土地整理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2.1建立、確定評價指標

在進行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進行科學的生態環境管理,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評價體系。建立評價體系的核心就是明確評價指標,這樣不僅可以對生態環境監控指標進行量化,將土地整理對環境的影響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此外還要通過恰當的經濟、行政和法律措施來提高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

2.2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

為了實現土地利用率的充分提高以及土地結構的優化,我們應采取多項有效措施,來協調、緩解人與地的矛盾。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并且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作為自然地產物,土地質量的提高必須遵循規律,充分考慮到各生態因素的平衡、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土地生態系統與其他環境系統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采取適宜的生物和工程技術。我們以新疆地區為例,作為典型的干旱氣候,有充足的水資源才能夠保證農業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進行開荒造田,應對水資源進行全面布局,以水為龍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農業土地整理工作,這樣才能夠在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時,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2.3保護生物多樣性

通過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能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非目標生物多樣性,能夠在促進養分循環、防止土壤流失、提高土地產出率、保護土壤有益生物、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鑒于人們在農業區域進行生產,因此就無法像建立自然保護區那樣來保護生物多樣性,因此說在少影響或者不影響農業生產力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加大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

2.4實施景觀生態規劃

地球表面土壤、氣候、生物以及地貌構成了地表景觀,因此在土地整理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將目光放在土地調整、改造方面,還要對土地按照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論進行綜合規劃。例如:將田間兩邊的灌木林和防護林為單獨的林塊提供通道,在小溪和池塘邊種植樹木降低水溫等。

3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土地整理對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我們應盡快在原有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引入新的負反饋機制,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實現系統中總體生產力的不斷提升,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同增長。

作者:徐達劍 單位:新疆阿克蘇地區環境保護監測站

參考文獻:

[1]王柏仲.芻議我國土地整理的區域差異及對策[J].地理科學進展,2011,11.

[2]張洪國.淺析土地整理項目的經營模式[J].中國土地科學,2012,10.

第三篇: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形勢與任務

1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形勢

1.1農村居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一直實行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所以,使得我國農村林木亂砍亂伐、過度開采等現象十分嚴重,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生態平衡;除此以外,農村土地的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再加上,我國農村的經濟、教育條件有限,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較低,從而造成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1.2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投入不夠

鄉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基礎。但是,從目前我國鄉村建設的現狀來看,很多地區的政府部門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只是一味的看重經濟建設,而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卻十分忽視,因此,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使得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另一方面,很多地區和部門在發展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好市場的作用和優勢,只是一味的依賴政府的專項資金,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1.3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不夠完善,制度還很缺失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條件的限制,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大多都集中在城鎮區域,所以,使得農村干部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普遍比較淡薄,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污染來源廣、組織協調難、治理難度大等特點,所以保護起來比較困難。就目前來看,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還不夠完善,相關部門的執法力度不夠,廣大農村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相關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完善,這就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

2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

2.1做好農村綠化規劃設計

我國必須做好農村綠化規劃設計,加快農村綠化的步伐,在綠化時可以以道路兩旁、房前屋后、農村校園為重點,因地制宜進行綠化,可以通過建造生態休閑小區,提升農村的綠化水平。除此以外,還要按照適地適樹、綠化果化相結合的要求,對不同樹種進行科學搭配,多種果樹和林木相協調,從而很好的提高農村的生態化建設水平。一定要做好對古樹名木和大樹的保護管理工作,嚴禁人們砍伐、買賣古樹名木和大樹,引導群眾真正把農村綠化與發展林果經濟、庭院經濟、旅游經濟結合起來。

2.2保護農村飲用水

水是人們的基本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對農村飲用水進行凈化,不斷建立與健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保障機制,加強水產畜牧養殖污染治理,全面保障群眾的飲用水安全衛生。一定要禁止各種污染水體的行為,要嚴格控制養殖污染,真正保障農村水流通暢,提高水質達標率,確保水源水質安全。還可以建立農村飲水安全水質檢測體系,完善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機制,從而真正實現農村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3政府加大引導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保技術研究機構的投入力度,不斷壯大農村環境保護科研機構和研究隊伍,提高農村環保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科學的使用農藥,很好的利用太陽能,大力治理“白色污染”,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嚴格控制超薄農膜的使用,建立綠色食品檢測準入體系,倡導人們綠色消費。

3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仍然不容樂觀,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人們解決。要想真正做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就要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科技投入,讓科技充分運用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去,建立與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從而真正提高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

作者:盧山 單位: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藺春華.淺談臨汾市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的形勢與任務[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3):37-39.

[2]鄧建國.淺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對策[J].環境研究與監測,2015(4):55-56.

[3]王選剛,蘇偉淺.談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原因與治理措施[J].吉林農業,2010(6):146-146.

第四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青海被譽為“中華水塔”?!叭础?,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而黃南州地處三江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文明建設工作至關重要并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黃南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位置,確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重大生態工程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但是,生態環境的脆弱依然是最大“短板”,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

1黃南州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現狀

1.1草地現狀。全州總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95萬人。全州土地總面積2815.58萬畝,其中草地面積2474.48萬畝,占土地面積的87.89%,截止2015年初,可利用草場面積2367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5.66%。存欄草食牲畜206.5萬頭(只),全州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超載過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問題在短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1.2林地現狀。全州林業用地面積為788.63萬畝,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13.6%,其中有林地92.68萬畝,疏林地5.9萬畝,灌木林地474.1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6.89萬畝,苗圃地0.3萬畝,宜林地208.71萬畝。林業面積占全省14.21%。全州蓄積量590.76萬立方米,占全省的10.93%。全州森林覆蓋率為19.32%,高于全省水平14個百分點,全國水平1個百分點。

1.3小流域現狀。全州有較大河流60多條、小河流80多條,大小流泉1500余處。全州年均自產徑流量28.66億立方米,現年開發利用量6548萬立方米。截止2015年底,黃南州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共建成小水電站23座,總裝機13.612萬千瓦。同時,黃南州地處“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和黃河上游段,是黃河的重要水源補給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依據青海省三區劃分公告,南部兩縣為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北部兩縣為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1.4三江源保護現狀。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涵蓋黃南州澤庫、河南縣4個鄉鎮27個行政村,總面積2933平方公里,占三江源保護區總面積的1.93%,占全州總面積的15.5%,其中核心區面積543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1048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1342平方公里。保護區內現有人口3637戶、20005人。保護區內的麥秀林場和官秀林場被列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18個核心保護區之一,為森林灌叢核心保護區。

2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草原生態環境尚未根本改善。近年來,黃南州草原“黑土灘”治理、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仍然存在反彈的可能性。草地退化仍未完全遏制,“人、草、畜”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目前、黃南州6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超載過牧等不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的問題在短期內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中度以上的退化草地面積達1341萬畝,黑土灘型草地面積99.75萬畝,沙化草地面積43萬畝,鹽堿化草地面積5.5萬畝,鼠蟲危害面積達1025.6萬畝,毒草危害面積達387.9萬畝。從總體看草原退化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由于草原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與上世紀70-80年代相比較單位面積可食鮮草產量下降了50-60%,優質牧草比重下降了20-30%,有毒有害類雜草增加了70-80%,草原植被蓋度減了15-25%,優勢牧草高度下降了30-50%,原生態景觀破碎化,植被演替呈高寒草甸—退化高寒草甸—荒漠化的逆向演替趨勢。

2.2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南州各縣河道內無證開采亂挖濫采砂石料現象普遍存在,造成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草場沙化,生態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形勢嚴峻;雖然個別地區把料坑植被恢復工作納入到生態治理項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黃南州受氣候等條件限制,被破壞的植被很難恢復原來的樣子,水土流失總體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治理任務仍然艱巨。

2.3生態監管工作滯后,生態保護意識淡薄。政府執法部門工作不到位。由于礦產資源監管涉及部門較多,相互之間缺少溝通與協調,監管空白和部門之間責任不明、推諉扯皮等現象時有發生,聯合監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個別單位執法人員存在有法不敢依、執法不敢嚴等不規范執法問題。執法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執法責任追究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2.4排污工作進展緩慢,環評制度落實不到位。一些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和“三同時”制度落實不到位,“先建設,后環評”的現象還是存在;黃南鋁業污染問題引起關注,群眾反映強烈。在大部分地區,垃圾隨意堆放、垃圾處理廠的修建跟不上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水資源污染嚴重。對此,相關部門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河道治理工作遲遲得不到解決。

2.5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少數干部群眾和從事礦產資源開發的業主對有關法律法規不甚了解,對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的認識不清,依法探礦、采礦和管礦意識不強,以采代探、無證開采、亂采濫挖礦產資源的違法行為還時有發生。特別是同仁縣的砂石資源點多面廣,開采條件相對簡單,行政執法又缺乏強制手段,以致非法采砂、洗砂現象屢禁不止。

3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建議

3.1進一步抓好生態建設。認真落實三江源保護、草原生態保護、天然林保護與造林綠化、水土保持與小流域綜合治理、鼠蟲害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建設與管理并重,建立項目生態效益評估體系,完善目標責任化考核辦法,科學建設生態,依法保護環境,使每一項工程項目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

3.2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依法管理資源。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的作用,堅決治理草山、河道內亂批亂采濫挖砂石料現象,保證資源有序開采;凡是在河道內采挖砂石料,由礦產、環保、工商、水務等有關部門按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以法管理開采資源。要嚴格砂石資源開采的監督管理;依法打擊“亂開荒”、“亂開礦”等不法行為;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基本草原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荒山荒坡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各項有效措施。

3.3加大環境污染處罰力度。依法開展環評工作,改革完善現有的環評體制,建立“三同時”制度;對于屢次違法、亂丟垃圾的行為可以加重處罰。對連續兩次被環保部門抓住超標排污的企業、醫療單位、環保部門在實施處罰的同時,可以提請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限期治理或者停產整頓決定。

3.4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各級政府應繼續加強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領導,健全執法機構,明確執法主體,充實執法人員,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力量。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全民生態科普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低碳生活,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生態環保意識,調動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5加強生態移民工作,努力改善移民生活水平?!叭础币泼癜徇w戶的后續產業問題是生態移民工程的難點、熱點,必須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視,認真研究、深入探討,采取多種措施,確保生態移民搬得出、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

3.6重視立法保護工作。在不違反上位法的基礎上,政府部門應采取措施,重點弄清影響黃南州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因素、需要立法保護的范圍、體制機制等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考察吸取省內外先進經驗,盡快出臺地方性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來彌補由于缺乏相關的法規,在實施中往往感到無法可依、無所適從的現象。通過對黃南州生態環境的現狀分析,有助于提醒人們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引起高度重視,想方設法積極解決存在的問題,有效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只有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國家才能持續高效的發展,子孫后代才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家園。

作者:英青措 單位:中共黃南州委黨校

第五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開發等給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帶來了很大挑戰。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已經成為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污染

城鎮化進程中必然伴隨著工業化,雖然農村工業企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形成了巨大的壓力。農村工業構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工業企業向農村的遷移,二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工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工業集聚在農村地區,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一些城郊地區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而農村自發的“村辦工業”普遍存在產業層次較低、現代化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企業都存在著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后,而且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影響,將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簡單處理,甚至不經任何處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和空氣,造成企業污染點多面廣,難以監管和治理,區域污染嚴重。

(二)農村居家環境污染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與此同時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呈爆發式增長,與目前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問題的矛盾成為影響農村環境治理的重大問題。

1、生活垃圾數量、種類日益增多

目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為6.03億,占總人口比重為43.9%。農村常住人口每年產生約1.1億噸生活垃圾和約183.37萬噸生活污水。同時,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不僅是數量上的增加,種類也在急劇增加,大量不易分解的塑料、鐵、鋁、玻璃類物質的出現,使垃圾不能糞肥化,無法為土地所吸收。一些鄉鎮更是隨處可見胡亂堆放、胡亂填埋的“垃圾堆”,經雨水沖刷、太陽曝曬后污水橫流、惡臭難聞,既侵蝕了農田,污染了水體和大氣,危害著人的健康。

2、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農村垃圾處理率僅36%,約0.7億噸垃圾未作任何處理。截至2013年底,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有21.8萬個,僅占37%,達到無害化處理的村莊所占比例更低。有近60%的農村沒有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大部分地區的垃圾處理長期處于無序狀態。

(三)農業生產污染

隨著農業開發的不斷推進,農民的生產方式也得到了極大改進,但是不合理地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家用地膜、塑料大棚技術的廣泛使用,污染了土壤、水源,破壞了土質結構,加劇了農業生產污染,嚴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使用過量。過量化肥的施用,使周邊河流及地下水的水體氮含量增加,富營養化嚴重,另一方面,施入田間的農藥除少量被吸收和分解,大部分直接進入到大氣、土壤和水體中,造成環境污染,而農產品上大量農藥殘留也破壞了農產品的質量,嚴重威脅食用者的身體健康。

2、廢棄地膜、塑料大棚帶來白色污染。地膜覆蓋技術以及塑料大棚技術雖然帶來農業的高產穩產,但是我市每年使用量近2000噸的塑料薄膜,回收后仍有7%左右殘留于田地中老化變硬,不但給耕作帶來了不便,而且改變了土壤的結構和物理性質,降低了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阻礙了農作物正常的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減產。

(四)涉農環保配套資金缺乏

雖然近年來,各部門都在加大農村環?;A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但相對廣闊的農村地區,依然杯水車薪。一些地區的鄉鎮雖配有相關部門撥付購買的垃圾清運車輛,但管理上仍采取設施運行、維護費用都由鄉鎮、村承擔的方式,給基層財政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根本無力保障,而從農民居民中收取垃圾處理費用,從現階段看也不太現實。建設資金總量有限、設施運行費用無法保證等資金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的首要問題。

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環保意識

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把保護環境變成農村居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要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環境意識,組織鄉鎮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工作人員參加農村環境保護培訓等活動,增強鄉鎮領導干部環境保護意識和決策能力,抓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意識,強化污染危害的認識,調動積極性,增強保護環境自覺性,破除陳舊的生產生活陋習,大力倡導綠色消費。要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對村莊整治試點進行跟蹤報道,促進整體發展。

(二)構建城鄉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格局

在城鎮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鄉鎮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專項規劃指導下,綜合考慮區域性平衡,合理確定鄉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尤其是垃圾處理要綜合考慮對相鄰區域的輻射作用。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污染治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監督體制。構建工農業污染防治并重,從規劃、治理到考核的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格局。逐步實現城鄉環保機構一體化、城鄉環保設施一體化、城鄉環保隊伍一體化、城鄉環境監管一體化,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強化政府對農村環境治理的作用

要不斷優化政府的行政手段,做好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和相關政策法規,增強規劃及政策的約束力。強化農村環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建立起適應小城鎮特點和環保工作實際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對環境污染的懲治力度。加大執法力度,對那些治理無望、群眾反映強烈、污染大、消耗高、效益差的企業,政府應實施關、停、并、轉。將生態環境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各部門、各崗位的明確目標和具體指標,將指標完成情況納入政績考核范疇。

(四)加強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建設

要抓好生態示范區建設,積極推動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同時抓好城鎮工業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嚴格控制重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向農村轉移,堅決堵住污染向農村轉移的渠道,不僅在城區周邊、公路兩側不能上污染項目,即使在偏遠農村也絕對不能上有任何污染的項目,堅決杜絕新的污染源向農村擴散。發展生態農業,依靠科技,推進農業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帶動生態農業迅速和良性發展;通過制定更加靈活的政策,增強社會投資的吸引力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活力;通過龍頭帶動,整合產業鏈條,創新農業發展空間。

(五)創新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方式

繼續逐年加大資金投入,撥出專項資金,對于經濟不發達但地處重點保護區域的鄉鎮可適當提高市財政補助比例。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如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投資量大、回收期長、外部效應明顯而本身對企業直接效益不大的工程,應加強支持力度,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在用地、用電、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引導,效益吸引,采用BoT/ToT特許經營權等方式讓業主、農民增加對農業污染治理的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原則,通過合理的價格體系,在有條件的鄉鎮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費,多渠道加大環境治理的投入。

作者:趙丹 單位:中共營口市委黨校

第六篇: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探析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原始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目前,探索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路徑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主要造成了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業污染三個方面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水污染嚴重

水資源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自然資源,關系著我們的生存和生活。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腳步不斷加快,原始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水資源污染十分嚴重。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驅使下,農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鎮聚集。2000—2010年城鎮新增人口22809萬人,年均增長3.87%,新增人口生活污水累計排放量增加695.55億噸,占污水新增排放量的97.54%。并且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水大多沒有經過專門處理直接排入到河流中,導致水質惡化,水體變色,這些行為嚴重污染了水資源,更影響到居民的飲水資源。

(二)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新型城鎮化促使農村人口大量的向城市聚集,而這必將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國多數的城鎮還沒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居民的生活垃圾只是隨意的丟棄和擺放,同時還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而民眾的垃圾分類意識也十分淡薄。大量的生活垃圾也并沒有經過專門設備的專業化處理,任意的暴露在地表,嚴重的污染了空氣資源和土地資源,破壞了城鎮居民健康的生活條件。同時,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污水也隨意的排入到江河中,沒有嚴格有效的污水處理系統,原生態的水資源受到了嚴重的污染。

(三)工業污染嚴重

新型城鎮化為城鎮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前景,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城鎮企業產生的工業污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目前,我國的鄉鎮企業大多是粗放型的經營模式,企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企業也缺乏科學有效的規劃和管理,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并且流動資金有限,鄉鎮企業沒有能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工業污染的治理中來,所有大多的企業缺乏專門的環保設備和配套設施,進而將企業生產產生的工業污水、工業垃圾等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鄉鎮企業排放的工業污水嚴重危害了自然水資源,造成了水污染。鄉鎮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氣體嚴重污染了空氣,從而對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產生了很多不利的危害。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的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國鄉鎮地區的民眾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民眾的整體素質相對不高,致使鄉鎮地區的民眾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雖然他們也有一些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但是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意義;二是當地政府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不夠,政府對于加強環保意識工作往往是忽視的,所以廣大鄉鎮居民意識不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至于造成了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和擺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二)鄉鎮企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不斷加劇的進程中,政府將關注點主要放在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生產上,過多的重視鄉鎮企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市場效益,忽略了關于鄉鎮企業污水治理的問題。在生產管理方面,鄉鎮企業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企業盈利和生產效益上,忽視企業在生產中的污水排放和工業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問題。在環保責任方面,鄉鎮企業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沒有擔負起一個企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企業巨大的經濟利益背后是以犧牲生態環境換來的,而當今大多的鄉鎮企業還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三)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

從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來看,我國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我國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的制定源于近些年,經驗不足,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對于一些生態保護區域沒有明確合理的劃分,管理層面不到位。其次,對于違反生態環境保護法相關規定的企業和居民,評判標準不統一,也給執法部門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難度。最后,我國目前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大多是針對城市企業的,對于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和環境治理等方面并沒有十分明確的法律法規。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探析

(一)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人作為城鎮生態環境系統的建設者,對城鎮生態環境的管理起到了主體性的作用,提高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解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提高民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要充分保障廣大鄉鎮地區民眾的物質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因為只有在物質生活受到保障的前提下,鄉鎮地區的民眾才會將其余的精力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第二,政府應積極發揮其主導性作用,在當地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文化相關部門宣傳本地的生態資源現狀,讓廣大民眾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重要意義。

(二)加強鄉鎮企業的環保責任

在新型城鎮進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占有重大比例。鄉鎮企業排放的工業污水和工業生產垃圾不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生活,同時也制約著鄉鎮企業自身的發展?,F時期,鄉鎮企業加強自身的環保意識義不容辭。一方面,鄉鎮企業應積極改進企業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采用先進技術和引進相關的配套設施,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并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量,由粗放型的經營管理模式轉換成集約型的生產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企業也應加強自身的環保責任,充分認識到鄉鎮企業對于當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強化鄉鎮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生態環境環保意識。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解決和處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問題的依據。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時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堅持統一規劃、預防為主、防止結合的原則。具體而言,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誰破壞誰修復。第二,政府應就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具體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例如,法律法規應涉及工業污水處理規定、生活垃圾處理辦法、生活垃圾分類以及如何將垃圾分類再循環利用等等,最終使執法部門有法可依,使公眾有法可守。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工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途徑,而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應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之路。

作者:米楠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高雪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2]史亞楠,佟光霽.淺析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