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際商業交易的人文化拓展
時間:2022-05-13 09:03:00
導語:小議國際商業交易的人文化拓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兼論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建立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我國粗放式的貿易發展模式加劇了這一局面。在思考如何融入人文貿易發展的這一時代大潮流中,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落實中央提出的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國外經貿工作的實踐,探索借助發展人文貿易提升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模式的新思路,研究抗衡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趨勢——人文貿易保護主義的新對策,從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轉變。同時,研究我國如何發展人文貿易,“以人為本”,使人類活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我國向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一)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及發展
從人文主義對經貿思想的影響分析,人文主義的發展分為傳統及現代人文主義兩個階段。
系統化的傳統人文主義始于西方社會的文藝復興時期,其主要特征是“肯定世俗人生的意義,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推崇人的價值與個性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潛能;重視人的感性經驗與理性思維,主張運用人的知識來造福人生;建造一個人類幸福的理想家園。”傳統的人文主義是一種傳統的主體主義,即“人本主義”,把人確立為價值原點,認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與傳統人文主義思想相伴而生的國際貿易理論是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于西方社會的一種經濟貿易思想。15世紀初,正當文藝復興運動進入初期發展階段之時,重商主義興起,其發展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實踐為重的傳統人文主義思想。
現代人文主義反對傳統的主體主義,它更關注人的現實生存環境,一種對“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建立在對人性尊重的基礎上追求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理性態度,具有強調人的作用和地位,關懷人的歷史境遇,致力于人與人的平等、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和人與自然的統一等特點。概言之,現代人文主義是一種以人為本、尊重人性需要,并在深沉思考的基礎上去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的觀念形態,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對美好、真理、自由、民主、公正、仁愛、寬容、和諧等的追求。因此現代人文主義謀求的不是短時的經濟利益,而是人類的終極幸福。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發展,如可持續貿易理論、綠色貿易理論及WTO框架下技術標準、社會標準、勞工標準等關注人性化的貿易制度變遷與安排,也逐漸顯現出現代人文主義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在現代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內形成了貿易人文化的價值觀。國際貿易人文化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對傳統貿易觀缺陷的矯正,是指在與國際貿易有關的一系列活動中,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尊重人的生命及其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使人類活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貿易發展觀。國際貿易的人文化強調在貿易發展的過程中要關注人的身心健康;保持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及人類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傳統人文主義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以GATT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宗旨之一是“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過分地強調人的“主體性”一方面導致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本大計,對今后全球的穩定和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對傳統發展觀和傳統貿易理論進行反思的結果
傳統發展觀的前提是自然資源供給能力的無限性,而基于完全競爭市場假設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也認為,各國只要生產和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就能使社會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增進社會財富和提高社會福利。實踐證明,自由貿易確實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另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這種基于資源和要素主導型的傳統發展觀忽略了環境保護的成本,是導致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低價低質競銷的粗放型貿易發展模式在較低社會標準(如勞工標準)的基礎上不僅惡化了貿易條件,也損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倡導用環境標準、社會標準等原則來約束貿易自由化,探討現代人文主義精神下自由貿易對社會財富和福利的“現實”增長。
(二)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對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基于共同利益和愿望,旨在通過權威或約束性制度安排或規范,以促進全球福利和提高交往效率的國際機制變遷,推動著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WTO建立后,國際貿易體制也進入了問題結構模式與國際組織模式并存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多邊貿易體制中議題的擴展和延伸呈現兩個特點:一是由邊境措施向各成員方國內政策延伸,即議題由直接關注限制市場準入的貿易措施,轉向各成員方的補貼、政府采購、環境、知識產權等國內立法,甚至有進一步向勞工、人權等社會標準的立法進行延伸的趨勢;二是由針對貿易本身轉向與貿易有關的問題,如貿易和環境、貿易與競爭等。這為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在各國的關注和努力下,極大地促進了其發展;并且以WTO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中爭端解決機制、政策審議機制的完善,為防止個別國家利用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為幌子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提供了保障,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三)國際貿易人文化是對人的生存環境和貿易關系進行國際協調的產物
“制度是人所創立的眾所周知的規則,其目的在于抵制人可能有的機會主義行為。”由于國際貿易使實施較低社會標準的國家工人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惡化及環境資源的負外部性、市場失靈導致的治理環境的成本和收益不對稱等等,為了避免各國免費搭車的費用規避心態及建立在不同生產標準上的“不公平貿易競爭”,國際社會制定了一系列國際綠色、社會規范對貿易與人的生存環境關系進行協調。協調的進程實質上就是現代人文主義與國際貿易準則相融合的過程,從而促進了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
(四)國際貿易人文化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有關
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進程實質上是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相伴而生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是20世紀末國際貿易領導中出現的重要現象,隨著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WTO的貿易自由化原則、非歧視原則使得關稅、配額、許可證等傳統貿易壁壘作用大大削弱。發達國家轉而借助于WTO的例外原則,即允許以人類和動植物生命健康為由設置一系列標準,于是各種社會標準、技術標準、環境標準應運而生,取而代之成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法律手段。因此,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與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人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新貿易保護主義披上“人文化”的外衣,采用“人文化”的保護手段(社會標準、技術標準、環境標準等)與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關稅、配額等)的暫時性、短期性相比,有演變成為長期性、定型化制度機制的趨勢,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將注定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沖突和妥協中發展。
三、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1.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
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因此,從哲學意義上講,該假設其實是基于人本主義、功利主義的,把人看作是理性、自利、謀求利益最大化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從“邊際革命”以來,幾乎不再把經濟倫理問題納入正式的或稱標準的經濟分析之中。究其因,至少有一點是重要的,那就是理性的自利行為被作為經濟分析的基點,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似乎成為經濟行為的全部內容,其余則都是次要的、非本質的。
國際貿易作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影響。然而,這樣的趨勢并不能客觀把握經濟事實,因而也不斷受到沖擊,當“經濟人”基本假說之局限越發顯現,“不講道德”傾向的“經濟學”越來越受到質疑批判;經濟發展的沖突還不僅僅表現為經濟與道德的關系(人人關系),而且直接沖擊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天人關系),帶來人性、情感需求與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成人文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2.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
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不管是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理論還是H-O模型等)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假設生產商品A產生不利的外部效應(環境污染),并且只對生產國的公民造成影響(也就是沒有國際間的污染轉移)。對于進口國,我們已經發現,貿易的開展減少了國內對商品的產量,因此環境的外部效應也減少。對這個國家而言,將外部效應考慮進來,更加肯定了關于自由貿易有利的診斷。但是,對出口國而言就不是那么清楚了。產量的提高使得外部費用增加,從而降低了貿易帶來的凈收益。污染外部效應的增加可能大于出口順差帶來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該國面臨福利的凈降低。因此,需要獲取進一步的信息來得出貿易是否對出口國(或者是全體國家)有利的明確結論。盡管如此,生產的外部效應的存在減弱了自由貿易的作用,這一點是十分明確的。自由貿易是否是一個使福利最大化的制度框架成為爭論的焦點,Runge(1985)分析指出,國際貿易的增長往往增加人均GDP規模,但如其他條件相同,環境危害的程度與經濟產量和GDP正相關。另外一個理由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跨越國境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換過程必然產生環境污染的國際轉移,貿易的自由化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后果,并增加控制環境惡化的難度。
因此,對傳統自由貿易效應的質疑過程中,特別是在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貿易利益評價標準的科學性日益成為當前的研究重點。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國內禁止產品出口或對外投資問題及締約國和非締約國不同待遇對非歧視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提出了挑戰;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還有數量限制是否符合多邊貿易規則等。眾多的多邊、雙邊環保協議,大量的國家環保法規、政策和措施與現有的多邊貿易存在很多不協調之處,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國際貿易人文化考驗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較量
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一方面促進發展中國家積極轉變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將環境成本納入貿易利益的評價體系中去,阻止其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也考驗著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較量,從是否應該將貿易與環境議題納入WTO新一輪談判議程這一激烈爭論中也可略見一斑。以美國、歐盟為主的發達國家積極倡導,因為如果在WTO中進行貿易與環境問題的談判,要求各成員實施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標準,發達成員就可以阻止發展中成員低環境標準和低附加值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發達成員可憑借自身在經濟實力和環保科技上的優勢,在龐大的國際環保市場中占據領先位置。而發展中成員(包括我國)則普遍反對,因為保護環境固然能為發展中成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執行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標準,無論從提高生產成本還是從限制出口潛力來說,對發展中成員都是嚴峻的挑戰;一旦發達成員所主張的嚴格的環境法規和標準為WTO所肯定,很可能被發達成員濫用,成為“人文壁壘”(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發展中成員的產品將無法進入其市場。
四、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應對貿易的人文壁壘列入人文貿易的系統化研究范疇,從而提高貿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將可持續發展和人文化發展相結合,從指導思想的高度看,經濟和貿易的持續高速增長必須是通過依靠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來實現,而不是靠對環境和資源的粗放式消耗來維持,應以追求外貿、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效益為中心,促使對外開放的各個方面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應努力尋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出口、進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引進技術、海外投資等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依靠技術進步和強化管理,大力控制并努力減少對外開放對生態環境的消極影響。把提高環境質量作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方面來抓,樹立環境競爭力意識。建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對外開放法規政策體系、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1.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2.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
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3.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
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幼文.《多哈發展議程:議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
2.王金南等著.《綠色壁壘與國際貿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1
3.散長劍.《論國際貿易領域新的價值取向——人文貿易主義》[J].《國際貿易問題》,2005.1
- 上一篇:小議農村教育質量困境與破解
- 下一篇:國內農產品產業內商業交易問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