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增長對環境成本
時間:2022-03-09 10:24:00
導語:外貿增長對環境成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出口方面
1.我國出口總量增速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對外貿易額從1978年的206.38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7606.9億美元,而2007年前10月便已達到了17593.2億美元。其中出口額從97.5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9690.8億美元。我國外貿不僅總量大而且增速驚人,特別是2003—2006年,我國外貿年均增長29.9%,其中出口年均增長31.4%,這種高速增長大大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根據估算,“十五”期間,如果忽略生產結構與出口結構的差異性,出口總量增速對SO2排放的貢獻占20%左右,而出口結構變化的貢獻為5.5%,但生產效率提高貢獻了-5%,即只有生產效率的提高減少了SO2排放。可見,我國出口總量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我國環境質量為代價的。
2.我國出口結構對環境的影響
在我國現行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方式下,出口結構存在著諸多不合理,對我國環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1)從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首先,我國出口中工業制成品比重已遠遠高于初級產品比重,2006年兩者比重分別為94.5%和5.5%,盡管這意味著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但可能也意味著更多的環境成本留在我國。這里的環境成本是指生產和制造工業產品過程中產生和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成為出口這類產品的環境成本和環境負擔。工業制成品出口相對于初級產品出口而言,環境成本更大,因為它的環境成本包括了對原材料開采和加工的環境成本。所以,在欣喜于工業制成品出口急速增長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其背后的環境代價。
其次,在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中,具有優勢的多為污染密集型行業,而對環境影響較小、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品、環境友好產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較低。由我國歷年的進出口商品分類金額可以得出,我國出口比重最大的五個工業部門依次為紡織業、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及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其中以紡織業產品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品所占比例最大。而這五個工業部門也正是我國污染密集型行業。吳蕾、吳國蔚(2007)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化學工業的凈進口幫助我國轉移了最多的污染物,而紡織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凈出口則給我國帶來了最多的污染物負擔和成本。這就意味著,這兩個行業的產品出口越多,對我國環境的危害就越大。如此的出口結構不利于我國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2)從出口的企業結構分析
2006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4.68億美元,我國外資企業出口額在我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58%,外資企業對我國外貿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國的環境標準較低,使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據統計,1999年外商在我國設立的生產企業中,污染密集型企業占總數的30%左右,而在污染密集型企業中,嚴重污染密集型企業占40%以上。在流入我國的FDI中,有近1/4的資金投向了污染型產業;同時,一些外商還將母國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禁止使用的產品、技術和設備通過投資的方式轉移到我國,嚴重影響我國的環境。
3.出口貿易方式對我國環境的影響
我國的出口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方式壓倒了一般貿易方式,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53%。而在加工貿易方式下,進口的中間品在國內加工成最終產品再出口,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也加劇了環境污染的程度??梢哉f,我國在全球生產鏈中承接了更多的污染密集性生產環節。
(二)進口方面
我國進口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進口廢棄物對我國環境的危害。我國廢物入境數量巨大,而且增速驚人,1990年進口量99萬噸,進口額2.6億美元;1993年進口量828.5萬噸,進口額15.75億美元;1997年進口量1078萬噸,進口額29.5億美元;而2001年這一數字為1119萬噸,達到了歷史最高,占當年全年進口額的2.07%。洋垃圾的大量進口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對危險廢棄物的堆放、拆解、處置等過程嚴重污染了當地的水質、大氣、耕地并危及人類的健康和安全。
(三)小結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了我國外貿發展與環境沖突的嚴峻現實。在我國外貿迅速增長的同時,確實給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究其原因,乃是由我國粗放式的數量擴張型的外貿增長方式、落后的科學技術水平及相關制度的欠缺造成的。而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找到一條貿易增長與環境優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對我國外貿發展與環境沖突的分析,針對其原因,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以技術進步提升出口商品結構
我國長期粗放式的、數量擴張型的外貿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結構使我國在外貿總量增長的同時,并未獲得很大的貿易利益,相反卻付出了資源流失與環境惡化的巨大代價。因此,要緩解我國貿易與環境的沖突,首先必須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升出口商品結構。根據動態比較優勢模型,一國比較優勢的演進和貿易結構的變動主要取決于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由于我國要素稟賦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因此技術進步是提升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根本途徑。國家可利用當前國際產業結構轉移的機遇,有選擇有重點地引進先進技術;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注重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運用財政手段鼓勵企業進行研發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等方式促進技術進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降低出口產品的能源與原材料消耗,使外貿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二)實現出口產品環境成本內部化
低廉的價格一直是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但那是以犧牲我國環境為代價的,因為其中并未包括環境成本。也就是說,我國環境的惡化沒有通過轉移環境成本給國外消費者而獲得補償。國外消費者免費享受了我國的水、空氣和生態環境,而我國人民卻得承受環境惡化的后果。因此,國家應采取措施盡快實現出口產品環境成本內部化??删C合運用排污收費、環境稅收、排污許可證交易、押金、環境損害責任保險等經濟調節手段,促使企業改變其污染環境的行為,降低成本,提高環境競爭力,促進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建立并強化進出口貿易的環境準入制度
通過提高環保意識,制定相關環保法規和標準,建立并強化進出口貿易的環境準入制度。在出口方面,應當對“兩高一資”的出口行業實行環境準入制度,通過設立較高環境和資源耗用標準及進一步擴大出口征稅范圍等措施,減少新增產能,達不到標準的企業應予以關閉,同時也可將污染企業的信息公諸于眾,通過公布環保黑名單等形式,使國外進口商獲知污染企業的不良行為,停止進口其產品。這樣的措施不僅有利于國內環境保護,也有助于樹立我國在國際貿易中良好的環境形象,減輕國際輿論的壓力。在進口方面,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產品和資本準入的環保標準。正確引導外資投向,鼓勵外資投向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行業,同時對達到環保標準的外資企業予以獎勵,不達標的則要采取懲罰措施直到達標為止;建立自己的綠色保護屏障,防止污染廢棄物的流入,不做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確保國家環境安全。但同時,我們必須鼓勵進口那些對自然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的產品,優化進口商品結構,從而實現環境成本向國外的轉移。
(四)加強環保的國際合作,提升整體環保水平
我國要走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離不開環境保護,但由于我國經濟和科技水平還較低,要增強環保能力,提升環保水平,必須加強環保的國際合作。一方面,國家要積極參與環保的國際科技合作,鼓勵本國環境專家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積極探索,合作開發環保產品,同時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適用的環保技術和設備,提升本國環保水平;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入相關國際環保組織,取得合法地位,充分利用國際上保護發展中國家免受發達國家歧視和限制的保護條款,爭取自己合法權益。此外,還要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合作,彼此借鑒,共同提升環保水平,聯合起來同發達國家談判,共同為取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條款而努力。政府要努力促進國家間生態標志和其他環境標準的互認,協助我國外貿企業通過ISO14001認證。
參考文獻:
[1]米薇,李忠斌.環境與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2]許士春.貿易對我國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3).
[3]葉努求.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環境與貿易相協調[J].環境保護,2007,(8).
[4]朱啟榮.我國出口貿易與工業污染、環境規制關系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8).
- 上一篇:對越貿易發展
- 下一篇: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