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貿易自由化影響就業
時間:2022-04-01 02:27:00
導語:論貿易自由化影響就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經過15年的艱苦談判,終于在2001年12月11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成員。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進行貿易改革。90年代,為了適應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要求,中國曾多次大幅度削減關稅,1993年12月,中國的平均關稅率從43%下降到36%,1996年4月,又下降到23%,1997年10月,進一步下降到17%。2000年,中國的平均關稅率為15.6%,2001年的平均關稅率為15.3%,2002年為12.7%。
在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大、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之時,中國經濟和社會出現的一大問題就是嚴重的失業問題。2000年中國全國總人口為12.66億人;全國從業人員年末數為7.12億人;城鎮從業人員年末數為2.13億人,其中單位從業人數為1.16億人,包括采掘業、制造業和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在內的工業就業人數占單位從業人數的36%;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59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但實際上,中國存在著三種失業人員,一是登記失業人員,這是最明顯的失業;二是下崗無業人員,是轉軌時期失業從隱性狀態走向顯性狀態的一種過渡;三是在崗的隱性失業人員,表現為部分國有部門富裕人員過多但仍難于在短期內解決的狀態。從統計上看,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不高,但這并不反映真實情況。據1995年國際勞工組織和中國勞動部調查,城鎮各類企業的隱性失業率為18.8%,農村失業率高達31%,總體失業率達27.7%;國內學者胡鞍鋼估算,中國1998年城鎮失業率為7-9%。由于對失業定義的標準不一致,導致測算結果不同。無論如何,中國的實際失業率比統計年鑒的數字要大得多。
中國的貿易自由化對就業的影響到底多大,貿易開放與失業問題到底有多大關系,這是很多公眾和政策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有些公眾擔心中國加入WTO會對中國的就業問題產生巨大沖擊。本文試圖定量分析中國貿易自由化對工業就業的影響,并將貿易自由化對就業的影響與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就業的影響分離開來,從而說明到底什么是影響中國目前就業和失業的主要原因。
二、貿易自由化對就業影響的理論分析
貿易自由化是一國根據本國條件逐步消除貿易壁壘,減少政府對貿易活動的直接干預,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從一種保護的貿易體制向自由貿易體制轉變的過程。從廣義的角度講,貿易自由化的范圍,不僅包括商品貿易市場的開放,而且包括與貿易有關的投資限制的減少,還包括服務領域的開放等;貿易自由化不僅體現在進口限制的減少,而且對于出口也應減少直至取消補貼;政府在貿易中的干預應該越來越小。從狹義的角度講,貿易自由化主要指進口貿易限制措施的減少。
從國際貿易理論講,貿易自由化的目標是通過資源的重新配置提高經濟活動效率。但是無論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還是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新國際貿易理論,都是建立在假定充分就業的基礎上,這就意味著貿易不影響總就業水平,并且當貿易影響要素流動時,要素的調整是即時的。
這種充分就業假定與要素充分流動的假定與現實是不符的。現實中存在著失業,另外,要素在不同部門間流動時不會立即完成,勞動者在就業之前需要培訓和尋找,這使得勞動者在要素流動過程中要遭受一定時期的失業痛苦,從而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貿易自由化對就業的影響表現在,由于貿易的開放,使得進出口增加,出口的增加會帶動有關產業就業的增長;進口的作用表現為綜合的結果:一方面進口直接使得有關產業產出減少,從而減少就業,另一方面,進口的中間品會帶動產出的增加從而增加就業,進口的資本貨物如果用于更新改造,會使生產效率提高,就業減少,如果用于新建企業,則會帶動就業的增長,因此進口對就業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三、貿易自由化對就業影響的經驗分析
(一)方法論
貿易自由化水平的直接度量為關稅的下降,非關稅措施和其他貿易限制的減少。但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名義關稅率和實際關稅率往往存在著巨大差異,如中國的實際征收關稅率在1998年僅為名義算術平均關稅率的15%,2000年為26%。另外由于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定量化存在困難,數據難以收集,因此許多經濟學者用貿易自由化的結果近似地表示貿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本文中,我們用進口滲透率和出口導向率作為貿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標,這種方法在國際上也常采用。
在研究貿易自由化對就業的影響時,本文采用Hine和Wright(1998)創建的模型,他們從工業行業出發,假定生產函數是Cobb-Douglas函數,即:
附圖
式中,Q[,it]為第i個行業t期的產出,K[,it]為第i個行業t期的資本存貨,N[,it]為第i個行業t期使用的勞動。參數A為隨時間變化的量:
附圖
式中T為時間趨勢,M為進口滲透率,X為出口導向率。
我們將(2)式帶入(1)式,并用對數表示,推出對勞動的需求依賴于產出、進口滲透率、出口導向率、時間趨勢等,據此建立回歸方程為:
附圖
(二)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采用的數據為中國34個工業行業從1995年至2000年的數據。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海關統計年鑒》相應的年份。關于數據的問題,主要是各個工業行業的進出口貿易數據不能直接獲得。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對于工業行業的分類目前采用的是國際工業分類標準(ISIC),而在《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海關統計的進出口商品分類是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協調編碼制度(HS),兩種方法不同。本文將進出口商品按照工業行業分類標準,從商品的屬性出發重新進行集結,從《中國統計年鑒》中的37個工業細分行業里選取35個行業進行分析,另外兩個行業即煤氣的生產與供應業,自來水的生產與供應業屬于壟斷行業,進出口額很小,數據樣本中沒有加以考慮。再有,由于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在就業的統計數據上是一個行業,所以將這兩個行業的樣本值進行了合并,成為食品加工制造業。因此總共有34個工業行業的樣本數據。
中國1994年進行的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將匯率變為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從1995年開始,中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保持平穩,因此我們選取的樣本數據從1995年到2000年,剔除了匯率變動的影響。
在1995-2000年期間,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1997年亞洲發生了金融危機,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等東亞一些國家的貨幣相繼大幅度貶值,使得中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從而較大地影響了1998年中國商品的出口,1999年以后,中國商品的出口開始回升,這種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是通過對中國進出口的影響引起中國就業變化的。從國內經濟環境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同時伴隨著醫療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國有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隱性失業顯性化。同時,國內需求的不足伴隨著結構性供給過剩以及競爭加劇使得原本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出現大量的倒閉或停產現象,從而造成大量的工人下崗和失業。對這種國內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就業造成的影響,本文通過建立年度虛擬變量,將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貿易自由化對就業造成的影響分離開來,為此,將計量經濟模型重新表示為:LnL=C(1)+C(2)LnY/P+C(3)LnX/Y+C(4)LnM/Y+C(5)LnK/Y+C(6)D96+C(7)D97+C(8)D98+C(9)D99+C(10)D2000(4)
式中L為勞動需求;Y/P為去除物價變動的產出;X/Y為出口導向比,等于出口值與產值之比;M/Y為進口滲透率,等于進口值與產值比率;K/Y為資本產出比,為每一單位產出所需資本。為克服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各個變量取對數值Ln。另外設置年度虛擬變量,以1995年為基礎,D96,D97,D98,D99,D2000分別為1996、1997、1998、1999、2000年的虛擬變量,它們可以反映不同年度宏觀經濟變量對就業的影響,回歸變量的系數和常數項用C(N),N=1,2,…,10表示。
(三)回歸結果
本文通過對中國1995-2000年34個工業行業,每個指標為144個樣本數據進行回歸,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看出,產出對就業起很大作用,產出增加帶動需求增長,產出每增長1%,就業增長0.7%;出口導向對勞動需求有著較小的正向拉動作用,出口導向每增加1%,勞動需求增加0.1%;進口滲透對勞動需求的影響不具顯著性,因此,進口滲透對勞動需求的綜合影響不大;資本產出比對勞動需求有著較大的正向影響,這意味著中國的各行業,在資本產出比較大的部門,勞動需求較大。從上述結果還可看出,除各個變量對勞動需求的影響外,各個年度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勞動需求的影響較大,相對于1995年,除1996年度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就業的影響不顯著外;從1997年到2000年,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對就業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這也說明,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失業和下崗問題越來越嚴重。
表1中國工業就業變化的計量經濟模型回歸結果
說明:***代表可信度為99%以上,*代表可信度為90%以上。
為了檢驗貿易和宏觀經濟環境是否相互作用共同對就業造成影響,在方程(4)中加入了年度虛擬變量和各回歸變量的乘積,回歸的結果見表2。
表2中國工業就業的計量經濟模型回歸結果
說明:***代表可信度為99%以上,**代表可信度為90%以上,*代表可信度為90%以上。
由表2看出,年度虛擬變量即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和貿易自由化變量的乘積對勞動需求的影響不顯著。因此,在中國漸進式改革中,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與出口導向率或進口滲透率沒有明顯地相互發生作用而對就業產生影響。
四、結論
中國當前經濟中出現了較多的下崗和失業問題,從上述計量經濟結果來看,出口導向率的增加對就業有一定的帶動作用,進口滲透率的增加對就業的影響不顯著,也就是說中國的貿易自由化對就業的綜合影響沒有負面作用;而國內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就業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中國目前出現的下崗和失業問題主要是由于經濟體制轉軌造成的,我們不能把出現的失業問題歸結為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中國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走之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低效率以及大量的隱性失業阻礙了經濟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只不過是隱性失業顯性化了,而這種失業的成本主要落在某些特定的地區、行業和社會群體上,如東三省等老工業基地,一些傳統的工業行業,低技術、低知識的老工人等,這使得改革似乎不公平,但卻是合理的。
中國加入WTO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是政府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經濟及就業的影響是深遠的。從短期來說,中國加入WTO會引起進口競爭部門的勞動力向出口部門轉移,在此過程中,出現一些失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的問題是,為保證社會和經濟穩定,中國政府需要并且正在建立較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以避免在改革中出現社會動蕩。
- 上一篇:區域經濟研究為例論文
- 下一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