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間品對出口的影響
時間:2022-12-23 03:17:00
導語:淺論中間品對出口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給中國帶來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諸多問題,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表明,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是中國對外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即中國在國際生產網絡中扮演著加工裝配地的角色,有大量的進口中間品經過加工組裝后出口到海外,導致了中國對外出口的大量增加。HenrykKierzkowski和LurongChen(2007)指出,如今零部件貿易比最終品貿易更為頻繁,碎片化生產和外包已經成為常態。
田文(2005)認為,目前由于新興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斷加入到國際分工中來,產品內貿易不但在量上成為國際貿易顯著增長的原因,而且成為國際貿易流向與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與產業結構升級的新途徑。崔瑋(2009)根據聯合國BEC行業分類標準對中國中間品的進口規模進行了估算,認為我國進口商品主要為中間投入品,占總進口的比例達到了60%左右,中國已積極加入到國際產品內分工中。Sven.W.Arndt(2007)強調,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多個國家生產,對于雙邊貿易平衡的分析考慮已經在逐漸失去價值。
鑒于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中間品的進口勢必會對中國的出口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旨在通過數據分析中國的中間品進口規模并運用面板數據分析其對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影響。
二、中國的中間品進口規模
在本文研究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影響之前,首先需要分析中國中間品的進口規模。由于本文主要側重于中間品進口對制造品出口的影響分析,因此相應的中間品是指生產制造品所需的中間投入品,基于SITC2的分類標準,主要存在于7類和8類商品中(71、72、73、74、75、76、77、78、79、82、87、88、89共13類),其界定參見FrancisNg,AlexanderYeats(1999)。從1987年至今,中國的中間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占世界中間品總進口的份額也在不斷提高,此處主要選擇1989、1999和2009三個年份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從1989年到2009年,除72類和89類中間品進口占世界中間品總進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外,其他類別的中間品進口比重都呈大幅上升趨勢,2009年多數類別的中間品進口占世界總進口的比重超過了5%,特別是73類——金屬加工機械、75類——辦公機器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77類——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和88類——攝影器材及用品、光學用品、手表等的中間品進口比重占到了世界總進口的10%以上,77類和88類甚至超過了15%,中國中間品進口擁有如此大的規模,足以說明,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大量的進口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組裝后再將制成品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圖1中國各類中間品進口占世界中間品總進口的比重
數據來源: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以及作者的計算
但是單憑中間品進口占世界中間品總進口的比重還不足以說明中國在加工裝配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進口顯性比較優勢(RCA)指數則可以給出有力的證明。進口RCA指數是出口RCA指數的一種變形,當RCA指數用中間品的進口數據來進行計算,那么該指數可以用來判斷一國在零部件組裝上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公式為:
如果大于1則說明i國在j產品的裝配上具有比較優勢,反之,則說明i國在j產品的裝配上具有比較劣勢。
根據進口RCA指數的公式,可以計算出中國在涉及中間品加工裝配的行業中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圖2為2009年中國13類制造行業的進口RCA指數。
圖22009年中國13類制造行業的進口RCA指數
數據來源: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以及作者的計算
從圖2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國73類——金屬加工機械、75類——辦公機器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77類——電動機械、儀器和用具及零件、87類——專業科學控制儀器、器具和88類——攝影器材及用品、光學用品、手表等的進口RCA指數均大于1,說明中國在這些行業的加工裝配上是具有比較優勢的,與圖1相對應的,這些行業的中間品進口占世界總進口的比重也是最高的。
三、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中間品進口規模巨大,且在一些制造行業的加工裝配上具有比較優勢,這些都會對中國的制造品出口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導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大幅增加。那么,中間品進口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制造品的出口,本文采用實證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
下面利用1987-2009年的相關數據,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影響,計量模型設定
Log表示對數值,相關指標的定義和數據來源見表1。
表1變量定義及數據來源
經過前一部分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國的中間品進口額和進口RCA指數均可以用來衡量中國中間品的進口規模,而這兩個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將這兩個指標分別代入模型進行面板數據回歸,既可以測算中間品的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影響,又可以檢驗模型的穩定性,因此設置了兩個結構相同的模型。由于中國的制造品出口受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供給方面的影響可以用中國的GDP來衡量,而需求方面的影響則與中國貿易伙伴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在該模型中加入了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加權GDP作為解釋變量,計算方式是將2008年中國出口額排名前25位的目的國家或地區的GDP進行加權。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是影響中國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將這一解釋變量置于模型中。
為避免序列自相關性的影響,在模型估算中對對數數據進行了一階差分,在以下表格中為簡潔起見,PC即表示中國中間品進口額對數值一階差分后的指標,其他指標類似。經檢驗,模型采用隨機效應,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
表2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影響的實證結果
注:,,分別表示1%,5%和10%水平下顯著,括號中數值為t值。
對比兩個模型的實證結果可以看到,各變量系數相對穩定且差異不大,說明模型結構較為穩定。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影響反映在PC和RCA的系數上,結果表明中間品進口以及進口RCA指數對中國制造品出口存在顯著的正的影響,也就是中間品進口的增加和進口RCA指數上升都將顯著的促進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增加。中間品進口增加1%,中國制造品出口將增加0.35%,而進口RCA指數上升1%,中國制造品出口將增加0.11%。這一結果足以證明,中國在國際生產網絡中所扮演的加工裝配地的角色導致了中國制造品出口的大量增加。中國的GDP和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加權GDP同樣對中國制造品的出口產生正的影響且非常顯著,特別是主要貿易伙伴國的GDP,每變動1%,都會帶來中國制造品出口大于1%的變動,說明外需是中國出口的重要影響因素。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中國制造品的出口存在顯著的負的影響,即人民幣的升值會導致中國制造品出口的下降,結果符合預期。
四、結論
本文的分析表明,中國的中間品進口規模巨大,且中間品進口對中國制造品的出口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說明中國在國際生產網絡中主要扮演著加工裝配地的角色,即從日本、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進口中間品進行加工組裝后再將最終產品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中國的對外出口中其實包含了大量別國成分,并未完全得到對外貿易順差所帶來的利益。
- 上一篇:外經貿局黨建工作匯報
- 下一篇:儲蓄員年末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