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貿易高速增長的因素與策略

時間:2022-05-10 10:40:00

導語:小議貿易高速增長的因素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貿易高速增長的因素與策略

中國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大國,面對國際經濟,特別是國際貿易的下滑,應該做出明確的判斷,提出對策,應對危機,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2007年以來,世界貿易出現的增長率放慢的勢頭,2008年,這種勢頭表現為國際貿易增長速度比上一年的明顯下降;在金融領域,次貸危機在征兆顯現不久,在美國突然爆發,并波及到歐洲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這種危機造成了信貸的突然中斷和收緊,乃至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將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演變為實體經濟的衰退,進而影響到國際貿易。

一、全球貿易發展的回顧

2007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從2006年的8。5%下降到6%,IMF預測,2008年世界貿易的增長率為5.5%,其中貨物貿易出口增長率為5%,進口增長率進為3%。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進.口的增長率分別為11.8%和7.1%。聯合國估計,2008年全球出口額(未扣除匯率和價格因素)的增長率為12.4%,進口額將增長13.1%,均低于2007年的水平。WTO的估計,2008年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僅為4.5%,可能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實際情況是,2008年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貿易國的對外貿易增長率都明顯下滑。

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三或第四大貿易伙伴,這些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都有下降的態勢。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國和地區出口變動趨勢(3個月移動平均數)

但是也應看到,在我國的不同地區或省份,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如江蘇、浙江、山東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繼續維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有的省份外貿增長速度能夠達到60%以上。另一方面,廣東省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多方面的壓力,大量外向型企業,特別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企業紛紛倒閉,使該省份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首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經過異端時間的調整、適應后,對外貿易又恢復了高速增長的態勢。總之,2008年盡管有諸多不利因素即將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2008年中國維持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和外貿收支的大量順差的總態勢已經不可逆轉。

盡管中國在2008年仍然保持總體上的高速增長,但是,企業承受的來自抑制供給方面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國為減少貿易摩擦,平衡貿易收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護環境、維護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先后出臺了降低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措施、頒布《勞動法》,規定最低工資水平,允許人民幣按照市場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達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對這種政策導向,多數企業采取了內部消化、擴大生產規模和轉嫁成本等方式,在獲取微薄利潤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產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種辦法鼓勵企業出口,補貼因中央政府抑2008年前9個月的對外貿易增長率為22.5%,進口增長率高于出口增長率,并大大超過世界貿易的平均增長率。到2008年10月份,盡管增長速度有所回落,但是外貿收支順差制

由上圖所示,2008年以來中國對上述八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都有下降的趨勢,下降最為明顯的是印度和俄羅斯。

一些指標表明,中國未來所面臨的出口需求不容樂觀。具體情況有如圖2所示。

圖2.中國PMI及“出口訂單指數”跌至歷史新低(41.6%)

但是也應看到,就是在這種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國對外貿易,特別是貿易收支仍然保持高速增長的狀況。具體情況,見表1。

表1.中國2006年以來對外貿易發展情況統計

由表1可以看出,從總體上看,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只是在2007年3月份,由于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旨在抑制出口的政策,再加上季節性因素,才使出口的增長速度有明顯的放慢,而其它月份,對外出口的增速多在20%以上。減順差的一系列政策出臺并沒有在總量上阻止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累計性增加。到2008年10月份,對外貿易順差反而創歷史新高。達到352億美元。前10個月累計順差達2162億美元。就兩大主要市場而言,中國對歐盟的增長率高于對美國的貿易增長率。

在我國的不同地區或省份,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是不平均的,一些省份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如江蘇、浙江、山東以及一些西部省份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繼續維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有的省份外貿增長速度能夠達到60%以上。另一方面,廣東省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多方面的壓力,大量外向型企業,特別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的企業紛紛倒閉,使該省份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首次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也有一些省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適應后,對外貿易又恢復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總之,2008年盡管有諸多不利因素即將影響中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但是,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外貿收支的大量順差的總態勢已經不可逆轉。

盡管中國在2008年仍然保持總體上的高速增長,但是,企業承受的來自抑制供給方面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自2006年,我國為減少貿易摩擦,平衡貿易收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保護環境、維護勞動者的經濟利益,先后出臺了降低出口退稅率、限制“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措施、頒布《勞動法》,規定最低工資水平,允許人民幣按照市場供求逐步升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達到抑制出口的目的。面對這種政策導向,多數企業采取了內部消化、擴大生產規模和轉嫁成本等方式,在獲取微薄利潤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產品的出口。地方政府也采取多種辦法鼓勵企業出口,補貼因中央政府抑制出口政策給企業帶來的負擔。在此情形下,多數省份能夠在充分利用自己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而少數省份在大膽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的轉型中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產品生產和出口明顯下滑,放慢了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出現了產業轉化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企業相繼倒閉的情形。

特別是當著來自中央政府抑制出口的政策還是企業擴大出口壓力,進而企業還在消化成本上升壓力的時候,來自外部需求的壓力也接踵而至。結果是我們在國外市場上,從兩個方面失去了競爭力,一方面,我國產品的出口成本由于政府人為的限制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又失去了在與同類產品出口國的價格競爭中的成本優勢或降價的空間,從而被迫讓出市場。此外,在次貸危機之下,由于財富效應使外國進口商承受價格上升的潛力也消耗殆盡,從而只能接受價格相對比較低的廠商或其他國家廠商的產品,相應地,我們質量很好,但價格稍高的產品被擠出市場。我們發現,凡是生存下來的中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和出口的企業都是那些消化成本的同時,被地方政府所支持的企業。相反,如果一些省份在中央抑制出口政策的基礎上又加大力度,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將不堪重負要么倒閉,要么轉到其他省份或國家,結果是該省份的貿易增長率明顯下降。

二、2009年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的因素分析

2008年即將過去,學者和政府的著眼點已經轉向2009年。客觀地說,2009年中國的對外貿易形勢非常嚴峻。一些學者預測,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率將在20%以下,我們的外貿收支順差在2000億美元以下。一些學者更加悲觀,甚至將此次危機與1997年的金融危機相比較。對此,我們必須冷靜分析。

2009年,中國對外貿易保持高速增長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供給方面,二是需求方面。從供給方面看,2008年,面對次貸危機,中國政府已經連續三次針對不同的產品調整出口退稅率,出口退稅率的提高,顯然對產品的出口競爭有重要的幫助,特別是對那些處于關閉邊緣的企業,這樣的政策優惠無疑是緩解其成本壓力的強心劑。而且,暫緩最低工資水平執行,又對企業降低成本,應對危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此外,利率下降為擴大產品生產和出口提供了低成本的條件。但是,在大量外匯儲備和貿易收支繼續保持大量順差的條件下,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甚至繼續升值的態勢難以改變。因此,從總體上看,次貸危機以后,中國政府已經從總體上調整了對外貿易政策的方向,變抑制出口為鼓勵出口,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轉變。它標志著政府的政策不再是出口供給增長的抑制力量。

但是,尚沒有真正認識到,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從而是出口結構調整的政策總體上是超前的。而且不是一般性超前,而是過度超前。實際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總體上實施產業結構大規模調整的階段,而是應該實施有限趕超的戰略,即只在部分產業、部分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省份,或地區實現超前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它不是一個貿易政策,也不是一個產業政策,更多的是以地區政策為主要方向的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個方面是需求方面。從需求的角度看,首先,我們出口的變動,決定于我們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出口的政策,從而讓出了一部分市場,導致出口的增長速度下降,如果對出口恢復原有的政策,那么這部分市場還有可能爭取回來。第二是次貸危機帶來的貿易信貸影響。次貸危機發生以來,信貸系統受到嚴重破壞,人們不再相信沒有物質作為基礎的信貸關系,而是回歸到實實在在的現金交易,國際貿易是一種建立在正常貿易信用系統基礎上的跨國界的經濟活動,如果貿易融資(TRADEFINANCE)信貸系統遭到破壞,國際貿易將難以進行。結果是成交的貿易活動瞬時減少。根據WTO的估計,因為次貸危機給國際貿易信貸系統帶來的融通資金缺口是250億美元左右,2008年11月12日,WTO召開了由19個國際和地區金融機構、私人銀行、信貸保險機構等30人參加的會議,呼吁各國積極建設和恢復國際貿易信貸,減少因此帶來的貿易障礙,保障國際貿易的發展。第三是,次貸危機的財富效應,以及由這種效應導致的對進口產品需求的減少。關于這一點,要詳盡地分析清楚,有必要將我們出口的產品分成不同的類型,一是生活必需品,或需求彈性比較小的產品。這種產品的出口不僅不會因為金融危機而減少,反而還會增加。因為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和財富的減少,更多的人進入比較低檔或只關注基本必需品的消費。從而,需求上升,我們過去在西方國家經濟衰退期有過這樣的經驗,即西方經濟越是衰退,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需求越是增加。其次是正常需要的產品。在財富效應的作用下,確實對進口產品的需求量下降。在此情況下,我們的經驗是,適度降低商品的價格,以獲取穩定的市場。我們從對機電產品市場結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這種需求差異。由兩幅圖可以看出,盡管一般情況下的急電產品總出口有較為明顯的變化,但是,機電類必需品的需求變化比較平穩。

從月度數據的情況也可以看出這一特點。第四是,金融危機影響到我國出口市場的實體經濟部分,即是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引起經濟的危機或衰退。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在此情況下,我們能否應對,主要是看相互創造市場的可能性。

三、我們的對策

我們的對策主要包括:在出口方面,調整中國出口干預的政策方向,由抑制出口轉向恢復鼓勵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以保持盡可能高的出口增長率和勞動力就業率;在保持和擴大出口的同時,要擴大產品的進口,采取這種政策導向不僅可以獲取我們基礎設施建設、引進高新技術等方面的產品,還可以適時減少貿易收支順差,并且以進口促進外國需求的恢復和上升,從而有利于擴大對我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使貿易環境不致惡化;在注重擴大內需的同時注重原材料和生產資料等的進口,緩解或減輕因國內需求擴展過快可能帶來的通漲壓力;正確分析我們的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分別采取不同類型的鼓勵政策;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金融機構一道盡快促成貿易信貸系統的恢復,甚至在風險相對可控的情況下,向外國的貿易伙伴提供一定的出口信貸;在外國企業或政府確實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嘗試易貨貿易形式,以便解決短期流動性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