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南昌起義失敗的原因
時間:2022-05-16 05:28:00
導語:透析南昌起義失敗的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南昌起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其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沒能與當地農民運動想結合,就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政權,而是采取了孤軍南下策略,陷入了被敵人圍追堵截的困境,最終寡不敵眾,以失敗告終。二是對開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農民武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了戰略決策的失誤,未能及時創造深厚的開展武裝斗爭的基礎。
關鍵詞:南昌起義、武裝、斗爭
關于南昌起義失敗的原因,已有多方面的評述,聶榮臻元帥曾撰文指出:“我們的黨當時還很年輕,卻已直接參加和領導了中國的大革命。由于我們還沒有經驗,特別是武裝斗爭的經驗,所以這個失敗是難免的。①”當前學術界的傳統觀點在此基礎上做了如下總結“由于缺乏在新形式下如何堅持革命的經驗,沒能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就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政權,而是采取了孤軍南下策略,企圖回廣州后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進入廣東后又有兩次分兵的錯誤,最后在強大敵人的圍攻下,遭到失敗。②”還有一種意見是對今年來學術界把南昌起義軍最后失敗的根本原因歸之于南下廣東的決策提出質疑,認為南下決策不是導致起義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其真正原因是南下途中的領導錯誤造成的:
1、政治上:沒有指定出正確的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廣泛地宣傳土地革命的意義,因而未能爭取到廣大農民對起義軍的支持;
2、軍事上:首先是南下前的準備不足,起義后不到兩天就主動撤離南昌,根本沒有進行必要的整頓。其次愛三河壩和潮汕兩次分兵,給敵人造成各個擊破的機會;
3、組織上:南征由于準備倉促,沒來得及在軍隊中建立黨的組織系統,沒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自然就不可能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③。
從當時的局勢及南昌起義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筆者比較贊同第一種意見。
與其時南昌甚至整個江西的反動派的武裝力量相比,當時起義軍的力量是不弱的。外部條件也非常有利,在江西和兩湖,特別是湖南,農民運動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聲勢震動全國,建立了較為雄厚的基礎,廣大那么正在迫切地希望革命的武裝力量去支援他們。在南昌一帶把力量展開,面向農民,與湘、鄂、贛廣大群眾運動相結合,廣泛地發動群眾,武裝群眾,依靠群眾,推動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創造革命根據地,應是最為合理的選擇,這也正是同志戰略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次基礎上,可以利用當時國民黨內部不統一、新軍閥爭權奪利的有利時機,各個擊破敵人,發展壯大自己。
當然,之所以選擇南下廣東而非就近與江西、兩湖的農民運動相匯合,當時來說是“中央的既定方針”④,是希望回到廣東重整旗鼓,依靠??谌〉脟H援助,然后再舉行北伐。但從廣東當時的情況看,這一選擇也并非是唯一的選擇。當時的廣東,封建勢力的基礎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特別是四月十五日以后,廣東的工農運動受到嚴重的鎮壓,革命根據地已處于失控狀態,單純想依靠外援并且把希望主要依靠在外援上面而不是更多地考慮自力更生,應該說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在南下的過程中,部分革命立場不堅定的舊軍隊背離了革命道路,同時,由于缺乏群眾的支持,無法補充新生力量,給養困難,最終形成了孤軍深入險地,給敵人造成許多圍追堵截的機會,因寡不敵眾而遭受了挫折。關于這一點,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在17年后的《關于黨的“六大”的研究》中把“沒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針”看作起義的錯誤⑤。
認真分析當時的形勢,筆者認為,起義軍除南下廣東或就地開展革命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即以閩西為根據地開展革命斗爭。大革命失敗后,敵強我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基本事實,因此,人民軍隊要想生存和發展壯大,就必須選擇敵人統治力量薄弱、黨組織力量較強、群眾基礎較好、地理條件優越、有足夠的經濟給養的地區建立根據地。而閩西則基本具備上述條件,可謂得天獨厚。這不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在此不一一贅述。
另一個問題是開展土地革命的問題。南昌起義雖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號且對此集中進行過三次討論,但組織者意見不統一,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對土地革命“不僅僅是執行不堅決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執行。⑥”胡繩亦強調,中共只有參加北伐戰爭那種以占領重要城市為目標的正規軍作戰經驗,廣大農村的革命武裝只被看作是配合的力量,因而南昌起義“沒有直接到農村中去發動和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村根據地。⑦”這應該是南昌起義最終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的革命問題實質上就是農民問題,中國的革命戰爭實質上也就是農民戰爭。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合作,建立統一戰線,要依靠農民;進行武裝的革命斗爭,要依靠農民。在廣大農村建立和發展革命武裝,開展土地革命,這是戰略思想的重要內容,也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戰略選擇。起義軍沒有制定出正確的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廣泛地宣傳土地革命的意義,因而也未能得到廣大那農民的支持,這是一個戰略性失誤。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迅速在當地開展土地革命有著尤其重要的意義。起義軍占領南昌城后,國民黨反動派急派重兵前往鎮壓,在敵重我寡的情況下,最好的戰略選擇應是避其鋒芒,同當時已有不小規模的農民武裝結合起來,開展長期的游擊戰爭,并深入到廣大農村去,帶領飽受壓迫的貧苦那么進行土地革命,從而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逐步發展、壯大人民軍隊。南下廣東造成了把主力部隊暴露在明處,給了勢力強大的敵人圍追堵截的機會,客觀上犯了冒險主義錯誤。
同志指出:“農民武裝……是使一切土豪劣紳看了打顫的一種新起的武裝力量。⑧”忽視了這樣一股強大的力量,也就造成了失敗的必然性。在農村開展武裝斗爭,也是當時形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來看,起義軍雖然在局部占有一定的優勢,但無論從總量還是武器裝備情況看,當時反動派的力量是占絕對優勢的。與敵人在數量和裝備上的有時相比較,我們的優勢只能體現在群眾基礎上。而從當時起義軍的構成看,這種優勢很不明顯,當時在南昌地區,我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主要有:葉挺領導的第20軍;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兩個保安隊;由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編成的第25師;以及蔡廷鍇的第10師等部。還有盧德銘領導的國民政府警衛團和領導的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等部,正由武漢向南昌集中。不難看出,起義軍的主體力量中,有不少是舊軍隊改編而來,甚至根本就是國民黨部隊,當然,這與南昌起義打國民黨旗幟有關。在這些軍隊中,缺乏政治立場堅定、革命信念堅強、富有戰斗力的真正無產階級成員,把革命成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蔡廷鍇所部第10師在南下途中叛變開往浙江就是證明。因此,擁有一支由真正無產階級為主體的、能征善戰的軍隊,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和平年代保障生產、生活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南昌起義的沉痛教訓。
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南昌起義,給了我們許多開展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及革命知識分子,在與資產階級反動派徹底決裂之后,單獨地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使命,堅決地用武裝的革命去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開端。南昌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研究其失敗的教訓,無論對史學還是新時期人民軍隊的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引注:
①《星火燎原》選編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77年版。
②王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頁。
③劉松茂:《重評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的決策》,《湘潭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④鞏健芳:《南昌起義再探》,《史學月刊》1989年第6期。
⑤鄭傳云:《南昌起義軍南下行動評述》,《江西社會科學》1987年第2期。
⑥林雄輝:《“土地革命”口號始于南昌起義說不能成立》,《爭鳴》1989年第6期。
⑦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頁。
⑧《選集》第1卷,1991年6月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八一南昌起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
2、《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3、李學通主編:《近代史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4、《八一南昌起義》畫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5、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現代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 上一篇:詮釋建立和諧文化的操作與思索
- 下一篇:療養院工作及置及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