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科技模式與策略研究

時間:2022-05-12 11:22:13

導語:閩臺科技模式與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閩臺科技模式與策略研究

發揮福建的政策、人文、環境、產業特色等優勢,爭取臺灣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機構來閩設立分支機構,從事研發活動;鼓勵臺灣R&D機構同福建的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合作研發,允許臺灣企業R&D中心參與重大科技項目的競爭與投資,可在項目申請、投資、土地利用權以及稅收等方面都給予優惠條件。加強福建企業R&D能力培養,鼓勵其在臺灣建立R&D機構。通過到臺灣建立R&D機構,可跟蹤本行業發展新動向,從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中獲益,為閩企的新產品開發服務。就臺灣而言,科技創新能力并非在各個領域都遙遙領先,很多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也是來自引進、模仿和改良發達國家的研發成果,而發達國家對關鍵技術采取嚴密的保護措施,嚴格控制尖端技術的輸出,以保持其科技領先地位和商品競爭優勢。如在LED產業,關鍵技術集中在日本日亞、美國科銳、德國歐司朗、飛利浦、歐司朗、松下等國際巨頭手中,知識產權基本都被壟斷。因此,閩臺可通過相互授權,互相提供技術咨詢,增強區域競爭優勢。目前,閩臺新興產業鏈部分環節的轉移和升級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臺灣LED產業向大陸轉移速度加快,已有近30家企業進入大陸。據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5月,臺灣在福建投資LED產業的項目達40多項。③其中,臺灣最大的LED芯片及外延片生產企業臺灣晶元光電(Epistar),投資7000萬美元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在廈門成立合資公司,主要經營LED背光源、LED照明共兩大應用產品。因此,福建應積極通過兩岸“搭橋專案”、“產業再造”計劃,共同孕育生物科技、納米、環保、海洋、新能源、航天技術等可能引領潮流的新興潛力產業,為提升閩臺未來產業國際競爭力打下基礎。閩臺在新興產業領域要多領域、全方位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政府幫助下,建立靈活多樣的交流與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尤其是我國科技專家和科研院所參與或牽頭組織國際和區域性的大科學工程,充分利用國際平臺,分享世界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要特別關注國際上某些專利到期問題,例如,藍色組件及熒光體相關專利將分別于2010年和2015年到期,閩臺應聯合起來,加強核心技術研發,爭取獲得有關專利,提高產品的國產化水平。1.4.2“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開拓海外生產銷售部門在“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出口歐美”的模式中,兩岸產業主要承擔附加值較低、依靠成本價格競爭的中端加工生產部分。因此,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兩地應開發出迎合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還要積極引導外資投向新興產業,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大陸擴大內需和全球產業重新洗牌等機遇,通過兩地產業合作,增強對國際產業與技術轉移的承接能力,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2以平臺共建共享為基礎的雙贏模式平臺是區域各種資源聚合和利用的載體,平臺的共建共享,對于促進閩臺科技資源的高效整合,產業的深度對接及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都有重大意義(見圖3)。

以平臺共建共享為基礎的雙贏模式

一是建立共享的科技創新人才庫,把分布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整合在一起,登記造冊,分類管理,根據研究項目需要,建立人才互借互用機制,使全社會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是建立科技人才共育基地。以兩地高校為平臺,合作教育,共同培養;開展課題聯合研究與攻關,經常、定期性地舉行各種主題的培訓;通過建立閩臺人才、青年培養基金,加強產學研合作,營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聯合艦隊。三是完善臺灣人才來閩創業優惠政策,建立臺灣人才引進快速通道,支持省內企事業單位聘用臺灣人才,鼓勵在大陸高校畢業的臺灣學生來閩就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臺灣高學歷人才及優秀科技人才到福建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實習。四是針對臺灣的科技強項,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組織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人員赴臺交流。閩臺應把兩地高校、研究機構、信息中心的圖書館、數據庫、網絡設施整合在一起,打造區域性的數字圖書館和數字信息咨詢中心,建立一個信息收集、共享、監督、反饋的共享平臺,及時準確地反映世界各地信息,并提供與之相關的數據,為閩臺科技資源的整合提供明確的方向和通道。此外,要抓住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的機遇,爭取臺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盡早在福建設立分支機構或參股福建金融企業,設立兩地合資的海峽投資基金,進一步擴大兩地貨幣雙向兌換范圍,逐步建立兩地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兩地區域性金融服務平臺。在科技資源的整合中,要充分利用閩臺的技術優勢,共同建立技術研發平臺,實現技術研發的融合、促進、拼接。目前福建在IT產業研發上,已建立起冠捷電子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廈門燦坤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閩臺汽車產業技術中心等,未來閩臺兩地應圍繞優勢產業建立研發中心。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福建省出臺的《實施意見》精神,支持信息、醫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加快電子信息、光電、石化、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和物流等產業領域重點學科發展,組建學科群,加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博士后站點等平臺建設,鼓勵臺商在閩投資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同時,立足海西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和要求,本著開放、資源共享的原則,采用政府啟動、市場運作機制,建設和完善一批公共技術平臺。鼓勵閩臺兩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檢測機構和企業及社會上各種力量參與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借鑒美國硅谷發展經驗,建立閩臺共有的科學園區。作為連接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橋梁,科學園區不僅為大學科研人員的研究提供了技術研發的基地,也為企業的孵化生產提供重要平臺,避免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分離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重復。科技園區直接溝通著大學與企業之間人員、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和整合。多年來,福建先后建立4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廈門火炬科技園、福州軟件園等科技園區,臺灣也建立了臺灣新竹、臺南、臺中高科技園區等。這為閩臺兩地科技資源的整合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此外,建設科技產業合作基地。福建已建立福州高科技產業合作基地、惠安綠谷臺商高科技產業合作基地、漳州臺灣鐘表科技產業合作基地、臺灣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產業合作基地、水產飼料和養殖科技產業合作基地、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科技產業合作基地、廈門大學科技產業合作基地等。同時,啟動了福建省閩臺農業科技合作(漳州)示范基地、福建省閩臺畜禽果蔬科技合作(新羅區)等示范基地的建設,這些都有力地推動著閩臺產業的交流與合作邁上新臺階。閩臺成果對接服務平臺建設雖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諸如閩臺中介服務平臺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技術、項目對接不通暢,對投資項目的引導、咨詢服務不夠,缺乏有效的高新技術合作項目庫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為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果對接服務平臺,一是應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福建省出臺的《實施意見》精神,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支持展會平臺和對接平臺的建設。二是培育發達而活躍的科技中介體系。加快技術經紀人隊伍的建設,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經紀活動,組織開展技術經紀人培訓工作,加強技術經紀人隊伍誠信建設;健全技術經紀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技術經紀機構,積極培育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設技術經紀公務服務平臺;營造技術經紀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保護技術經紀人的合法權益,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社會輿論環境,規范技術經紀市場。

以項目為紐帶的互動模式

閩臺科技資源的整合是以兩地科技資源要素的充分流動、科技資源的優勢互補為基礎,以政府計劃為紐帶和以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間自發產生的項目為紐帶形成互動將帶動兩地科技資源的全面整合(見圖4)。近年來,大學、企業、政府和科研院所間的合作備受青睞,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和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推動跨學科、跨部門間的合作項目。福建推出《福建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暨高技術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福建省“十二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專項規劃》等,臺灣推出《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云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等。在這種模式中,政府是項目的發起者和最主要的資助者,它與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自發的經濟合作關系,而是一種旨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密切的戰略聯盟關系。政府在整個過程中,制定相關項目,并通過對研究課題、工程進行資助之外,還越來越多地建立交流合作平臺,以組織和整合各方的創新資源。目前,福建設立的“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基金項目,大力資助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前景好的項目,激勵了一批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前來申請。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資助模式,轉向由研究者向政府提出課題申請,經過資助者評審通過后給予資助的互動雙贏的新模式。大學、科研院所作為特殊的事業單位,擁有大量的重點實驗室和技術研究中心,匯集著大批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承擔著大量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項目,掌握著大多數地區最先進的科技資源。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緊跟世界科技經濟發展的趨勢,掌握著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的最新信息。因此,她們間受自發性需求驅動,最易形成互動。然而,在互動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開放性等又會影響合作成本和規模。特別在閩臺合作中,由于政治等因素,臺灣地區的大學及科研院所的最近技術和研究成果基本不對大陸企業開放,兩地自發性的交流較少,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同時,沒有政府資助的資金保證,其他資助者將面臨較大風險,這種風險主要來自于對合作過程缺乏有效監控和管理,對合作成果的可用性的不確定性,以及更多的機會主義因素存在。因此,要促進閩臺的緊密合作,還必須合理地協調這些影響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實現閩臺科技資源的整合,對于應對國際競爭,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閩臺科技資源整合成績顯著,但整合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待加強,需要從單純的產業轉移和產品貿易向創新合作、技術研發等層面升華,需要從產業價值鏈低端的簡單合作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的創新合作轉移。

本文作者:陳喜樂鄭宇冰工作單位: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