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設計有機平臺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4:02:00
導語:生態設計有機平臺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面對日益迅猛發達的現代工業社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物質財富的今天,如何清醒理智的看待人類自身的價值,如何處理好與同類、自然、社會等方面的和諧發展關系,實現真正意義的生態設計大有機平衡,是人類共同面對和必須要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生態設計;價值;大有機平衡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論文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類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和文化財富。人的創造才能,社會價值,個人的欲望都得到極大的滿足和釋放。甚至傲慢地自視為“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為了獲得更大的貪婪和對更多物質的占有,人類極力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類中心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戰天斗地,其樂無窮”,“喝令三山五嶺開道”等口號,斷言“人定勝天”。一切以人為中心的意識無限膨脹以致于將地球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按照人的愿望來為所欲為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實現“為有豪情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舊貌換新顏。結果造成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強奪豪取,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風靡美國的“有計劃的商業廢止制”,即通過人為的方式使產品在短期內失效,從而迫使消費者不斷地購買新產品。設計不再是為人而是為物,其出發點在于獲取利潤。這種過度的商業性設計使人們不斷為自己的智慧暴殄自然資源,不斷將居住環境建設盡最大極限加以物化充實,嚴重破壞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造成生物鏈遭破壞、動植物迅速滅絕、地球超載、資源日漸枯竭、水源受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土地不斷沙化……等全球性生態危機。它不僅嚴重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也向以萬物靈長自居的人自身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仍然死守“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必將走向自掘的墳墓。
對此,人類不得不面對現實,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高度物質繁榮背后潛在的“生態”危機。并深刻認識到“人本主義設計”的狹隘性、偏執性和危害性。尤其是從東方的造物自然觀念中受到啟發,悟出了治天之道,養人之理。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認為,自然環境唯一的功用,為人類效勞,所以制天用地,是人類的職責。但這并非說荀子主張征服自然,而是要人們適應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和物的關系都是相互作用的。兩者應該和諧相處,保持有機互補的親和關系,才不致于破壞自然的協調和生態的平衡。所以,中國傳統天論思想的核心就是,無論是自然物質還是人造物品都是人類所擁有的財富,并非與之抗爭和劫掠的對象。“如果說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那么,這里所說的天人同體之情的培養,應該是一個主要的文化根源。中國萬物有情的思想,不但緩解了人與自然的爭斗,也凈化了深植于人類心底的破壞本性。”①有鑒于此,現代“生態設計”理念便應運而生。
生態設計這一概念的核心是實現人——社會——環境的相融共處與和諧。它關注的不僅是人自身的價值,而且關注自然的價值、人文的價值,著眼點是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人與社會的融合協調,人與人的和平共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實現設計的大有機平衡。它是對“以人為本”設計理論的完善和更高層次的提升。長期以來就是因為我們過于注重和維護“人本位”,而忽視了人際生態、文化生態、自然生態的大有機平衡,才招致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諾溫室效應、98年中國洪澇災害、朝鮮、越南戰后怪病頻發、SARS病毒肆虐等“天災”。其根源是“人禍”釀成。美國圣路易市“普魯迪·艾戈”低收入住宅被炸就是由于對“人本位”的偏執,忽視了人際生態的人性化需求所致,美國世貿雙子樓被炸,就是因為過于固守“惟我獨尊”的自我中心論,而忽視了不同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生態平衡而產生心理失衡所致。
正是由于人類長期以來都站在自我的“人本主義”設計這一狹隘的價值觀上,畢業論文而沒有從真正的人性的本質意義和大有機平衡的生態設計上把握設計,才出現了設計普遍追求商業化而造**性化的缺失和當代社會物質世界和心理世界的普遍失衡。正如1987年在巴黎諾貝爾獎得主的探討人類面臨的新挑戰為主題的會議上,和平獎獲得者,會議主持人韋塞爾在論述了20世紀人類取得的偉大成就后,就人類本身的困境指出:“人類已走在月球上,卻不去親近自己的同類;人在探索海洋的深度和宇宙的極限,而居住在同一樓道的鄰居對于他還是陌生的;人的壽命在延長,可高壽正在變成負擔和惡運。”①這種人類群體之間,人與人之間淡漠疏離的表現,認錢不認人,認物不親人的狹隘“人本位”的現象,就是因為忽略了生態設計大有機平衡中必然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主流文化與民間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同、吸納和融會。
⑤同②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全球化的信息社會,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世界公民”。這種由“群體主體”進化到“類體主體”的全球性物種,就應破除以往的部落生存、國家生存、區域生存、人類生存等“界域性生存”的“人本位”的偏執,充分認識到這個世界既是多樣的又是一體的,各種文明既是獨立的又是聯合的。從全球性的人類生存方式或生存形態這一大有機平衡上構建一種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豐富多彩,在寬容合作和共同目標一致的全球性文化。這個文化的內涵就是:“吸收信息文明的良性基因,融合各民族優良‘道器’文脈的‘有機設計體系’”。②形成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③的多元和諧共生狀態的生態設計的大有機平衡。真正體現出:“設計之要義是創物——創生——創符,即創造真的日用物品產品、善的生態智態環境、美的視覺傳達符號,以利于人類的悠然同存悠久共存”(翟墨語)的理想家園。最能體現這種意義的如意大利著名建筑設計師倫佐·皮亞諾設計的讓·瑪麗·吉芭歐文化中心(圖例)。它的文化生態特征就在于尊重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將那些富有活力的土著文化元素反應在采用了新技術的建筑中,根據當地的環境特點,運用了木材的鋼支架結構,使土著人的木棚結構在新建筑里得以傳承,成為土著文化新的象征。它忠實地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傳統和信仰的有機融合。這個由十座棚屋構成的建筑群,坐落在海濱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帶,面向大海,空靈剔透的結構可以讓海風自由穿越,調節室內空氣,達到節約能源損耗,減少空氣污染,適合善的生態智態環境要求,同時,它圓形的造型構成了雖為人造,宛若天開的散發著神秘色彩的美的視覺傳達符號。
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充滿潛在生命力的“雞蛋”形中國國家大劇院,職稱論文它把最原始的混沌和最前沿的混沌結合在一起,量身其間有一種“人在宇宙”的朦朧神秘感;中國的“潤揚大橋”被稱為現代的、生態的、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一流的工程項目,突出體現了以觀橋為主,突出大橋的雄姿。同時,把鎮江、揚州兩市的城市規劃和旅游資源與大橋橋區功能凝聚成一體,形成嶄新的城市濱江規劃格局和旅游體系,凸顯江橋文化、生態多樣性旅游、運動休閑教育、田園風光四大特色。
藍天、綠地、碧水、清潔、和平、安寧、宜人的生存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愿望,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設計作為體現人類共同愿望的社會化行為,必然擔負著自覺維護和創造人類生態大有機平衡的崇高使命。即:在充分融合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先進的“人——物文明”中的科學理性觀念,過濾其物質主義的貪婪:提取東方優秀的“人—人文明”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剔除其封建禮教的虛偽;借鑒中部高尚的“人—文明”中的虔誠信仰精神,消除其極端主義的偏執,提取全人類的優秀文明基因,共同建立和諧發展的國際新秩序:“人類,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國家、宗教、文化要以平等、互利、共存、合作和共同發展為基本原則,為免除鎧饉、病痛、愚昧、壓迫和暴力的威脅,實現共同的生活幸福和社會繁榮,努力建立21世紀國際新秩序……要在承認和尊重國家和地區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促進經濟全球化趨勢朝著有利于社會開放、文化融合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向發展。”④努力“消除其非文明遮蔽,澄明出異國同家、異宗同教、異文同化、異人同類、異寰同宇、異質同構的文明真義和殊途同歸的大美奇觀。”⑤這不但是規劃人類未來的最佳藍圖,也是創生設計的大有機平衡觀。
①參見馬衛民著《呼喚人間情懷》一文,載《環球時報》1997年10月5日。
②參見翟墨著《登高海自平——當代藝術手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參見費孝通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兩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載《光明日報》,2000年11月17日。
④參見《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發表<北京宣言>,全球社會學家呼吁建立國際新秩序》一文,載《社會科學報》,2001年9月23日。
- 上一篇:儒家與基督教比較分析論文
- 下一篇:黨員教育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