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林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7 08:15:00

導語:非公有制林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公有制林業發展論文

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林業發展的決定》,鼓勵放手發展非公有制林業。赫山區以此為契機,緊緊圍繞“構建綠色益陽,打造生態赫山”的總體目標,憑借獨得天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打破傳統單一的營林模式,突出國家重點工程造林,大力推動以楠竹、楊樹、油茶、花卉苗木和生態旅游等“五大”產業為主的非公有制林業的蓬勃發展。但是,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要求下的林業發展需要,我區非公有制林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與問題,如何破解制約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大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對全區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并試作如下探析:

一、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基本情況

赫山區位于湘中偏北,是益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人口87.7萬,面積195萬畝,轄12個鄉(鎮)、4個街道、1個工業園。全區現有林業用地面積6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3.5%,林木綠化率達39.5%,活立木蓄積達100萬立方米。自2005年以來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全區共種植楊樹13萬畝;發展楠竹2.2萬畝;種植花卉苗木5600余畝。全區共引進大小造林公司16家(其中造林千畝以上的公司有7家),發展大小苗圃150余家,木竹經營加工廠(戶)313家,共吸收社會資金近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萬多個。2008年,全區林業總產值達11.52億元,其中非公有制林業經濟占90%以上。

二、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主要形式及特點

(一)主要形式

目前全區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形式有公司經營、以工補林、以商促林、股份合作等。一是公司經營。益陽建初園林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現有苗木生產基地640余畝,資產總額4500萬元,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二是以工補林。衡龍橋鎮個體老板劉榮華,事業成功后,不忘家鄉林業發展,創辦華榮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工補林,投資200多萬元,在衡龍橋鎮魚形山村建立1000畝油茶豐產林示范基地。三是以商促林。長沙市商人劉建林經商致富后,十分看好赫山區的資源優勢和生態旅游的廣闊市場前景,投資2000多萬元在滄水鋪鎮建設830畝的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林芳生態旅游公園,努力把公司打造成省會長沙美麗的后花園。四是股份合作。劉芳清、鄧亞龍、殷立新等三人合股創辦三盟油茶有限公司,在泥江口鎮租賃山地面積3000余畝,專門從事優質高產油茶開發。

(二)主要特點

1、組織領導責任化,打下了堅實基礎。近年來,赫山區委、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林業工作,把非公有制林業建設作為“興林富民,富民強區”的重要舉措,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區長辦公會,對我區非公有制林業建設進行專題研究,確定發展思路和目標,明確工作措施,積極組織銀企對接,正確引導營造林主體瞄準投資方向,加大投資力度。同時,嚴格實行區級領導包鄉鎮,區直部門包重點項目,鄉鎮領導包村組,鄉鎮干部、村級干部包路段、地塊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各鄉鎮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出本鄉鎮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工作措施,為全區非公有制林業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經營主體多樣化,調動了群眾積極性。我區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的思路,推行“誰造誰有、合造共有”、“誰經營、誰投入、誰受益”的政策,進一步挖掘廣大農民生產經營潛力,鼓勵企事業單位、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地區開發經營林業,實現林業經營主體多樣化,全區造林個體、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經營主體不斷擴大,資金投入不斷增長。衡龍橋鎮春光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吸收當地農民為合作社成員,本著“分散經營,集中管理,風險同擔,共謀發展”的宗旨生產經營,農民在以山入股,坐收紅利的同時,也可以作為勞動力參與造林、護林,獲取工資。合作社總資產由2005年的100萬元增長到2000余萬元,全村105戶家家入股,戶戶分紅,甚至許多外村農民都紛紛要求入股,農民投資林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3、林業產業特色化,增加了經濟效益。十七大黨代表徐瓊花投資創辦綠海園林有限公司,建成“益陽市現代林業建設彩葉植物赫山示范園”和筆架山花卉苗木基地,擁有固定資產3000萬元,常年職工200多人,致力發展“一樹多花”等特色花卉苗木,得到了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會龍山仙蜂嶺文帆園林苗圃基地正著手建立一個珍稀樹種彩葉植物大觀園,彩葉植物品種達200多個,這些彩葉植物的造景功能強,市場價值高,很適宜于綠化、美化、彩化、香化城鄉人居環境。目前,基地苗木總價值達6000多萬元,每年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近百人,農民收入上百萬元,成為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堪為全區興林富民典范。華林實業有限公司自2004年以來大力發展速生楊,聘用當地農民用工56萬個,發放農民工資達2300萬元,護林工資710萬元,每人年平均工資在1.5萬元以上,使全區12個鄉鎮、260多個村的21000戶農戶受惠,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4、經營管理科技化,提高了管理水平。我區非公有制林業企業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引進和運用,走科技興林道路,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了我區非公有制林業的穩步、健康發展。建初園林有限公司突出發展轉基因育種、容器栽培、生物生化工程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智能化信息技術管理系統,聘請工程設計、園林綠化施工等專業技術人員15人,機械施工等硬件設備一應俱全,具有三級園林綠化資質,現已發展成為國家現代林業示范基地。華林實業有限公司專門設立了工程技術部,聘請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32人,護林員378人,裝備了車駕式噴霧機等先進科技設備,對速生豐產林的種植、病蟲害防治、冰雪災害應對等實施科學指導,進一步提高了造林、護林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確保了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使昔日荒蕪的渠道、河洲變成了郁郁蔥蔥的綠色屏障。

5、造產銷一體化,加快了林產品開發步伐。按照“山上辦基地,山下建工廠,山外找市場,科技創高效,致富奔小康”的思路,我區積極探索加工增值致富的新路子,推動林業產業種植、生產、銷售一體化,實現林產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重大轉變,進一步發展壯大了以海利宏竹業有限公司、金浩油中王油脂有限公司、恒豐板業有限公司、聚寶園竹業開發公司等林工企業,加快了茶油、涼席、竹筷、竹砧板、竹木家具、集裝箱底板以及竹木工藝品等林產品的開發步伐。

三、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區非公有制林業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群眾思想認識不夠,積極性不高。由于林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林業的重大意義,不能妥善處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缺乏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有的群眾思想觀念落后,不理解、不支持非公有制林業,在經營者租地時談條件、提要求,故意制造阻力,導致經營者租地困難,矛盾激烈,嚴重干擾了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

二是生產組織形式落后,企業管理體制不規范。我區非公有制林業主體中相當一部分是個體經營戶,采取的是農戶家庭式經營模式,生產組織形式落后,規模小,投資少,收入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經營者的積極性。有的盲目跟風,隨意性大,責任心不強,持續開發能力薄弱。有的單純造林,沒有形成產業鏈,后續產業發展跟不上。而現有規模營造林企業經營管理還處在初級、探索階段,管理體制不成熟,不規范,集約化程度還很低,生產成本居高。

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低。有的經營者簡單地認為造林僅僅是把樹栽下去了就行,缺乏林木種植、培育、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識、技術,或者一知半解,或憑經驗,甚至有的采取自生自滅、自然成材的粗放式經營,新技術、新成果、新經驗應用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完備的科研體系支撐,導致林分質量不高,樹木成活率、保存率低,經濟效益跟不上。

四是造林管護不力,部門配合意識不強。“三分造林,七分管護”,目前很多經營者特別是個體林農,重造輕管現象嚴重,亂砍濫伐、毀林損林事件時有發生。有的林業站工作人員對造林后的管護重視不夠,履行職責不主動、不積極,對亂砍濫伐、無證采伐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不夠,執法不嚴,甚至出于人情關系而視若無睹。同時,水利、國土、農業、通信、電力等部門在建設施工時,毀林隨意性較大,主動與林業部門協調、配合的意識不強。

五是資金信貸政策不足。充足的銀信貸款對于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推動,直接影響到非公有制林業企業的發展壯大,但目前政府還未正式出臺有關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政策文件,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制還不夠健全,相關抵押貸款政策難以落實,特別是受去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林業企業在租地、公司運轉等資金投入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困難,導致經營者空有一腔抱負,卻因資金問題難以大展宏圖。

六是規模林工企業數量少,缺乏帶動力。楠竹產業是我區的傳統產業,竹筷、竹砧板、竹木家具、竹涼席等竹木產品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縱觀全區現有竹木經營加工單位313家(辦證的),其中加工業108家,但上規模的加工企業僅3家,其他都是以個人加工和家庭式小作坊為主。由于目前全區的竹木加工企業存在數量少,規模小,分布散,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工藝品種單一,缺乏規模林工企業的帶動力等問題,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偏低,有的林工企業也因此而停產、關閉(如衡龍橋鎮的天意竹業有限公司現已停產),其他有意投資林業的人也因此望而怯步。

四、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不斷解放思想,切實轉變觀念。賈治邦局長曾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的講話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各級政府、林業部門要切實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宣傳模式,拓寬宣傳渠道,充分發揮電視、報刊、電臺、互聯網等新聞媒體、網絡平臺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作用,廣泛宣傳好黨和國家的林業產業政策和優惠政策,宣傳林業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使全社會了解、參與、支持非公有制林業,懂得如何發展、保護非公有制林業,切實轉變“重造輕管”、“等靠要”等陳舊思想觀念,充分調動廣大群眾投身非公有制林業的積極性,營造全社會關注林業、重視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實施政策引導,加強產業指導。各級政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非公有制林業建設作為今后林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研究和部署,盡快出臺相應的鼓勵性政策,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森林資源依法合理流轉,加快林業要素市場的建立,培育森林資產評估機構,規范森林資源流轉程序,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產業發展原則,明確非公有制林業的發展重點、方向、目標,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指導,推動非公有制林業發展。

(三)改善發展環境,加快林地流轉。一是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投資者利益保護機制,認真協調處理投資者在投資經營中與當地群眾產生的矛盾和糾紛,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營造林的積極性。二是堅決執行各項林業稅費政策,切實減輕林業經營戶的負擔,全力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森林資產評估中心、林地流轉中心,籌集林業發展資金,提高營造林質量和效益,促進林地的開發利用。四是加快林地流轉步伐,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林地流轉形式,保證林地流轉效率,推動營造林由農戶零星營造向公司大戶集中規模營造的轉變,實現營造林規模化、集約化。

(四)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技術服務。一是加大項目扶持力度,積極爭取退耕還林、長防林、血防林、油茶產業等國家、省級重點項目,支撐非公有制林業發展。二是拓寬融資渠道,增加對非公有制林業的投入,積極組織銀企對接,擴大信貸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納區內外民間資本參與非公有制林業開發。三是協助營造林企業搞好規劃設計,把住種苗質量關,對整地、挖穴、施肥、病蟲害防冶等各個環節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指導,主動為非公有制林業經營者提供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轉化等相關服務,實現非公有制林業向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方向轉變,不斷提升林業經濟效益與社會綜合效益。

(五)發展林工企業,壯大林業產業。一是政府應加強林業產業工作機構及相應職能建設,成立專門產業機構,明確專人負責林業產業及企業相關政策咨詢指導和協調服務,進一步促進林工企業發展的規范化、制度化。二是結合當地資源分布、地理地貌等實際,根據林工企業的產業特點、地域特點,進行合理規劃,確保布局合理,健康發展,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三是創新機制,放寬民營企業林業投資準入范圍,有序開放木竹林付產品及林木種苗經營市場,擴大林業產業經營范圍,吸收外地甚至外資林工企業落戶,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盤活資產,進一步推進林工企業的發展壯大。四是堅持扶優扶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的原則,給予林工企業稅費減讓、資源保障、融資貼息等政策和財政支持,積極引導非公有制林工企業加大科學技術的運用,引進、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開發新產品,拓寬銷售網絡,增強市場競爭力,力爭生產、加工、銷售達到新的水平,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