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探討論文
時間:2022-01-26 03:39:00
導語: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育環境缺乏人文氛圍的熏陶,學生整體人文素質難以滿足專業要求
以前,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基本上是老牌綜合性大學,其人文社科專業開設比較齊備,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許多專家、學者和大量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在校學生有機會聽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講座、選修各種人文課程、參加各種人文氣息濃厚的社團、與人文社科專業的學生相處。在這種學校里成長,學生受到人文氛圍的熏陶,容易養成新聞傳播從業人員必備的人文素質。
理工類、專業類高校,受傳統和現實因素的諸多限制,無論在辦校思路、制度安排、學科建設、課程開設、講座邀請、社團設置、活動舉辦等諸多方面,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慮和相應的氛圍。以講座和學術會議為例。筆者所在的學校絕大多數講座,是“務實”性質的,它基本上與經、管、法、稅、商、金融等學科有關。請來開講座的,更多的是各級官員、各行業的行政管理者以及總裁、經理之類的業界精英;講的內容,很多是對具體政策法規的解讀、對當前國內外熱點問題的解答,對業界實操經驗的介紹。
缺乏人文氛圍,若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人文課程份量,或可有所彌補。但遺憾的是一般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課程設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人文課程的設置。
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質濃厚的學科基礎。一般的理工類、專業類院校辦新聞傳播專業,既缺少人文氛圍的熏陶,又在不同程度上減少人文學科相關課程的設置,學生要在以后的新聞傳播實踐中走得更好更高,恐怕有點難。
二、培養目標貪大求全,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課程學習疲于奔命
理工類、專業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總想發展自己的特色,在特色的形成過程中,卻往往存在學生學習課程過多過雜、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個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往往秉承這樣一種宗旨,既必須努力保持傳統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的基本面貌,又想依托本校一些龍頭學科的教研條件,形成培養獨特的學校烙印鮮明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優勢。為達成這樣的宗旨,其培養目標難免貪大求全,教學課程難免大包大攬,學生課業負擔難免過重。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也容易出現以下情況之一種甚至多種:一、課程過多;二、學時學分過多;二,許多專業課程的教學淺嘗輒止,學生的課程學習往往蜻蜓點水,難以深入。
請看某法商類高校的新聞學專業本科教學計劃(2007級)。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專業的基礎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和宣傳部門從事傳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經濟部門從事宣傳、文秘、管理等工作,也能在黨政機關、出版部門、各類學校、科研機構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宣傳、文秘、管理、編輯出版、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復合、應用型新聞專業人才。”“本專業依托法商專業,鼓勵學生拓寬知識領域,跨專業選修課程、輔修第二專業、修讀第二學位,成為有法學、經濟學或管理學專長的復合型新聞人才。”為了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這所高校在開辦新聞專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2002級——2004級),竟然把微積分概論等設置為學位基礎課必修課(對02級的學生而言,還有統計學和經濟學概論,且每門課都是54課時3學分)。看起來,這是一個對學生的理論素養、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十分全面,對學生的出路考慮十分周全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但是,這樣的目標和方案難免給人貪大求全、難以實現、流于形式的感覺。學生要扎扎實實地學好學深新聞傳播專業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相當困難。
再看某體育類高校新聞專業的本科課程方案(2007級)。看起來,它像是體育新聞專業新聞學專業與體育學專業的簡單疊加。除涵蓋一般新聞學專業的全部課程外,又增加了數量可觀的體育課程,以及由新聞學與體育學交叉嫁接出來的所謂體育新聞類系列課程。在具體的方案里,體育概論、籃球、體操、體育科研方法等9門體育課程,文學概論、邏輯學等7門人文課程,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等12門新聞傳播課程,全是它的基礎課或主干課,此外,它還要學生學量的公共選修課、方向選修課、實踐課和校本課程(如活動、專題調研等),加上公共必修課程,面面俱到,學生須完成165總學分,57門課(不包括實踐課和校本課程)才能畢業。此外,要拿到學位,還需滿足“英語必須達到全國英語四級水平,普通話必須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達到計算機水平測試二級等級的要求”等條件。在一個以體育生為主的院校學習新聞傳播專業,許多學生本身也是體育生,要都達到這樣的要求,難度可想而知。
面對這種現象,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張德勝教授感觸很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減少學時學分,減輕學生負擔,讓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積極創新的今天,連北京大學等名校都在努力把授課總時數控制在2400學時以內,總學分控制在160學分以下,而部分學校的體育新聞專業授課總時數卻高達近3000學時,如此一來,學生每時每刻都在上課,幾乎沒有實踐或娛樂的時間。”學生不僅僅是沒有實踐和娛樂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學生沒有大量閱讀和思考的時間,每日忙于應付各門功課,疲于奔命。學生當中甚至出現了“不想做課程學習工具”、“希望能更多享受讀書思考樂趣”等說法。專業教育,看來也要減負,尤其是一些理工類、專業類院校培養目標貪大求全的新聞傳播教育。
三、新聞傳播教育專業資源匱乏,完整的專業培訓體系難以形成
辦新聞傳播專業教育,許多理工類、專業類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本科教育職業技術化的傾向,努力構建一個有特色的專業培訓體系。為了避免傳統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易產生的學生“坐以論道容易、站起動手困難”的弊端,也為了避免在就業市場上與綜合性高校的傳統強勢正面對撼,它們想走一條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教學道路:一方面,努力把學生訓練成為掌握一技之長的專才,偏重于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翻譯、攝影、攝像、傳媒新技術應用等技能、技巧的訓練;另一方面,努力在課程設置、實踐形式、實踐內容上與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有所不同。
這本來是一條很好的思路,但是一般理工類、專業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資源的匱乏,卻使它們的專業培訓體系難以形成,尷尬百出:
首先,師資龐雜多元,專業培訓力量難以整合。理工類、專業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其師資主要由四部分構成:來自傳統新聞學院的,來自業界的,來自鄰近學科的,來自校內所依托的特色專業的。其中,要整合前三類師資,已有相當難度,因為大家的專業背景難免有一定差異。要把第四類師資也整合進來,難度更大——你的專業教育特色要依賴它才能形成,許多基礎課、主干課和選修課都由它的老師來上,但它的專業背景與你卻相差十萬八千里。長此以往,多好的課程設置和體系設計可能都流于形式。
其次,學科處于邊緣地位,專業培訓體系建設舉步維艱。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當然不是新聞傳播,一般而言,處于這些學校邊緣地位的新聞傳播專業,師生的權益難以得到應有的保障。分配經費,有一套物競天擇的運作體系;計算酬勞,有一套偏重本校優勢學科的成熟方案;申報課題,無論校內校外你基本處于弱勢地位。在這樣的環境里辦新聞傳播專業,難免這樣一些后果:一、很難吸引本專業的著名學者、教授;二、難以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三、難以引進“雙師型”老師(同時具備業界職稱和教師職稱)——業界一些想進來的業務精英,受學歷、職稱、理論、教學水平的限制,往往無緣高校教職;四、相關實驗設施和培訓經費的投入難以得到保障。缺少辦學經費、合格師資和相關設施,又難以充分調動現有老師的積極性,如何建設正常運轉的專業培訓體系?
再次,缺乏業界人脈和實體資源,缺少像樣的實訓和實習基地。業界的人脈和實體資源優勢,不是一朝一席可以形成的。一般的理工類和專業類高校辦新聞傳播專業,要擁有廣泛、深厚的業界人脈和足夠實體資源,還有待長時間努力。
四、人才培養定位強調特色,卻難以擺脫新聞傳播行業用人慣性的支配
新聞傳播業是一個沒有嚴格專業門檻的行業,近年南方報社等新聞單位招人,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所占的比例已經從過去的大部分降低到現在的約20-30%甚至更低。新聞單位用人,越來越強調從事某類報道的采編人員的專業背景。盡管理工類、專業類高校在辦新聞傳播專業時八仙過海,各具特色,但是,其畢業生基本上仍然被用人單位看成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而不是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外國語、計算機、信息科學、體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的學生。新聞單位用人所說的專業背景,指的是后者。很多理工類、專業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在本校的“特色教育”下忙活了幾年,到頭來發現,無論實習還是工作,新聞單位考察他們的,首先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基本功,并沒有把他們當作有特殊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來看待和使用,在“專業競爭”中,他們仍然難以與具有真正專業背景的畢業生相提并論。特色辦學,卻依然難以逃避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面臨的共同尷尬。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要讓自己培養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得到業界認可,絕不是貼個標簽那么簡單。
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不突破這些瓶頸,讓學生人文素養整體不足、培養目標貪大求全、培訓體系資源匱乏、特色人才的培養難得業界認可等現象繼續長期存在,理工類、專業類高校走有本校特色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道路的追求,難成現實。
摘要本文認為,當前理工類、專業類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普遍遭遇到諸多瓶頸。不突破這些瓶頸,理工類、專業類高校難以真正走出一條有本校特色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之路。
關鍵詞理工類專業類高校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瓶頸
- 上一篇:縣域經濟發展加強銀企工作意見
- 下一篇:縣政府依法行政決定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