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語言學文學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12 03:18:16

導語:生態語言學文學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語言學文學教育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生態語言學的視角,對生態語言學與英美文學教學之間的潛在聯系進行剖析,并從教師立場建構英美文學教育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新思路,以期對提高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有所裨益。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英美文學教育;學生主體性培養

現代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合理而完善的教學模式應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即做到平衡教師、學生、語言與語言學習環境等諸多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對知識形成初步感知,進而形成學生對知識的自我探究能力,這是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所在。但英美文學教育難點在于作品中的意境很難得以完美傳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把握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進行主動思考,主動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而生態語言學觀點下的教學活動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將教學活動看作是一個統一的,能動的且可變的體系,教師與學生都被看作是發展中的人,其中教學效果的呈現則是這兩者之間有意識的相互影響。本文嘗試從生態語言學的視角來分析英美文學教學,并從教師的角度來探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希望能真正發揮出英美文學教育的潛在作用,進一步推動英美文學在我國高校的教學質量。

一、生態語言學內涵概述

生態語言學是自然生態學與語言學相結合而成的一門交叉學科,其觀點的核心概念“語言生態”最早由美國學者霍根提出,他在《語言生態學》中指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將語言環境與生態環境進行相應的隱喻類比,并從隱喻認知的角度來對生態語言學進行考察和研究??v觀“生態語言學”的所有發展歷程,所有研究者都將研究對象比喻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生態學的角度揭示語言學與生態學之間互動變化的動態過程,運用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的機制原理,研究各種存在的語言現象。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1)語言的多樣性。如生物的多樣性類似,語言也是由多種語言所構成的一個整體性體現,“就好比是自然生態中的有機體,各個個體都具備其獨特的生長機制及演化規律”。(2)語言的互動性。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媒介和有效工具,也是實現彼此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但這些都是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之上。(3)語言與其所處的特殊環境相互作用。任何一門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演化過程都受到所處特殊環境的相應影響,將兩者看作是一種微型的生態系統,繼而針對系統內部之間的彼此作用和協調機制進行相應的考察和研究。而生態語言學理論自身較注重語言的整體性,即語言系統是由不同時空語言交織建構的一個整體性存在,其內部之間相互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彼此的相互作用,最終構成相對平衡的語言生態系統。

二、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學生主體性培養

1.理論基礎--生態系統中的“協調發展”。根據霍根的“語言生態”理論,英美文學課堂本質上是組成語言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即“教學環境內生存的各種要素及因子(教師與學生、教學工具及教學模式)與環境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功能的統一體”。隨著英美文學教學環境的不斷發展和改善,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方式等各個重要影響因子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每個因子都試圖占據更大的“勢力”范圍,以便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而這均會對該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嚴重的影響。教師作為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因子,只有充分發揮其潛在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證整個教學系統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當中,以此來達到英美文學教學效果的最佳化。2.實踐運用--生態語言學下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兩者共同作用于教育中介系統--教育內容,共同構成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在生態語言學視域下,英美文學教學課堂牽涉到生態環境中的多個生態因子,其相互依存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教師作為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因子,其在不斷的能量交換中,技能、知識和教學手段得到不斷的豐富和提高,這些會相應的影響生態位的范圍,進而構成英美文學教學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獨特角度去體會文學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并作出相應的反應,這就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策略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第一,教學環境宏觀化。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順利運行的保護傘,其濃厚的學習氛圍能夠讓微觀的教學生態系統得到健康而快速的發展,教學效果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開展英美文學教學活動時,應積極轉換自身的傳統思想觀念,突破以往的師生教學體系,建構教師、學生及教學環境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在生態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教學體系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當然,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僅靠課堂內的有限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課堂外部環境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學環境的生態發展平衡。在課堂上進行授課時,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充分利用“慕課”“微課”以及其它的新興教學手段,以深入分析文學作品的內涵所在,與學生共同鑒賞其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第二,教學方式多樣化。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負載著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的獨特文化傳統,這使得每一種語言都反映著特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現象,而英美文學教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異域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結合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各種教學方式,以求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展示出英美語言的魅力和特點所在。雖然發達的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全面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但這并不是意味著教師要完全依靠多媒體技術等先進工具,而是要從作品自身出發,開展多樣化教學。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在自身文學素養的基礎上對作品的進行深度解讀,以全方位的掌握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創作背景,進而才能選擇合適的引導角度。教師在生態語言學的觀點下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讓學生可讓學生透過語言的賞析,通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感受到文學中的深刻內涵。第三,教學策略互動化。如語言體系的各種結構關系一樣,教學系統中也存在很多相互影響且相互制約的關系,正是這些關系之間的不斷作用,進而形成相應的互動體,“其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文學文本之間的互動必不可少?!被谏鷳B語言學視角,互動化教學策略的開展要求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設計教學體系時,教師應該留以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在合理設置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解決相應的難題,自行查找相關資料對所學內容進行自我探究。師生之間的互動,即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相互結合,兩者共同參與到課堂活動,這可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吧幕?,即學生之間在教師的教學任務分配下共同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共同建構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過程,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學生在教師恰當的指引下,事先對所學文學進行閱讀理解,形成對知識的初步認知。教學生態系統中存在多種復雜關系,而各關系之間的良性互動對于學生主體性的有效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始終作為主體出現,雖然教師并不是教育的主體,但可以通過合適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以便做出他們的個性化解讀。因此,本文基于生態語言學視角,從教師的立場出發,從教學環境的宏觀化、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化以及教學策略的互動化來探討學生主體性培養,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系統內部的教師、學生、教學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協同共處并相互促進,有利于促進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使得英美文學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夢娟.生態語言學視角下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模式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03).

[2]林凡.生態語言學視閾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0).

[3]沈映梅.生態語言學視野中的外語教學[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版),2008(04).

作者:羅巧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