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較探討
時間:2022-01-12 03:09:56
導語:兩岸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大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入到深化發展的階段,借鑒先進經驗,深入發掘自身優勢,尋求自身專業化發展成了當前的重點。臺灣和大陸的文化一脈相承,而且臺灣的心理諮商和輔導工作有50多年的經驗,對大陸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實際的借鑒意義。通過對兩岸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脈絡、服務體系、倫理規范等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結合大陸的歷史與現狀,厘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臺灣;大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樊富珉教授指出,吸取、借鑒國外及港臺地區心理咨詢發展的成功經驗能促進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更迅速的發展[1]。但心理咨詢起源于西方,如果不加思考地照搬西方的做法就很容易出現“一個中國人用完全西方的理論給另一個中國人做咨詢”的現象,出現適應不良。臺灣的心理健康工作起步較早,且文化上與大陸一脈相承,對正處在轉型和專業規范時期的大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兩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脈絡
1.1臺灣心理輔導工作發展脈絡
臺灣的“學校輔導”包括諮商(大陸稱為咨詢)、生活輔導、學業輔導和生涯輔導等內容。雖然與大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概念上有所差異,但在工作理念、工作性質、工作目標、工作方式及學術領域、專業分工和主體服務內容上是基本一致的[2]。五十多年來,臺灣的學校輔導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實務到實務與理論相結合、從行動到行動與制度相融合的發展歷程[3]。臺灣著名的輔導專家吳武典將臺灣的學校輔導分為5個階段:1)介紹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2)實驗期(20世紀60年代),推動了中等學校輔導工作實驗計劃;3)推廣期(1968~1991年),以“九年國教”為標志;4)發展期(1991~2002年),以臺灣教育部門實施的“輔導工作六年計劃”為標志;5)轉型期(2002年至今)[4]。2001年通過的《心理師法》、2014年通過的《學生輔導法》都標志著臺灣的學校輔導工作越來越專業。
1.2大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脈絡
大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迄今只有20余年的時間。大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視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葉一舵教授將大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歷程劃分為4個時期:1)調查、呼吁期(20世紀80年代的初、中期);2)嘗試、起步期(20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3)探索、發展期(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4)推進期(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據教育部2009年在全國范圍內對1538所高校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陸已有93%的高校建立了獨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92.2%的高校建立了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全國建有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的高校已增至1983所[5]。2011年教育部思政廳1號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要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化建設”,這說明大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入到一個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新時期。但各高校心理健康機構的建設并不平衡,以北京地區為例,有些學校的心理部門有800m2的工作場地,且專職人員齊備,設施完善,有專業經費;有的學校則只有15m2的工作場地,一個專職人員,沒有專業的設施和經費支持。比較兩岸的發展脈絡可發現,臺灣的學生輔導工作一直試圖在學生輔導的普及化和專業化中取得平衡,在發展過程中重視制度和法律建設;大陸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屬于大德育的范疇,目前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的普及階段,開始進入到專業發展和規范化的階段。
2兩岸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比較
2.1名稱和機構設置
臺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門普遍稱為“學生輔導中心”,例如臺灣師范大學稱之“學生輔導中心”;或者為了凸顯諮商的性質,稱之“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例如彰化師范大學。從名稱上看,臺灣的心理教育工作包含個別諮商和普遍輔導,帶有引導和幫助的性質。從機構設置上看,彰化師大與高雄師大的學生輔導中心為獨立的行政或研究單位,屬于一級機構,其余大部分均為學生事務處下屬,或稱中心、或稱工作組,但工作均相對獨立。學生輔導中心都擁有較完善的硬件設施和房間配備。大陸大部分高校仍沿用“心理咨詢中心”的名稱,很大程度上將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為“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醫學模式”,缺乏發展的理念;有些稱之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體現了發展的理念,但卻忽略了心理咨詢的專業性[6]。目前很多高校已經看到了這些弊端,從名稱上開始了一些改革嘗試。如,2015年3月清華“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改名為“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突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為學生服務的定位。大陸多數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在管理體制上隸屬學工部,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易于在全校推動,但這種隸屬關系缺乏學科依托,至于哪種管理模式更合理,目前國內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意見。從工作條件上看,大陸心理中心的發展非常不平衡,有的學校其硬件配備已經超越了臺灣高校,甚至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而有些學校則僅有一間個體咨詢室,條件簡陋。
2.2機構人員構成
臺灣的學生輔導中心一般設主任1人,為諮商與輔導專業教授或有執照的諮商心理師擔任,其他人員由專職輔導老師(大部分都是有執照的諮商心理師)、支援輔導人員(兼職諮商心理師、社工師)、協同人員、行政助理人員等構成。人員分工較為明確,且專業性強,負責咨詢預約及宣傳、行政管理等工作的行政人員也必須受過基本的心理咨詢教育。但目前臺灣很多高校其專業人員比例還是較低,制約著臺灣高校心理輔導的發展,一般高校會把正在取得資格認證的駐地實習人員作為重要的補充。2014年底臺灣通過《學生輔導法》,規定大專院校中學生規模不足1200人的設一名專職輔導人員,超過1200人的則每1200人設置一名專職輔導人員,這就從法律的層面保證了人員數量和專業性。大陸的學生輔導中心一般設主任1人,但不一定為專業人員,可能由校長、學工部長或其他行政領導兼任。2011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規定“每校配備專職教師的人數不得少于2名,每2000人增設一名專職教師”,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員得到了一定的保證,但各高校執行的力度不一致,大部分高校未達到規定的人數標準,文件也并未提出輔助人員的聘任保證。從人員的專業性要求上,大陸也與臺灣存在較大差異。大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隸屬于學工部,很多專職教師還需要做一些評優、軍訓等學生事務工作,工作的獨立性無法得到保證;另外,因為學歷教育的限制,很多專職人員雖具備了相關專業背景,但并未經過嚴格的心理咨詢臨床訓練,專業能力有限;因職稱評定、角色定位的模糊,很多專業人員對職業前景不看好[6]。
2.3工作內容
臺灣新頒布的《學生輔導法》對學生輔導工作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一是針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相關課程、心理測評、相關輔導活動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身心發展、自我統整、學業、生涯發展及社會適應等方面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資訊;二是以個別或小團體為單位,針對學生的特別需求,實施心理諮商或治療、危機管理、資源整合、個案管理、轉介服務及延續輔導,并給家長及教師提供咨詢服務,以協助學生解決認知、情緒或行為問題。工作重點和核心是服務,學生輔導老師作為專業人士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服務和幫助。大陸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與臺灣類似,既包括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包括個別的心理咨詢工作。但大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整個社會的認知程度有限,中小學的相關工作也相對滯后,這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肩負著很多的知識普及功能,推廣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和各種心理健康宣傳活動。但專職工作人員忙于各種宣傳普及活動和行政事務,無暇做咨詢等專業工作,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隨著工作的深入,不管是學校、學生還是專業人員自身對專業性的要求都越來越高,專業性不足和邊界不清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2.4倫理規范和配套法規
臺灣高校的心理輔導工作在倫理和法規方面的建設較完善,如《倫理守則》《性別平等法》《個人資訊法》《心理師法》等。對于處罰和上報等程序,處理部門也都有較為完善的規定,如果出現違反倫理和法規的事情,都有“法”可依,按程序進行規范處理。這些規定都最大限度保證了來訪者的利益,保證了由專業人員從事心理咨詢,也保證了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專業性,捍衛了大眾對心理咨詢的認可。大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制度和法規方面的建設顯得非常薄弱。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并未對工作倫理和專業保證方面做出規定,行業協會的倫理守則最近才出臺,而且大陸心理咨詢工作須滿足學生管理的需要,也要滿足維持校園穩定需要,很多咨詢師感受到雙重角色的沖突和倫理、法規困境。如遇到學生需要危機轉介等問題時,往往都是特事特辦,沒有規范的倫理法規可以遵循。2013年《精神衛生法》的出臺標志著相應法規建設正在進行中,但還不夠規范。
3臺灣經驗對大陸心理教育工作的啟示
前臺灣諮商與輔導學會理事長、高雄師范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徐西森教授指出:“臺灣的現在就是十年、二十年后的大陸。”但他也諄諄告誡:“千萬不要照搬某個具體的做法,一定要找到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做法。”
3.1樹立心理健康工作的生態觀
從臺灣學生輔導的發展脈絡來看,一直非常重視制度、法規的執行,不斷通過各個層面的呼吁和規范給咨詢和輔導工作創設良好的工作生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不是心理咨詢中心自己的事情,也不是學校維護安全穩定的工作,而是整個社會都參與的事情。需要從人員、立法、制度建設和專業建設等方面入手,調動學生工作隊伍、其他老師、學校、醫院、社工、政府部門的資源,為心理健康工作營造積極的生態環境,發揮工作生態的整合作用。輔導員和心理委員等是生態發展的人員保證,立法和規范建設是生態發展的制度保證,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本身的專業發展是生態發展的根本動力。
3.2保證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化
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本身的專業性是行業信譽的保障,也是發展的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復雜,只具備一點基本理念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必須不斷提高高校心理專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保證專業的人在做專業的事情,不能讓專職人員淪為“大型活動組織者”“會議籌辦者”“兼職咨詢師的輔助者”。高校心理專業工作人員也必須處理好行政事務與專業發展的矛盾,保持專業持續發展,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樊富珉.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現狀及發展[C].國際心理治療與危機干預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
[2]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3]葉一舵.臺灣學校心理輔導的歷史回顧[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6(1):26-27.
[4]吳武典.臺灣心理輔導的發展與現狀[C].第一屆海峽兩岸心理輔導研討會講綱,2003.
[5]仲穩山.中國大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優勢分析[J].文教資料,2010(9):216-218.
[6]陳藝華,葉一舵,方必基.福建省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4):89-92.
作者:宗敏 單位:外交學院
- 上一篇:班會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 下一篇:農村單親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