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價值追求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2 10:11:00

導語:青少年價值追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價值追求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價值追求主流價值觀

[論文摘要]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交往關系拓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價值的統合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訴求,青少年所處的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的特殊人生階段則為社會共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青少年價值觀的統合應基于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以建設和發展共識及美好生活追求為共同愿景,尊重主體價值,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基于現實更應著眼未來,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動。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應“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些論述為我們在市場化、信息化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解決包括青少年群體在內的價值追求多樣性中的統合問題,形成社會思想共識,從而樹立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明了方向。

一、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趨勢

發達的市場經濟、完善的法治、自主個性的弘揚是當代社會的追求,但這些理想化的狀態中,仍然不能或缺的是道德。一個社會除了經濟價值外,還要有維持其運轉的社會價值,正如一個人除了物質需要外,還需要精神的慰藉,才不致迷茫和空乏。青少年作為社會的生力軍和物質、精神文明的傳承者,他們的道德狀況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在市場社會、開放社會、網絡社會和全球社會條件下,他們的思想道德又呈現出新的特征:市場經濟引發了人們價值觀的沖突與變革,網絡促成了社會價值的多元共存格局,開放社會則使個體的價值選擇具有了相對的自主性。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以“主流價值”為支柱的學校德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客觀地講,青少年群體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所謂“信仰危機”。

新時期我國青少年所面臨的信仰危機還具有以下特定涵義:這里所談的信仰危機是被界定在“當前我國現代化全面推進”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來考察的,這就意味著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結構已進入由深刻變革向逐步穩定、逐步定型化發展的過渡時期。對個人而言,道德價值在開放社會、市場社會和信息社會里,已經由過去政治價值統攬的形態變遷為以政治價值主導、生活價值為取向的多樣化狀況。在這種狀況下,人們自覺的道德學習、道德修養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個人生活質量,也就是說,個人將會更多地從生活價值方面來考慮道德學習、道德修養。

開放的社會條件將使得個體在精神追求方面存在諸多選擇,這主要包括:(1)認同現有的主流價值觀,在主流價值體系內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2)回歸傳統,尋求傳統資源的支撐,如新儒家學派;(3)產生價值替代,進行宗教信仰或其他生活價值的追求。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如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九五”項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狀況調查及對策研究”顯示,北京市大學生中明確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1]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點課題“大學生深層次思想問題研究”顯示,上海市大學生中因各種原因而信教的合計為11.8%。[2]教育部的調查顯示,8.2%的學生表示信仰宗教,甚至在被調查的學生黨員中也有6.5%表示信仰宗教。[3](4)價值缺失、精神空虛或在多種價值觀中產生混亂導致價值沖突。如此等等,體現了青少年在政治信仰追求之外,已經有了諸多其他選擇,體現了價值追求的分化以及選擇方面的多樣性。

二、青少年價值追求分化的原因探析

現代社會的道德危機源于從外在的規則范式去要求人的行為,而沒有從德性與實踐的內在善、德性與個人生活的統一性、德性與社會傳統的生命力的內在品性、內在關系出發。[4]就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多樣化而言,盡管不一定就意味著社會問題,但認真地追根溯源仍有其必要,這對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具有實質性的意義。我們必須回到現實社會中進行求解。

1.社會物質生活差異性增強,青少年的選擇呈現多樣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我國是在基礎相當薄弱的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我國目前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總體而言,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此外,我國各地的發展水平很不平衡,由此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這種社會不平衡的狀態容易產生很多的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各地區的貧富懸殊問題。由此呈現出的現象是,在我國不僅存在后現代的社會形態,也存在現代的和前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

社會經濟方面的差異必然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活動中。馬克思認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具體表現在青少年方面,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是不同的,而這些都不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此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青少年的文化方面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而,青少年的文化意識形態方面也會有所差異。特別是,隨著物質生活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青少年在思想方面的落差將更明顯地呈現出來,這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2.開放社會流變性加劇,青少年的道德共識式微

當今社會是一個愈來愈開放的社會,這種社會的開放性沖破了以往的單位式管制,使得人的社會活動空間空前開闊。開放社會首先反映在社會流動方面,即不僅商品流通成為常態、市場經濟得以不斷完善,而且作為勞動力要素的人力資源也開始成為自由流通的因素。人們對于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流動習以為常。城市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資源吸納能力進一步增強,而農村則由于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輸出而獲得了新的動力,也由此有了新的問題。

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流動必然帶來信息的流動和文化的沖擊。社會化開放性的資源流通體系正在逐步影響著青少年教育,因為他們盡管生活在學校環境中,但這個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外部世界的一切流變都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學校內部。然而,正如威廉·奧格本的“文化墮距”理論所認為的那樣,物質水平的變遷速度是快于非物質文化的。當兩者的變化都成為常態時,在精神和價值層面的共識就將不斷消減,道德共識的達成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3.信息傳播網絡化,青少年的交往越來越具匿名性

自從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進入人類社會以來,社會信息化大體經過了三個階段: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開始進入人類社會,由此人類社會開始了信息數字化階段;70年代開始,計算機從大型機向個人電腦擴展,促成了數字信息個人化;90年代開始計算機網絡化,由此形成了個人信息社會化,也就是“信息網絡化”。在我國,信息化進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青少年的網絡參與程度不斷提高。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國有網民1.37億,在網民的特征結構方面,未婚、35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下的網民依然在網民中占據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別為57.8%、82.5%、71.5%,[5]青少年成為網民的主體。此外,中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人數已達到1700萬人,相對于整體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中男性和未婚的比例更高,網民年齡更趨向于年輕化。[6]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信息的網絡傳播方式和手機等通訊工具的進一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方式,網絡的學習和交往成為時尚。就社會形態來說,網絡基本屬于虛擬社會,交往方式是匿名的,不同于面對面的互動。網絡傳播除了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詢檢索方便等優勢外,還使傳統的線性敘事、單向傳播轉變為立體式、雙向互動傳播。在此情況下,道德作為一種靠自律和社會輿論起作用的機制,在匿名溝通的情況下的集體評判和個人負罪感大大降低,失德或缺德的幾率則有可能隨之增加。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在網絡時代與傳統社會具有巨大的差別,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個體性特征。

4.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青少年的國際化交往初見端倪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它是資本、商品和勞務跨國界自由流動的結果,也是世界上170個國家政府決定進一步融入全球大家庭的結果。全球化是一種有人歡喜有人憂的潮流,具有所謂的“雙刃劍”效應。它正在席卷全球,整個世界由此成為了大市場。[7]

全球化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全球化的本質就是流動的現代性,在這里,流動指的是物質產品、人口、標志、符號以及信息的跨時空的運動。全球化就是時空壓縮,使得人類社會成為一個即時互動的社會。[8]在這個即時互動的世界里,從教育方面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有機會到國外訪學,也有愈來愈多的外國留學生進入了中國校園;從生活方面來看,不少外國企業進入了中國市場,在帶來物質和服務供給的同時,也帶來了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在信息方面,各種資訊通過外來人員和互聯網絡流入中國。于是,文化之間的融合和沖擊也難以阻擋。然而,外來文化也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在帶來先進理念的同時也摻雜著一些糟粕,給青少年的思想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三、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

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條件下,實際上是存在“主導價值(核心價值)”、“主流價值”和“主體價值”的。所謂“主導價值”即該社會的“核心價值”,是主導意識形態文化所提倡的規范價值;所謂“主流價值”即能被社會絕大多數群眾接受,并能影響未來實際走向的社會價值;而“主體價值”即青年所追求的、比較前衛的個體價值。[9]“主導價值”是社會團結和有效運行的要求;“主流價值”是個人社會化的必然結果,受“主導價值”的深刻影響,也反映了人們在各個層面的分化,因為有“主流”必然也有“支流”;“主體價值”則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反映,使每個人都有創造的可能性。由是觀之,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與多樣性特征就并不一定意味著問題,這與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和社會交往形式的變化是直接相關的,體現了改革開放的中國所具有的活力以及青少年在發展方面主體性的增強。社會的活力有利于整個民族創造性的發揮,青少年發展主體性的增強則有利于個人的全面發展。但是,社會的活躍對社會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主體性增強也相應地需要提升他們的抉擇能力,否則社會的“有機團結”將無從實現。社會價值的統合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訴求,青少年所處的道德社會化和政治社會化的特殊人生階段則為社會共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就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而言,引導他們在多樣化的價值追求中有所統合是可能也是必須的。

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是與物質生活和社會交往的多樣性為基礎的。當代社會,無論是物質產品還是精神產品的提供都具有全球性,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再回到傳統的國家狀態已經不可能。正如有學者提出的那樣,中國加入WTO使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沒有退路,只能往前走,再也不可能回到閉關自守的狀態了。立足民族就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所積累起來的優良作風。對于國外的優秀文化,我們也要以謙虛的態度學習、借鑒,這種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中國的自信。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用開放的胸懷,堅決自信地走兼收并蓄之路。

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要基于現實更應著眼未來。基于現實就是應該考慮當今中國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這個階段的經典概括,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是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著眼未來是與青少年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相應的。青少年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是祖國未來建設的承擔者,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的抉擇與行動將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承認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但反對那種所謂“越墮落越快樂”的觀點。這正如一個作品,其題材和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但關鍵的是價值觀不能是腐朽的反動的,其核心價值觀應該是符合“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10]

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要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動。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認為,所有社會從最原始狀態演進到最發達的進程中,人們都對自己施加了一些制約,以給出一個與其他人發生關系的結構。在現代西方世界,日常生活和經濟運作是按正規法和產權來安排的。然而,諾斯認為,即便是在最發達的經濟中,正式規則雖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只是決定選擇的總約束中的一小部分,而非正式制約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諾斯特別指出,非正式制度不僅僅是正規制度的補充。[11]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法制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又不可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所有問題,特別是關于價值觀方面的問題,我們還必須加強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建設。然而,非正式制度來自哪里?它們來源于社會所流傳下來的信息以及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那部分遺產,這些文化和信息通過教誨和模仿得以傳承。因此,青少年價值追求多樣化中的統合需要對法律共識的尊重,也需要發揚優良的文化傳統,更需要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總之,青少年價值追求的分化是社會物質生產發展和社會交往關系變遷的必然結果,體現了社會的活力和個人主體性的增強。這也意味著,社會的治理水平也必須同時得以提升,青少年的抉擇能力和道德自覺水平需要不斷得以增強。只有這樣,青少年價值的多樣性才能在法律的基礎上達到更高層次的統合。

參考文獻:

[1]李素菊,劉綺菲.青年與“宗教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趙斌.對大學生宗教暖昧現象的透視[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3]共青團中央宣傳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團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課題成果集萃(下卷·2002年)[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4]高國希.道德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李平.中國網絡調查安全成焦點[J].環球時報,2007(1).

[6]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1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7][英]帕特里克·迪克松.洞悉先機:全球化的六個方面[M].譯者:孫雪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薛曉源,陳家剛.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9]楊雄.核心價值、信仰與青春偶像[J].當代青年研究,2007.

[10]鄢烈山.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是什么?[J].南方日報,2007(1).

[11][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譯者:劉守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