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育人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11 11:25:42

導語:通識教育育人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育人內涵及實現路徑研究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育人功能且內涵豐富,具體包括創新性人格修養、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創業能力、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等內容。創新創業教育既是新時代高校綜合改革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養,與大學通識教育追求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文修養最佳的途徑之一,理應且必然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通識教育;“雙創教育”;育人;路徑

經過近10年的探索與實踐,高校“雙創教育”(指創新創業教育,下同)作為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主渠道的必修課地位逐漸顯現。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教育綜合改革,促進大學畢業生更高質量地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據此可以界定創新創業教育涵蓋了創新性人格修養、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創業能力、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等內容,需要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必然選擇。

一、通識教育與“雙創教育”內涵的關聯性

1.通識教育的內涵與發展概述。通識教育源自于亞里士多德倡導的“自由教育”,或稱之為“博雅教育”,其目標是培養“有智慧且心靈自由的博雅之士”。19世紀在美國大學通識教育開始出現,著重強調學生的人格發展教育。進入20世紀以后,人們對通識教育的性質、目的和內容等方面進行理論探討與研究。李曼麗認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就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這一論述對通識教育的內涵進行了比較全面地概括,在理論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同,達成基本的共識。因此通識教育核心是以培養健全人格的個人以及自由社會中健全公民為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正確的價值取向。2016年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的目標,第一次將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提高到國家意志的層面[2]。通識教育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重點是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進入廣闊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優良的品格以及與他人、與社會等和諧相處的哲學,在此基礎上成為健全完整的人,并能夠從容應對社會與人生的各種變化。所以,通識教育強調“育”而非“教”,更多地體現為人文教育,表達了對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深切關注[3]。2.通識教育與“雙創教育”育人的關聯性。當前人才需求日益轉變為具備創新型綜合素養,“教育應該是開發挖掘不同個體的潛質和精神氣質”[4]。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應對社會的變革。在大學實施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雙創教育”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以來,高校積極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通過創新創業課程群建設、專創融合的實踐、校企合作的推進、師資隊伍的培育、“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開展等,促使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時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缺少規劃、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創業精神的培育、創新創業價值引領等,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本質認識的模糊,與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素質能力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為推進“雙創教育”育人的深化提供了借鑒。通識教育與“雙創教育”育人具有相通性,二者的育人目標相一致。通識教育的目標指向健全人格的培養,關注道德情操的高尚、理性思考和科學思維能力的養成。“雙創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而且是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通過分析判斷把握國家政策、產業變化、市場需求,不斷增強對社會發展變化的科學認識,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法理解創新創業的本質與價值所在,堅持正確的創業導向。由此可見,二者在人才培養目標、教育策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邏輯聯系,可以自然地形成育人的合力。“雙創教育”的內在邏輯是促成人格的完善等,為促進人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既可以看作是一部創新創業的歷史,例如中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等,即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創新的深刻認識;同時又是人類自身不斷經歷教育與實踐,促使文明不斷提升,倫理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不斷邁向新高度的歷史,這與通識教育的本質具有契合性。因此在新時代,更需要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社會公民意識、創新創業能力、科學的思維與能力等不斷進步,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二、“雙創教育”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載體

在高考的語境下,重理輕文導致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較大的缺陷,因此大學通識教育更多地側重于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育,它是通識教育最基礎的內容。“雙創教育”跨界于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是一種以塑造創新創業人格,培養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提升創新創業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活動,在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1.涵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品格。品格是人們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意志、情感、信心、目標等性格特征,具有獨立的系統,支撐著人們的行為與活動。創新創業品格如堅定的理想、強大的意志力、勇于進取的精神,在引導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中國的發展史顯示其強烈的創新創業意識,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創新創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近期有諸多研究文章認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最偉大的創新創業團隊,它彰顯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持續創新、艱苦創業的精神,不斷升華黨的指導理論與實踐的鮮明品格。新形勢下,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對我國建設改革寶貴歷史經驗和深層發展動因的科學把握。高校的育人工作應當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錘煉學生的品格,如用創新創業的實踐,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心;以創新創業成功或者失敗的案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包容的情懷;以創新創業團隊的建設,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的意識。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從黨史中汲取營養,在教育與實踐中磨煉意志,逐步養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創業精神、創新品質等品格。2.培育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立德樹人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當前人才培養不僅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同時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及精神的培養更是時代之需、社會之要。創新創業的本質是一種精神與素質的教育。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大多數職業都將滲透創新創業的意識與精神,是一種需要思考、行動及解決問題的工作鏈條,因此人才創造力的培養必須嵌入大學的課程與專業之中,在學習與實習、實驗與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大學也需要繼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堅韌、專注、創新、責任等高尚品質,使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成為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創新創業人才具有共同的特質———學習能力強、善于獨立思考、富有創新精神等。一般而言,人才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需要經歷大學的教育、社會的實踐以及實戰的錘煉。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成長,往往要經過教育引導、學習交流、實踐與積累、挫折與失敗等多種方式的反復歷練,才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從而能夠在創新創業中脫穎而出。3.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目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教育的首要重點任務實施。高校應充分發揮“雙創教育”的作用,通過創新思維與創業精神的培養,逐步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大學教育要讓學生尊重他人的勞動創造,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造福人類發揮作用。中國歷來十分注重社會責任,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的秩序意識,認為個人需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以實現社會理想和完善個體人格。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雙創教育”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創業基礎”課應引導大學生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上,強化誠信教育,把個人理想的實現與服務社會相結合,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就業指導”課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大學生把就業與奉獻社會相結合,強化大學生的愛崗敬業意識;“職業生涯規劃”課應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發展的現實與方向,把個人職業理想與肩負的時代使命融為一體;“創新思維”課應讓學生銘記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因為因循守舊而遭受的屈辱,落后就要挨打,創新才能強大,樹立創新意識,學會以創新求發展。4.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當今社會網絡信息無處不在,網絡的滲透力與影響力或多或少地左右了人們的思想與言行,對于大學生而言,對網絡信息的接觸更為密切。然而網絡傳達的信息卻是真偽、虛實難以辨別,必須通過樹立科學的思維、正確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才能夠明辨是非。因此樹立科學的思維與方法,是大學生能力與素養急需培養的一個方面。“雙創教育”既是創新創業知識的“啟蒙”與實踐的鍛煉,只有在具備一定創新創業知識、科學分析創新創業可行性與合理性的基礎上,才能找到創新創業的路徑與方法。同時“雙創教育”又是一種育人的途徑與模式,能夠促使大學生在科學思維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認識,尋求科學的方法,做出準確的判斷,有利于大學生批判思維的形成。批判思維是科學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創新創業的過程與實踐充滿了批判的要求,如誠信與欺騙、功利與公益、個人與社會等,以此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健康和諧的生態環境,啟迪學生把自己與他人、社會聯系起來進行審視,獲得對人生與社會的科學理解,形成科學的思維與方法。

三、“雙創教育”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通識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合格社會公民”,這是通識教育的核心功能。那么,如何實現通識教育的這一目標,其中各種因素均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依據“雙創教育”與通識教育目標與內容上的內在關聯性,在實踐中根據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訓練等進行整體設計,充分挖掘“雙創教育”育人的關鍵與核心作用。1.突出育人目標設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一種培育少數創業精英或培育少數急功近利創業者的教育范式,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和企業家責任等”[5]。在育人目標的設計上,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施行。其中德育、智育、勞育相互支撐、同起作用,形成一個聯系尤為密切的有機統一體,能夠在育人中提升其針對性與有效性。德育為根本,在以創新創業教育為載體的育人中發揮著引領的作用;智育賦能力,通過創新創業的學習與實踐拓展人才視野,增強其經驗與能力;勞育中創造,在勞動或者創業實踐中創造價值、創造未來,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理念。在思想品德、人格修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中,以立德為根本,加強科學知識學習與勞動創造未來教育的交流融合,具有啟迪思維、激發創新、激勵創業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借助科學知識與勞動教育一體化的載體,將核心靈魂———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夯實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敬業精神、擔當精神、責任意識等優良素質的培養,切實提高大學生開展創造性勞動、進行崗位創業的能力和水平。這對于探究育人新模式、拓展育人新路徑方面顯得意義十分重大。2.設置開放型課程體系。結合專業、面向全體、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基本要求,決定了“雙創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的普遍性教育與針對專業的專業性教育雙軌并行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下的課程體系設置,既強調面向全體的普遍性的,又體現專業性的針對性,可以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基礎共享型”創新創業啟蒙教育;二是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中層分設型”創新創業教育;三是針對有明確創業愿望的學生進行“高層互選型”創業教育。實現知識、能力、素養的整體提升和差異化發展。第一,關于課程體系的設計: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創新創業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學習互相滲透,堅持理論與創業實踐緊密結合,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致力于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的培養,形成一個由淺入深、由面到點、由整體到到個體的階梯式的教育體系。85第二,關于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區分:雙創類通識必修課程側重于喚醒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熱情,所以大學階段應該開設普及類通識課程。雙創類通識選修課程則是結合時代與專業,對必修課程進行補充,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的個性和興趣的需求,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幫助有志向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創新創業活動,為未來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打下基礎。3.共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開展“雙創教育”育人,共同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國家、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均是受益者。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以互惠互利為動力,以利益分享求發展,形成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局面,并建立一支學校主體、行業與企業參與的共享型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中政府工作人員通過形勢的分析與政策的解讀引導學生培育社會責任意識,行業企業專家結合崗位創新創業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學校教師以道德品質、治學精神、審美情趣感染學生,形成育人的合力,使創新創業教育與育人融為一體。事實上,無論是創新創業教育還是通識教育,都需要建立一支共享型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均需要三方面的力量:一是諳熟創新創業與通識教育規律的“專業化”專職教師;二是既懂專業理論又懂創新創業的“雙師型”專業教師;三是由社會各行各業優秀人員組成的“社會型”兼職教師。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質共享型的師資隊伍,可同時帶動兩種教育質量的提高。4.構建“雙創教育”實踐與育人一體化體系。“雙創教育”需要依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行實施,這種模式包括雙重內涵:一是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二是學生素質的提升。因此,推進校企一體化全面育人,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明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強化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途徑與實施辦法,確保學生經驗、能力與素質的共同提升。尤其在“雙創教育”中,需要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喚醒-平臺曬夢-苗圃孵化-園區啟航-區域輻射”五級遞進全要素全鏈條式體系,即通過課程的學習,喚醒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播撒創新創業的種子;通過創客空間,展現學生的創業夢想,進行基本的訓練;通過創業實踐,甄別創新創業的機會,確定創新創業的目標;通過大學科技園孵化企業為其成長提供服務,形成企業運營的良性循環,并實現企業對區域的輻射與引領作用。通過系統的育人實踐,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了解社會、認識國情,為將來履行歷史使命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7.

[2]孫向晨.大學通識教育方興未艾[N].中國教育報,2018-11-23.

[3]李引進.通識教育的裂變與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6.

[4]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5]宋妍,王占仁.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引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

作者:魏赤文 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