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8-13 03:04:24

導語:海洋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人文教育在語文教學的作用

【摘要】實施海洋教育、培養海洋意識是當前中國教育的必然趨勢。但目前我國多數地方偏重海洋知識教育,忽視海洋人文教育。因此為了更好的推廣海洋教育,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可以利用語文課堂,通過對海洋文學作品如涉海小說、散文、詩歌的閱讀與欣賞以及創作相應的涉海作品,可以較好地實施海洋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

【關鍵詞】海洋人文教育;語文教學;海洋意識

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對推進我國海洋強國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新時期國家建設的必然選擇。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決定了必須加強對當代學生進行海洋人文教育,培養海洋意識。探討海洋人文教育,就離不開海洋與文學、海洋與歷史、海洋與哲學、海洋與藝術、海洋與國防、海洋與管理、海洋與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海洋人文教育涉及的領域很廣,海洋意識重點在于對人海關系的認識,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認知教育。因此,在海洋知識教育層面,它更側重于對海洋人文素養的學習,尤其是對海洋視角、海洋心態、海洋觀念、海洋人格等方面的培養。海洋知識的廣度決定海洋人文素養的深度,這種海洋人文素養的深度不僅讓學生擁有寬廣的視野與思維敏感,也影響著學生師生對海洋知識的吸收與運用。

一、中國海洋人文教育的現狀

1.海洋人文教育現狀相對落后。我們的祖先一向重陸地而輕海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教育觀念使得國民對海洋文化海洋知識普遍缺乏關注度,造成學生普遍缺乏海洋意識,眼光與境界還停留在陸地文化階段。不僅如此,就目前一些中小學和高校開設的海洋教育來看,學校較重視海洋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如海洋漁業、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等領域;而海洋人文教育如海洋政治、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方面則關注較少,這樣必然導致海洋人文知識的嚴重不足,如據2014年國家海洋局宣傳中心等單位聯合作的“中國青年海洋意識調查”,居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學生都認為中國版圖只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域國土,而沒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疆意識。可以看出,我國青年基本的海洋認知都異常缺乏,而海洋認知教育是海洋人文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海洋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2.海洋人文教育內容缺乏體系。近年隨著國家海洋政策的確定及實施,有不少學校開始關注海洋教育。目前位于海南的一些大中小學校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其接觸海洋相關領域的知識,如組織學生到海邊進行參觀、參觀各種海洋類博物館、參與海洋征文比賽、海洋知識競賽、制作船艦模型、繪制海洋生物圖等。另外,有的學校還在校園內創設海洋知識宣傳欄、請海洋專家為學生做講座等。以上這些措施讓學生通過視、聽、說、做等方式,切身感受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海洋資源、海洋地理、海洋管理等領域。我們知道,接受知識最基本、最系統、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還是學校教育。雖然目前我國也有一些學校也組織教師或專家編寫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校本教材,但就其編寫的視角和內容來看,這類教材也僅適合某地區或某學校某階段年齡的孩子,而在年齡或地域以及知識體系上,仍然缺乏全局性、系統性、連貫性和完整性。

二、語文學習中滲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與具體措施

充分利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科教材,挖掘不同學科教材中的海洋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海洋人文教育,滲透海洋意識,是目前很多學校較為常用的方法,如語文、科學、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學科的教育。在此,本文重點分析教師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課堂,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具體措施。1.語文學習中滲透海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我們知道,語文課不僅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語文是一門相當特殊的學科,語文課兼具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工具性是指語言文字運用的手段,語文課程終極的教學目的也有助于國民人文素養的提高。語文是中國公民的母語,不僅讓學生積累語言文字,而且還能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審美能力。中小學甚至大學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涉海文章,且課文都是文筆優美的經典之作,存在較多有待挖掘的海洋教育資源。教師通過語文課本中的涉海文章的講解,讓孩子們不僅感受到大海的博大與寬廣,還可以讓孩子們切實感悟海洋的美麗與波瀾壯闊。當然,語文學習不僅限于教材課文的學習,學生們閱讀大量的涉海文學作品如詩歌、散文、小說等,也可以較為有效地對學生實施海洋教育,以達到培養學生海洋意識的目的。2.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海洋人文教育的舉措。在當代海洋人文教育緊迫形勢下,利用語文課文中的涉海詩歌或詩詞來加強海洋人文素養本就具有較強的學科優勢。盡管目前選編的涉海文章不多,但利用語文課來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仍然具有天然優勢。(1)利用海洋詩歌、散文、小說培養進行海洋教育人類的海洋活動,塑造了不同的海洋人文傳承。“海洋沿岸國家和地區,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有產生和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社會的可能,都有依據自身的社會環境、文化傳統塑造的海洋文明。”詩歌、散文或小說,既是海洋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情感的藝術。讓學生閱讀或朗讀或創作有關海洋方面的詩歌,可以培養其海洋人文意識。如《詩經》中的《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以及《商頌•長發》中的“相相烈土,海外有截”。《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在所有的寫作文體中,詩言志,詩傳情。只有詩,是人類樸素情感最直接最直觀的表現。如《山海經》《楚辭》《詩經》,張九齡在《望月遠懷》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在其《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等。而在我國的中小學教材中,如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就選編了《觀滄海》《望海潮》等涉海詩歌。因而在語文的詩歌教學中引入海洋人文教育,對于學生了解先民們的海洋情感,海洋意識,海洋思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國的海洋文學,自《詩經》《楚辭》而始。我國從古至今,世界各國的作家或學者在也撰寫了不少有關海洋的散文或小說。語文老師在上課時,讓學生通過閱讀或撰寫類似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形成一定的海洋意識。如徐波編寫的《中國古代海洋散文選》,書中選編了除詩歌、小說之外的作品。學生通過閱讀該書,可以較好地了解我國古代海洋散文、海洋文學、海洋文化。再如通過閱讀古金中外的經典小說,如《紅樓夢》《西游記》《鏡花緣》《老人與海》《白鯨》《魯濱孫漂流記》等著作,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海洋意識。民國時期,我國王魯彥的《船中日記》《聽潮的故事》,陸蠡的《海星》《貝舟》都是散文中的代表作。這些作品中有不少涉及海洋的描寫或相關領域的記述與表達,學生通過閱讀這類作品,可以培養其獨具的海洋意識和海洋美學。(2)利用寫作培養學生海洋人文意識與此同時,利用寫作等形式,將自己對海洋的認識或感悟表達出來,也是很多老師常用的方法。寫作課的獨特性,在于它不僅側重于學生對寫作技巧的運用,更在于注重學生審美、鑒賞、思維、意識等層面的引導與啟發,強調“我手寫我心”。而從寫作學的角度來講,“凡是主體認識視野中的一切認識對象,都是客體。”從這個意義上看,所有滲透海洋意識的詩歌都可以成為創作海洋詩歌的對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海洋人文知識傳播給學生,可以讓他們在熏陶中接觸海洋文明,然后再利用寫作課的特點與優勢,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感受海洋文化,對海洋熱愛與保護情感。如教師在課堂中引入涉海類詩詞作品,將詩歌學習或創作滲透進海洋意識教學中,既能豐富學生的詩歌寫作教學課堂,擴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當前新時期的國策、新時期的形勢下,在語文課中滲入海洋人文教育,充分發揮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的學科特點,可以稍微緩解國民教育中海洋人文意識落后的嚴峻形式。

參考文獻:

[1]季岸先.涉海高校海洋人文教育的思考與探索———兼議《海洋人文專題》課程設計與開發[J].上海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會議論文集,2011,(07).

[2]楊國楨.關于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思考[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02).

[3]郭邵虞.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08):63.

[4]沈慶會.海洋文化融入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03).

[5]董小玉,劉海濤.現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7).

作者:郭敏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