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時間:2022-11-11 11:47:48

導語:地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摘要: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目前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國家頂層設計,也需要高校層面的培養模式和課程設計,同時也需要師生層面的關系和教育的配合。文章以合肥工業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和地質學專業為例,提出了地質拔尖創新人才的特點,并根據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總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豐富了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體系。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地質學;培養模式;教學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求,目前已經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思考?!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新時期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充分體現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迫切性[1]。然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涉及眾多復雜社會因素的工程,不僅涉及到國家社會層面的機制、政策和傳統,同時需要客觀分析高校層面的大學精神和培養模式,也需要注意師生層面的關系和教學。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校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諸多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具有政策、資金、理念等方面的支持;在高校層面上也具有學術自由的氛圍和理念;在師生層面也具有教師的自主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然而,我國高校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正處在摸索、改革和創新性階段。本文以合肥工業大學地質類專業為研究對象,對地質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并結合實際的專業建設,總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經驗。

一、地質類創新型人才特點

創新型人才與常規型人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常規型人才主要是以常規思維為典型特征,采用常用、通用、原有的思路去解決問題。而創新型人才則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并且創新型人才也具有講求實用、效率、成效和社會貢獻等特點[2]。放眼地質學領域,地質學創新拔尖人才即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知識和在地質學理論及技術領域具有較高創新素養的人才。他們具有以下特點:(一)建造知識的能力。創新并非憑空想象得來,而應該是建立在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在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新時代,作為創新型人才必須要具備全面的、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作為創新型人才,其知識體系也一定是動態和發展著的,因此創新型人才也必須具備將知識進行重組的能力。(二)發現問題的能力。知識是進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作為創新型人才進行創新的前提則是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既需要對創新具有敏銳的判斷能力,也需要具有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還有自主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三)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價值體現。為此,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要基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解決問題的流暢上來講,基礎是發現問題,關鍵在于分析問題,而目的則是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注重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聚合和發散思維,這樣學生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做出全面而有系統的判斷,從而能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經驗

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學科始建于1945年,包括資源勘查工程和地質學兩個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計劃、國家綜合試點改革專業、國家級教學基地(共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于2015年和2018年連續兩次通過了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18年獲批省級一流(品牌)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以下四點經驗:(一)構建新時代創新型地質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主體為了實現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導和一定的培養制度保障下設計的,由若干要素構成的具有系統性、目的性、中介性、開放性、多樣性與可效仿性等特征的有關人才培養過程的理念和操作樣式”[3]。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關鍵,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根據國際通行做法,在參考卓越工程師計劃、工程認證和CDIO體系等基礎上,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高度出發,在對地質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內涵深入理解的基礎上,以“培養協同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交流意識)、提升協同創新素質(協同創新心理、協同創新才智、協同創新毅力),強化協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角色定位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為指導思想,結合我校目前的教學實際情況和我院“英才計劃”和“卓越工程師計劃”,從明確培養目標、優化協同創新培養機制、完善協同創新平臺(科研平臺、課程平臺、國際化平臺、培養平臺及文化平臺)、完善培養過程、創新導師隊伍、重構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入手,構建了“課程思政”為導向的地質學科教學體系,注重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從培養計劃、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完善、相關教學文件資料的完善和規范化建設(修訂教學大綱、實綱、實習指導書、實驗指導書)、精品課程建設等方面完善教學內容,全面構建了培養德才兼備的地質本科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修訂了教學大綱、實綱、課程體系、實驗、實習指導書等教學文件,例如對實踐課程進行了改革(圖1),顯著提高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二)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探索。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并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2018年地質學科所在的資源科學與工程系黨支部入選首批100家全國高?!半p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為了探索地質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全系專業老師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認真深入研討,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包括專業課程思政的整體規劃、實施思路、重點措施、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教學成效等,制定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工類學科本身是以自然知識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反映了事物的自然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因此要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理工類課程的教學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通過挖掘科技成果背后的人文后果、培養科學思維以及探索背后的故事等三個方面入手。例如,在《構造地質學》課程中講到構造解析的基本原則,讓學生要了解,地質構造是地質演化至今的一個畫卷。構造地質學家的任務就是從現狀重塑原態,從現今再現歷程。任何構造總是與其他相關構造組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同時不同時期的構造變形又可以復合、疊加、置換和繼承。這里可以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發展”和“聯系”觀點。構造解析的方法由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馬杏垣先生提出,這里可以融入老一輩地質學家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以及放棄國外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優厚的待遇,回國報效祖國、黨和人民的愛國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三)著力營造創新型人才培養氛圍。1.注重學科交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地質創新人才培養重視強化基礎,訓練思維,激發興趣,同時對學生因材施教,發揮所長。課程建設考慮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的要求,提供多種選擇。設置獨立的核心課程體系,選用適宜的學科領域最高水平的教材,高度重視基礎訓練、綜合素質和創新性思維培養。著力營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學術氛圍,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增強了專業水平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綜合素養。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為基礎,學生可根據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制訂學習計劃。通過廣泛開展案例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情景學習、服務學習、角色扮演教學以及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上,將創新理念和價值塑造與各項創新創業體驗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在地學實踐教學和體驗活動中激發創新創業的靈感和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感悟知識,在實驗訓練中體驗知識,在創新創業中運用和創新知識”,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地學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2.倡導理工結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在辦學過程中,地質始終將地球科學的多學科前沿相結合,圍繞國家重大需求,跟蹤學科發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趨勢?!靶鹿た啤苯ㄔO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手段,并逐漸上升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基礎上,一項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在學校層面,出臺了《合肥工業大學2019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原則意見》,構建由“通識教育、公共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四大模塊組成課程體系,形成“工字型”課程結構。而在學院層面,我們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工結合、學科交叉融合,面向未來,緊跟地球科學前沿,以國家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為契機,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設和“大數據”科學,探索“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地質大數據”為主要的學科培養方向,以“理工融合”為主要特色,培養新時代、新背景下,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創新性、數字化、智慧化的地球科學領軍人才。3.加強國際合作,增強國際化視野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學專業超過70%的專任教師具有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學習和進修的經歷。同時,聘請DavidCook,FrancoPirajno,PeterHollings,NoelWhite等國際頂級專家擔任兼職教授,不定期為學生授課和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學術交流,每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為學生做報告30余次,我院師生做報告70余次,介紹國外地球學科發展方向和學科技術前沿。與臺灣清華大學、臺灣科技大學等9所高校簽訂了交換學習項目協議,每學期都會選拔優秀學生赴臺學習,學生國際化視野顯著提高。同時我們專門拿出一定的資金資助優秀的學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并鼓勵進行展板或者口頭報告等方式進行交流。4.重視研究素質,強化創新創業能力教師利用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的特點,實行學業校內和校外雙導師制,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賽,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100%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科研項目等,培養的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扎實,創新能力強,參與科學研究、科技開發、成果轉化、社會實踐等制度健全、成效顯著。近三年,本專業成功申請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9項、校級28項。在2018、2016年第四、五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中分別獲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在合肥工業大學第五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上獲金獎2項,銀獎4項,銅獎7項。學校出臺《合肥工業大學規范教學過程指導意見》,從基本理念、課程目標、過程評測、持續改進、教學組織、過程管理等方面規范教學過程,引導廣大教師自覺主動地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從思想上、制度上落實“讓學生忙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管理嚴起來”。改進教學模式,加大課堂教學互動評測、課堂測驗、論文撰述、課堂演講、設計報告、實驗報告、非標準答案作業等平時成績(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我們將第二課堂教育作為畢業要求納入2019版人才培養方案,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即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拓展社會實踐教育,加強體育教育、文化藝術教育、技能教育,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公益活動等,推進“兩個課堂”深度融合,“兩張成績單”相得益彰,形成價值塑造、創新實踐、技能拓展、素質養成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5.夯實科研能力,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畢業設計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中實現培養目標的最后一個綜合性教學實踐環節。本專業教師承擔大量的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科研實力雄厚,學生積極參加教師的科研團隊,畢業設計與科研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并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加畢業設計指導,以20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畢業生為例進行分析。我校20資源勘查工程專業33人,每位學生一個畢業設計題目,科研占到42%,結合工程實際的占到58%,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三、結束語

雖然地質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是作為一項探索性的人才培養實踐活動,仍存在如未建立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體制、培養目標單一、評價指標單一等問題。因此人才培養模式中改革下一步應該注重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再比如在高校中部分教師由于科研壓力而導致教學投入不足。教師的教學投入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5]。較少的教學投入會導致師生關系不夠融洽進一步導致學生對大學生活無法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不論是從國家的頂層設計,還是高校的管理調控,亦或者社會的其他力量的幫助,出現各種困難和困境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作為一次教育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無疑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轉折,它不僅反映了我國對于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表達了國際上整體的發展趨勢和變化。作為一項持久性、發展性和創造性的社會活動,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和成績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后續問題仍有很多,依舊需要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2020年)[Z].

[2]袁川,董澤芳.沖突理論視域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社會學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4):31-34.

[3]董澤芳.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界定與要素解析[J].成才之路,2012(3):30-36.

[4]朱玉超.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發揮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7(5):19-22.

[5]袁川.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社會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牛漫蘭 李秀財 李振生 沈越峰 李加好 徐利強 張達玉 鄧宇峰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