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情況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情況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鎮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位于鎮村,建設施工單位市蜀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該工程的建設是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于2013年10月30日確定。其中地質災害避險場所建筑面積333m2(含裝修、水電安裝、場地硬化等);村陣地建設110.57m2,共計總建筑面積443.57㎡,總投資45萬元,工程于2013年11月1日動工建設,于2013年3月30日完成全部工程。
2.鎮中學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地位于鎮村、距鎮場鎮方向800m的宜飛路旁。該場地分三部分:一是將中學的操場進行平整、擴寬、硬化建成約3000m2的露天地質災害避險場地;二是利用中學辦公樓前1000m2的敞壩作貨物臨時存放地和通道;三是利用中學教室20間(1200m2)作安置房。本次投資5萬元(操場進行平整、擴寬、硬化4萬元,付學校補助1萬元),工程已于2013年3月30日完成。
二、組織形式
根據工程建設需要,我鎮采取競爭性談判的方式確定施工單位,經過合法談判,最終確定工程施工單位為蜀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由鎮政府與施工方簽訂了施工合同。在工程開工建設后,我鎮成立了由鎮安全生產辦公室、規劃建設辦公室、西郊國土資源所人員為成員的鎮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工作小組,負責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安全、質量和進度管理。
三、工程質量安全情況
自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建設項目啟動以來,我鎮始終堅持把工程質量和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嚴把材料質量關、施工安全關,依法操作,規范實施。不斷強化現場安全管理工作,工作組定期不定期的開展現場督查工作,要求施工單位切實增強質量、安全意識,加強施工質量管理,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在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實施。我們也加大了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的管理力度,按照功能區劃分,設置有應急供水、應急供電設施;應急醫療、應急指揮部;應急老、幼、病等安置房;應急物資倉庫、廚房、食堂等設施。進一步加強應急設備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從而保障了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平時功能運轉和應急期的使用,提高我鎮綜合防御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能力,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服務。
四、資金使用情況
鎮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包括村陣地建設)及鎮中學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地全部工程的資金使用情況,均做到專款專用,封閉運轉,嚴格按區對項目配套資金按工程進度撥款、鎮財政統一支付的要求落實,沒有任何挪作他用的情況,該工程項目資金的使用均按照相關規定和流程進行,無任何違規違法行為。
五、存在問題及建議
鎮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及中學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地的建設,是將兩個項目資金和村陣地建設、中學操場建設資金合并使用,場所和場地建設已順利完工,盡管在建設中本著科學規劃、勵行節約、有效配置、充分發揮有限資金作用的原則,但因建設項目多,涉及范圍廣,建設工期長,原材料價格及人工工資上漲等因素,以致于場所和場地存在以下問題: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 統計 指標體系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一、加強我國地質災害統計的必要性
1.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時、準確、全面掌握災情提供基礎保障
我國的地質災害統計和其他自然災害統計一樣,一直沒有統一標準和方法進行規范化管理,只是由部門或地方按照本部門或地方需要進行分割式統計。因此,災害調查內容、災情等級劃分、統計指標、核算評價方法、統計結果的表述形式不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常出現災害統計失實或不同來源的同一災害災情統計結果相差懸殊的現象,致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難以及時準確掌握全國和各地區的災害基本情況。因此需要制定地質災害統計標準,使地質災害統計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便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及時、準確、全面掌握地質災害信息,為科學地制定減災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2.為建立自然災害統計網絡和信息系統,實現災害統計現代化提供基礎
在日益完善的減災系統中,災害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信息共享,推進減災管理現代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災害信息系統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許多國家陸續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自然災害信息共享系統。近年來,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和眾多單位開展了綜合的或單類的自然災害調查評價、研究與防治工作,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取得了比較系統的災情資料,對部分數據進行了整理加工,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局部信息交流與共享。災情統計資料是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的基礎數據,制定災情統計標準不僅為地質災害信息化提供了基礎,而且促進了我國災情信息與國際接軌,實現數據共享,為國際減災工作提供了基礎。
3.為建立科學的災害保障體系提供基礎
有災害就必然有損失、有損失。必須將完善保障體系的建立作為一項固定的財政開支項目列入預算,并無償用于對受災人口的救濟補償。無論是政府補償還是商業補償或是其他形式的補償,其補償依據及賠付責任、保費測算等都要以大量的災情統計數據為基礎。標準的地質災害統計為我國建立科學的災害保障體系提供了準確可比的信息資料。
二、我國地質災害統計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地執行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當前我們的災情報告統計工作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1.思想不重視,認識不清楚
有的領導認為,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制度不是什么大事,報與不報沒什么區別,自己知道就行了;平時工作安排分工,隨便找個人來負責災情報告統計工作,甚至有的地方都沒有專人來負責這項工作,根本沒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2.制度不熟悉,業務水平不夠
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制度包含了災情險情的分級、速報范圍、速報時限和速報內容等,要報好、報準還需下一番工夫。一旦掌握不好,到了關鍵時刻就不知道該怎么判斷災害、怎么上報災情險情、上報什么,最后的結果就是延誤時機。
3.災害報告統計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
當前的地質災害報告統計制度還不夠完善,一些規定還不細,特別是災情報告統計追究制度還沒建立起來。災害的認定及部門之間配合不夠是導致當前災情遲報、錯報、瞞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加強我國地質災害統計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工作的指導,從人員、設備上給予充分的保證。要充分認識到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工作是防災救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及時了解掌握災情、實施災害緊急救助、保障災民生活的重要前提,必須確保其準確性和時效性。
2.健全法規,落實責任
建立災情報告工作績效評估制度是健全法規的具體體現。災后進行綜合評定后,對漏報、遲報、瞞報和虛報災情的,要按照責任追究制度嚴肅處理;對災情報告及時、準確的,予以表彰,做到職責清楚、賞罰分明。
3.加強培訓,掌握業務
要加強地質災害災情報告統計制度的業務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模擬訓練和參與實戰演習等手段使大家牢記何時報、怎么報、報什么、報給誰。
4.依靠科技,確保地質災情報告統計渠道的暢通
在現行的條件下,我們一般使用網絡、手機、電話等災情報告工具,一般能滿足災情報告的要求。但如果遇到較大災害發生的時候,災害發生地一般會出現斷電、斷路、手機無信號等惡劣情況,災情就很難在最短時間內傳輸出來,貽誤救災時機。當前,我國正在試用依靠衛星進行災情傳輸,并且試點已取得成功。衛星傳輸工具能克服斷電、手機無信號等問題,從而不管在任何惡劣的條件下,都能將現場災情及時的傳輸到上級部門,以保障災情報告渠道的暢通。
5.制定一套科學的地質災情統計指標體系
為了及時、客觀、全面地反映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損失情況、救災工作開展情況、災后重建進展情況以及減災防災工作開展情況,為減災和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地質災害統計的內容應包括: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災害損失和災害影響情況、救災工作情況、災后重建情況以及防災減災情況等。同時,地質災害統計指標體系不僅要包括地質災害的實物量指標,還要包括災害損失等方面的價值量指標。地質災害統計指標的基本內容應包括:
(1)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統計指標
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統計指標用來反映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各種異常自然現象發生的基本情況。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災害種類;受災的時間、地點(區域);受災體種類;受災體損毀等級;災害等級。
(2)地質災害損失和影響情況統計指標
災害造成的損失大小不僅取決于災級的高低,而且還與災區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與災害發生的時刻,以及防災救災的具體措施是否得當等等也有很大的關系。為了反映災害造成損失的嚴重程度,可以采用災度指標;為了進行對比和綜合匯總,財產損失和自然環境的破壞都應折合為以貨幣單位計量的經濟損失。目前,國際、國內還沒有統一劃定災度的標準,我們認為地質災度可以劃分為巨災、特大災、大災、中災、小災和微災六個等級。
(3)減災防災救災統計指標
減災防災統計指標用來反映政府、社會、單位、家庭及個人在減災防災中投入的人力、資金、物資的情況及其來源與使用效果。
救災及災害補償統計指標用來反映地質災害發生后救災工作的開展情況,以及通過各種方式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的情況。
(4)災后恢復重建統計指標
災后恢復重建統計指標用來反映災區災后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和對口援建等方面的情況,反映恢復重建的成果和突出問題,為政府制定有關政策、科學考評恢復重建工作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業成、張春山、張梁:中國地質災害系統層次分析與綜合災度計算[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93年Z1期
篇3
一、總則
(一)編制依據
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發生或者臨災時的應急處置反應。
(三)工作原則
以為人本、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屬地為主。
二、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
(一)組織體系
為加強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管理,區政府成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區應急指揮部),具體負責全區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
總指揮長:區政府主管副區長
副指揮長:國土分局局長
成員:區委宣傳部、區發展計劃局、財政局、民政局、國土分局、建設局、水利局、交通局、衛生局、農林局、公安分局、環保分局以及各鎮辦負責人。
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分析、判斷成災的原因,確定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部署和組織有關部門和對受災地區進行緊急援救;協調組織指揮部隊參加搶險救災;指導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做好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工作;處理其他有關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的重要工作。
區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國土分局,辦公室主任由國土分局局長兼任。辦公室職責:是匯集、上報險情災情和應急處置與救災進展情況;提出具體的應急處置與救災方案和措施建議;貫徹區應急指揮部的指示和部署,協調有關鎮辦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區應急指揮部或單位之間的應急工作,并督促落實;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災害發展趨勢,對災害損失及影響進行評估,為區應急指揮部決策提供依據;組織應急防治與救災的新聞;起草區應急指揮部文件、簡報;負責區應急指揮部各類文書資料的準備和整理歸檔;承擔區應急指揮部日常事務和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職責分工
1、國土分局負責做好全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工作,指導做好恢復重建的相關工作。
2、區水利局負責指導汛情監測以及地質災害引發的次生洪澇災害處置工作。
3、環保分局負責做好受災區域的環境監測與評價工作。
4、區衛生局負責組織醫療衛生技術力量,做好醫療救護和傷病員搶救工作;監測飲用水,對重大疫情組織實施緊急處理,預防控制疫情發生和蔓延。
5、公安分局負責維護災區社會治安,打擊各種蓄意擴大傳播地質災害險情的違法行為;必要時,對災區和通往災區的道路實行交通管制,保證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6、區交通局負責組織力量對地質災害區域內被毀交通設施進行修復,保障地面交通運輸暢通。同時,調配緊急救援和撤離人員及疏散所需車輛等運輸工具。
7、區委宣傳部負責及時做好新聞媒體的接待、答復和引導工作。
8、區民政局負責做好受災群眾的安置,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申請、管理、分配救災物資并監督使用。
9、區建設局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對因災受損的各種基礎設施盡快加以恢復,積極參與做好各項災后重建工作。
10、區發展計劃局負責做好重大救災和應急治理項目計劃的協調安排工作,落實有關方面的項目資金。
11、區財政局負責做好區級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資金預算及救災應急款撥付工作,并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12、區農林局負責組織災區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加強動物疫病的監測;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動物疫情的暴發流行;做好災后農業的查災工作,指導災后農業生產的恢復和自救工作。
13、事發地鎮辦負責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災民的臨時生活安置、災民的轉移和應急救助等工作;做好搶險物資和救援工具的供應工作;做好地質災害現場秩序的維護和善后處理等工作。
三、地質災害的預防
(一)災害的監測
各鎮辦要加快建立以預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建設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和專業監測網絡,形成覆蓋轄區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對轄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按照防災預案要求,落實專人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在監測中發現危險時,須立即按預案制定的預警方式做出預警信號,通知處于危險區域的人員按規定的撤離疏散路線向安全地帶撤離。
(二)信息收集與分析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廣泛收集整理與突發地質災害預防預警有關的數據資料和相關信息,進行地質災害中、短期趨勢預測,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等資料數據庫,實現各部門間的資料共享。
(三)地質災害巡查
各鎮辦和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的作用,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
(四)“防災明白卡”發放
為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各鎮辦和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地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將群測群防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落實到村委會主任以及受災害隱患點威脅的村民,要將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到村民手中。
四、災害的報告
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后,發生地鎮辦應立即向區應急指揮部報告,并同時向區應急辦報告災情,區應急指揮部接到中、小型地質災害報告后,應在30分鐘內報區政府和市國土資源局,并根據災害情況,確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時機。
災害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或災情出現的地點和時間、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引發因素和發展趨勢等,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速報內容還要包括傷亡和失蹤的人數以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等情況。
五、應急響應及處置
應急響應指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臨災狀態時,而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緊急防災和搶險救災行動,分為險情應急和災情應急。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度,根據地質災害的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機構。
(一)險情應急
險情應急指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在短期內可能發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或較大財產損失的險情時,即進入險情應急期,所采取的緊急防災避險行動。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鎮辦,應及時上報區應急指揮部。接到報告后,區應急指揮部要立即派出專業人員(專家組)趕赴現場,與事發地鎮辦一起進行現場調查,核實險情,提出應急搶險措施建議。
地質災害險情確定為臨災狀態時,事發地鎮辦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進入工作狀態,立即成立現場險情應急搶險指揮部,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啟動“防、搶、撤”方案,組織群眾轉移避讓或采取排險防治措施,情況危急時,應采取強制措施,組織群眾疏散避災。同時,加強監測預報,有序組織防災各項工作。
地質災害險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區應急指揮部應按照事發地鎮辦和專業人員(專家組)建議,確定撤銷或者繼續保留危險區管制措施,提出下一步防災、搬遷避讓或工程治理措施,并安排有關部門或單位組織實施。
(二)災情應急
災情應急指地質災害已發生,即進入災情應急期,所采取的緊急搶險救災和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的行動。
當發生地質災害時,區應急指揮部進入工作狀態,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在第一時間報告市政府及市國土資源局。同時,迅速派出由國土分局及有關部門組成的應急調查組,立即趕赴現場了解情況,查明災害類型、規模、成因、預測發展趨勢,提出應急防范措施,為搶險救災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并將災情調查報告上報市國土資源局。
由區應急指揮部在災情發生現場成立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并根據需要和部門分工,設立若干應急工作組。各應急工作組在現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開展預警監測,劃定危險區和搶險救災特別管制區,搶救受傷、被埋人員,轉移受威脅居民。同時,做好食品、飲水、衣物等救災物資的調集和發放及死難者的善后處理等工作。
六、應急保障
(一)應急隊伍、資金、物資、裝備保障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建立搶險救災協調工作機制,落實搶險救災人員,建立搶險救災應急隊伍,要不定期的開展應急搶險救災演練,確保應急救助手段及時到位。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鎮辦要組織有關部門、單位儲備用于災民安置、醫療衛生、生活必需品、交通通訊等必要的搶險救災專用物資,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要加強救災裝備建設,配備無線通訊設備、信息傳輸工具、應急用品、搶險救災裝備等。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二)通信與信息傳遞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臺及互聯網等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并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三)應急技術保障
國土分局成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組,為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應急工作提供技術咨詢服務,要和有關單位積極開展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方法、技術的研究,開展應急調查、應急評估、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四)宣傳與培訓
各鎮辦和國土分局要加強群眾防災、減災、自救知識宣傳和培訓,對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應急防治與救災演習和培訓工作。
(五)新聞信息
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的按照《區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相關要求執行。
(六)監督檢查
國土分局要加強對各鎮辦和相關部門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保障工作的督導和檢查,確保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責任落實到位。
七、責任與獎懲
對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對引發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的責任追究,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相關規定處理;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中失職、瀆職的有關人員,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責任。
八、預案管理與更新
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各鎮辦,應當參照本預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鎮辦的應急預案應當報國土分局備案。
本預案由國土分局負責修訂更新,修訂更新后的預案,報區政府批準。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更新期限最長為3年。
篇4
xxx是隆昌市地質災害點最多鄉鎮,共有40個地質災害點。隨著雨水的增多,鄉鎮將進入地質災害高發期,形式十分嚴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2019年8月29日上午,經過精心籌備,周密部署,xxx在石印村劉氏河地質災害點進行了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演練。
整個應急演練歷時1個多小時,演練災情總體過程:xxx劉氏河地質災害點,因受連續降雨和強降雨影響,存在山體滑坡的風險,直接威脅14戶33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情況十分緊急!上午9:40,該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員將險情向xxx值班室報告,鎮黨委政府接到報告后,經國土所先期實地勘探,決定啟動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迅速成立前線指揮部,按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組織調集應急隊員30人組成緊急搶險救災隊伍,由鎮長張春統一指揮,分應急搶險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交通治安管理組、醫療衛生組、后勤物資保障組等小組,按照各自分工立即開展救援。整個演練過程組織嚴密、配合密切、緊張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預設演練目的,演練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進一步增強了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鍛煉了應急隊伍。在地質災害發生緊急情況下,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調動全鎮各部門做好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提高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的寶貴經驗,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篇5
一、全市地質災害現狀
根據20*年完成的《*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統計,我市有地質災害點41處。其類型可分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類。滑坡是本市最主要的地質災害,共24處(包括潛在滑坡5處),占58.54%;其次是崩塌,共13處(包括潛在崩塌2處),占31.7%;泥石流4處(包括潛在泥石流2處),占9.76%。
我市地質災害點大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區,2002年共發現災害點26處(其中6月份18處),占全市災害點總數的63.41%。我市地質災害點具條帶狀分布特征,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鎮、*街道、*鎮、*鎮、*鄉、*鎮,共有災害點32處,占總數的78.05%。尤以*鎮和*鄉最為發育。總體沿北部邊界,由南東向轉北東向展布。
東南部一線主要分布在*鄉—*鎮*—*—*一帶,呈北東向展布,共有7個災害點,占17.07%。
20*年我市增加災害點1個,諸葛鎮周村采空區地面塌陷,受威脅農戶19戶78人,威脅資產95萬元,危害程度屬較大級,目前穩定性差。20*年3月18日,諸葛鎮長樂村垷山發現滑坡長150米、寬度60厘米、滑動臺階高差40厘米、滑坡體積達80萬立方米的地質災害隱患一處。
二、20*年我市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據氣象部門對我市今年汛期天氣趨勢預測,3~5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多,有強對流和階段性低溫連陰雨天氣,屬降水集中期;6~8月份總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偏少,但有降水集中期,9月份比常年略偏多,汛期氣候變化異常,有降雨量多、臺風頻繁的特點。預測今年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梅汛期由于長期降雨,松散的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極易引發風化殘坡積層土質滑坡。農村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邊坡(大都未采取護坡和排水措施)以及縣、鄉公路和部分通村道路(挖方路基段大都未采取護坡措施)是滑坡易發區;公路邊坡、露天采場等處易引發巖質崩滑;持續強降雨引發的洪水可能誘發泥石流的發生。
三、今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要求,*鎮*潛在崩塌、*橋村*潛在滑坡、*街道*潛在滑坡、*鎮*滑坡、*鄉*、*村潛在泥石流、*鄉*—*等7處地質災害點被列為今年的防治重點。
另外,要以人為本,對危害程度雖然為一般級(威脅人口在10人以下,受威脅資產小于100萬),但穩定性較差的地質災害點加強巡查。在汛期雨季期間,落實監測人和監測措施,加強監測,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報告,如有人員受到威脅的,參照重點隱患點的要求落實防災措施,并編制應急預案。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工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有關科普知識,加強典型事件的教育,提高廣大群眾尤其是隱患區群眾的抗災救災意識。
(二)全面貫徹實施《*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規劃》是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各鎮鄉、街道及建設、水利、交通、國土等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各自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機構,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規劃》的要求,認真總結經驗,對上述重點隱患點制定具體的治理或避讓搬遷計劃,做好本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報市府辦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備案。
各鎮鄉、街道要加快受災戶的搬遷避讓工作,已落實建房用地的,要加快施工進度,力爭汛期前搬入新居;尚未落實搬遷用地的由市國土資源局盡快解決;市國土資源局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千方百計解決*村的搬遷用地,以便盡早對*鄉山口村潛在泥石流進行搬遷避讓和全面整治。
市國土資源局應依法加大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案件的查處力度,切實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三)認真做好監測預報工作。對今年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點,各有關鎮鄉、街道及相關部門,要及時組織開展調查,編制本區域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應急預案。防治方案內容包括: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威脅對象、范圍、監測、預防責任人以及防治措施;應急預案內容包括:應急機構、搶險救援人員和應急的各項準備、預警信號、應急通訊保障以及人員財產撤離、路線轉移、醫療救治等應急行動方案。其余地質災害點,各鎮鄉、街道、相關部門也要注意監測,落實監測責任人,及時收集情況,做好預報工作。
(四)嚴格執行汛期值班、災情速報制度。在汛期,各鎮鄉、街道和交通、水利、建設、國土等相關部門要堅持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通訊聯絡;一旦出現災情,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防災救災工作,并同時按災情速報制度向上級報告。
(五)做好應急救災搶險工作。出現地質災害臨災險情或發生地質災害時,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必須立即派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應急調查,并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實施各項搶險救災工作。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六)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市國土資源局要與氣象局合作,積極開展、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對所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作出預報,并在電視天氣預報欄目中播放,使政府有關部門更有針對性地部署防災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注意收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根據預報內容,及時組織做好重點隱患點村民的避讓工作,同時,要警惕雨后發生滑坡的可能性。
篇6
一、20*年全縣地質災害基本趨勢預測
(一)20*年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
截止20*年底,全縣共發生地質災害3起,其中山體滑坡2起,地面塌陷1起,發生地點均為非地質災害隱患點,未造成人員傷亡。
(二)20*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分布、主要誘發因素及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強度,結合我縣汛期氣象趨勢預測,今年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較高。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全年降水是屬正常略偏多,降水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勻,有局部洪澇發生的可能。預測20*年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3—9月,因此確定今年3—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根據《*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縣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布在*、*、*等三個鄉鎮。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主要位于*南部,跨*山區的大部分鄉鎮,包括*鎮、*鄉、*鄉的大部以及*鄉、*鄉、*的局部。綜合災害點的穩定程度及危害程度,確定*鄉*村*土質滑坡、*鄉*村*底山體滑坡、*鎮*村巖山滑坡、*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等為縣重點地質災害點,需重點做好防范工作。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方案
(一)*鄉*村*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滑坡位于*鄉*村*自然村北東斜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6′39″,北緯28°50′41″,屬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巖性為安山玢巖潛火山巖,斜坡高度35°左右,斜坡表層上為耕植土,下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2米,結構較松散。潛在滑坡體規模約24000m3。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該土質滑坡,屬不穩定潛在滑坡,有可能殘坡積層沿基巖面下滑,將威脅相距200米、高程350米以下的*村,威脅人數30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鑒于滑坡前緣離居民點尚有一定距離,滑坡還處于蠕動變形階段,建議防治措施如下:
(1)后緣上部開挖截水溝,向兩側溝谷排水。
(2)將水田改作旱地或經濟林地。
(3)設觀測樁加強監測。
(4)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二)*鄉*村*底滑坡隱患
1、基本情況
*底潛在滑坡位于*鄉*村六組(*底自然村)北東側后山坡,地理坐標東經119°15′37″,北緯28°48′20″,屬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單元,出露地層為上侏羅統大爽組流紋質玻屑熔結凝灰巖,斜坡表部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粘性土,厚約5m,結構較松散,透水性較強。滑體總方量370000m3,屬中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南西260°,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流紋質晶玻屑熔結凝灰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處于不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村民35人,資產20萬元。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監測人:葉生發聯系電話:0570-7*7606
(三)*鎮*村巖山滑坡
1、基本情況
*村巖山潛在滑坡位于*鎮*村巖山自然村東側山坡上,地理坐標東經119°13′25″,北緯28°52′43″,屬侵蝕剝蝕丘陵地貌,與構造侵蝕中低山接觸附近的丘陵一側,出露地層為*巖群角閃片麻巖,斜坡表部為殘坡積層含碎石粘性土,厚約0.5m,結構較松散,易于透水,具孔隙潛水。滑體總方量59500m3,屬小型滑坡。滑動方向推測為北西275°,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角閃片麻巖接觸界面。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滑坡目前處于穩定狀態,若遭遇連續降雨和特大暴雨或人為因素,極有可能下滑成災,將威脅10戶39人生命安全和約40萬財產經濟損失。
3、防治建議
(1)填平夯實裂縫,后緣和滑坡體內開挖截排水溝。
(2)裂縫兩側設標樁加強觀測。
(3)建議農戶進行搬遷避讓。
*
(四)*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
1、基本情況
塌陷區位于*鎮賢*村*山腳自然村地面,中心地理座標x=3229250,y=4*16250。塌陷區地貌主要為山間沖洪積平原,現狀為耕地和民房等,附近山體為剝蝕殘山、孤丘地貌。主要表現為地面出現大小不一的塌陷坑、地裂縫和民井干枯、民房墻體變形等。
2、穩定性與潛在危害分析
*縣*鎮*山腳自然村地面塌陷始于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建成后的2006年7月,根據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的空間位置和民井干枯范圍,估約地面塌陷及影響區面積18000m2,有20多戶100余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地質災害險情威脅,危害程度屬重大級。目前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呈加劇趨勢,對當地村民的生命財產和杭新景高速公路*支線的安全運營構成直接威脅。
3、防治建議
(1)嚴格控制周邊地下水的深井抽水量,或停止深井抽水。
(2)對發現的塌陷坑進行注灌漿,對已出現明顯地面裂縫和墻體變形的民房進行加固或異地安置。
(3)在地面塌陷及其影響區范圍內設立地質災害警示牌,明確撤離路線與避險地點,并做好地質災害險情的監測,遇強降雨或連續降雨加密監測,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應及時安排人員撤離。
*
三、有關部門和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責
(一)國土部門
縣國土資源局應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進一步完善防災網絡,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建立汛期險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及地質災害速報制度,對確定的3個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汛期前進行一次巡回檢查,作出趨勢分析評價,指導和協助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做好防災工作部署,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公布地質災害速報電話,對于存在重大險情的災害隱患點,向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報告,組織專業技術力量進行危險性評估與治理方案設計。
在汛期要定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加強對防治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水利部門
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擬建水利工程項目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有防災措施。在汛期來臨前,水利部門應組織人員對縣內中小型水庫庫區及衢江、靈山江兩岸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如發現有地質災害隱患,應采取相應措施,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交通部門
新建、改建、擴建公路工程,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修建康莊道路時,要考慮結合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對因修建公路(康莊道路)引起的地質災害,要及時進行治理。對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潛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必須進行災情巡查。
(四)規劃、建設部門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農村集鎮建房必須按規劃統一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五)農業、林業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要改為旱地,滑坡體上不能種植高大樹木。一旦災情發生,要積極配合當地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做好災民的生產和生活救災工作。
(六)氣象部門
根據全縣地質災害分布情況,做好地質災害防范期內的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預測到災害性天氣,要及時通報。一旦發生災害時及時提供救災現場氣象服務。
(七)旅游部門
做好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地質災害巡查、防治工作,確保游客和景區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八)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
1、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鎮(鄉)、街道要明確職責,重點鎮(鄉)、街道應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明確職責,落實監測負責人和監測人員。建立汛期、臺風期24小時值班制度。對《*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所列縣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鄉鎮級災害(隱患)點,在汛期前要進行一次全面巡回檢查。發現新的問題,要及時向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匯報。
2、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要指定專人負責監測工作,指定地質災害預警負責人、預警信號、救災方案。在汛期、臺風期要增加檢查次數,要指定緊急情況發生時疏散計劃以及撤離路線。同時密切注意災害隱患的變化。
3、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跡象要及時上報縣國土資源部門。對已有險情或隱患的地段,要采取各種防范措施,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4、對險情較重級無法治理的災害(隱患)點,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疏散、搬遷避讓,將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保證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地質災害防治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有關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工作重點,切實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做好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縣國土資源、氣象、水利、交通、建設、規劃、農業、林業、旅游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部門的職責,負責本部門管轄范圍內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將災害隱患點的監測落實到責任人。
(二)堅持災情巡查、提醒、分級管理制度按照防災巡查制度,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在防范期內對本轄區所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交通沿線進行實地檢查,對各點的災情現狀及發展趨勢作進一步分析評價,提出具體防范意見。防范期內組織巡查,要建立巡查臺賬。
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地段,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的山區農村,要按照災害防治的有關要求,積極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的災害提醒制度,增強公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對本轄區內所有的地質災害點必須在汛期前全部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三)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開展預警預報。在整個防范期內,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國土部門要堅持防范期值班制度,保持全天不間斷通訊聯系;要督促檢點隱患點的動態監測責任落實情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在汛期特別是強降雨期間,要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并通過防災網絡,有專人負責準時收看省國土資源廳信息中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和當地氣象預報,迅速將氣象情況通報到各個災害點,做好防災準備。
(四)做好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一旦出現災害險情,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要視情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系統,組織應急小分隊立即展開應急調查、排險,按防災預案組織人員疏散和財產轉移,并做好災民的轉移安置,救災物資發放供應等善后工作。具體按照《*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龍政發〔20*〕29號)執行。
(五)認真落實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根據《浙江省地質災害報告制度》精神,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落實災情速報制度。一旦發生災情,視等級按要求速報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和縣國土資源局,及時趕赴現場,并按防災預案做出相應的應急調查處理。對較大級地質災害縣國土資源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向省、市主管部門報告搶險救災工作進展直至結束。對發現的重大級地質災害隱患點,應即赴現場調查,并將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報告上級主管部門。
篇7
我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在全縣范圍內,認真開展了地質災害點的巡查排查,并落實強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全縣地質災害潛在隱患逐一進行了巡查排查,并結合各地質災害的特點,研究制定了防災減災、汛期值班、險情巡查、災情速報等各項工作制度。
經認真全面排查,××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共有78個,其中滑坡體33個、塌陷4個、巖裂3個、地裂23個、崩塌11個、泥石流4個。全縣潛在災害受威脅的農戶有1814戶,7803人數,住房3166間,蓄間2406間,旱地4781.5畝,水田1245畝,經濟林87724株,雜木林865300株。潛在的經濟損失3463.9199萬元左右。針對以上排查出來的地質災害點潛在安全隱患,我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聘請專家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實地險情勘查,把防災減災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為有效防災和減災,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落實強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
1、一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決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切實抓好防災減災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工礦企業的正常運轉。
2、明確責任,加強地質隱患點的監測。對全縣的78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專人監測,并實行日報告制度,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有異常情況,便立即向政府報告。
3、積極開展應急防范宣傳。在全縣的78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立警示標志,逐戶下發地質災害明白卡、地質災害避險卡,著力抓好宣傳發動工作。并對八寶老君山、銀屏村箐地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開展應急防范宣傳,不斷提高群眾應急防范意識。
4、鄉鎮黨委政府、縣國土資源局等縣直相關部門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切實貫徹《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對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點,研究制定了地質災害單點應急預案,已采取爆破排危和有效的監測和防范措施,認真開展巡查排查和動態監測,進一步加強了險情監測監控。
5、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點多、面廣、規模大、危害性大,是我縣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特點。因此,對于礦山等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的點,在尚未進行搬遷避讓前,主要依靠群測群防手段才能有效及時防災減災。因此我們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網絡,切實落實監測責任制度,充分發揮他們就近適時監測、臨災報告、及時處置的防災減災重要作用,確保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群眾臨災時能夠安全撤離。
篇8
一、地質災害點的主要分布
(一)地質災害現狀及主要特點
年初我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在去年8月地質災害隱患再排查緊急行動中又發現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同時去年在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對大帽山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的群眾進行移民搬遷等方式,徹底消除隱患,截止目前我區還有1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其中滑坡4處,崩塌9處,潛在不穩定斜坡3處,威脅到一場養殖場、一棟教學樓以及42戶群眾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區地質災害點的主要特點如下:
1、分布不均,北東多西南少
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東部山區,總體上呈現出北東多西南少的特點。
2、滑坡、崩塌為主,規模較小
地質災害大多為規模較小的滑坡、崩塌,影響范圍一般波及一座或幾座房子。
3、雨季多發,旱季少見
地質災害大多數發生在雨季,并且較多出現在雨季的強降雨期間或強降雨后的幾天內,旱季較少發生。
4、災前征兆不明顯,突發性強,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數發生前征兆不明顯,并且運動速度快、突發性強,容易造成人、畜的傷亡及財產的損失,危害性大。
5、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
目前發現的地質災害大部分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主要發生在山前地帶人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處,自然因素產生的地質災害少。
(二)地質災害態勢預測
1、年降雨趨勢預測
(1)氣溫:預計年平均氣溫偏高,氣候變暖現象仍將延續。冬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春雨季氣溫偏高、雨季平均氣溫略高;臺風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預計年總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總雨量偏多;臺風季總雨量正常略多。
(3)臺風:預計年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4~5個,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
2、市年主要季節氣候趨勢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預計冬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極端最低氣溫略低于常年,島內2~4℃,島外0~2℃,靠山地區可達-2~2℃。預計年冬季總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預計年春雨季平均氣溫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預計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氣溫偏高;預計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發生春旱。
(3)雨季(5~6月):預計年雨季平均氣溫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預計年雨季于5月初期開始(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結束(接近常年)。預計年雨季總雨量偏多,梅雨強度偏強。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臺風季或夏季(7~9月):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平均氣溫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總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預計年臺風季或夏季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4—5個,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個、8月1—2個、9月1—2個。
預計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溫日數正常,島內可達5~8天,島外可達8~12天;極端最高氣溫接近常年,島內約36~37℃,島外約37~38℃;局部地區高于38℃。
3、主要氣候災害預測
(1)強降溫:預計年冬季氣溫變化幅度大,會出現階段性強降溫。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將發生氣象干旱,請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臺風:預計年夏季可能受1個臺風或熱帶風暴的嚴重影響,發生大風或大暴雨災害。
4、主要預測依據
從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轉為負距平,進入拉尼娜事件。從多個耦合模式的預測結果來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維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對于ENSO的響應期為4—6個月,今年副高對ENSO的滯后期僅有3個月,10月就轉負;同時,北面冷空氣活動加強,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氣不斷南下,故出現了12月17日島內2.4℃的低溫。預計年冬季(12—月)的極端最低氣溫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來說,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會偏早,導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發生春旱,會對春播造成一定的影響。
預計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開始,較常年較早,梅雨強度偏強,雨水會偏多。考慮到拉尼娜過程的持續影響,預計年夏季(7—9月)臺風個數會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個嚴重影響的臺風或熱帶風暴。
5、地質災害態勢預測
根據降雨趨勢和本區環境地質條件,預測本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常年略偏少。
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區的大帽山農場、新圩、內厝鎮山前地帶及內厝鎮小光山礦山等區域。
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容易發生災害外,受臺風、暴雨襲擊,高陡邊坡、山邊河邊、建設工程開挖地段等區域可能引發新的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與滑坡。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依據預測的地質災害活動區域,確定今年我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重點鎮(農場)有4個、行政村(社)有10個。
三、重點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區地質災害多發期,為重點防范期。強降雨是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汛期內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時段是重點防范期中的防范重點。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有關部門要以人為本,以對國家和人民極端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國土資源廳關于做好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區、鎮(場)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主要負責人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領導負具體責任,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有關部門應認真落實責任制,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區、鎮(場)成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組織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協助區、鎮(場)政府,進一步建設群測群防網絡,要換發新《防災明白卡》與《避險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要加強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工作,對在地災易發生區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災危險性評估;認真落實汛期防災值班制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指導、監督工作。區建設部門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況,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區水利部門要及時向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及相關部門通報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設施地質災害的防治;區交通、市政部門要做好道(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的檢查落實工作;區旅游部門要做好旅游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地質勘察單位要協助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開展災情應急調查和做好搶險救災的技術指導工作;其他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強宣傳、培訓工作
要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工作,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地質災害危害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全民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意識和抗災能力。今年要結合宣傳、貫徹《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5),加強新圩、內厝、馬巷鎮、大帽山農場及非煤礦山等地質災害多發地的防災宣傳工作,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通過廣播、電視、發放宣傳畫、宣傳手冊等進行廣泛宣傳,組織基層防災負責人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對年隱患排查中發現地質災害點的鎮、村業務指導及防治知識和法規知識培訓,特別是組織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三)進一步建設群測群防網絡,搞好監測工作
群測群防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過群測群防可以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自救,遇到災害性天氣可以通過群測群防網絡迅速部署防災抗災工作,及時組織受威脅的人員撤離避讓,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鎮(場)要在年初步建立網絡的基礎上,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要求”和“四應知”、“四應會”、“四應有”的基本要求,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網絡。群測群防網絡分為四級,分別為:災害點監測網(四級網)、村(社區)級監測網(三級網)、鎮(場)級監測網(二級網)和區級監測網(一級網)。
災害點監測網(群測群防四級網)
---負責對具體地質災害點的監測,除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不穩定斜坡本身的變形跡象進行監測外,還應把該災害點威脅的對象和可能成災的范圍,納入監測范圍;
---其監測手段主要是定人、定點、定時進行監測,一般進行簡易的相對位移監測和宏觀觀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
---災害點的監測由受威脅的人(單位)負責。
村(社區)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三級網):
---負責組織、監督該村(社區)地域內地質災害點的群眾監測、預警;
---負責該村(社區)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組織群眾開展地質災害險情巡查,組織群眾在臨災時緊急避險,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人員搶險救災。
---村(社區)級監測網由村(居委會)主任負責。
鎮(街道)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二級網):
---負責對三、四級網進行監督管理;
---負責該鎮(街道)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
---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點進行跟蹤,并對監測資料進行核實;組織地質災害險情巡查,組織群眾在臨災時緊急避險,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搶險救災。
---鎮(街道)級監測網由分管該項工作的副鎮長(場)負責。
區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一級網):
---負責對群測群防二、三級網的監督管理;負責本區群測群防技術指導和信息管理;
---負責該區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工作;
---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點進行跟蹤,和對監測資料進行核實;根據氣象、水文預報和監測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向有關鎮政府(場)、村(居)委會和礦山及管理重要設施的有關部門發出預警通知;
---組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應急監測;發生地質災害時組織搶險救災;
---區級監測網由區政府組建,由分管地質災害防治的副區長負責。
監測技術方法:
根據我區實際情況,采用裂縫位移測量(相對位移監測法)及宏觀觀測(目視監測法)兩種方法。
裂縫位移測量法主要用于有明顯裂縫的災點,是在裂縫兩側設樁或設片、設尺觀測裂縫變化情況的方法,監測點主要選在滑坡后緣、中部、前緣主裂縫兩側或建筑物裂縫兩側,監測點每組兩個,視實際情況布設3~5組。
宏觀觀測法主要目測地質災害體、不穩定邊坡及周圍的掉土、掉石、滾石、冒水、冒沙、裂縫長寬變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顏色、水位變化和樹木歪斜、動物異常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在宏觀上表現出的變化特征。我區的地質災害點大部分發生前沒有出現明顯的裂縫征兆,主要采用宏觀觀測法進行監測,即目視法監測。
監測工作制度:
監測頻率:每年~月和11~12月為正常時段,每一個月觀測一次;每年~10月為汛期,每10天觀測一次;如發現災害點有異常變化或遇暴雨及連續降雨等要加密觀測(如每天1次或一天幾次)。
監測資料的上報:監測人每次監測都應認真做好記錄,并填寫在預定的表格內。監測記錄應按規定及時上報,正常情況每月上報一次,發現異常情況要迅速上報。
監測資料的分析、預報: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負責對上報的監測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預測預報。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組織監測、預防。
“四應有”、“四應知”和“四應會”基本要求:
(1)村(居)委會做到“四應有”
應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群眾轉移預案;應有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報制度;應有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監測人、協管員;應有地質災害防治簡易工具、通訊工具。
(2)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做到“四應知”
應知轄區隱患點(區)情況和威脅范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和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害點監測時間和次數。
(3)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作到“四應會”
應會識別地災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紀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災和應急處置。
(四)加強汛期防災工作
1、防災工作檢查
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在汛前對群測群防網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情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進行全面檢查和在汛期內進行抽查,另外還應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的,要責成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及時整改,并將檢查情況、存在問題和處理意見上報區政府。
2、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汛期期間,鎮政府(場)、村(居)委會應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巡回檢查,對可能出現險情的,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同時向區政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報告。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接到險情報告后,要及早趕赴現場,調查鑒定險情,提出處理對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間(4月1日~10月30日),各相關部門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實行24小時電話值班制。逢臺風、暴雨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期間,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相關部門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領導24小時崗位帶班。值班時要保持信息暢通,報告迅速,處置及時。
汛期期間市、區兩級政府辦公廳(室)值班電話和市、區兩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聯系人及電話。
4、強降雨防災
(1)當天氣預報日降雨量可能達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可能達到100mm以上時,鎮政府(場)防災責任人、監測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質災害。
(2)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等級達到三級或三級以上時,各區人民政府接到預報預警后,要依照防災責任制的規定,逐級將有關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質災害危險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區域內的村(居)民,并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響應,做好防災抗災工作: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三級時,區、鎮人民政府、場及有關部門應部署防災工作,加強值班;鎮(場)、村(居)防災負責人應適時組織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進行巡查;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防災責任人、監測人、村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下稱“協管員”)應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應立即報告,鎮人民政府、場應及時采取防災避險措施。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四級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24小時值班室值班,做好搶險救災準備;鎮(場)、村(居)防災負責人組織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進行巡查,隱患點和危險區域防災責任人、監測人和協管員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區域的監測和防范;區、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適時組織受威脅的群眾轉移避讓。
當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五級時,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24小時值班室值班,領導帶班,并組織做好防災工作和隨時搶險救災準備(搶險人員隨時待命);區人民政府及時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搶險救災指揮系統,鎮人民政府、場及時啟動《村(居)汛期地質災害防御群眾轉移預案》,立即組織受威脅的群眾轉移,并對其它區域進行巡查和防范,派出應急小分隊或者包村干部指導防災抗災救災工作。
汛期地質災害轉移對象: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山坡、邊坡建筑物內的群眾;易發生泥石流山溝及溝口(低洼)地帶的群眾;其他在汛期易發生地質災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地帶的群眾。
(3)當突遇短時間強降雨(3小時降雨量超過30mm)時,村(居)委會防災責任人、協管員要及時了解地質災害(隱患)點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況,并關注雨情,適時組織受威脅的人員轉移避險。
(4)按照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防御臺風、暴雨的部署開展防災抗災工作。
當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計過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時,區建設、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門應對在建工程、公(鐵、道)路、水利設施、旅游景點的地質災害易發地段加強監測、巡查,并做好搶險應急準備。
(五)做好地質災害預報
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應會同區氣象臺,根據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結果和大氣降雨觀測、預報等資料,及時作出地質災害預報。接到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后,區政府和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要及時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讓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眾和有關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據地質災害監測資料進行地質災害預報時,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分局對上報的監測資料要及時整理、分析,可能發生災害的要及時進行預測預報,并報告區政府及所在地的鎮政府(場)和有關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強應急處理與及時搶險救災
1、建設基層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
要按照省、市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要求,結合各鎮(街)、場、村(社區)的實際建設基層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地災村(社區)要建立地災應急自救小分隊。
2、及時搶險救災
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發生后,區政府應立即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按既定預案要求組織搶險救災。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分局要會同區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險、災情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發展趨勢等情況,提出應急處理措施;搶險救災隊伍要迅速進入現場排險和搶救受災人員;其他有關部門應按照應急預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時做好搶救受災的相關工作。
(七)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作
為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5),分期分批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規劃和落實,年計劃治理1-2處地災隱患點。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治理。
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新建工程,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
(八)安排防治資金
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群測群防網絡與預警體系建設以及搶險救災、地質災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或責任人承擔治理費用,經濟困難的在實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適當補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設施和旅游區、林區等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相關部門、單位負責。新建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由建設單位負責。
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篇9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范圍方法
0引言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評估工作級別按建設項目的重要性和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分為三級。具體分級標準和評估技術要求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
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原則
1.1分級評估、備案的原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進行,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劃分為三級。
一級評估應有充足的基礎資料,進行充分論證,一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評估報告報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局)備案;二級評估應有足夠的基礎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二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評估報告報市(地)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三級評估應有必要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參照一級評估要求的內容,做出概略評估,三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丙級資質證書的單位進行。
1.2分區(段)評估的原則依據評估區(段)地質環境條件差異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危險程度以及擬建工程的特點,將評估區劃分為若干個危險性程度不同的區域。將不同的評估區(段)按照各種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規模、和承災對象社會經濟屬性(承災對象的價值,可移動性等)的基礎上,從致災體穩定性和致災體與承災對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將地質災害危險性劃分為大、中等、小三級,并按區(段)對場地進行適宜性評估,將評估區(段)劃分為適宜性差、基本適宜、適宜三級。
1.3就高不就低的評估原則同一區(段)內有多種地質災害共存時,按就大不就小、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危險性級別。
如果在同一區(段)同時存在弱發育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小,中等發育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強發育地裂縫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則按照就高不就低的評估原則,將該區(段)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土地適宜性差。
1.4對建設場地壓覆礦產資源的評估原則若評估區內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區內下伏礦產一旦遭到開采,會引發大規模的地質災害,對評估區內地表建筑工程及設施造成極度嚴重的破壞,則擬建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大;評估區內下伏礦產未遭到開采時,則擬建工程不會受到地下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其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鑒于此種情況,對壓覆礦產區,若下伏礦產尚未遭到開采時,可以通過與礦權方協商解決預留足夠的保護煤柱,則下伏開采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不參與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2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的確定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第5.1條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不能局限于建設用地和規劃用地面積內,應視建設和規劃項目的特點、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種類予以確定。”第5.2條“若危險性僅限于用地面積內,則按用地范圍進行評估”。第二種情況比較簡單,本文僅對第一種情況進行討論。2.1崩塌、滑坡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的確定崩塌、滑坡其評估范圍應以第一斜坡帶為限,首先應查明坡體中所有發育的節理、裂隙、巖層面、斷層等構造面的延伸方向,傾向和傾角大小及規模、發育密度等,即構造面的發育特征。通常,平行斜坡延伸方的陡傾角面或臨空面,常形成崩塌體的兩側邊界;崩塌、滑坡體底界常由傾向坡外的構造面或軟弱帶組成,也可由巖、土體自身折斷形成。其次調查結構面的相互關系、組合形式、交切特點、貫通情況及它們能否將或已將坡體切割,并與母體(山體)分離。最后,綜合分析調查結果,那些相互交切、組合,可能或已經將坡體切割與其母體分離的構造面,就是崩塌體的邊界面。其中,靠外側、貫通(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性較好的結構面所圍的崩塌體的危險性最大,即為崩塌、滑坡的第一斜坡帶。
2.2泥石流地質災害的評估范圍確定泥石流必須以完整的溝道流域面積為評估范圍,泥石流的評估范圍宜在地形地質圖上確定,應為包含泥石流溝谷的第一條完整的山脊為邊界,通過實地調查后確定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即為完整的溝道流域面積。
2.3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地質災害評估范圍的確定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評估范圍應與初步推測的可能范圍一致;地裂縫應與初步推測可能延展、影響范圍一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范圍按照煤炭部制定的《建筑物、水體、鐵路航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通過概率積分法用一下公式進行推測。
全盆地的移動和變形地表任意點的下沉計算公式
式中:C(x)與C(y)稱之為主斷面內的下沉分布系數。
走向主斷面上地表移動和變形最大值及其位置
最大下沉值:Wcm=Mqcosa,mm,位置x=∞
若評估區內壓覆礦產資源,則應該按照巖層影響角及下伏地層巖性計算下伏礦產資源開采時的采動影響0值線,并以此劃分評估范圍。
2.4其他確定評估范圍的依據建設工程和規劃區位于強震區,工程場地內分布有可能產生明顯位錯或構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動斷裂或發震斷裂,評估范圍應盡可能把鄰近地區活動斷裂的一些特殊構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動斷裂的交匯部位、活動斷裂的拐彎段、強烈活動部位、端點及斷面上不平滑處等)包括其中。
在已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進行工程建設,建設工程處于已劃定為危險性大-中等的區段,還應按建設工程項目的重要性與工程特點進行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域性工程項目的評估范圍,應根據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及工程類型確定。重要的線路工程建設項目,評估范圍一般應以相對線路兩側擴展500-1000m為限。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圍應是以上各個因子的并集,且為了全面反映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在確定評估面積后,對評估區也要進行調查,調查范圍應該包含引發地質災害的各項地質環境要素的范圍。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張有良.最新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2006.
篇10
近年來,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順利推進、部分山地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有效治理或實現搬遷避讓、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有效減少了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全區目前已查明的88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絕大部分未得到徹底治理,威脅著2萬余戶、7萬余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年3月以來,在長期連晴干旱、巖石土體開裂較嚴重的情況下,受到強降雨的影響,市內北碚、酉陽、彭水、萬州等區縣先后發生多起地質災害,導致部分人員傷亡和較大經濟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把各項防災減災措施落到實處,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經區政府同意,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和諧社會建設,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今年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將比往年更加嚴峻。一是在去年下半年以來連晴干旱的情況下,出現連續陰雨天氣可能引發大量地質災害;二是三峽庫區消落帶初步形成,今年汛前三峽水庫壩前水位將從156米降至145米高程,受水位落差增大影響,在我區長江、烏江及其支流兩岸可能引發更多的地質災害;三是今年我區續建和新建的項目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較多,大量的人類工程活動將加劇誘發新的地質災害。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今年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和困難,進一步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屬地管理、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嚴格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二、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
在區政府統一領導下,區國土、交通、建設、市政、水利、移民、經委、安監等部門以及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合力抓好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國土部門要對區內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開展調查工作,對直接影響房屋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監測,發現異常現象要及時設立警示標志,并組織地質環境監測站、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技術支撐單位和在本轄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專業隊伍進行分析論證。一旦發現險情,及時與相關部門及當地政府一起組織實施治理或搬遷避讓。
交通部門要做好公路、航道及沿線邊坡安全隱患的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限制車輛、人員通行,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并及時采取治理措施,保障交通和行人安全。
水利部門要做好水利設施及周邊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落實專人監測,及時采取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保障水利設施安全運行及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建設和市政部門要做好市政設施及周邊的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限制車輛、人員通行,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并及時采取治理措施,保障市政設施及群眾安全。
移民部門要做好移民遷建區、移民遷建設施及高切坡的安全隱患巡查、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要設立明顯的警示標志,明確專人負責監測,及時采取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保障移民安全。
工業經濟、安全生產管理部門要做好工業企業、各類礦山開采活動的巡查、排查工作,發現安全隱患,立即責令工業企業、礦山開采企業整改,確保安全。
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落實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組織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核查,加強重點防范期巡查工作,發現險情、災情要及時報告和處置。
三、全面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區國土部門要組織專業隊伍對全區范圍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調查,切實摸清每個隱患點的危險程度、威脅范圍及對象。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建立全區地質災害數據庫和地質災害分布電子地圖,促進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信息化、動態化。為有效利用現有地質資料,減少重復勞動,節約資金,區建委、交委、市政局、規劃局、水電局、移民局、安監局、人防辦等部門要督促相關單位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規定,及時匯交所掌握的地質資料。
四、切實加強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監管工作
近年來,不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在我區仍有發生。各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以及區級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工程建設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通知》(**府發〔20**〕89號)等有關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加強對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監督管理。任何單位和個人從事工程建設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基本建設程序,嚴禁任何地區、任何部門超越權限審批建設項目或者擅自簡化建設程序,切實避免不當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
區國土資源局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組織專家對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責任鑒定,會同監察部門加大執法力度,進一步落實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四十一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四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及時進行處理。
區建委要加強對在建項目地質災害預防和監管工作,在進行建設項目勘察設計審查時要審查地質災害預防工作是否納入項目勘察設計中,在監管工程建設活動時要加強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和施工期間的監測工作,及時制止、糾正違規操作行為。
區移民局要強化對移民工程建設的指導、監督和管理,督促項目業主切實加強因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防止項目業主擅自擴大移民用地建設規模,人為造成高切坡、深填方工程而引發地質災害。
區交通、市政、水利等有關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行業內建設項目,包括改擴建項目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要督促項目業主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實施工程建設,并做好所有在建、已建工程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地質災害隱患。
區安監局要加強采礦活動過程監管,督促業主及時治理礦山廢渣的堆砌場所、礦山采空區、出礦口等重點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發放管理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煤礦開采監管部門也應按上述要求加強采煤活動的監管。
區規劃局要加強規劃編制及實施過程中地質災害預防工作。在編制規劃時將地質災害極易發區和受危巖、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威脅的高易發區劃定為禁建區,其他高、中、低易發區劃定為慎建區。禁建區內嚴格禁止一切房屋建設,慎建區內要嚴格控制房屋建設。
五、切實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也是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各地各有關部門務必嚴格落實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值班以及監測預警等工作制度。地質災害巡查、排查工作,要深入實地現場了解情況,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堅持將《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發放到每一位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使其明白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程度以及在地質災害發生時應采取的避險措施;對巡查、排查中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立即登記造冊,完善基礎資料,落實防范措施,情況嚴重的,應立即上報。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24小時通訊暢通,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保障。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必須落實監測責任人和責任領導,堅持進行日常性監測記錄,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變化情況,為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據。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日報、月報、年報等報表上報工作,汛期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日報零報告制度。
六、加快推進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有關管委會、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國土資源局、地防辦以及各項目業主、參建單位要按照國家及**市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狠抓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確保三峽水庫蓄水特別是水位升降期的地質安全。下階段,一是要加快推進陸家嘴滑坡以及藺市庫岸治理等三期應急搶險項目,并積極開展非應急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時完成治理任務;二是要按照“尊重群眾意愿,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適時搬遷,確保安全”的原則,加快實施三期搬遷避讓項目,在未實施搬遷前,所有項目要按照群測群防要求,切實加強監測預警工作,落實防災措施;三是在三峽水庫水位升降期間,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對沿江區域加強排查,制訂并落實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發現險情及時處置;四是各有關責任單位要加強二期以及三期已完工治理項目的維護管理和運行監測,保證各項目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切實發揮保護庫區地質安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