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下美術教育學科建設思考

時間:2022-09-07 11:13:20

導語:生態文明下美術教育學科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下美術教育學科建設思考

摘要:受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只注重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忽視了美術學科的本質與內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學科之一,理應為學生傳播藝術理念。藝術源于生活,也源于時代?,F階段,我國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時段,如何將美術教育和生態文明理念相結合、構建創新型課程,應當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探討的問題。該文作者試圖在生態哲學的基礎上,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審美模式,以期將生活藝術融入美術教育,為我國美術教育學科建設提供新的教學思路與方式。

關鍵詞:美術教育;生態美學;學科建設

一、生態文明視域下生態美學的興起與發展

生態美學起源于20世紀下半葉,由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吉爾諾特•伯梅提出。當前,許多學者開始思考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審美意蘊,將生態學和美學結合,形成了現今的生態美學。作為一種現代的學科研究領域,生態美學理念卻可以追溯至古代。審美是一種人的行為,在現代社會的自然審美中,人類接觸到的自然美多是經過加工后的藝術品,人類審美本應與自然環境相關聯,然而,當人類文明進入工業時代,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了人與自然審美之間的距離。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以荒野之美為代表的、未經過人類雕飾的、純粹的自然美學日漸式微,如何保留自然的、原始的美迫在眉睫。生態美學家格拉斯謝夫斯卡認為,生態美學關注的是人類的價值世界與不同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藝術產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自然而是為了親近自然,藝術品在形成過程中理應敬畏自然。生態審美的產生是為了衡量美的程度,而荒野、野生動物能從一個嶄新的視角為現代美學提供新的思路,讓審美不僅從人性出發,而且拓展到自然中。人類歷史因為自然而繁榮,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因為自然而逐漸落寞,這是一種亙古不變的現象。在處于生態文明建設攻堅階段的當下,如何對自然進行有效審美顯得極為重要。

二、生態理念與我國美術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問題探討

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美術教學也順應了時代潮流,進行了一系列的生態化教學改革。學校將生態理念融入美術教育,不僅創新了教學模式,改變了人們對美術學科的刻板印象,而且提高了學生對美術學科的重視程度,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美學觀。哲學家盧梭很早就探討了生態與美的融合,他的自然美育思想在當今社會依舊有著較高的借鑒價值。盧梭作為啟蒙運動的奠基人之一,提出回歸自然、崇尚生態美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欣賞生態美時,不應該將置身于自然之外,而應將自身與生態看成一個整體。當前,我國個別學校的美術教育停留在藝術手段教育的層面,未能深層次地認識美術教育的本質。美術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與價值觀,但過多地強調人內在的主體性構建,忽視了人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融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逐漸異化人類的審美。美術教育工作者應仔細思考,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促進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健康、良性發展,在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生態美學是整個生態社會包括人類的總的美學關懷,將人與自然、社會的發展作為核心問題,其以一種不同于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方式,成為現代美學觀念變革中的重要思想?,F代美學以人的主觀能動性介入為主,即一切自然只有人化才能稱之為美。生態美學打破了這種觀念,認為人類不再是一段審美關系的主宰,自然擁有人類難以擁有的價值。將生態美融入美術教育,可以讓美術教育更多地涉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二者合而為一后最終產生的化學效應。美術教育工作者應擺脫人類中心主義對于審美的長期束縛,嘗試引導學生接觸不同樣式的自然美,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形成從整體思考的思維方式,創作出相應的美學作品。在當今社會語境的構建中,生態環境理念必不可少。然而,部分現代藝術家為了藝術而藝術,將社會責任和自然之美棄于創作之外,這與當今社會強調的生態文明理念大相徑庭。一件優秀的美術藝術作品不一定要反映現階段的社會潮流,但理應具有符合時展精神的審美價值內涵,從而在真正意義上讓人們獲得美的享受。我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在教育中傳播時代的美學精神,優秀的教學方式將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發揮巨大的作用。同時,教育者也應該不斷提高審美素養,認識到自然與社會對于美術教育不可或缺,讓美術教育中的生態美學觀深入人心。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對于我國美術學科建設的意見

首先,結合美學與倫理學維度的概念,將自然的本性融入美術教育。以羅爾斯頓為代表的倫理學家、以曾繁森為代表的生態美學家始終認為,自然不僅僅存在工具價值,人類也不應該只從自身功利的角度和生物學的角度看待自然。自然作為人類生命的源泉,與人和諧共生,因此必定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內涵。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美術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技藝,其最終的目標取向是人、自然與社會的高度融合。現今的高校美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播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美術往往比音樂與文學更能培養人類的審美態度。自然是人類最原始的資源,人與自然也成了藝術的最終歸宿。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將自然哲學的概念融入美術教育,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藝術的本質。其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欣賞,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的欣賞能力。在盧梭的作品《新愛洛依絲》中,他曾細致地描繪自然,將從大生態中獲取的審美經歷轉化為治愈良藥。人們通過欣賞、研究自然,加深了對于自身的思考與升華,從而提高了審美境界。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融入自然,通過體驗與感悟自然提升審美能力。當代學生課業壓力較大,部分學生缺乏自主探索自然的能力與機會。親近自然的沉浸式教學不僅可以促進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術教育的發展,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新穎的教育方式。

最后,將生態學哲學的觀念融入生態審美,讓美術教育與生活對接也尤為重要。生態哲學強調整體思維,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自然觀,而且要教育學生將審美融入生活。

作者:謝蔚暉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