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2-26 09:54:31
導語:設計學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認知設計學體系
充分認知現代設計學體系,有助于促進設計學整體發展。以多元的形式、模糊的邊界、交叉融合的趨勢為特征,各個設計學領域之間不再是彼此割裂和孤立,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整體構成了一個設計學的新體系。在各設計專業領域所形成的研究工具、方法及理論外,哲學、科學、藝術學、社會學、工程學、符號學、信息科學以及傳播學等人文學科、工程科學領域的理論成果也與設計學不斷交叉與融合,從而為設計藝術提供了豐裕的思想來源與技術資源,可從意識層&觀念層、制度層&行為層、器物層&形象層三個維度來認知。意識層&觀念層,作為設計學體系的最高層次是其哲學層次,是在一般抽象的高度探討設計本質、規律和原理(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決定著設計學其下的各個層次,引領設計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包含設計文化學、價值整合、設計思維、設計創新、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等范疇。制度層&行為層,包含設計責任、道德禮儀、倫理意識、器物文化、行為制度、思想意識,聯結基本結構、器物文化、生態構成、文化影響,交融認知論、方法論、社會學、人類學等方面。器物層&形象層,核心要素包括功能、結構、材質、色彩、裝飾等,內涵為技術創新、產品物化、技能發展、觀念物化,外延為日常生活習俗、公眾文化活動、組織行為制度,折射行為特征、認知取向、文化結構。
二、設計學課程內涵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明確“設計學(可授予藝術學、工學學位)”,推進藝術與科學融合、還原設計學本質屬性。過去十多年,工業設計從工學逐步過渡到藝工融合、學科交叉,學科內涵發展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變化很大,對設計的服務對象、內容及評價標準都需要重新確定。(一)設計學課程演變。在這個基礎上,作為學科和專業的綜括性、綱領性核心課程,對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專業中設計學改名設計學、進一步實施課程改革,成為推動設計學科和專業繼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北印工業設計成立于2002年,2016年中校內院系專業資源大調整中整體調入設計藝術學院便是在主動適應發展大趨勢。與之相對應的,在2017年招生中,其中一個班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產品設計方向招生成為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先行先試摸索實踐的自然選擇。為接下來申請產品設計新專業打下扎實基礎,讓工業設計系的專業發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更扎實、打開跨越式發展的新空間。(二)設計學課程范疇。設計學課程作為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及其他設計學科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及核心理論課程,既承擔著引導學生認識了解設計概念、類型、范疇、領域、特征、內容、方法等方面知識框架及與設計師職業相關的話題,又作為設計學課程理論體系的架構、深度和層次,對藝術史、設計史、工藝美術史、人機工程學、設計心理學、設計語義學、設計美學、設計程序與方法、設計戰略與管理等其他理論課程建設與改革起到引領性作用,作為設計通識基礎課,更是在學生設計藝術素養培育、生活美學價值提升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三)設計學課程內涵。傳統設計關注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而加工和裝飾形式,而當下的設計發展則更加注重融合新技術以及用戶體驗;用戶體驗設計、心理與行為分析、可用性設計、界面設計、媒體設計以及情感設計等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方向不斷涌現。建立大設計觀念,關注新的社會和經濟形勢下的宏觀熱點問題和具體用戶需求,運用包括產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手段,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設計學課程具有如下內涵:1.體現設計思維主導的藝術與科學互融互通藝術為設計提供情感與意象源動力,科學為設計提供邏輯與骨骼支撐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科學素養與邏輯能力統一于完整的設計能力體系中,培養人文精神、社會意識、科學思維及理性方法集于一身的創新專門人才。2.推動中外先進設計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課程強調東西方文化傳統的重要性,通過本土文化哲學思想的研習體會,從整體觀、系統觀、綜合觀思考方式上升為設計方法論的維度,成為學生設計學習、設計實踐的重要思想基礎。強調國際化、現代感的同時,地域文化傳承的民族性、文脈性和歷史性價值更加彰顯。3.具有面向社會需求發展的可持續和開放性特性。在掌握設計原理、設計方法基礎上,通過內外并重、靈活主動的設計思維和舉一反三的創造性,獲得深度研究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在突出動手實踐能力基礎上完善設計表達、信息加工、反饋展演、整合創新。體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課程框架的可持續性;社會實踐的開放性,積極引入前沿設計理論和方法以及最新的工藝技術、產業形態、創新方式,認知設計價值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反思設計到底應該為社會做什么,實現設計本質的回歸。4.彰顯設計道德與倫理。設計擔負著人們太多期望和夢想,根本上是要為人類文明創造精神、求取物質與心智平衡,設計學課程內容必須反映時代精神,引領當代文化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擔當。5.推動學科邊界延展的多元跨界。課程專業內容涉及:創新設計方法、設計理論體系,設計管理意識,及設計教育內涵深化等多個層面。設計創新是根本,設計理論是骨架,設計管理是社會管道,設計教育是價值延伸和人才培養落地。通過綜合性、多元化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具備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實現專業終極目標。
三、設計學課程改革方向
設計學課程需要建構整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重綜合型、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包括市場調查、用戶研究、設計研究、設計表達、溝通協同、設計倫理、設計哲學、設計文化、設計政策、設計批評等全面素質的培養。(一)建立設計價值理念。通過課堂講授,包括理論闡述、作品分析以及課堂討論、課外調研等方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設計相關內容和建立宏觀概念,了解“做設計”的基本原則,初步形成個人的設計價值觀、人生觀和形態觀。推動問題意識的培養,建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基礎,是設計類專業學生專業發展的起點和歸宿;從微觀角度的田野調查、用戶研究、需求洞察、場景創新等素質建構,從個人需求與自我實現角度,實現用戶需要的滿足;從宏觀角度對設計發展史中的重要階段、重大事件、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有所認知,熟悉設計研究與實踐的環境與語境,設計的一般思維方式與程序,設計哲學、設計文化、設計政策等相關重要領域,增強自我知識更新的能力;提升定義產品或服務的能力,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整合創新應用必須的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二)優化教學內容。當下的設計學(設計概論)課程教材,包括尹定邦先生的《設計學概論》、何人可先生的《設計概論》、李硯祖先生的《藝術設計概論》從不同角度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設計學課程框架,理論深厚,文字扎實,被廣為采用。另一方面,設計領域日新月異,從理論到實踐都處于快速進化發展的階段,不斷地需要補充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識、新實踐,到設計學課程教學內容中來,才能跟上學科發展的最前沿。學生生源特點也在不斷變化,課件和教材需要從更新的角度出發,以學生設計視角、興趣激發為核心,梳理內容、以用為先,推動學生們深入探索設計的世界。(三)深入教學方法。切實宣講設計理念,組織設計思維訓練營;以列表、圖示、文字陳述、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制訂階段性讀書計劃,加強互動學習,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對設計現象進行文化解讀,對工業設計的藝術性、科學性、經濟性等特征建立認知。完善網絡平臺,在線學習、延伸知識推送、前沿專業瀏覽、課程信息交互、作業接收評點、作業展示、大設計理念普及等內容和交互支撐課程學習。(四)強化綜合設計實踐能力養成。培養精準、熟練、開放的設計傳達與實踐能力,重視培養敏銳觀察、發現、判斷和表達的能力,提高設計的理想性及完美性,貫穿于創意、設計、模型、原型及制造的全過程。通過設置多種形式的課題幫助學生更細致地理解知識點,更全面地了解設計。(五)建立初步設計研究能力。通過文獻閱讀、社會調研,經由課堂討論、獨立思考、訪談調研、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提升認知能力(認知設計形態、屬性等)、思辨能力(判斷與思辨設計價值)、合作能力(理解設計職業的協同)、表達能力(演繹、歸納、提問、反思和闡述設計)。(六)優化設計評價和反饋機制。建立合理的評價方式和提升改進機制優化設計過程、設計結果,通過客觀明確地從目標、過程、手段、方法、結果及相關進行評價,多角度、多方面確定評價標準,體現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促進走進生活,拓展心理空間,延伸觀察、想象、思考、創造、批判和反思的空間。
現代設計從莫里斯倡導的工藝與手工藝運動開始萌芽,到包豪斯時期確立現代設計的發展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得到了飛速發展,當今設計不僅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設計產業本身更是重要支柱產業,設計與其他學科、設計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跨界仍在以無可估量、令人驚嘆的方式、層次、維度推進著。大設計語境下,設計概論轉向設計學,作為設計專業核心主干課程以及設計專業入門第一課的定位一直沒有變,內容更加博大、體系更加精深、理論與實踐互動交融,設計學課程建設具有更加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作者:巫建 胡明輝 陳樂洋 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概預算課程改革研究
- 下一篇:建筑類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