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下初級中學評價形式意見
時間:2022-12-23 10:00:00
導語:課程改革下初級中學評價形式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適應時展的要求和提高國民素質,進入21世紀后全國掀起了基礎課程改革的浪潮。這是一次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重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有個關鍵性的制約因素——能否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
課程改革已進行九年多了,教材改得越來越好,優秀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是至今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為建立起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機制作,筆者在此提出兩點有關如何評價學生的建議,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改革“中考”的內容和形式,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學生,目前統一性質的中考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目前還找不到一種方式能比統一標準的考試在選拔人才時更具公開性、公平性、公正性。在不能廢除中考的今天,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圍繞考試指揮棒在進行教與學,現在是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而且考試方式主要是單一的閉卷考試,所以在進行了九年的課程改革后的今天,全國各地的基礎性教育主要還是應試教育。為了讓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雖然不能廢除考試制度,但可以改變考試的內容和方式。
(一)改變傳統“中考”的科目設置
傳統“中考”側重考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幾個學科,附帶考體育、思想品德、歷史、生物、地理。由于考試科目這樣設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這些科目就成了學生學習的主科(占用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體育、政治、歷史、生物、地理則成了副科(占用學生少量時間和精力),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和體育中不考的球類、棋類就成了豆芽科(即使學生喜歡也沒有時間學習)。由此可見初中學生學習科目眾多、學業負擔重,而且還不利于培養自己的特長。建議把工具性學科語文、數學、英語,關系到如何做人的公民思想道德課,關系到身體健康的體育列為必考科目,剩下的科目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興趣、能力等因素選擇四科考試。這樣既有利于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興趣愛好的培養與發展。
(二)改變傳統“中考”的試題命制
學習科目設置的調整還不能改變“應試教育”。傳統“中考”的試題重知識輕能力,導致教師難改“填鴨式”教學,學生難改死記硬背。建議在試題中多命制一些考察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題,而且這些題和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這樣有利于督促教師改變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學生主動動腦、動手,主動關心社會生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三)改變傳統“中考”的方式
傳統“中考”基本上采用閉卷筆試,為了準確無誤的記住知識,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這些知識如果要用,只要翻書一查即可。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又占用學生過多的學習時間,妨礙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建議根據學科特點采用開卷或閉卷筆試、口試、實驗、現場才藝展示等形式。如最基本的工具學科語文用閉卷筆試,外語采用閉卷筆試和口試,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生物、地理均可采用開卷筆試,物理、化學、生物還要進行實驗操作考試,信息技術進行操作考試,音樂、美術進行現場才藝展示。
關于“中考”內容和形式的改革設想,三方面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考”是初中階段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需要過程性評價的配合。終結性評價決定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為實現終結性評價服務。在終結性評價改變為重能力輕知識、重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督促學生積極實驗和社會實踐的情況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建立與終結性評價相適應的過程性評價機制。
二、改革學生學習成績檔案評價內容
在學習過程中全面評價學生在中國,一直以來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非常重視學習成績,所以也非常重視能證明學生學習成績的成績檔案。成績檔案也反映出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基本要求,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的制約作用。而傳統的學生成績檔案一般只記錄學生的單元測試、半期測試和期末測試成績,反映的是通過單純的書面考試來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新課程下,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實踐創新的精神,傳統的學生成績檔案無法體現這種要求,因此改革學生學習成績檔案的評價內容是必要的。建議新檔案能展現出學生課內課外學習情況,從學生參加課堂活動的次數和質量、課外活動實踐及各種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期中、期末的測試成績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此學習檔案既重視學習過程也重視學習結果,使用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利于學生轉變學習的觀念、方式、態度。下面以歷史科成績檔案的構成及使用為例說明。
1.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上面兩表是結合在一起來使用的。“表(一)”每生一張,由師生共同完成,“表(二)”由教師填寫。
2.上課時,“表(一)”按學習小組分開交給各組小組長。在表上小組長要把課堂上小組成員參加課堂活動(如發言、討論、辯論、表演、游戲、講故事、課堂動手制作等)情況記錄下來,并且把老師與同學對參與活動者的評價記錄下來,下課教師收回。課后作業(活動實踐、調查研究、小論文、小制作……)由師生根據每項作業的具體評價標準打出成績,由教師記錄在表上。學期末教師將課堂情況、課后作業的分按一定的標準統計出來,課堂情況每項滿分為10分,總分為20分;課后作業總分為30分。統計標準是:課堂發言次數超過10次就是滿分10分,5次以上就是8分,1~5次就是1~5分。“其他活動”一項,只要學生每項活動都參加,就是8分,如在活動當中積極主動、能基本完成任務就是10分。課后作業都能完成的,就是15分,缺一次扣2分,然后根據每次作業評出的等級計算分,二分之一的作業得“優”,就可得15分,三分之二的作業得“良”以上就可得15分,良以下的等級占三分之二的就是8分。此表基本能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方面對學生成績作出評價,以此推動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既重視學習結果也重視學習過程。
當然要發揮此表的功能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無論是對課堂活動還是課后作業進行評價,都應改變舊有的評價觀念,在評價前就應制定出“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學生個體差異,綜合考察學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的具體評價標準。
2.每一次活動還要根據其特點由師生共同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
3.“表(二)”著重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學期總評滿分為100分。由課堂情況20分,課后活動實踐、作業30分,期中考試20分、期末考試30分構成。此表改變了學期成績傳統的計分方法,迫使學生改變原有的“只重學習結果,不重學習過程”的習慣,從而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新習慣。
總之,在課程改革中對初中學生的評價,既要有終結性評價也要有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決定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為實現終結性評價服務。對學生評價要全方位進行,避免以點代面,讓每一位學生在全方位的評價中,得到全面發展。
- 上一篇:酒店前臺個人述職述廉
- 下一篇:縣委黨校培訓工作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