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旨在培育科學家的教學理論

時間:2022-04-12 10:00:00

導語:小議旨在培育科學家的教學理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旨在培育科學家的教學理論

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JSBruner),是上世紀60年代對世界最有影響的教育家之一,是結構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將認知心理學納入教育問題的探索,以其獨具一格的主張為教育理論科學化開拓了新路,對美國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著作《教育過程》一書針對美國當時的教育現狀,提出了一套以“科學家”為培養目標的教學理論,它掀起了以美國為首的波及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被譯成二十多國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雖然這種教學思想在實施中最終因為對教師要求過高、多數學生跟不上、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等原因而失敗告終,但這種理論仍值得我們探討。

一、科技發展成就布魯納的教學理論

1957年蘇聯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朝野震驚,擔心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落后于蘇聯。他們認為,美國之所以在發射衛星上落后于蘇聯,主要是美國的教育存在問題,未能培養出大批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為了與蘇聯抗衡,他們決心改革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數學與自然科學教育。一系列的事件,為結構主義教育思潮的興起奠定了政治背景。此外,20世紀以來以杜威“兒童中心主義”為指導的美國教育,已積結了許多弊端,導致了教育質量的下降。因此,建立一種高質量、重智育的教育新體系,已成為當時美國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1959年,美國全國科學院召集一批數理學科的著名專家和一些心理學家在伍茲霍爾開會,討論中小學數理學科教育改革問題。布魯納擔任會議主席,主持了著名的伍茲霍爾會議,這次會議討論了如何改進中小學學科的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會議結束時,他就所討論的問題作了總結。會后,該總結以“教育過程”為書名出版,以闡明這次會議的指導思想,美國教育界和科學界根據他的理論編寫了大量的教科書。《教育過程》一書雖然只是簡短的會議總結,每一個主題代表一個組的共同意見,但正如布魯納說的,這些題目特別反映了他自己的教育觀點。布魯納正是以培養科技人才為教育研究的出發點,以學習理論和他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早期教育——學科結構——發現學習——發展智力——直覺思維——內部激勵的教學理論及模式,以他的教學理論為指導的教育改革培養了大批科學精英,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美國科技的發展。布魯納的教學理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同時也掀起了對其理論研究的高潮。他關于精選教材、發展智力、發現法教學、螺旋式課程編排等研究,至今仍對西方教育理論產生著影響。

二、布魯納《教育過程》中旨在培養科學家的教學理論的整體性價值

以往對布魯納教育思想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科知識結構的重要性;重視智力發展;提出早期教育的思想;倡導直覺思維以及發現學習等。[1]這些評價準確地指出了布魯納教學理論的功與過,但忽視了布魯納教學思想各個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整體性價值。如果我們將布魯納主要貢獻的各點單獨評述,不難發現,這幾點都不是布魯納的獨創:就發展智力這一點,維果茨基的智慧起源與發展觀詳細地論述了教育在發展兒童智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活動通過言語內化為智慧”[2];布魯納也不是發現學習的創始人,就學習領域的“發現”、“探究”等觀念來說,杜威早就提出同樣的看法,如果聯系到啟發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不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提出盡可能早地開始教育。

因此,本人以為:布魯納是一種把學生看作是“沒有經驗的科學家”——以早期教育為起點,以開發智力為核心,以學科知識結構為基礎,以發現法為手段,以直覺思維為必備要素,以內部激勵為動力的旨在培養科學精英的教學思想。早期教育延長了學習的有效時間,通過螺旋式課程教給學生學科知識結構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結構采用發現教學,內部動機才是學習真正的動力,而這些都是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培養直覺思維。這六個因素相輔相成,構成一套完整地“科學家”培養理論。

(一)早期教育——科學家的起點

兒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日本教育家日村久一在《早期教育與天才》認為:早期教育造就天才。鈴木鎮一《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一書中指出:兒童的早期教育對兒童潛能的開發意義重大。兒童的潛能遵循著一種規律,那就是遞減規律,譬如生下來具有100分潛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當的教育,將來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將來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這就是說,教育得越晚,兒童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得越少。布魯納認為,過去美國學校以“過分困難”為理由,把許多重要學科的教學推遲了,從而浪費了寶貴的歲月。布魯納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假說:“任何學科都能夠以智育上最誠實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兒童。”[4]他認為,自然科學、數學的基本觀念和文學的基本課題,要掌握它們并有效地加以運用,都不能只靠一次學習就達到目的,而必須通過反復學習,通過在越來越復雜的形式中加以運用,不斷地加深理解,逐漸掌握。就是說,應該將比較高深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從低年級起就開始學習,以后隨著年級的升高,還要多次反復學習,逐漸加深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它。因此,要培養高科技人才,就要用螺旋式課程讓兒童早學習、早成才。

(二)學科結構課程——科學家的基礎

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解釋說:“‘基本’就是一個觀念具有既廣泛而又強有力的適應性。‘結構’就是指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則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每門學科中那些廣泛起作用的概念、原則和法則的體系。”[5]布魯納說“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決學生在課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6]他之所以如此強調基本結構,是因為基本結構反映了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適用性,是培養科學家的最佳知識基礎。這樣做至少有四個優勢:一是理解了基本原理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門學科;二是易于記憶;三是領會基本的原理易于學習的正遷移;四是能縮小高級知識與初級知識之間的差距。學生學到的就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的知識,而是以這門學科的知識為紐帶的一種能力,特別是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性能力,而人的創新性思想的產生確實與已有的知識、觀念和知識的結構形式有關,也是基于這種結構的創造。

(三)發現學習——科學家的方法

西方的教育家盧梭,裴斯泰羅齊、赫爾巴特、福祿培爾等人都從不同的視角推動了發現學習的發展。但真正使“發現學習”確立自己的地位是與杜威和布魯納的努力相關。布魯納比其他人更注意發現法的理論依據。布魯納認為:“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學習不但應該把我們帶往某處,而且還應該讓我們在日后再繼續前進時更容易。”基于這種認識,布魯納倡導發現學習法。發現學習就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親自去發現應得出的結論或規律。布魯納“發現學習”和“發現教學”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即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其基本程序一般為:創設發現問題的情境→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說→對假說進行驗證→做出符合科學的結論→轉化為能力。布魯納提倡“發現學習”,認為這種形式的學習旨在讓學生理解基本學科結構、基本原理的發現過程,從而獲得發現的經驗和方法,激發學生的智慧潛能,而且這種發現的經驗和方法對將來從事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是十分重要的。[7]布魯納的發現法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現成內容的質疑和對權威的超越,贊賞學生具有獨特性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最終養成一種自由的科學探索精神。

(四)發展智力——科學家的核心

張九慶在《自牛頓以來的科學家——近現代科學家群體透視》一書中指出,科學家應具備三項基本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包括科學洞察力——由直覺、靈感、機遇等構成、想象力和記憶力);專業發展能力即科學智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與實驗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即社會能力(包括學術交流能力、組織與協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布魯納認為,智慧生長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式,學生可以借此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而科學家正是運用這種智慧從事科學研究。[8]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人的智慧是可以通過教學活動開發出來的。因此,他將教學任務的重點放在發展學生認知能力即智力上,他認為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結構的保證。布魯納的教學論思想既注重知識的理解,又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符合學習和教學的一般規律和本質特征。

(五)直覺思維——科學家的思維

愛因斯坦所說“邏輯是證明的工具,直覺是發現的工具。”波普爾說“科學發現是一種創造性的直覺”。日本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更是把直覺思維方式看作是產生創造性的科學發現的重要方法。雖然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直覺思維的重要性,但布魯納是第一位從教學的角度提出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的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直覺思維、預感的訓練,是正式的學術學科和日常生活中創造性思維的很受忽視而又重要的特征。所謂直覺思維,其本質就是“在已往經驗知識積累基礎上突發性地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以及基于這種能力而產生的思想”。布魯納說“機靈的推測、豐富的假設和大膽迅速地做出試驗的結論,這是從事任何一項工作的思想家極其珍貴的財富,我們應該領導學校兒童掌握這種天賦。”

(六)內部動機——科學家的動力

布魯納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的最初刺激乃是對于所學材料的興趣。所謂“內部動機”,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習本身對學生產生“誘惑力”,而不是諸如等級、獎賞、競爭之類的外來刺激,使學生能通過完成學習任務本身獲得滿足和愉快。諾貝爾獎獲得者Gerardus’tHooft先生指出科學家具有好奇心是第一位的。沒有好奇心,就沒有正確的科學態度;只有對某一事物具備好奇心,你才能喜歡它,才能花很多精力去不懈地追求它,直至最后成功。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是位舉世聞名的美國電學家和發明家,他一生有二千多項發明。他從小就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其中的道理為止。正是他這種“好奇心”使他對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科學家“是為真理而真理”,這正是布魯納所說的“內部動機”。因此,教學有必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這種“內在獎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鞭策學生竭盡全力地去學習,使他領會到專心致志地學習、專心致志地研究問題是什么感覺,并把這種感覺帶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布魯納教育思想的真正貢獻在于他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詳細論證了:一個偉大科學家應具備的素質正是我們的教育的目標。他以培養“科學家”為最終目標,以研究教育過程為重點,詳細地論述了旨在培養科學家的教學理論行之有效地培養了一大批科學家,使得美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涌現了大量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高科技領域、經濟領域創造一個又一個神話,這無疑不是布魯納教學理論的功勞。

三、布魯納教學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解決前人遺留的問題,產生新的問題。布魯納的教育理念也不例外。他的《教育過程》一書針對當時美國教育的弊端,提出了旨在培養科學家的教學改革理論。但在實施中,由于螺旋式課程、發現學習、直覺思維的培養“學生難學,教師難教”,造成大量學生厭學,學生的成績不是提高而是下降,改革遭到了失敗,但他對教育理論和實踐所起的有益的推動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換句話說,旨在培養科學家的教學思想實質上是一種高起點、高標準、高目標的教學思想,并不適合于全體學生,只適合少數有潛質的尖子學生,或是運用于精英教育、創新教育。事實上,他的理論是一種培養精英的教育理論。

1.2003年8月1日,第十五屆超常兒童教育會議在澳大利亞召開,超常兒童教育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施建農介紹,“我們現行的教育對少數有天賦或者說是有潛質的學生是不夠的,目前國內外普遍研究結果顯示,智力超常兒童一般占同齡兒童人口的1%~3%左右。第5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有北京市戶口的14歲以下兒童187.8萬,也就是說,北京至少有1.88萬超常兒童。”而這些超常兒童接受的教育卻并非“超常”,造成了“天才”長大后不再天才的后果。“適時的正確的早期教育是促使兒童超常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這正是布魯納教學理論的重要主張之一。超常兒童教育可以以布魯納教學理論為指導編寫充分體現學科基本結構的教材,選用經過培訓的高水準教師,大量運用發現式教學,充分發展這些兒童的智力要素,引導他們良好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幫助超常兒童超常成長。

2.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有賴于高深的學問,所以有必要把針對少數有潛質的學生的“精英教育”納入教育考慮的視野。以培養有潛質的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精英教育,將是未來教育的目標多元化的表現。2005年4月15日《環球時報》刊登,韓國政府去年底出臺的精英教育計劃,便是改革人才培養機制,給天資聰明的學生以特殊教育。而這一舉措正是知識經濟時展的要求。“精英人才的競爭是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產生的主渠道。”布魯納旨在培養科學家的教育理論對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的能力,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布魯納在1971年發表的《教育過程再探》中寫道:“十年以后,我們才認識到《教育過程》乃是革命的開端,人們還無法估計它將走得多遠。”人類對教育的探索隨著人的認識的發展而步步前行。

參考文獻

[1]曾慶龍.布魯納直覺思維思想初探[J].高師函授學刊,1995.

[2]單中惠,朱鏡人.外國教育經典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陳尚生.布魯納課程改革對我們的啟迪[J].韶關學院學報,1998,(6).

[5]李殿森.布魯納直覺思維論及其教學意義[J].外國教育研究,2003,(1).

[6](日)鈴木鎮一.劉孟州,張鎖柱譯.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7]張布和.分析維果茨基的智慧發展思想[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4).

[8]顧明遠,孟繁華.發現教學: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J].國際教育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