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高三語文復習備考中的閱讀

時間:2022-03-08 03:52:00

導語:議高三語文復習備考中的閱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議高三語文復習備考中的閱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滿詩書氣自華”。閱讀是學生攝取語文知識最重要的途徑,被譽為“學習之母,教育之本”。語文能力中,“讀”占鰲頭。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視。高中畢業生要有三百萬字的閱讀量,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是進入高三復習階段了還要不要課外閱讀?學生茫然,不少老師也淡然,甚至不以為然。

我以為,高三必須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高三是人生的轉軌時期,學生、家長、老師都十分重視,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傳統應試觀念的影響,學校、家長、任課教師的心目中,語文只是“被打入冷宮的皇后”而課外閱讀往往被稱之為“看閑書”,于是一些教師、家長便禁止學生的一切課外閱讀,甚至包括課內閱讀,爭分奪秒大搞題海戰術,以期望通過多練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學生本人呢,由于沒有閱讀的習慣,不理解閱讀的目的,缺少閱讀的方法,課外書拿在手中只是隨意地翻閱,匆匆地瀏覽,收效甚微。漸漸地學生對閱讀也就失去了興趣。

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顯示,同學們最薄弱的環節是語言表達,包括閱讀中的主觀表述題和作文。追根溯源,學生有限的閱讀面、閱讀量和閱讀時間,不能不說是其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一味地做題目,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如2004年福建語文高考卷作文命題(從下列歷史人物孔子、蘇軾、曾國藩、魯迅、霍金,文學人物曹操、宋江、薛寶釵、冬妮婭、桑提亞哥等10位人物中任選一位作為話題,任選一個角度自定立意,自擬題目作文)就能得到啟示:那種沉溺題海,不屑閱讀的考生肯定是無話可說,即使湊夠了字數,也不會有獨到時的見解,分數自然也不會高。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以“他們”為題,其中的一篇優秀作文寫了農民工這個群體,作為90后的孩子,能夠把目光投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的農民工身上,,可以說跟他課外大量的閱讀,深沉地思考是分不開的。

多讀能開拓視野,積累知識,培養語感,鍛煉悟性,提高閱讀能力;能了解社會信息,把握時代脈搏,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有鑒于此,新的語文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300萬字。

我們的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已經作了一定的閱讀,但距離新考綱的閱讀量還遠遠不夠。高三如果不能繼續堅持下去,將不會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當然對于高三學生來說,時間就是分數。他們根本不可能花太多的時間去閱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課外閱讀并收到最大的效益呢?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首先學生必須明確“讀什么”。針對高三備考要求,我以為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閱讀。

(一)現代名家散文。這是近幾年來高考現代文閱讀的重點內容,如余秋雨的散文,情文并茂,知識性強,且篇幅不長,學生不妨多讀一些,這樣能“怡情、博采、長才”。

(二)精悍的時事評論、小品文和中學生的優秀習作。這些文章往往切中時代的脈搏,針對社會熱點,立足激濁揚清,能催人向上,給人以啟迪陶冶。學生讀后不僅可以明知國家大政,分清是非善惡,樹立人生理想,也可感受文字之美,學習寫法之巧,于讀于寫都有好處。如:多讀讀《語文報》《青年文摘》《讀者》《時事》等,多看看電視上的“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紀實”等欄目。

(三)文學名著。巴金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名著是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閱讀名著是自我拯救、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最佳途徑。當然,到高三了,逐字逐句的閱讀大部頭的名著顯然不行,這就涉及到閱讀方法和閱讀量的問題。

其次要注意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要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閱讀目的和個人習慣等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一般地,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讀者首先要看看目錄或前言,對內容了解個大概;然后有選擇有側重地閱讀。對于具有典范性或概括性的文章應該精讀;對于一般的課外書則可以用略讀方式,或選讀其中的部分章節或片段。而閱讀時應注意有一個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過程,即先對讀物由詞到篇章內容有個初步的感知,了解“寫什么”;進而把握讀物的思想內容、寫作技巧,體會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又是“怎么”寫的,可以從字詞句角度進行仔細揣摩體味。同時,要善于思考,善于動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過程中及時作好讀書筆記。這樣就會收到積土成山、集腋成裘的效果。如摘錄一些好的字詞成語、片段甚至篇章,可以寫讀書心得體會等等。

當然,對于高三學生,我們更提倡專題性閱讀。所謂專題性閱讀,即根據學生自己的閱讀興趣,確定閱讀對象,挑選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這種閱讀,講求的是學生自主性:自己的愛好需求,自己設計確定目標,自己選擇實現目標的方法,因而學生閱讀積極性往往很高,學習效果相對較好。同時,它能加強“大語文”意識,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為學生增長見識、提高能力、發展思維開拓廣闊的空間,于讀于寫都有好處。尤其是在如今的高考中,那種“空舊同”的作文顯然已經無法取得高分,只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個性化寫作才能脫穎而出。而專題性閱讀由于要求“讀得專”“讀得深”“讀得透”,能更好地為學生的個性化寫作服務。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很多地方可以得到驗證。比如2001年南京考生蔣昕捷就是一個“專題性閱讀”的受益者,據說他平時酷愛《三國演義》,很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呢!他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獲得了滿分。

總之,即使到了高三,閱讀不僅必不可少,還要加強,一味地做題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在閱讀中積累,在閱讀中感悟,才能讀出語文的新天地、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