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傳媒藝術類的實施路徑
時間:2022-07-16 03:16:57
導語:感恩教育在傳媒藝術類的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感恩是對他人、社會的一種態度,也是個人修養的一種體現。高等院校的根本宗旨在于“立德、樹人”,但由于社會、高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各種因素,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稍顯缺位。本文通過列舉一系列感恩教育缺位的現狀和原因分析,對感恩教育的實施路徑提出了幾點思考。
感恩教育是傳媒藝術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缺位,引發了各類社會問題。尤其是在傳媒藝術類高校中,學生家庭環境各異,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極強,普遍缺少挫折教育,極易出現各類社會性問題,亟需在傳媒藝術類高校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及時解決傳媒藝術類大學生感恩缺失問題。
一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缺位現狀
大學生應該是知識、文化、品德和修養的代名詞,應該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政治素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但是,近些年來網絡和新聞報道不乏一些有損大學生身份的事件,如:惡性殺人、自殺自殘、開水潑老師、硫酸潑熊、投毒案件等等。這些現象,與以往社會印象里的大學生形象格格不入,反映出當前,新時代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感恩教育的缺失問題。尤其是在傳媒藝術類高校中,學生家庭環境各異,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極強,普遍缺少挫折教育,極易出現各類社會性問題,亟需在傳媒藝術類高校中加強思想政治及感恩教育,及時解決傳媒藝術類大學生感恩缺失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理想信念缺失。缺少學習動力,精神空虛,對未來感到迷茫,這是當今很多高校大學生的共性問題;家庭條件優越,缺少理想信仰,挫折承受力差,這是傳媒類高校學生普遍表現。不少學生的入黨動機,不是為了提高能力素質獲得群眾認可,而是抱著“有利就想,有錢就圖”的心態,把入黨當作是一種獲得榮譽的渠道。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漸漸地失去對崇高理想的價值追求,過多地追求切身的經濟利益或價值體現,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二)人際交往不暢。大學生社交困難,信息閉塞,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心理承受能力差;課堂參與度不高,不愿回答和討論問題;只會服從安排,不會主動學習,實踐失去意義,也不會學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三)當前社會各領域矛盾多發,高校大學生需要對社會價值觀進行甄別,容易產生混亂和困惑,導致價值取向的功利化。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面對新形勢、新變化,他們不是簡單地循規蹈矩,而是利用自身的價值判斷綜合考量,其價值傾向具有實用化、功利化的特點。與傳統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加注重追求物質的、個人的與短期的利益,相對缺乏對精神層面的、集體的與長遠的利益追求。(四)自我意識強烈。每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大學生自我意識中的常見矛盾主要有四種:一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自我存在著差距,過大的差距則可能導致精神分裂等心理問題。二是開放的環境與內心封閉的沖突,每個人都向往交往和友誼,希望得到關注,實現自我價值;然而,部分學生總是心存防備,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常常感到交往不暢。三是理智與情感的矛盾,大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情緒容易走極端,情緒易波動,控制力差。在遇到現實問題時,既想符合自己的感受,又不想與社會需求發生沖突。四是自由與社會限制的矛盾,大學生自身生理與心理正逐漸成熟,他們希望獨立地面對生活中困難。他們想獨立,卻時常缺少社會經驗,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尤其是經濟上無法真正實現獨立,這常常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困擾。(五)鋪張浪費嚴重。改革開放讓當代大學生得到了物質上的紅利,他們再也不用緊衣縮食,但與此同時,鋪張浪費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各大高校食堂時常爆出學生鋪張浪費的種種行徑。尤其是傳媒藝術類院校,大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盲目攀比現象尤為突出,過豪華生日會、請客戀愛擺豪華宴、買名牌消費品屢見不鮮。
二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感恩缺失的理論分析
感恩教育是一種美德,是每個社會人都應當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但當前大學生容易受社會腐朽思想和不良信息傳播以及“唯分數”論思想的影響,家庭學校感恩教育不徹底,自身意識淡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社會層面,多元文化帶來沖擊,品德教育缺位。為了讓所有的孩子圓大學夢,國家社會提供了各種支持和幫助,有些學生是靠國家各種助學貸款和助學金等各種資助讀完大學,等到畢業后,卻把還款和感恩回報的事情拋之腦后,甚至出現惡意拖欠貸款的事件,給國家、社會和學校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對國家的信用體系建設造成嚴重影響。有些傳媒藝術類高校大學生,自身家庭條件優越,卻編造各種謊言,申請國家和學校的各類補貼和資助金,花錢大手大腳,毫不吝惜。(二)家庭層面,淡化親情,不懂感恩。不論是大學生還是社會上的大學生,都應該是維護和諧社會的主要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現象:淡漠親情,部分學生平時很少和家里聯系,沒錢花了才想起和父母聯系,把父母當成銀行,只會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報。隨著通信科技的飛速發展,與父母溝通本該更加便利,但許多大學生的微信朋友圈甚至對父母是屏蔽的。有些大學生沉溺于網絡,缺乏與家人真正的交流和談心。(三)學校缺少教育引導的有效手段。高校,作為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班崗,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人才,為學生建立了成才之橋,為社會建立了育人之橋。絕大部分學生對學校和老師充滿恩情,能夠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于學業。走向社會,能夠積極投身工作和社會服務中。但在關注畢業率和就業率的情況下,德育教育容易被弱化。作為傳媒藝術類學校,雖然從教學到管理,包括社會實踐,都在強調感恩教育,但學生更容易受社會各種思潮的影響,強調個性發展,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懂感恩,缺乏敬意,不懂得珍惜。以至于在網絡上指責辱罵,甚至于嚴重者出現人身傷害事件。江蘇某校,因為考試作弊被發現,毆打監考老師事件,就是個典型的案例。
三傳媒藝術類高校感恩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借助社會力量,營造感恩良好生態。作為社會人的當代大學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至深,在年滿18周歲時,已經有了自己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僅通過理念認知去灌輸感恩教育,可能會引起反感,取得不好的效果,必須要借助社會力量,從形式到內容上提升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傳統節日等形式上滲透著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作為感恩教育的資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強榜樣的教育示范作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充分借助雷鋒等民族榜樣的力量,同時要不斷挖掘新時代環境下的新典型。正確處理社會問題和負面新聞,如“重慶公交車事件”類似的“城市冷漠癥”,從大局著手,做好正面引導。(二)傳承家風文化,樹立良好家國情懷。高爾基有句名言“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是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家是所有人的啟蒙學校,父母面對變化迅速、競爭激烈的社會,僅僅物質上的滿足不能代表心靈的真正需求。家長要傳承好良好的家風,引導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把感恩教育滲透于生活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動場所,孩子經歷、感受著家庭生活帶給的一切,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識恩、知恩能力。良好的家風,尊老愛幼的美德,可以在大家庭里,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效仿和示范作用。(三)落實“三全”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必須發揮學校作用把優秀的文化傳統傳承下來,努力幫助全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解決“90”“00”后青年大學生精神“懸空”狀態。第一、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能力通過理念認知去感知感恩教育,在循循漸進中,弘揚傳統感恩教育,而非灌輸式教育,以免引起反感。第二、發揮社團等實踐活動的感恩教育動力傳媒藝術類院校學生,思想行為活躍,喜歡組織和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學校一定要依托社團活動等平臺,開拓感恩教育課堂,豐富感恩教育內容。比如,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貧困山區看望貧困學生,去社區看望孤寡老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理解和尊重,通過志愿者服務活動,讓感恩教育易于接受和領會。第三、嘗試將感恩教育作為德育重要評價指標嘗試將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納入學生手冊,圍繞感恩完成德育教育的規定動作,為走向社會,培養良好社會責任感時代青年搭好橋梁。將感恩教育融入資助育人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使受助學生心存感恩之心,以便日后回報社會。
四結語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媒藝術類高校教育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教會學生心懷感恩,如何做人。在探究感恩缺失原因后,要充分利用社會平臺,提倡家風文化,研究學生培養和發展的規律,增強學生感恩教育的理論認知。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利用社會、學校和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搭建感恩教育第二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觸動心靈最深處的感恩之心,進而外化為學生本人的感恩行動。
參考文獻
[1]陳海娟,周祥龍.高校感恩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0(35):93-96.
[2]徐修文,趙凱迪,劉元芬.網絡對90后大學生親情觀影響的調差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4.
[3]張艷新,武慧娟.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142-144.
作者:高文娟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 上一篇:隨班就讀學生課堂管理有效性策略
- 下一篇:易班平臺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