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活陶藝比較研究
時間:2022-08-25 05:29:00
導語:中日生活陶藝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物質水平和大眾審美觀念的提高,現代生活陶藝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筆者首先對生活陶藝的概念進行詮釋;其次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在實用美、形式美和工藝美方面的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造物觀;最后對當下生活陶藝提出新的時代命題。
關鍵詞:中國;日本;現代生活陶藝
中國現代生活陶藝與日本有著深厚的淵源。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快節奏的現代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發展,文化轉型隨之由傳統向現代邁進,長期過度的理性束縛了人的情感,人的個性不能自由的發揮。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在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大眾消費觀念和審美觀念也隨之提升,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在陶藝家愛好者和設計師積極參與和引導之下,為中國現代生活陶藝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起步較晚,生活陶藝的概念最早是由高校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傳入中國,過去由于我國藝術交流的相對封閉性,我國現代生活陶藝的發展較于日本與西方國家而言,一直處于滯后狀態。接下來筆者通過對生活陶藝概念的詮釋,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基于實用美、形式美、工藝美等方面去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個性與共性,從而挖掘影響二者異同的背后民族造物觀。
1生活陶藝的概念
生活陶藝分為傳統生活陶藝與現代生活陶藝。“其實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或者說是在現代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主導下的生活陶瓷藝術。”[1]就這個概念來講,我們可以認為生活陶藝等同于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傳統生活陶藝即所謂的傳統手工生活陶瓷。“手工生活陶瓷,顧名思義就是指以陶瓷為材料,依靠手工制作的、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陶瓷,以滿足生活使用為第一原則。”[2]表明手工生活陶瓷具有物質功能與審美功能屬性,實用性為第一性原則。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傳統的手工勞動生產遭到機械化威脅,一部分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開始被機械生產所代替,使手工生活陶瓷的生產面臨著巨大挑戰。于是根據生產方式把生活陶瓷區分為手工生產和機械生產兩種,即前者憑借手工生產方式制作完成,而后者依賴于機器生產手段完成。從理念形式與發展脈絡上來講,現代生活陶藝也與傳統生活陶藝有所區別,現代生活陶藝是傳統手工生活陶瓷的延續,是在當下時代生活與審美觀念的主導下對傳統生活陶藝的繼承與發展。最早生活陶藝的概念誕生于日本,日本向來注重保護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極具善于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所以日本在深受美國、德國等國家現代陶藝影響下,結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逐漸誕生活陶藝的概念。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生活陶藝概念由高校一批先進的陶藝工作者從日本帶入中國,打破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氛圍,給中國的陶瓷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實用美
實用美體現在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上,即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這是中外現代生活陶藝的共性。普列漢諾夫指出:“人最初是從功利觀點來觀察事物和現象的,只是后來才站在審美的觀點上看待它們。”[3]從這個層面上講,中國生活陶藝從古至今在滿足對物質功能需求上始終堅持實用為第一性原則,同樣對于物質資源貧乏,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的日本而言亦是如此。“日本人對陶瓷的喜愛,無論審美意義有多高,往往都還是與實用相聯系的,日本人一般評價陶藝作品的優點時,常常用有趣、好用之類的詞匯來表達其贊美之意。”[4]實用性與平民化是日本現代生活陶藝的文化特征,日本民藝運動促使了日本藝術在大眾生活中更加活躍,如今,現代生活陶藝已然在日本形成一種大眾審美時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現代生活陶藝因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不同,在大眾生活中所凸顯出來的用途又有所差異。其中以日本花道、茶道與日本料理三大主流文化形式為例,集中體現了日本現代生活陶藝風格特色與大眾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而中國隨著現代制瓷條件的成熟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傳統陶瓷品類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有的不再延續其傳統用途,逐漸被淘汰;有的保留其合理性加以改進繼續使用,使人機關系更加和諧,以獨特的魅力重新融入人們的現代日常生活。從日本生活陶藝與大眾生活相融度方面來看,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與日本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不過隨著中國物質水平的提高與審美能力的提升,中國的現代生活陶藝已然呈現不可阻擋的發展態勢。
3形式美
一件好的現代生活陶藝作品不僅要實現人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實現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統一,實用與審美的統一。形式是人造物的外在表現,本文中筆者把形式美分為造型之美與裝飾之美,二者關系緊密,共同服務于器物的內在精神。器物的造型決定它的功能,一種功能,又可有多種造型形態與之匹配。器物造型出現之初就伴隨裝飾與之相濟。裝飾講究對稱、均衡、流暢、比例、變化與統一等等,是形式美感法則的視覺藝術化體現。中國傳統生活陶藝在題材和手法上尋求多變,為器物的裝飾提供了無限的表達空間。在陶瓷上,或彩繪,或高溫顏色釉,或刻畫,亦或捏塑,表現技法豐富多樣,與器物造型相得益彰。而中國現代生活陶藝在繼承傳統生活陶藝的同時,又受到西方現代陶藝的影響。相較于中國傳統的生活陶藝而言,陶藝家在進行設計和制作陶瓷時,器物形式自由度更加開闊,受理性的束縛較少,更加追求情懷的展現和個性的表達,甚至有意造成器物的殘缺變形。通過打散、組合、重構、分割截取、夸張變形和抽象概括等手段進行各種造型的試驗與探索,這是中國傳統生活陶藝與現代生活陶藝在形式尺度上較為明顯的區別,也是與日本現代生活陶藝在表現技法上的相似之處。當然,中國現代生活陶藝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中國傳統生活陶藝的形式美法則。日本現代生活陶藝受本民族的自然地理環境與禪宗美學觀念的深刻影響,在形式美表現上也具有個性的獨特之處。日本現代生活陶藝在造型與裝飾上注意器物、空間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小、巧、輕、薄的藝術特色,注重理性的設計與感性的表達,講究自然肌理在器物上的運用,以及細節微妙的變化和處理。
4工藝美
若說實用性是人造物活動的根本,工藝則便是它的靈魂。正如柳宗悅先生在《民藝論》一書中談工藝之美時講到:“為實用而創造,為實用而服務,這是工藝之根本。”[5]陶瓷藝術是泥與火的藝術,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中國與日本現代生活陶藝的工藝之美主要表現在材質之美與火之美兩方面。首先材質是人造物的首要條件。隨著泥原料來源拓寬和工藝的多元化,泥料選擇性具有更加多樣性,不同的泥料的燒造溫度、燒成色彩與質感也豐富起來。根據燃料劃分,現代窯爐包括電窯、氣窯與柴窯;按燒成溫度劃分,窯爐有高溫窯、中溫窯與低溫窯之分;依據燒成方式劃分,器物燒成有蘇打燒與柴燒之分;根據燒成氣氛劃分,器物燒成有還原氣氛與氧化氣氛之分,不同的燒制方式給人的視覺審美和心理體驗也不盡相同。日本的現代生活陶藝唯自然、唯材質和唯工藝,對工藝的把握尤為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藝態度、嚴肅認真的工藝精神與有條不紊的工藝程序,注重器物泥與火的肌理變化、韻味和美妙。如在泥料的選擇上,多采用陶泥,少用瓷泥;在窯爐的建設與燒制技術上,日本燒制技術多用柴窯,喜好柴窯所燒制器物的自然之美。日本生活陶藝中自然肌理的表現正是自然在藝術中的延伸。中國現代生活陶藝在泥料的選擇上逐漸形成陶泥與瓷泥并重的取向,在燒制工藝都有涉獵氣窯、電窯和柴窯,由于柴窯燒制成本較高,受眾面積較小,故普遍還是采用氣窯和電窯來燒制器物。但是總的來說,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對手工之美的追求都趨向一致,皆借以手工的痕跡流露出制陶者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
5造物觀
正所謂器以載道,人造物受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影響,器物所象征的文化精神也具有個性表征。日本現代生活陶藝的個性與其地理環境、民族信仰和文化習俗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日本是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深厚的單一民族島國,以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使其既能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習俗特色,又能很好地融入大潮,去善于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把傳統陶藝與先進文明進行結合,同時主張藝術融入生活,合理把握器物尺度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日本多地震、火山自然災害的原因,日本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輕圓融,喜殘缺,重視瞬間,輕視永恒的禪宗美學觀念,所以日本現代生活陶藝在禪宗美學觀念的主導下,追求古樸、自然、空靈、甚至殘缺和非對稱美感,賦予器物自然樸實、永恒虛空和收斂含蓄的藝術魅力,是日本特有的美學意識“佗”與“寂”在器物上的具體體現,“佗”指枯淡與脫俗情緒,“寂”是深層意義上的閑寂,“佗”與“寂”的美意旨解脫人生煩惱的美和閑適淡泊的生活意趣,表露出日本民族的內在性格,彰顯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中國現代生活陶藝是對本民族傳統生活陶藝的延續,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神,深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觀念以及儒家“文質彬彬”美學思想的影響,反映在人造物上追求“道器合一”的境界,用“器”作為“道”的載體,來表現新形式下的瓷符號語言,傳遞出制陶者審美意識形態下的心靈情感。盡管有時器物在傳統生活陶藝造物觀的影響下,造型與裝飾稍微顯得嚴謹與工整,但是對于使用者來說,很少產生心理上的距離感。畢竟在手工生活陶瓷中注重對使用者人文關懷,表達親近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情愫,一直是生活陶藝總的審美價值取向。
6結語
生活陶藝憑借著獨特的工藝魅力與人文關懷在現代人類生活方式中彰顯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筆者從審美的視角去對比研究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在實用美、形式美與工藝美等方面的異同,可以發現:中日現代生活陶藝受不同民族造物觀等因素的影響,器物也隨之呈現多樣性的面孔。但二者共有的特征皆是通過手工之美來實現器物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使人與物、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構成和諧的統一體。如今,隨著大眾審美的提高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的陶藝愛好者和設計師參與其中,現代生活陶藝與大眾生活的聯系日益密切。我國的現代生活陶藝與日本相比,在與大眾生活的相融度上還具有潛大的發展空間,就這一點上,它所承載的時代命題顯得格外迫切。
參考文獻:
[1]黃勝等主編.生活陶藝[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2.
[2]呂金泉著.手工生活陶瓷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3][俄]普列漢諾夫:《論民藝》[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3.
[4]鄭寧著.日本陶藝[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5]柳宗悅著.民藝論[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2.
[6]張亞林編著.中國陶瓷設計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宋志嶺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
- 上一篇:舞蹈因科技更富有魅力---數字舞蹈初探
- 下一篇:藝術論文:淺談少兒舞蹈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