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時間:2022-01-15 03:05:28

導語: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摘要: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校工科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針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工科專業的學科特點,從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和學生創新性活動指導、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社會實踐活動質量、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等方面提出對策。本文結合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以面向工程為導向、以項目驅動為手段、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推進工科專業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工程教育認證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的指導思想是: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確立應用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使命,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只有全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堅持頂層設計、需求導向、示范引領、協同推進的基本思路,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構建以提高實踐能力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流程。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優化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真正實現從注重知識向重視能力和素質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根本標準,在于其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建立多元化的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礎扎實、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好,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大學畢業生,不僅是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發展的要求。[2]

(二)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今天,高校必須把培養為社會與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應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建立多元化的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大學生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訓練,使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全面覆蓋、面向全體、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全過程的一種教育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

(三)有利于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難以滿足需求,應屆畢業生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盡管一些大學畢業生有自主創業意愿,卻因掌握資源有限、社會經驗不足或自身定位與發展目標不明確等問題舉步維艱。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必須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素質、調動創新創業熱情,幫助學生轉變就業心態,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通過個人或團體創業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就業,這是提高大學生自我競爭力、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接受社會挑戰的重要途徑。

(四)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通過創新創業,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產業績效提高,不斷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培育新興產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創業帶動就業。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人才的重任。建立高校創新體系,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能助推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

(五)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

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是時代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學生必備的重要品質。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積極的處事態度、良好的行為方式和嚴謹的工作作風,激發創新創業意識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觀念,不怕挫折和失敗,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競爭意識和競爭精神。結合自己的專業,了解行業形勢、特征,認識自己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從而具備創新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對自己人生進行規劃,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在創業過程中,能夠進行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變求異、勇于探索,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通過自我發展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不夠成熟

高校在開始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時,沒有真正把握創新創業的本質,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存在誤區,認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是極少數,是學生畢業后的事情,在大學開展創業教育意義不大,對創業教育觀念沒有上升到以社會責任的理性層面與價值高度。學校、教師和學生缺乏成熟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停留在教授學生如何獲得財富和利潤的層面上,過多局限于對學生創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提高。[3]

(二)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科學的課程體系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平臺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學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雖然高校普遍開始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是目前國內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將創業教育方面的課程列入必修課的學校還比較少,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并沒有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體現,存在課程內容設置缺乏科學性,教材體系建設沒有權威性,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缺乏統一性,課程評價機制較為單一等問題。并且課程類型單一,教學方式不夠靈活,課程與實踐脫節,只注重知識教學,忽視了實踐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又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無法真正培養出創新創業人才。[4]

(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缺乏融合

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培養的向導,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的基礎,只有創新融合專業,才能切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專業學習與創新學習既有階段性的區別,又是密切聯系、相互滲透、互為因果的整體,創新創業教育不能脫離專業教育而孤立地進行,它應是融合專業、互為滲透的教育形式。雖然高校越來越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陸續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大多與專業脫節,沒有結合專業進行課程內容和體系的調整,創新創業教育忽視了與專業教育的聯系,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缺乏激發創新創業靈感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就難有成效。

(四)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分離

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其著力點是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變求異、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業意識、創業品質、創業能力的教學活動,其落腳點是提升學生社會實踐本領,理性地規劃職業發展路徑。從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的比較中,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內容結構相互融合,在實踐過程中互動發展。但是在高校推行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往往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分離,如經管類學生偏重于兼職創業而忽視創新教育,工科專業多注重創新訓練而忽視創業教育。但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新教育成效只有通過培養的學生未來的創業實踐來檢驗;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創業的成敗取決于創新教育的根基扎實程度。因此,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蘊含著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教育機制和教育實踐。只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才能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

(五)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缺乏整合

相關資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約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這主要體現在師資、教材、創新創業基地等方面。師資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要素,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一定的創業經驗。我國高校大部分教師畢業后即進入學校任教,既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和創業經歷,也缺乏創業教育意識和創業實踐指導能力,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傾向于理論說教。教材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優質教材,特別是與學科專業相關的系列創新創業實踐類課程。同時缺乏穩定的創新創業平臺,大多創新創業實踐借助于學科競賽、創新設計類競賽、創新創業項目來開展,只有部分學生參加,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難以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同時,缺乏與社會資源整合和組織協調,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管理經驗、體驗創業過程、提高教師創新創業的教育能力,難以實現;聘請一些創業成功人士、企業家或企業培訓導師作為兼職教師,也不容易。

三、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路

(一)更新理念,樹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意識

理念決定著創業教育的方向。“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不是為了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而應站在為社會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高度,著眼于整個民族的創新與創業意識的培養。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更新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課堂教學、實踐訓練、指導幫扶、校企合作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置于素質教育及專業教育的大視野下,融入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以及整個教育教學的各環節,落實到大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和廣覆蓋。

(二)以人為本,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載體,構建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是高校開展好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改革中,一要科學設置課程,根據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設置課程內容,形成一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人文素質,以及未來創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二要突出專業特色,在設置創新創業公共必修課的基礎上,注重創新創業類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以專業教育為載體,在教學中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三要理論聯系實際,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效銜接。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構建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體系,并強化課程對創新創業的實用性和指導性,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5]

(三)校地合作,共建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高校培養人才的教學方式要從目前的“知識傳授型”向“創新創業型”轉化,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決定創新創業教育成功與否的要素。缺乏創新精神的教師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沒有創業意識的教師也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必須建立一支由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構成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才能達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一是加強對教師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鼓勵教師通過培訓學習了解有關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方法。二是讓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體驗感知創業過程,或給予一定的創業實踐機會和創業實踐,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教育能力。三是聘請一些優秀企業家、工程技術專家、政府部門官員或有過創業經歷的人作為兼職教師,通過短期講學、參加創業論壇等方式參與學校的創業教學,彌補高校實踐型教師不足的缺陷。[6]

(四)加強實踐,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實踐教學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重要平臺。正確認識實踐教學的目的和功能,擺正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根據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考評體系,規范實踐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總結和實踐教學經驗的交流,探索適合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在校內,開設專業創新實驗課程和綜合性實驗課程,使學生得到足夠的基本技能訓練,專業創新實驗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綜合實驗課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層次,加強對實訓教學基地建設,與企業聯合制定和完善以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線的培養方案,使學生既要學有所成,還要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校內所學知識用于生產實踐,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業能力。[7]

(五)搭建平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養

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比賽和創新創業項目,是學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社會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一是設置開放性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創新性實驗,開發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豐富創新實踐經驗。二是創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利用暑期社會實踐,讓學生走進企業單位,實地接觸崗位,邊學習邊實踐,積累創業經驗。三是搭建創新創業競賽平臺,讓學生形成科研小團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省、國家級科技創新比賽活動,“以賽代練”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四是承擔創新創業項目,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增加學生實踐鍛煉機會,提高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構建以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研究分析,對工科專業來說,實行工程教育認證,是培養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工科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辦學條件配置、教學組織實施等,都要圍繞學生畢業能力的目標達成這一核心任務展開,并強調建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持續改進機制,以保證專業教育質量和專業教育活力。2015年臨沂大學啟動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申報工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成為臨沂大學第一批申報的三個工科專業之一。我們以申報工程教育認證為契機,在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各個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認證要求,認真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新修訂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明確的專業觀念和良好的職業素質,掌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的學科基礎與專業知識、技術,具備工程項目實施和管理能力,掌握電氣工程及自動化領域系統運行、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能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應用領域從事系統維護、研發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中關于專業素質結構、應用知識和創新能力結構、工程技術知識結構的要求,重視理論與實踐應用、知識與工程技術、素質與創新能力相結合,修訂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質等效的標準,確定人才培養的三個要求:基本知識要求、基本素質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崗位需要,使學生在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具備個性發展與工作崗位需要的綜合素質。依據電力行業專業特點,設置電力系統、電氣控制和電力系統繼電保護三個專業培養方向,分專業方向培養,保證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和崗位適應性。逐步形成專業特色鮮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二)構建創新課程體系,實施創新創業教育

構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項目設計為導向,體現工科教育特點”的應用型創新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滿足創新創業教育要求的電氣工程專業課程,探索構建“通識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方面,減少必修課學分,擴大選修課比例,課內總學時控制在2300學時左右,總學分160,選修課占總學分比例不低于20%,實踐學時不低于總學時的35%。課程體系構成如下:(1)通識課。它由人文和社會類課程、工具類課程、創新創業類課程構成。通過通識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從事電氣工程領域工作所需的相關人文、外語和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基本素質。(2)專業基礎課。它由自然科學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普通物理、C語言程序設計)和電類課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路原理)構成。是學生具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領域的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素養。(3)專業課程。它由專業必修課(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系統分析、自動控制原理、電氣控制與PLC、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技術)、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實踐課構成。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使學生具備適應崗位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與創業基礎,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能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應用領域從事系統維護、研發工作,具備工程項目實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OBE培養模式,注重綜合能力培養

要以創新設計為重要載體,以社會發展對電氣工程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來設計最佳的培養方式。推行目標導向教育,通過確定學習成果、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策略、自我參照評價、逐級達到目標五個關鍵性步驟,推動目標導向、任務驅動、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改革。科學組織設計教學活動,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構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做中學”“學中做”,在理論教學的各個階段穿插進行實踐訓練,貫徹改革思路。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學分分配、考核指標體系、獎懲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體化、制度化。將創新精神、創新創業理念與內容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教學內容,直接傳授創業知識;通過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創新創業體驗,在創業體驗中磨練學生的創業品質,錘煉學生創業能力;通過第二課堂與創新創業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

(四)優化設計實踐課程,加強實驗實踐教學

電氣工程新版培養方案,強化實踐環節教學,減少理論學時,增加實踐學時,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專業實踐教學必要的學分與學時,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教學,開設一定數量的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安排結合實際的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設置的實踐教學學時數由占課時總數的27%提高到35%。構建了多層次、模塊化的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由基礎實驗模塊、應用實驗模塊、設計實驗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創新創業實踐模塊五部分組成。借助校內、校外實驗實踐平臺,使課內、課外、社會三大課堂有機結合,并貫穿于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推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方案。在專業課教學中,選擇部分應用性強的課程,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密切聯系起來,將課堂搬進實驗室,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更好地達到實踐對理論的驗證、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開展從專業到實踐創新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在實踐動手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同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創新設計類實驗,不斷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積極推進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指以高校為技術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需求為導向,高校、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的一種教育培養模式。積極發展與供電公司、電力設計、發電企業的聯系與合作,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及時準確把握市場脈搏,了解市場需求,不斷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科研機構等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及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優勢,促進教育與生產、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適應能力。電氣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必須以需求為導向,堅持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教育結合,與能源電力行業和輸配電裝備制造業建立校企聯盟,將產學研合作打造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使學生順利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實現從大學到創業就業的無縫對接。

(六)改革學業評價方式,注重學生能力考核

弱化終結性評價,推廣形成性評價。在課程考核成績加大作業及階段性測驗、期中成績、課程設計、實驗或實際操作成績的比例,全面考核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真實反映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水平。實行激勵性評價,制定學生參加科研、課外實踐、學科競賽、發表學術論文等可以獲得創新學分的激勵機制。對部分課程的能力考核與職業資格考試和技術等級鑒定接軌,以提高考核評價的社會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時使學生可以得到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和管理體系,提高實驗教學、實習實訓、實踐和畢業設計教學質量。建立教學管理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是否達成進行定期評價,通過評估保證學生畢業時達到工程教育認證培養目標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更強的創新創業能力。總之,創新創業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促進經濟科技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又是創新人才素質的集中表現,只有創新教育才能真正讓學生擁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工科專業作為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主力軍,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必須體現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專業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的結合,搭建良好的運行環境和有效運作的平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課程建設為核心,突出專業特色和優勢,制定和完善教學督導和評價制度,持續改進教學的各個環節,探索完全適應工程專業認證要求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

[2]李志義.創新創業教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4,

(4):5-7.

[3]榮海平,武偉強.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培養[J].大學教育,2015,(4):47-48.[4]鮑桂蓮,馮愛秋,肖章柯,等.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狀況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22-23.

[5]鞠志宇,陳新華,賈曉紅,等.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1):74-76.

[6]尹喜.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5,(2):44-46.

[7]周海波,王桂蓮,呂翠微.工科類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3,(6):66-67.

[8]劉兆平.提升工科大學生創業素養的對策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4,(1):79-81.

作者:蔣學華 單位:臨沂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