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研究

時間:2022-04-17 11:22:17

導語: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研究

【摘要】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是由于銜接的問題。這一模式的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筆者作為重慶醫藥高專“校院結合”班校方的輔導員,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了在這一教學模式下醫學專科生存在三方面的不適應:對教學模式的不適應、對職業環境的不適應、心理不適應,并提出了相應建議措施。

【關鍵詞】“校院結合”教學模式;醫學專科生;環境適應

“校院結合”是“校院合作”的一種特殊形式。本文中的“校院合作”是指醫科類大學(含高專)和醫院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本校)“校院結合”教學模式采取的是“1+2”模式,即第一年在學校本部學習,第二年住在醫院學習,第三年和非“校院合作”班一樣,進入醫院實習。我校“校院結合”班與非“校院結合”班的區別在于:1、學習和生活均在醫院,脫離學校環境;2、授課內容一致,但授課教師為醫院醫生;3、“校院結合”班級的見習課程是在真實的病房中完成,非“校院結合”班級是在學校的實訓大樓中完成;4、“校院結合”班級的管理實行“雙輔導制”,由學校輔導員和醫院醫教科老師共同管理。筆者作為學校輔導員,參與了“校院結合”班三個班級的管理。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發現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對環境的不適應。因此決定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建議措施。根據方曉義等人編制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筆者重新編制了“醫藥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院結合”班學生適應性研究調查問卷”,共計37個項目6個維度,分別包括基本信息、生活環境適應、學習環境適應、情緒適應、人際環境適應和滿意度。考慮到大一學生還處于在校學習階段,此次調查對象未將大一學生納入,主要為大二、大三學生,專業分布主要是臨床醫學專業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次問卷發放共計477份,回收有效問卷453份,有效問卷率為94.97%,其中男生131人,女生345人;農村戶口有353人(74.1%),城鎮戶口有124人(25.9%)。

一、“校院結合”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環境的不適應癥狀

1.對教學模式的不適應根據調查時問卷,有45.6%的“校院結合”班學生表示對“校院結合”教學模式不適應。有35.2%的學生反映老師上課的方式比較枯燥乏味,有35.6%的學生表示不適應由不同老師講授同一門課程的不同章節。此外,對教師的教學PPT,有38.6%的學生表示不滿意,39.7%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21.7%的學生表示滿意,不滿意的學生占比較高。關于醫院統一安排見習方面,有35.4%的學生表示經常參加,40.2%的學生表示偶爾參加,覺得意義不大,有24.4%的學生不參加,覺得沒興趣。2.對職業環境的不適應通過“校院結合”班學生在醫院,尤其是在見習或者實習過程中的自我定位,我們可以判斷學生的職業認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針對“見習或者實習過程中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醫務工作者?”這一問題,47.8%的學生回答“自己還是一個學生”,22.3%的學生回答“自己是醫務工作者”,29.9回答“不確定”;針對“課余時間是否主動申請參加見習?”這一問題,有54.6%的學生回答“會”,45.4%的學生回答“不會”;針對“你是否知道該如何應聘醫院?”這一問題,55.2%的學生回答:“不知道”,44.8%的學生回答“知道”;針對“”你是否能結合理論知識,熟練操作(實訓技能))?”,23.6%的學生回答“能”,45.8%的學生回答“一般”,30.6%的學生回答“基本不能”3.心理不適應在筆者所帶的重慶醫藥高專“校院結合”班3個班級中,出現了3例由心理醫生確診、并開了相關治療的藥物的焦慮癥或者抑郁癥患者,其中,有兩位學生中斷了學業:一位退學,一位請假在家休養。在調查中,有45%的學生表示在醫院經常會有一種孤獨感,在與3例學生的交談中,學生沒有明確意識到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焦慮或者抑郁狀態,這3例學生中有2例發生在同一個醫院。結合日常巡查工作經驗和問卷調查,筆者大致可以做一個合理的推斷:生活環境和教學環境的頻繁轉換讓學生對醫院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導致了心理不適應。

二、對策

1.校院聯合開啟“行業實踐”系統化師資培訓,促進學生對教學模式的適應“校院結合”教學模式中的醫院教學團隊雖然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但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沒有受過專業的師資培訓和,和學校專業教師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解決醫學生的環境適應性問題,提高醫院的師資建設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醫院的師資培訓方面,目前的做法是開學前由學校相關教研室的老師去醫院和任課醫生集體備課,進行相關的指導,同時學校會安排教學督導定期去醫院教學點聽課,對醫生的授課進行現場評價和指導。這種方式可以使醫生的教學水平得到部分提高,但是很難使其水平得到系統性的提高。“校院結合”教學模式本就是一種資源共享的發展機制,重慶醫藥高專在教師培養方案中,其中有一項要求是專職教師要脫產去醫院進行一段時間的行業實踐。因此,醫院有教學任務的老師可以借鑒這種行業實踐,長期擔任教學任務的醫生必須接受我校或我校委托的機構舉辦的專業的教師資格培訓。這種系統化的師資培訓提升了醫生的教學能力和教學管理水平,間接提高學生對教學模式的適應性。2.職業教育進課堂,促進學生的職業適應建議將原來在我校大一期間學的通識課《醫學生人文修養》調整到大二學,由醫院的老師進行授課,因為他們具有臨床經驗,更適合對“校院結合”班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培養其職業素質。同時鼓勵承擔教學任務的醫生開發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因為這項舉措具有一石二鳥之效:既可以使醫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也使學生在醫院的學習中,尤其是在醫院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擁有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促進其職業適應性。3.開設醫院“”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學生的心理適應醫學教育的培養路徑是以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為主,以行業見習和實習為輔。而以學生行動化教育為指導思想的“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它在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求培養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目前作為“雙輔導”之一的醫院醫教科老師,除了管理“校院結合”班學生外,還承擔醫院的其他工作。因此,建議設立專職人員作為醫院的輔導老師,既能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又能夠在醫院為學生開設“第二課堂”。“第二課堂”需要實現三個目標:第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體育活動、文娛活動、學術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興趣和拓展學生的素質與能力;第二,讓醫院的任課老師參與學生的“第二課堂”,促進師生在第一課堂之外的交流;第三,讓學生參與到醫院的建設和發展中去,增強學生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結語

“校院結合”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優勢,但是由于學校和醫院的銜接的問題,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因此,我們要從以上三個方面著手,加強校院之間的銜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讓這一教學模式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譚工.政府統籌協調下的“校院合作”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重慶醫學,2011,40(21).

[2]龔敏.論“校院結合”教學模式下醫學專科生的職業能力優勢——以重慶醫藥高專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年第12期.

[3]《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參見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

[4]郝東超.《基于大學生特點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5,5(21).

作者:龔敏 盧鵬磊 單位: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