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2:16: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支架式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生在習得拼音和一定數量漢字的基礎上,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已經不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從少到多、從淺到深的過程。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重要起點是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興趣。這就需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思維發展水平為基礎,設計導學問題,以指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在《奶奶的白發》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以兒歌“爺爺親、奶奶好,天天為我們把心操,奶奶的頭發全白了,我們的步子加快了”導入課程,然后以問題“奶奶的白發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奶奶會有白發,奶奶的白發會變黑嗎”為指引,引導學生展開課文的自主閱讀。奶奶的頭發是雪白雪白的,這樣雪白的頭發一半是爸爸給的,一半是小作者給的。教師提出問題:“奶奶在平時為自己和爸爸做過什么事情?”學生回答,奶奶做飯、洗衣服,奶奶對自己的呵護和關心,學生們通過生活中具體的案例,逐漸理解奶奶的白發是辛苦所致,并培養學生對奶奶的尊敬和愛戴。在奶奶的白發還會變黑的問題指引下,學生逐漸理解,辛苦和操心逐漸使奶奶的身體變得脆弱,要孝敬奶奶,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為奶奶洗腳,祝奶奶幸福”的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文章的情感。
二、以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促進學生的學習
語文課文內容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理解課文內容必須與當時的情景結合。例如,在《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疊一只小烏鴉,并準備一個高腳小口瓶子,讓學生自己實踐,想辦法讓自己的烏鴉喝到水。學生們不斷嘗試,有的學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學生想到把瓶口用石頭砸破,有的學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烏鴉喝水等等,學生的方法千奇百怪。這時教師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烏鴉想到了哪些辦法,哪個辦法使烏鴉喝到了水,哪些辦法烏鴉沒有喝到水,為什么那些辦法沒有讓烏鴉喝到水。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實踐,逐漸畫出文章中的幾種方法以及各種方法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也就是逐漸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同時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學生以烏鴉為主體展開思考,有的同學思考,烏鴉用嘴銜著石頭力氣不夠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會把烏鴉弄傷,有的同學說烏鴉力氣不夠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學生在討論中體會烏鴉的智慧,并體會到遇到問題發揮智慧的重要作用。
三、以擴展性學習促進學生知識的鞏固
篇2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
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論是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另一理論來源。“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與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指的是兒童在某一特殊階段的智力發展,這是一種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他們還具有一種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在這種水平下,兒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導、幫助,才能解決問題,這兩種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支架式教學法即是在最近發展區內進行的教學。在最近發展區里,教師和學生同時完成一個任務,這個任務的難度使學生無法獨立完成,而當教師和學生共享文化工具時,而且當學生將這種有文化中介的互動進行內化時,就促成了認知發展。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學生不是被動地獲得文化知識,學生對社會互動有自己的理解,通過將這些理解與自己在具體情境中的經驗整合起來,從而構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論
在“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礎上,布魯納(Bruner)、伍德(Wood)和麥瑟(Mercer)等新維果茨基學派學者提出了“支架”理論(Scaffolding),支架理論旨在通過有效的教師與學習者互動,幫助學習者完成其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這一理論的發展進一步突出了互動在學習中的功能。布魯納和伍德強調長者與幼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麥瑟更看重學習者之間的互動,他認為,在學習者與學習者互動中,存在著類似師生互動的支架模式,即在解決問題的課堂活動中,能力較差的學習者在與能力較強者的合作中,其知識能夠得到增長,因此學習者之間的互動是知識共享和潛在的理解轉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
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主要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搭腳手架,即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特定的問題情境。第三,獨立探索,教師按照安排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獨立探索,由易及難地進行訓練。第四,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第五,效果評價,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本文以《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教程4》第四單元“Deal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為例,將支架式教學方法運用在聽說課堂上。第一步:搭腳手架。教師針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確定主題,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合適的“支架”。“支架”的作用在于通過為學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幫助他們超越以前已經具備的能力水平。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搜集、了解“如何應對文化差異”,從而創設有利于建構“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際差異”概念框架的情境。教師在Unit3結束后,提出一些圍繞Unit4主題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思考這些問題。如:Whatisculture?Whatdoculturaldifferencesmean?Howdopeople’sculturalbackgroundsinfluencetheirwayofthinking?Howcanwedealwithculturaldifferences?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4人一組),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不同,可以在網絡上查閱相關信息,或去圖書館閱覽有關書籍等。總之,小組成員可根據興趣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分工,并圍繞自己的任務搜集材料。第二步:進入情境。教師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并創造合適的條件讓其獨立探索。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播放一段電影視頻,這段視頻節選自電影《風中奇緣》,看完視頻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Wheredidthemancomefrom?
(2)Whatdidthemanthinkoflocalpeoplelivingintheforest?
(3)Whatdidthemanprobablywanttobethere?討論完畢,每組派出代表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提出另一個問題:Inthisvideo,youcanseetheinter-estingwayofthelocalwomansayhello.Howmanywaysofgreetingdoyouknowintheworld?同時老師給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并給出關鍵詞,讓每組派出代表描述圖片,讓學生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第三步: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先由教師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逐步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后爭取做到無需教師引導。在課堂上,通過學生對課前提出問題的回答,教師先了解學生課前獲得的信息情況,根據學生的不足,教師予以補充,比如: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speakdifferentlanguages,maintaindifferentvaluesystems,andhavedifferentwaysoflook-ingatthings.Aperson’sculturalbackgroundinfluenceswhatheconsiderstobegoodmannersorbadmanners/politeorrude/ontimeorlate.Havingrespectfor/Learningaboutotherculturescanhelpyouavoidmisunderstanding.DoinRomeastheRomansdo.通過這些,逐步將學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且發展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第四步: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學生分小組討論和交流,通過討論和交流,把自己的見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獨創精神。這部分主要進行Picturetalk–DescribingChineseandWesternwaysofeating。小組成員協作對圖片進行描述,找到中西方的差異,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之后每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組的討論結果。第五步:效果評價。學生在經過自己搜集材料和小組討論之后,對本單元的主題———“如何應對文化差異”有了充分的認識,并且對“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際差異”進行了意義上的建構。教師這時給學生放錄音,聽本單元的聽力材料“EmbarrassingExperience”(材料內容就是有關對文化差異的忽視而造成的誤會)。由于學生在聽之前做了大量工作,聽力材料的難度自然降低了。在聽完聽力材料后,教師根據內容問一些相關的問題,檢查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如:Whatisconversationmainlyabout?WhatcanweinferaboutKateandRobfromtheconversa-tion?WhichcountrieshasRobvisited,accordingtotheconversa-tion?Whatisthemainmessagethatthespeakerswanttotellus?值得一提的是,支架式教學中的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即學生認為自己在這堂課中學到了什么;小組評價,即小組成員之間互評,每位成員在小組協作學習中作出的貢獻;教師評價,即教師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結語
篇3
人文價值即彰顯人的作用,強調人對改造社會、在歷史文明進程中發揮的主體作用。我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在其歷史文化的積淀下,中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新時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基于此,筆者立足工作實際,基于人文視角,對其在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植入的重要性及其教學實踐的創新之策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旨在為創新初中歷史教學實踐、提升初中生歷史學習水平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實踐及其教學嘗試。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認為價值 課堂教學 歷史文化
歷史往往反映著過去時期的民族沉淀,展示著過去和現在、未來之間的某種聯系的一門學科。通過閱讀歷史知識,可以更好的指導人們的實踐,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所以對于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增進初中生對民族過去了解,筆者認為,導入人文價值對提升初中生歷史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對策,本論文將從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教學任務極其實踐三個層面進行了論述。
一、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中學歷史教學為學生更好的展示了人類社會科學文化發展的繼承性,加強學生對歷史的演變規律的認識,即歷史演變的批判繼承性。正如同志所說的,“學習民族的歷史遺產,并用的方法加以批判性的總結。”我們今天的發展只是中華民族長久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是我們信奉的唯物歷史觀,但也必須以繼承傳統歷史為前提。我們應正確面對歷史文化,繼承、總結珍貴的歷史遺產。這也正是中學歷史教學的精神理念。在歷史教學中,大力弘揚歷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優秀民族精神,培育學生養成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民族責任感等。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的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從小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
此外,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歷史教學中,從歷史發生的背景、對時代的價值意義、歷史成敗的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展開發散性的邏輯思維,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想象思維能力及邏輯判斷能力。
二、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教學任務
中學歷史教學任務的確認,首要解決的是中學歷史教育的歸屬范疇,是歷史研究的一種形式,還是歷史運用的一種形式,兩者之間有著一定的區別。歷史研究是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追求對歷史現象的還原。而歷史運用則是歷史學家在系統整理人類歷史的基礎之上,針對歷史的本質及意義而做出的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過程。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不單是有限的時代、國度,反而包含著更廣闊的歷史時空,在感受過去時代環境、與不同地域的人進行思維性的交流溝通,從而廣泛吸取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智慧及優秀經驗,在世界歷史的無線進程中,感受個人有限的生命體,實現自我生活、價值的超越、升華。
由此可見,歷史學家的工作,往往有著細致、繁雜、明確的目的性特征。而中學生在整個歷史課程的學習過程,還達不到歷史研究的層面,學習的目的也絕不是讓其去尋找人類社會歷史演變的規律,而僅僅停留在歷史的應用層面。在初中歷史教育中,加強對初中生的價值觀念及情感態度的培養,拓展其歷史閱歷積累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并尋求一些規律性研究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的提升。
三、人文價值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教學思考
從本質上來說,教育是人尋求社會化的一種途徑,是人實現自我發展與適應社會需求的同時性過程。由于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復雜性、綜合性的特征,決定著實際問題往往不是單一的靠某一門學科專業知識而解決的。在社會對人才需求所呈現的綜合化特點,使得現代的教育及課程設計也日漸趨于綜合化。而歷史本身就與各種邊緣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學科自身的發展軌跡就是一種歷史形式。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需要深入的挖掘上述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為培養綜合型高素質人才創造條件。比如,在與歷史有著深刻聯系的哲學、政治、法律、經濟學時,而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哲學及法律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該時期歷史狀況。
除此之外,人力教育對國家的安定及社會的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歷史所描述的大多是人類社會的過去,然而,時間是連續不斷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都統一于時間的維度上,過去所形成的史學思維模式,對人類認識現實生活及預測未來都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史學思維模式是人類社會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人類社會的發展倘若缺乏歷史教育這一基礎,便也就不存在可持續性的社會穩定及進步。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世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了解彼此的歷史文化傳統,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和平、友好、合作關系。我國歷史學有著包含儒家文化在內的諸多文化內涵,對民眾個人的成長進步,以及民族的繁榮昌盛,都有著基礎性的地位。
總之,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對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實踐,有著越來越高的地位,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強大推動,它不僅可以培養社會成員的歷史意識,歷史學科以其厚重的內涵,還不同程度上吸引著更多的有識之士去拜讀它、專研它。
【參考文獻】
[1]鮑堅勇.中學歷史教育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J].考試周刊,2009(14)
篇4
筆者認為,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并不多是培土澆水式地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通過教學對全體學生進行道德的感召和精神的引導。也就是說,教師所適宜做的不是學生人生航船的動力,而是引領學生人生航船的燈塔。
怎樣進行情感價值觀的引導呢?
一是從大本大源上從人生哲理態度上去引導。所謂大本大源,就是人類文明的積淀,哲理的高度,民族文化的淵源。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崇尚古代詩文的典麗雅正,祖述屈原的偉大精神,領略陶淵明超然世俗物欲之外的淡泊情懷。在此基礎上,更需讓學生追求的是要達到王羲之、柳宗元、蘇軾等先賢的人生哲理境界,形成人與自然天人和諧的宇宙觀,領會諸如《春江花月夜》等詩文所描繪的意境與詩意。如果教師只從小我的功利觀念出發,提示不認真讀書就會種田修地球,就會做下等人,其視野就會顯得不夠開闊。一個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語文教學從大本大源上從人生哲理上去引導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就是要提倡學生人品端莊,仰望星空,志趣高遠。崇尚大本大源,崇尚人生哲理,仰望星空,法乎其上,才有高致。
二是從正確的榮辱觀上去引導。目前,普通高中不少學生榮辱觀常常正反顛倒。蓄黃發,涂指甲,忤逆父母,敢講痞話,敢頂撞教師。這些學生多是不以淺薄粗俗為恥,反以為榮,一談到道德良心,就認為教師跟不上時代,迂腐可笑,罵教師神經。在語文教學中,初遇此類情形,教師就應大張旗鼓地教育學生以宋濂“色愈恭、禮愈至”為榜樣,引導學生敬賢尊長,以敬賢尊長為榮,以違紀暴戾為恥。在講授《項脊軒志》、《大學(節選)》這類課文時,引導學生以感恩父母先人為榮,以克己修身明德為榮,以邪惡忤逆為恥。同時,教師本身也應在道德上率先垂范,講明人的人品重于財富,內圣而外王,應該有正人君子的氣象,以繼承中華傳統美德為榮,以追求低級趣味為恥。有些人認為不能在語文課上有過多的道德是非之分辨,媚俗順應潮流,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的。
三是從藝術審美觀照與科學觀照的角度去引導。語文教學中,我們可根據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的“科學的文字”與“文學的文字”的區別,有意在情感價值觀方面,對學生進行藝術審美觀照的引導和科學觀照的引導。在名著導讀《談美》之介紹中,也談到了這兩種觀照角度的不同。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既引導學生崇尚理性,崇尚科學真理,追求認識與客觀實際相吻合,同時,也要引導學生仁愛萬物,追求美,欣賞藝術。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審美的藝術的觀照,領略 “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美妙。尤其要從審美與藝術的角度對學生多予開導,消除學生讀古詩文無用一心追求順俗合用的功利觀,鼓勵學生涵泳詩意,做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人。只有這樣,許多學困生才可滌除身上的痞陋之氣,變成文明儒雅而有教養的人。
篇5
一、問題探究模式教學理論分析
教育理論中有這樣的結論:認識是一種過程,它是通過實踐為前提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在課堂上,遇到難題時,要積極地帶領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達到發展提升學生學習和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師們若僅僅以應試為目的,只重視考試成績,為了考試而將整理成套的知識點強行灌輸給學生們記憶,只會使學生產生消極學習的態度,結果只能是雙方都很累,并達不到理想中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可能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學習主動性降低,在化學上達不到自主思考的能力等等。早在2012年的《考試大綱》要求道:化學學科考試,是為了選拔出有學習能力,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并以能力測試為主,測試考生學習基礎知識,技能方法,檢測考生的科學素養。所以,我們廣大教師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只有探索出類似于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培養出有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才能不斷使化學這門學科受到更多學生和家長的親睞。
二、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應遵循的基本流程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步驟,化學課堂也應當圍繞這三個部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教師需要有意設置一些明顯的障礙讓學生討論,以達到教師與學生產生共鳴的目的。教學是有針對性的,教師激發學生探索化學知識的熱情,讓他們不斷體驗到科學的神秘氣息。
對于“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我們可以分為幾個步驟來完成: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然后根據具體的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這樣學生就會得出問題的結論。
三、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措施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勇于創設問題情境,即把具體事例和所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如同電影的片頭,可以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化學學習中去,激發他們對化學知識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一種對化學探究的渴望心情。例如:氧化還原反應(4Fe+3O2=2Fe3O4)
教師可以打出4張幻燈片給學生們參考:
圖一是剛削好的蘋果圖二放置30分鐘的剛削好的蘋果
圖三是剛泡好的綠茶圖四放置2個小時的綠茶
圖五是一根新鐵管圖六是一根生銹后的鐵管(4Fe+3O2=2Fe3O4)
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圖片上物品前后的變化呢?
然后,學生們通過觀察圖片,進行交流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這一定發生了某種化學反應。這時,老師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并提出新的問題:那么具體是哪些成分參加了化學反應呢?并引出所學的知識氧化還原反應。
當然,學生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不是很深,覺得十分枯燥乏味。教師就必須從現實生活中入手,在生活情境下教會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表現。目的在于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化學知識,聽明白化學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好化學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研究化學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再舉一例:通過設置問題,來提高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在探究氯氣性質的實驗中,讓干燥的氯氣先通入裝有干燥紅布條的廣口瓶,再通入裝有潮濕的紅布條的廣口瓶中,再通入尾氣處理裝置中。
書上的要求是再做一個實驗,才能證明HClO的漂白性,并設計實驗方案。
這樣類似的問題是通過之前的實驗為基礎,推進了下一步的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前后實驗的連接來拓寬學生的思維[本文轉自DyLw. 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問題的興趣。在實驗的前后,學生們都是通過相互討論,或者與教師進行交流來學習知識的,這就在潛移默化之中是學生意識到化學學習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目。再者,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提高了動手能力,以達到新課標對當前教育的要求。
四、關于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反思
但是,這種“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實行,是需要教師具有可以輕松駕馭課堂的能力的。教師在事先備課的時候,就應當要準備好教學需要的問題,特別要注意要符合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的模式要自然流暢,最好能讓學生眼前一亮,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具備創新的教學風格。探究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展現實踐能力的舞臺。因此,想要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新課標下達給我們的教學要求,就必須從現在做起,認真研究“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這樣類似的教育方案,才能真正達到學生與教師雙贏的結果。
我們不難發現,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巨大的,但是這對我們廣大教學工作者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以,想要徹底實施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就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合理運用它。
[ 參 考 文 獻 ]
[1]潘愛明.對”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1(7).
篇6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現實意義具體路徑
從啟蒙階段開始,語文便與每個人的教育經歷形影不離。時代愈發進步,各類學科的教學工作也應積極順應社會的需求。在此形勢下,我國的教育事業也置身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在探索中追尋前行的方向,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中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格局中的必備一環,同樣面臨著改革的契機。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陷入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藩籬,無法形成開放且有活力的教學環境。語文作為一門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的綜合類學科,未能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傳達出它的內涵與意義。為了貫徹素質教育理念,推動教學工作的和諧、健康發展,中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工程亟待展開。
一、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何謂改革?改革便是沖破舊有思維的限制,與時俱進地開創出一番新氣象。積極、正確的改革舉措,將更好地彰顯出自身價值,并推進整個時代的進步。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正是適應形勢的現實之舉,其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發揮語文的工具性能
毋庸置疑,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通過長期、持續的語文學習,學生將具備基本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并有可能提升審美情趣和人文素質,從而達到身心的均衡發展。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卻部分“遮蔽”了語文學科的價值,阻礙了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健康、有序開展。“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模板,以講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教師、學生、教材之間難以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如此一來,中學語文教學便面臨著現實的困境。因此,唯有實施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方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彰顯語文學科的應有之義。
1.2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契合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新要求
教育不是一項建造“象牙塔”的工程,而是為社會服務的人才“補給站”。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將密切貼近社會對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學模式中融入更具現實性、實用性的因素。在改革思潮的沖擊下,中學語文教學將開掘出學生的語感能力、創新能力、實踐素質、人文涵養等綜合素養。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路徑
知悉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之后,應明確接下來的改革道路應如何邁步。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路徑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并且需要教學者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以期達到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2.1注重情感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師應充分重視情感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力,在教學實踐中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況,并對之進行科學的情感引導。中學語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語法基礎知識以及古代文學知識,既考驗了記憶、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對學生的語感要求。部分學生因基礎較差、理解能力不強等客觀原因,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繼而產生了懈怠心理。這時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幫助學生重新建立起樂觀、正確的學習態度。另外,教師還應在課堂和評價成績時,多表達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從而讓學生擁有繼續學習語文的信心。
2.2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喚醒學生的自覺學習熱情
無論在哪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應該站在最顯著的主體地位,中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適當地退居引導地位,在教學實踐中開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應該是通融、和諧的,集體共享關于語文知識的信息以及觀點。為了進一步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比如說,就“古代詩歌與現代詩歌的比較”這一話題,組織班級展開小組討論。小組成員間先進行交流,繼而形成小組觀點,隨后小組之間再展開對話與討論。這樣一來,每一位學生都能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可以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對于一些有新意、蘊含著創新價值的觀點,教師應予以鼓勵。在合作與競爭的教學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有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成為教學過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2.3倡導生活化、情景化教學,打破語文教學的狹隘空間
中學語文包含較多的理論知識以及內容艱澀的文言文,僅憑單一的書面學習,難以促成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教師應重視生活化、情景化的教學理念,立體形象地呈現語文知識,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知中達成知識的內化、掌握。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用圖片、聲音等載體來表現詩詞的意境。又或者,在學習“被”字句與“把”字句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具體場景,讓兩個小組進行模擬表演。其中,一個小組只能用“被”字句,另一個小組只能用“把”字句,諸如此類的情景化教學方式,將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狹隘空間,真正建立起一份和諧、廣闊的教學視域。
參考文獻:
[1]陳金明.緊緊把握住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J].中學語文教學.2007,(07).
篇7
論文關鍵詞:實驗教學,教學質量,內涵建設
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實驗教學的條件及其利用、實驗教學水平、實驗室開放及其效果等各方面都會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內因是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外因是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環境和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實驗教學管理體系對內因和外因都有著促進作用,與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我院注重內涵建設,在各方面努力提升學校實力,實驗中心作為學校的實驗教學管理部門,同樣加快了建設步伐。可以說,近五年是我院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方面取得成績最多,投入最大最集中,見效最快的五年,為學院的升本工作做出了貢獻,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作出了貢獻。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我們本著“厚德求是,敢為人先”的精神,以升本工作為契機,積極加強內涵建設,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加強實驗教學條件建設,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視實驗教學,加強實驗室建設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對于具有競爭力人才的培養則取決于高等教育的質量。實驗教學環節在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實踐探索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從思想上提高對實驗室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教育管理論文,樹立實驗育人觀念,努力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我院領導高瞻遠矚,看到像我們這樣的應用型學院要想生存下去并具有旺盛生命力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實驗室建設是實驗教學提升的前提條件。學校發動教師、實驗技術和管理人員,認真學習教育部有關文件,提高對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按照優質本科院校指標要求,分階段落實各項實驗室建設任務,逐年擴大實驗用房,加大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增加儀器設備,使實驗室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在全校形成人人為實驗室建設添磚加瓦的良好氛圍,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加快實驗室建設步伐,滿足教學需要
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作保障建設實驗室資金保證是關鍵。實驗中心充分利用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資金,增添了大量的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實驗室利用率是證明實驗室建設是否具有可用性的重要指標,在2009-2010年第一學期,我校共完成學生實驗教學數近50萬人時,利用率達到80%以上,師生普遍反映良好論文提綱格式。在實驗室建設中,學校始終把實驗室的建設作為本科教學條件建設的重點,加大建設力度,滿足教學需要,促進實驗室整體條件的改善和教學水平的提高,2006-2010年共投入了3000萬元資金。經過五年建設,現有實驗綜合樓一座,使用面積近3萬平方米,基礎實驗室14個,專業基礎實驗室10個,金融類特色實驗室6個,全部按照實際應用環境建設使用,這30個實驗室2300個計算機終端可以同時為教學服務,起到規模效益作用;教學軟件20個,其中會計軟件、數學建模、國際貿易等目前較先進的教學軟件得到了充分利用,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進行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實驗室建設效益
高校實驗室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驗室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共享程度低。不少高校分為多個校區辦學,教學資源緊張,存在重復建設,使用單一的情況。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方面存在著許多先天不足,影響了實驗室建設效益的整體發揮。在實驗室建設中,應樹立“水平、效益”理念,突出以大開間、平臺式、功能化的形式,改變以往實驗室小且分散建設的舊模式。2006年我校將分布各系的實驗室集中管理,成立實驗中心,統一調配資源,優勢互補,協調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軟硬件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對相關的實驗器材統一管理,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機器利用率的弊端。改革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節省投資成本,提高儀器設備使用率。我校從實驗室管理體制改革入手,按照“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的原則教育管理論文,注意按功能設置實驗室,取得了良好成績。五年的實踐證明,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利大于弊,實現了資源的有效使用,有問題可以內部協調解決,保證了教學順利進行,同時,教學專業人員可以集中精力搞教學科研,日常繁雜事務將由實驗中心協調處理,保證系部領導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實驗中心按照系里的要求建設、管理、維護實驗室,搞好綜和服務;各系充分利用,不斷提高使用要求,促進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科學與規范的局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轉變觀念,重視實驗隊伍建設
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核心是實驗隊伍的建設與管理,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水平較高的實驗隊伍是搞好實驗室工作的關鍵。首先要轉變觀念,確立實驗隊伍是高校人才隊伍中重要方面軍的思想,解決好實驗隊伍建設中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費并存的現象。實驗教學人員是教師隊伍的一部分。其次應當堅持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互通,由高水平教師參與實驗教學活動,注意開展實驗教學研究。提高實驗教學人員的學術水平,積極進行實驗教學改革。我校通過實行“公開選拔,競聘上崗”及“按需設崗,按崗定薪”的制度,積極穩妥的引進人才,加強了實驗隊伍建設。理論課教師積極參與實驗教學。要求實驗人員樹立為人才培養服務的意識,積極做好實驗教學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工作。組織實驗室相關人員到其他高校學習考察,同時鼓勵實驗人員在職繼續學習,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自己的學歷層次、實驗技能和管理水平。實驗人員的職稱、待遇及發展潛力是這支隊伍得以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此,學校高度重視,形成了相對穩定、技術水平較高、服務意識較強的實驗隊伍,有效促進實驗室的管理與應用。
二、改革實驗內容,提高實驗教學水平
(一)構建實驗教學平臺,完善實驗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要“注意內容更新,體系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培養目標要求”。要建立由實驗教學大綱、實驗項目、教學方法到考核方式等內容組成的實驗教學新體系。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形成一種系統傳授與創新培養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協調發展的實驗教學新局面。
我校實驗中心針對基礎層搭建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平臺,對校內所有學生進行基礎實驗能力的訓練。針對學科大類及專業基礎層設立專業基礎課教學平臺,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不同的實驗培訓,對其相關專業的創新能力進行系統培養。學校根據培養方案中的實驗教學計劃要求,在精簡理論課學時的同時,適當增加實驗課學時,積極推進實驗教學體系的建設。如會計電算化課程,從第一節課即在實驗室充分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教學,使學生畢業就可以立即上崗作業,取得了良好效果論文提綱格式。
(二)改革實驗教學內容,重視實驗教學研究
隨著高等學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深入,已從過去把實驗當作驗證理論、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過渡到了把實驗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的手段。深化實驗教學改革,目的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財經類院校,我校采取的做法是:1、廣泛開展了“五能三好”技能訓練活動,學生五筆字型打字能力、小鍵盤輸入能力、微機應用能力、點鈔能力等適應第一線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有了較大提高。每年的4、5月份大學生科技文化活動節舉辦期間教育管理論文,各實驗室除保證正常教學外,業余時間全部被學生利用進行五項技能的培訓、競賽等活動。2、建立各專業的特色實驗室。如:證券模擬實驗室、金融會計實驗室、營銷技能實驗室、營銷沙盤實驗室、數字銀行實驗室、國際信貸等等。各實驗室充分模擬各專業真實情況,為學生學習、實踐提供優良環境,鍛煉專業技能,為畢業上崗盡快進入角色打下堅實基礎。3、更新實驗手段,應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實驗預習或仿真實驗,提高實驗課效率;
(三) 創造條件,使學生參加實驗活動并取得良好效果
實驗室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最好場所。為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對專業基礎主干課程的實驗計劃進行了調整,單獨設置實驗課。增加專業課中實驗的比重,開設專業的綜合實驗課。由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導學生實驗。通過此舉,學生實驗操作的動手機會明顯得到增加,在近幾年全國及省里舉行的各項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2006年世華財訊全國投資證券競賽二等獎,2007年第一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ERP技能大賽(高職高專組)省級團體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2007年第一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ERP技能比賽一等獎、優勝獎,2008年第二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管理信息化應用技能與創業大賽一等獎、特別獎,2010年第二屆“中華會計網校杯”全國財會實務大賽東北區域決賽團體第三名,2007年第三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沙盤對抗賽總決賽一等獎,2008年第四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暨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全國總決賽季軍,2010年全國商科院校市場調查分析技能大賽參賽三等獎,2010年第六屆“用友杯”大學生創業設計暨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國家級優勝獎,200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9人,2010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12人。
(四)校企聯合,資源共享
學校提供實驗設備,企業提供研發人員和資金,學校教師參與研發,研究開發企業管理軟件及教學管理軟件。
三、結束語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過程中,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只有在實驗教學改革中實現真正的創新,實驗教學水平和質量才會有所提高,才能逐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潘泰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下的實驗室管理問題[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3)。
[2]蔡國民.推進實驗室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J]. 科技信息,2009.(4)。
[3]蔡熾,蔡炳新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宗旨,全面提升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水平[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8.(2)。
[4]張文桂.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實踐與體會[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7.(3)。
篇8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機制建設
20世紀80年代以來,職校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成為國際職業教育關注的熱點。隨后,我國針對職教界在師資建設與評價中一度出現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技能應用傾向,提出了“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并將“雙師型”教師隊伍確定為我國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在我國《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點》中,也已把大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列為一項重點工作,而師資隊伍建設正是中職教育要辦出特色、確保質量的重要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提升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關鍵。
一、研究背景
(一)國外研究
世界各國及地區在中等職業教育機構的叫法上各不相同。美國主要是社區學院,英國主要是多科技術學院,德國為中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我國的臺灣地區則包括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
西方發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開展得相對較早,在師資資隊伍建設方面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教訓,所以,對它們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法進行研究,對我國中職高專的順利發展和有效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二)國內現狀
依照國內高職高專院校目前的師資狀況,現階段“雙師型”教師的認定范圍已基本達到統一,即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目前正處于探討階段,尚無統一的、科學的定義。
二、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一)選題意義
中職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和技術性特征決定了其從業教師應該是“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中職院校師資的主流在中職高專院校中,“雙師型”教師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也是張揚中職高專特色、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開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二)研究的價值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積極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師資結構,適應專業變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礎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界限,逐步實現教師一專多能。”因此,如何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全面提中職教學質量的關鍵。中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關鍵在教師,而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教辦學的特色,只有具備了一支“學歷高、業務精、技能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大批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勞動人才,使職業技能成為連接教育和生產的紐帶。
三、研究的目標
“雙師型”成為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方向,這已基本形成共識,“雙師型是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著力點和方向,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是,在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以及建設的方法與途徑上還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思路和建設體系。
四、研究內容
"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是針對職業教育中一度出現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和知識應用的情況,為了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性,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改變我國職教師資能力結構比較單一、缺乏生產實踐經驗而提出來的。綜觀人們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其基本內涵主要有兩點:一是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強調"雙師型",認為職教教師應該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二是從教學和生產兩種不同的崗位來強調"雙師型",認為職教教師應既能當教師也能當專業技術人員。
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極低,遠遠滿足不了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需要,而且技能鑒定要求學生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均衡發展,所以以職業技能鑒定為契機,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增加“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是職業教育的一項勢在必行的任務。“雙師型”教師是我國職業教育對專業課教師的一種特殊要求。
五、研究假設及創新之處
(一)研究假設:
我們計劃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愛生敬業、善于教學、勤于反思、勇于創新、協作共贏的教育管理隊伍,培養一批團結守紀、自主自律、尊師愛校、勤奮刻苦、協作共贏的學生教育管理干部,營造一個公正和諧、科學民主、責任誠信、兼容并包、協作共贏的學校文化教育管理氛圍。
(二)創新之處:
一是研究方法多為實證研究,對目前中等“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實證分析。
二是研究的視角普遍集中于學校范疇,針對中等職業校如何加強和改進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缺乏區域性和宏觀層面的研究,較少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來研究問題。
三是研究的問題大都停留在操作性層面,如教師聘任的具體辦法、教師考核等,研究具有現實針對性,但重復研究較多;且研究深度不夠,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較少。
四是研究的范圍多為普通職業院校,較少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缺乏從高職教育發展的角度專門研究高職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更缺乏根據特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一定區域的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探討。
六、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思路
組織教育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教育理論的學習,全面理解教育原則與人的發展規律,在分析學生現狀的基礎上,以解決與服務于現代教育管理實踐中的問題為載體,力爭經過努力,結合教育管理的原理、方法、步驟等幾方面的研究,促進“雙師型”教師的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成,使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走上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的軌道,并與學生的發展完善形成和諧統一。
(二)研究方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本課題將采用行動研究法:即事前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過程中調控和修正實踐活動,使研究工作按照研究設計健康進行。為了保證措施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觀察研究、問卷法、實踐研究和統計研究。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并行,理論和實踐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方式。
(三)實施步驟
立項開題階段:制定“雙師型”教師教學可行性研究的方案,開展課題研究。
初步研究階段: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對新一輪學生管理隊伍組織培訓,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以有效教育管理模式的校本課程培訓為主,舉辦教育管理人員的上崗培訓,并進人初步研究階段。
深入研究與材料綜合階段:組織課程專家和教研人員深入學校,重點就校本德育選修課的開設情況進行調研和指導,及時調整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材料綜合階段:收集課題研究資料,并進行分析整理,完成“雙師型”教師教育機制建設的論文結題。
結題鑒定階段:總結課題研究成果,將“雙師型”教師機制建設對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運用到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并加以推廣,真正實現打造精品學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湘蘇.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2]黃獻紅;關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劉義;職教師資“雙師型”的內涵及建設途徑[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