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教學課程研究思考3篇
時間:2022-05-09 04:32:09
導語:職校教學課程研究思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課程的教學目標及能力要求
“機械加工技術”課程主要知識內容有:金屬切削原理、金屬切削加工、機械加工質量、機械加工工藝規程的制定、機床夾具設計基礎、裝配工藝和先進制造技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總體了解和把握機械制造活動,掌握金屬切削過程基本規律和機械加工的基本知識;并要求能合理選擇材料、毛坯制備、機械加工方法;具備產品質量、公差與配合的基本知識;能在現場解決生產工藝問題,選擇合適生產加工模式等方面的能力。知識點總的概括說來,有以下幾點:1.理解金屬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機械加工方法;2.理解機械加工主要設備的結構特點;3.了解常用刀具類型及用途;4了.解不同設備的基本運動和加工范圍;5.了解機械加工及裝配的工藝知識;6.了解零件加工工藝路線制定的有關知識;7.理解定位原理,熟悉典型的機床夾具結構;8.了解與本課程相關的技術政策和標準,了解機械加工新技術的發展趨勢;9.初步具備根據加工對象,合理選擇普通機床和工藝裝備的能力;10.初步具備常見零件加工工藝的實施能力;11.能分析生產加工中的零件經濟精度的獲得方法以及發生的常見質量問題;12.初步具備一般加工設備的維護及常見機械故障的判斷能力和排除能力。
二、課程的教學困局分析
在職業學校的機電專業教學過程中,“機械加工技術”課程之前一般開設過“機械基礎”,等基礎課程,但由于缺乏有經驗,高素質的專業老師,缺少基本的機床設備、檢具、量儀、工具輔具等實訓設施,以及其它一些主客觀原因,使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學習和吸收必要而有用的知識。學生到企業后,既不了解基本的生產工藝流程,也不能了解產品結構特征、加工設備的基本原理、性能和用途,常常面對現實的生產設備和機械束手無策。課堂教學與實際應用的脫節,以及學校與工廠對接不到位,造成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快上手干活,得不到企業的認可,企業不得不重新培訓。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1.中職學校普遍采用“2+1”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由原來的3年縮短為2年,學習時間變短而難度大;2.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學生厭學情節嚴重;3.學生對機械知識缺乏感性認識,前期基礎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與本課程銜接不上;4.教材內容廣雜繁多,面面俱到;5.教學輔助資料較少,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有限;6.實驗、實踐條件不足,雙師型教師少,教師能力不足;7.科技發展導致了許多新技術、新理論,行業對學校的要求日益提高。
三、按學生特點,分層次教學
如何做好“機械加工技術”課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論指導下能獨立實踐,對機電專業來說尤為重要,對于構建學生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素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成為必要。一方面,企業要求我們的學生懂理論、應知應會,有理論的指導,才能靈活運用于實踐;另外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在實踐中,具備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這就決定了中職的專業教學既要傳授全面的理論知識,又要進行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實驗、實訓項目。而目前的中職學生來源廣泛,文化基礎、性格類型千差萬別。在教學中,就需要針對學生差異,以及企業對各個崗位及層次的不同需要,將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進行分級,實行差異化教學。比如,對初中起點進入中職學習的學生,筆者認為除講授簡單的基本概念,我們可以給學生講授切削運動,切削用量,切削過程中的一些現象;車床,銑床等普通機床的基本構成;常用的車刀,銑刀等刀具形狀;常見的夾具形式;工序卡片的基本內容、形式,并教會學生一至兩種機床的基本操作。如車削外圓,端面,倒角;鉆孔;銑平面、銑鍵槽等,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兩個以上崗位的5級,4級(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中的初級工)操作水平,并迅速能上崗操作。而對高中起點進校或專業興趣較濃的學生,除掌握以上教學內容外,在理論上增加切削過程中的材料變形知識,內應力、切削力分析,機床的內,外傳動鏈,傳動系統圖,機床設備的簡單維護知識,常見故障原因分析,刀具原理,夾具的定位與夾緊原理,零件的結構工藝性分析,一般零件的工藝規程設計,裝配工藝知識等。而在能力上要具備形體機構復雜一些或精度等級較高些的零件加工能力。如長錐面加工,細長軸的加工,內外螺紋加工,簡單偏心加工,齒輪加工等,能設計簡單的工藝規程,具備對設備的日常維護能力,并能排除常見故障,能熟練運用通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能熟練操作機床并調整機床,并具備一般夾具的調試能力。使學生進入企業后能適應零件的重點工序崗位,并達到3級和2級操作水平。依次類推,按企業需求培養1級或更高級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做到使學校的教學與企業的實際需求有效地對接,滿足社會上多層次對機械加工類人才的需要。
四、掌握教學時機,完善教學方法
“機械加工技術”是應用性非常強的課程,其開設的時機和方法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如有的學校將它作為純理論性課程,實踐教學課時量很少或幾乎沒有;有的學校理論教學占2/3至4/5,實踐課僅占1/3或更少,有的甚至安排在一個學期的課時;而有的學校因為教師安排不過來,學生一入校就開設“機械加工技術”理論課;有的學校將“機械制圖”與該課程安排在同一個時段。筆者以為這樣做都是不合理的,作為理論課安排顯然是欠妥的,實踐課時的不足,會嚴重影響實現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目標;而將該課安排在“機械制圖”之前或同步,會造成在課堂上教師無論如何準備和組織教學,學生仍像聽天書一樣,不知所措。那么怎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筆者建議做如下合理安排。(本文來自于《機械職業教育》雜志。《機械職業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1.理論與實踐的授課方式
“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應分為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安排課時。授課地點可以是學校的課堂上,也應安排一些時間在學校實訓基地或定點企業生產現場進行觀摩授課。現場實物感強,能很好解決中職學生文化底子差、空間思維能力不強等特點,實訓車間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將復雜,枯燥的理論直觀化、實物化,而且在現場具有新鮮感,能有效刺激其學習熱情和興趣興奮點。
2.合理統籌安排教學課時
“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若培養對象為初級工,那么理論課教學安排為每周4節。大約用70節課時,而實踐課則應分段完成,課時量應占120節課以上;若以中級工為培養目標,那么理論課時應在80節課左右,而相應的專業實習應在210節課以上,增加教學的范圍和內容。這樣可保證學生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的同時具有良好的操作水平,以保持其在企業的長遠發展。
3.授課時機選擇
“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應安排在學生能看懂零件圖上的技術要求之后來學習。按筆者從教經驗以為該課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應穿插進行。首先應安排學生用1—2天時間去實訓基地或定點企業進行參觀,以培養學生對該專業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接著再安排課堂教學,在進行了近6周大概30個學時之后,可同步安排學生在實訓車間進行車工操作訓練,按從易到難的實習課題實施。課時量不少于120節,并依次安排鉆工操作,銑床工操作,磨工操作等實習,不應少于30節課時;其次安排30個學時的鉗工操作實習。總之,該課程的理論教學應占2/5課時量,專業實訓教學應占3/5的課時量。該課程結束后還應讓學生到實際生產企業進行專業生產實習一個月以上,以了解該行業的實際工藝流程、生產及安全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有利于引導學生做好職業選擇,為今后的就業形成有機的對接。現代企業的發展對職教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就“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而言,教師必須是能同時擔任理論、實訓課的“雙師型”教師;課堂教學積極引進理實一體化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導入案例教學、比較式教學、問題教學等方法,把探索學習法、辯論式學習法、實物模型、動畫等多種形式融入到教學中去,為企業培養合格理論與實用性復合型人才。
作者:孟紅英工作單位:咸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
第二篇
一、《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以國際貨運、跟單員、國際商務單證員、報關員等物流企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和技能要求為出發點的專業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基于企業的工作實際,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物流產業以及中職物流專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專業課程開發、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在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群脫離
職業學校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教材來體現,目前,《國際貿易實務》教材種類繁多,多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而結合企業應用的過程性知識缺少。授課教師只能是按照課本內容和自己的理解進行課程講解,不能針對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畢業后可能從事的工作而進行教學,這樣既不利于中職學校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技能型應用人才,同時也使得學生學習的任務性和目標性不強,造成學生被動學習。
2、理論知識與專業術語多,中職學生理解與掌握起來較困難
《國際貿易實務》是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中心、圍繞交易程序講解整個進出口貿易流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國際貿易合同的幾個階段:詢盤、發盤、還盤、合同簽訂及履行合同;辦理相關的函電和制作各類單證;運輸、報關、商檢、保險、結算、索賠和收、付匯核銷等流程性知識點,加之一些專業名詞及含義,如FOB等十一個國際貿易術語,CIF貿易術語特點的“象征性交貨”等,都是教學的難點內容。對于毫無企業經驗,且文化課基礎較薄弱的中職學生來說,要理解這些知識點難度是比較大的。
3、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效率低下
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往往與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密切的關系,教學方法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實現程度。傳統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始終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聽課,感到索然無味,激發不出學習的興趣,因而感覺難學不易理解。
4、專業教師缺乏實踐操作技能
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是決定《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質量至關重要的一環。而目前,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有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缺乏足夠的實踐操作經驗,甚至從未見過一份合同,一份真實單據。一些學校也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到培訓機構培訓,但這種相互獨立的培訓多停留在面上,與教學實際脫節,也無從接觸到企業真正的業務流程和詳細資料,這樣教師的專業技能得不到提高,對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教育作用不大。
二、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根據中職物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人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等方面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1、以滿足物流崗位群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來來構建教學內容
目前,普遍的《國際貿易實務》教材的主要內容都是以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為中心、圍繞交易程序講解整個進出口貿易流程,國際貿易合同磋商的幾個階段:詢盤、發盤、還盤、合同簽訂及履行;辦理相關的函電和制作各類單證;運輸、報關、商檢、保險、結算、索賠和收、付匯核銷等知識點幾乎是所有教材的基本內容。而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崗位方向大都以生產第一線的國際貨運員、跟單員、單證員為核心,他們的工作職責及工作內容很少涉及到合同的磋商、簽訂及辦理相關的函電,報關工作也是他們將來得到更好發展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基于這種情況,我們對教材的內容大膽進行修改和處理,刪減合同磋商及辦理相關函電的內容,保留與以后工作關系相關的合同履行內容,并對其中理論性的知識進行刪減,重點突出這部分內容中的流程、制作各類單證及辦理運輸、商檢、保險、結算、索賠和收、付匯核銷,以此來提高學生相關崗位的素質與職業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服務本地區現代物流企業的需要。其次,根據整合后的《國際貿易實務》的主要內容編寫適合中職學生特點的教學大綱。目前有關《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習資料還不統一,五花八門,沒有適合自己特色的實務教材,缺乏權威性,有悖于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應該根據上面分析的工作崗位群及學生畢業后在這些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構建知識,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編寫教學大綱,也可以聘請知名企業富有實戰經驗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組建專業顧問委員會,共同商討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制定適合本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大綱。我校幾年前成立了“專業建設小組”,專業建設小組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對教學大綱、實訓大綱等進行審定,并每學年進行滾動修改,起到很不錯的效果。第三,在教學程度的難易上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對有些內容極其抽象,難以理解的,應該事先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將內容化繁為簡,化大變小,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FOB等十一個國際貿易術語是《國際貿易實務》及其重要的內容,但也是難理解及掌握的內容,術語中所表達的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責任、義務,分清各自承擔的風險、運費、保險費、稅費、進出口報關等都是難理解和掌握的內容。我就將這十一個術語概括為五個方面的內容①交貨的地點②風險的劃分點③所承擔的責任④所支付的費用⑤交接的單據,要求同學們不管術語內容表達得多么繁瑣,都把每個術語從這五個方面進行提煉和理解,然后站在賣方的角度去考慮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務,其余的都是買方完成的工作和任務。這樣就將內容化繁為簡,化大變小,同學們就能非常清晰地理解每個術語所表達的含義。本人近年來致力于學校項目化課程改革的研究,開發與編寫《國際貿易實務》校本教材,目前已投入使用,實踐證明校本教材使用的教學效果很好。
2、教學方法要適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中職學生的理解力普遍偏差,但動手能力比較強。為了提高《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應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內容、以崗位職業能力為切入點,在總體上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通過具體的項目、任務驅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為完成既定的目標,通過查詢資料,分析討論,進而得出結論。這個過程中學生在“做”中學習知識,在“做”中積累經驗,通過任務進行思考、實踐,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厭學的問題得到改善。為了實現項目和任務,學生要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小組活動還為培養團隊精神創造了有利條件,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具體知識點的教學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點,靈活設計、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1)國際貿易進出口流程,我們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根據情況分配若干個成員,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銀行、船公司、貨代、海關、保險公司、商檢局等角色,扮演貨代角色的學生到各個部門辦理相關單據,結合紙質的合同、單據等作為資源道具,實現在課堂上重現貿易流程,演練真實工作場景,讓學生在一個現實的環境氛圍中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綜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學生今后順利、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去,也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素質的全面提高。(2)對于比較難理解的內容,老師可以呈現一個典型的案例,用案例分析法。例如,CIF貿易術語的“象征性交貨”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內容,老師就可以呈現一個典型的案例:某外貿公司按CIF條件出口了一批貨物,賣方按照合同規定裝船完畢,并取得和提交了全套合格的單據。但是載貨的船舶在航行中遇到特大的風暴,致使部分貨物遭海水浸泡受損,買方聞訊后提出拒受單據、拒付貨款。老師引導同學們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這個案例:①遇到特大的風暴貨物遭受損失是在裝運港貨物裝上船之前還是之后,②賣方在貨物遭受損失時是否已完成交貨任務,能不能取得貨款。本案例中貨物損失是在航行途中,所以這一風險由買方承擔,由此說明:CIF貿易術語下,賣方只需保證按時裝運,不需保證按時到貨,這是象征性交貨的第一個特點;另一個方面,賣方按照合同規定裝船完畢,并取得和提交了全套合格的單據,就算完成交貨任務,買方不能拒付貨款,本案例正好符合此情形,這就是象征性交貨的第二個特點:“賣方憑單交貨、買方憑單付款”。在教學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具有啟發性和實踐性,能夠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觀察力,鍛煉其實踐能力。對于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非常適用。(3)對于國際貿易保險中各風險的種類,所產生的損失和費用及不同的險種,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將不同的風險、損失和費用與險種相結合,是不是保險公司賠付的范圍?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鍛煉和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各種教學方法的使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活躍,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實務基本技能,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
3、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實際操作技能
教師的學生學習的榜樣,特別是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師,示范性操作是專業課教師必須具備的技能,因此可以說教師的專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本人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培訓、強化教師的專業技能,使專業教師的“教”和物流企業的實際相一致,從而真正培養出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1)學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到企業調研、頂崗鍛煉,積累實踐經驗;也可以隨時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物流企業的實際操作情況和發展的新動態,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2)可以從物流企業引進優秀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學一線,使學生真正學到物流企業的專業技術。(3)組織教師參加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協會等權威機構主辦的各類培訓和學術活動;組織老師參觀學習有關現代物流的展覽,老師也應該到物流發展的好的地區去學習和調研;開展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和觀摩學習。(4)老師本人也要關注國際、國內物流理論和技術的新動向,專業教師應考取相應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以利學生對本專業領域新技術的運用能力。
三、結束語
以上是本人在物流專業《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體會,在物流業這個新興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行業里,《國際貿易實務》教學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的今天,本人急切盼望能夠聽到各位同仁的金玉良言,尋求更加適合物流專業本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為促進物流專業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培養適應物流專業技能型人才而努力。(本文來自于《辦公自動化》雜志。《辦公自動化》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董小平工作單位: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第三篇
1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1.1過于輕視理論課程
職業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在進行平面設計教學時,存在著對理論課程不重視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生對實踐操作課的學習情況,而對相應的理論課程并不是特別重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平面設計的理論課程產生輕視甚至忽視的態度。這不僅導致學生平面設計的理論基礎不扎實,而且其在實踐操作中脫離了理論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現。
1.2過于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
教師在進行平面設計的教學中,注重相應的實踐課程和學生的操作技能是無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因過于注重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從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造成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只有技能沒有創意的情況出現。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指導學生對平面設計的一些編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對學生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個性化表現沒有足夠的重視。
1.3教學方式不合理
教師在進行相應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時,往往先將主要的教學內容向學生講解一下,再讓學生通過相應的練習掌握相應的理論和技巧。在學生進行實踐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會進行相應的指導和講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教師在支配著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而教師處于主動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將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也不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4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不合理
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師在進行相應的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時,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學內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識,不做任何拓展和創新。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按照計劃好的相應模式進行。這些情況不僅造成教學內容上的單一,也使教學過程過于呆板和僵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設計教學不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平面設計教學的發展。
2職業學校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2.1重視專業基礎課程,調整課程設置
廣告設計專業中的一些專業基礎課程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基礎,為其進行平面設計技能的學習提供相應的理論與專業支撐。因此,在廣告設計的專業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同時,通過對廣告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進行調整,合理設置課程的遞進順序,以使學生能夠遵循學習規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專業課程的學習上,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學校在平面設計課程開設之前,學生應學習Photoshop、Illustrator軟件以及版面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程;或者根據實際應用中的需要,將一些課程學習進行合并,如CorelDraw軟件和Illustrator軟件,其在實際應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種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進行教學。
2.2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方法
由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更好地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教學過程中,應轉變教學觀念并完善相應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等方法積極引導學生,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次,開展互講互評,以小組為單位對作業進行互評,老師再總結,進一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并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教師也應該重視情感教育,與學生在平等的關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動和良好的溝通。(本文來自于《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雜志。《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雜志簡介詳見.)
2.3提高操作技能,培養創造能力
教師在平面設計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響到其在平面設計上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基礎性和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師應使學生充分掌握相應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進行圖形造型的能力,插圖能力,設計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教師應不斷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平面設計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響著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現和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引入公司的實際案例對其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以促進其操作技能的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相應的創造性思維,也能夠使學生在進行平面設計時創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師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觀察,并努力發現事物的突出特點,為其進行相應的創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對其新奇的想法和觀點進行肯定和引導,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教師對學生的平面設計作品的獨特性給予相應的肯定和支持。
3結語
職業學校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還應該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在平面設計課程的學習中打下扎實的基礎,適應社會對平面設計人才的需要,也能夠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作者:劉本富工作單位:無錫江南中等專業學校
- 上一篇:會計教育頂崗實習研究
- 下一篇:高校舞蹈類課程文化元素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