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

時間:2022-02-14 11:17:03

導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探究式教學法的運用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中,適度運用探究式的教學法,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問題意識,增強教學效果。同時也應該注意,探究式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運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教學設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005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意見》,決定在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學和實踐,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新時期,面對95后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在教學中面臨新的挑戰。有學者指出“原理”課存在“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理論性強、政治性強,部分學生學習興起不濃”的特點,[1]與此同時,“原理”課的教學內容對教師的學識、教學技能要求高,而新時期的學生習慣于手機、電腦的生活,對于理論缺乏興趣,大學的專業化教育程度高,導致大學生對公共課重視程度不夠,學習動力不足。面對這些新挑戰,筆者嘗試將探究式教學法運用到”原理”課的教學實踐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探究式教學法概述

探究式教學古已有之,無論是孔子在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因材施教”“舉一反三”,還是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都可視為探究式教學的典范。康德也曾指出,“愿意學習哲學推理的人,只可把一切哲學體系看作理性使用的歷史,看作訓練他哲學才能的對象。”[2]。這些先哲都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哲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知識學習,更在于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伴隨近代大學的誕生,教育也從傳統的貴族教育,走向平民教育,教育也日益專業化、標準化。教育的大眾化,也隱含著教學方式的規范化、標準化。教育的模式化、專業化對于普及教育,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也容易導致教學方法的程序化,學生的知識訓練,占據越來越重的地位,能力的培養卻受到忽視。20世紀初,針對當時美國教育過程中,教師注重講授,忽視引導,重知識的學習,輕能力的培養,教育模式化,學生缺乏思考能力等現象。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學家杜威,在1909年就批評側重于知識的積累,忽視學生自主性、能動性,忽視教學的過程性教學方法。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杜威提出思維的五步法,杜威的思維五步法:(1)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2)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4)他必須負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5)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現它們是否有效。[3]179繼杜威之后,美國生物學家、教育學家施瓦布,1961年在哈佛大學做了《作為探究的理科教學》,提出探究式學習的理念。相對于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法具體表現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培養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盡管一切思維的結果都歸結為知識,但知識的價值最終還是服從它在思維中的應用。”[3]171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課堂的運用,具有以下鮮明的特點:由傳統講授式教學的教師主導、傳授轉變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導;由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被激發;由傳統的記筆記、背答案,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注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更有利教學效果的實現,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減少傳授式教學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學法主要運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實踐中。在公共課中,尤其是在“原理”課中,探索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還比較少見。近年來寧波大學在全校廣泛開展探究式教學法的推廣工作,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此過程中,筆者嘗試將探究式教學法與”原理”課的課堂教學相結合,使”原理”課煥發了新的活力,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

二、探究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中的運用

在“原理”課的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就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各個主題設置相應的議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通過學生的討論、發言,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就要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參照經典的探究式課程的設置,有所取舍的設計相關教學步驟,賦予”原理”課教學以時代感,新鮮感。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采用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轉變

探究式教學最關鍵的是教學目標的提升,這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理念。在“原理”的教材中,教學目的和要求強調知識的學習,例如,緒論要求“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怎樣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4]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就必須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更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運用相關的知識。很多學生反映,”原理”課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因為無用,而無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與生活無關。教學倘若要生動起來,就必須將“原理”課的學習與研究、思考甚至生活聯系起來,探究式教學才能有效地進行。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的中介,是教學過程中所制定的教學方案。

(二)以問題為導向,設定教學方案

探究式教學強調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只有調動學生的興趣,才能順利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參與的關鍵在于探究主題的選擇。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設定探究的主題: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探究式的主題。在確定主題前,必須了解學生的現狀,興趣點,專業背景,困惑。貼近學生,有針對性地設置探究主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而教師在設置主題時,要根據授課的難點和重點,將主題的設置與教學過程相結合。例如,針對當代大學生對”原理”課的質疑、抵觸情緒,第一堂課對教學的過程尤為重要,倘若第一堂課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后續的教學就容易將探究式教學所要求的學生主動參與,轉換為被動應付。因此,筆者在第一堂課設置了“馬克思究竟離我們有多遠?”這個主題。具體操作如下:討論你心中的馬克思是什么樣的人?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討論的結果一般表現為,盡管沒有學生不知道馬克思,但是馬克思究竟是什么樣的人,過著怎么樣的生活并不清楚。順勢介紹馬克思的生平,尤其強調馬克思的大學生活,讓學生重新認識有血有肉、情感激烈的馬克思。初步了解馬克思的生平以后,第二堂課,就進一步解決,馬克思是否與我們有關這個話題,任意舉例請學生分析,比如討論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學生的答案,基本是可以歸結為,盡管問題很嚴重,但是我們一定能解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發展的眼光、全面的觀點,正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要求,這就順其自然的導引出,第二個結論,馬克思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馬克思就活在我們的思維中。這樣馬克思就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繼而展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的課程講述。通過講述馬克思的大學生活來拉近馬克思與當代大學生的距離,使馬克思的形象更加豐滿,同時,通過對思維方式的分析,進一步拉近學生與馬克思的距離,這樣“原理”課就不僅僅是原理,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馬克思也不再遙不可及。除了教師主動設置探究的主題意外,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探究的主題。教師無論在年齡、成長的環境、經歷與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設置的探究主題,很容易導致學生不感興趣。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最好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源于學生的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討論歷史唯物史觀的時候,有學生提出,為什么文學作品,人物傳記都強調歷史中的英雄主義,倘若按照個人英雄主義的思路,每個人都努力成為英雄,不就變成了人民群眾決定歷史的發展,二者在邏輯上是不是一樣的?還有學生在討論經濟學部分的時候,提出為什么資本家是不是受害者?資本家的慈善是不是真慈善?等問題。這屬于學生自主的問題。學生問題意識的產生,需要教師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進行順利的交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公布自己的QQ號或者郵箱,鼓勵學生有疑問發郵件或者通過QQ交流,倘若問題比較普遍,就將問題上升為課堂討論的主題,由學生先講述自己的疑惑,鼓勵其他同學參與討論。

(三)從教師主導到學生自主

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難點和重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圍繞問題收集相應的材料,使得學生的討論有理有據。教師的作用在于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圖書館、網絡、報紙等載體,自主收集相關內容。課堂討論,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觀點,以自由結合為主要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討論組,參與課堂討論,也可根據實際的人數,采取自由發言的形式。課堂討論是探究式課程的關鍵,在討論中,尊重學生的特性,不打斷學生的發言,鼓勵、引導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是討論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予以適當的表揚和引導,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環節。

(四)完善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在教學中尤為重要,好的評價機制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在當前平時成績占期末總成績的比重上升為百分之五十的條件下,學生尤為重視平時的成績。在上課之初,就應公開評價的方式,比重,同時可以讓學生隨時查詢,做到全過程的透明化。這就意味著積極發言的學生,平時成績應該有所表現,有疑問的同學也應該予以適當的鼓勵,對于不善言談的學生,更應該以其他方式來考核,比如寫論文,寫讀后感等。這要求教師在討論的過程中,實時予以記錄,同時要求教師設置多種評價方式,避免考核方式不透明,考核結果不公平的局面出現,使得最終的成績具有說服力,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每個學生獲得正確的評價和認可,是探究式課程能夠進行的重要保證。通過將探究式教學法的理念滲透進“原理”課的教學中,“原理”課從之前的傳授式為主,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以探討、研究問題為主,教授講授為輔。教學過程呈現出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的場面,這不僅減少了教師的工作壓力,使教學變得輕松,而且激發了學生對”原理”課的學習興趣。

三、探究式教學法在“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

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盡管探究式教學法在“原理”課的教學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重視探究式教學法并不意味著忽視其他的教學方式,也不意味著探究式教學能夠解決”原理”課教學的一切困難,進行探究式教學的同時,仍然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探究式教學并不是萬能良藥,其運用有一定的限度。所有的授課內容都采取探究式教學,不僅課時量不夠、授課內容不允許,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課業負擔,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原理”課屬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知識的傳授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可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式教學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是否選擇探究式教學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決定。使用探究式教學并不意味放棄講授式教學,在學習某些知識性的課程時,講授式教學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認為探究式教學成功的基礎是講授式知識傳授。只有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展開相關的討論和探究,否則為了探究而探究,就是一場教學的鬧劇,不僅不能促進教學,反而造成教師的失職。其次,在具體采取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也不宜采取教條的方式,將探究式的五步法全部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問題的設定具有隨機性,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興趣和學習能力設置不同的問題,是否讓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如何收集要根據討論內容的難易程度來決定,照搬探究式教學的規定步驟,不僅不能達到探究式的效果,還可能會適得其反。最后,探究式教學法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度。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選擇都服從于教學效果,服從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中,倘若以學生的發言或者活躍程度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對于沒有機會發言或者不擅長表達學生來說,就很難衡量學習的效果,造成評價的不公平,從而傷害學生的積極性,這也就意味著評價的方式要根據實際的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如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考核中針對沒有機會發言或者不擅長語言表達的學生,可以提交小論文或者讀后感,來獲取相應的分數。

總之,教學方法的選擇服務于教學的目的,具體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因人而異,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限度。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嘗試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作者:司強 單位:寧波大學

參考文獻

[1]朱延嵐,呂雪芳.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3):53-55.

[2]康德.邏輯學講義[M].許景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4.

[3]約旃•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