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

時間:2022-10-22 02:48:53

導語: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探討

摘要: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學校發展的首要條件。首先立足新時期的學校定位,分析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指出師資隊伍建設要受學校、政府和企業等要素的影響,最后,結合我校情況,提出了多維度協同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

關鍵詞:多維度;地方高校;師資隊伍

一、引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關鍵時期,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重要歷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1]。在新時期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2,3],重慶市出臺了《關于促進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發展的意見》文件,我校定位為應用研究型高校,其定位內容為:以建設行業一流、地方一流為目標,以應用型研究和培養卓越人才為重要任務,重點圍繞行業產業需求與重慶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服務;以優勢特色學科為基礎,擁有一批行業一流、區域一流、地方一流的學科專業。新時期的學校新定位對師資隊伍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二、師資隊伍建設所面臨的困境

經過“十二五”的建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與學校“2020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將學校建設成為整體辦學實力位居西部地區同類高校前列,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鮮明的應用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相比,還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有重要影響的學科、行業領軍型人才和教學名師。學科建設和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在于人才,特別是是否擁有一批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學術帶頭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批教書育人、樂于奉獻的教學名師。目前,我校在國內知名的學科領軍型人才尚為空白,只有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少數一級學科才擁有國家級人才、省部級學術帶頭人,還有相當多的學科沒有省部級及以上學術帶頭人;全校只有2名重慶市教學名師,教學名師對學校目標定位的示范效應還難以彰顯。2.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還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我校學生人數已達2萬多人,生師比高于教育部的要求比例,專、兼職教師隊伍的數量不僅不能滿足現有人才培養的需要,更不能適應未來建設應用研究型大學的需要。從全校來看,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仍然偏低,學位結構仍需優化;最后學歷(學位)畢業于同一高校的教師達30.5%,同緣化程度較高。從各學院(部)來看,師資隊伍的職稱、學歷(位)、學緣結構發展極不平衡。年齡結構方面,個別學院(部)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比例較高,沒有形成良好的年齡梯隊。3.部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尚需進一步提高。我校部分中老年教師由于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研修機會較少等原因,知識更新速度較慢;大部分年輕教師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來自企業、公司等實務部門的鍛煉,實踐經驗比較欠缺,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從而導致部分教師教學、科研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提升,創新能力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任重道遠。4.學校與行業之間缺乏深入的互動,產學研合作教育沒有廣泛實施。現行高校管理體制客觀上使地方本科院校沒有或失去了行業背景[3,4],為地方政府、區域行業企業提供的科研成果較少,學校自身服務社會的能力不強、社會效能低,得不到企業的信任和投入。而地方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國家制度與鼓勵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在高校和行業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缺失,企業參與高等學校辦學的積極性缺乏多方面基礎。

三、多維協同的師資隊伍建設

新時期的我校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5,6],內部因素有教師群體、學校學院及行政部門和制度層面的因素,外部有政府、企業,國內外高校和研究,只有充分實現這些內外部主體的協同,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實現新時期的學校定位發展。1.解放思想,營造有利于人才隊伍建設的氛圍。全校上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堅決貫徹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各級領導要以更加寬廣的胸懷發現、引進、培育優秀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把“引進一流人才、搭建一流平臺、創造一流成果”當作自己的主要任務。校內部門間通力合作,以服務人才為榮,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進一步健全師資隊伍建設的校、院(部)二級管理體制,明確校、院(部)兩級責任。學校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宏觀指導和重大問題的協調,要建立起研究、協調、解決師資隊伍建設中重大問題的長效機制,以全面推進師資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實施“改善計劃”,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一方面,要通過大力引進優秀高層次人才,補充優秀師資,為學校師資隊伍補充新鮮血液。在引進和補充師資(包括從對其他崗位轉崗到教師崗位者)時,要把好入口關,嚴格根據各類教師崗位任職條件,堅持德才兼備的標準,擇優錄用;另一方面,要以推進青年教師博士化為重點,繼續加大力度有計劃地送培教師攻讀學位,特別鼓勵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攻讀博士學位,以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的專業結構、學位結構和學緣結構,從而達到進一步優化學校師資隊伍結構的目的。3.實施教師海外進修計劃,加快教師國際化進程。一方面,利用國家、重慶市以及學校資金,如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等,每年選派和推薦30—50名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到境外高校進修學習,緊密跟蹤國際學術前沿,拓展學術視野,加速知識更新,提高學術水平,增強雙語教學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國際高水平的合作資源,如學校先后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大學合作建立了重慶理工大學兩江國際學院,與德國合作建立了“中德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已初步實施中青年教師國際化教育的常態化培訓工程,在電子信息、計算機、汽車、材料、生物、化工等重慶市建設所急需的重點學科領域加大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與培育力度。4.產學研合作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是搭好產學研合作平臺,學校與行業知名企業開展常態化合作[7],先后與長安集團、重慶機電集團、哈量集團等多家企業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同時也與浙江、江蘇、重慶和四川的多個縣(區)市建立了校地合作關系,為各類人才開展工程實踐、交流互訪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打造了一批產學研創新平臺,學校積極響應創新驅動戰略,在兩江新區合作籌建CQUT-KAIST國際聯合技術研究院,與九龍坡區等共建了全市高校唯一的首批新型高端研發平臺———重慶汽車智能制造與檢測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與清華大學等共建了清研理工創業谷,與巴南區共建了極速超越國家級創客空間,已入駐的團隊及企業超100余個、輻射產值超10億元,極大提升了學校在行業的影響力。通過上述產學研合作,極大地提升了我校老師的科研和工程能力,并將其在工程中所獲取的新知識反哺于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結語

立足我校的發展定位,深度服務重慶市產業發展需求,實現學校、政府、企業和國內外高校之間的協同作用,緊緊圍繞師資隊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個重要環節,逐步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和政策優勢,著力打造一支創新活力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徐振劍.新時期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8):14-17.

[2]李阿瑾.對話“雙一流”加快地方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人力資源管理,2017,(03):124-126.

[3]尹虔頎.“雙一流”戰略下行業特色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17,39(02):53-55+78.

[4]王加青.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對策探討[J].勞動保障世界,2017,(03):40-41.

[5]胡垂立.終身教育背景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與思路[J].中國成人教育,2017,(02):129-132.

[6]江軍,任毅梅.地方本科轉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與路徑[J].職教通訊,2017,(05):59-62.

[7]朱來斌.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7,(01):99-102+107.-7-

作者:葉紅 肖蕙蕙 曹 陽 單位:1.重慶理工大學人事處 2.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