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的核心競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3 05:26:00
導語:券商的核心競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券商目前面臨的現狀與困境
與核心競爭優勢和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相比,我國券商盡管從縱向上發展很快,然而與國外投資銀行相比在許多指標上則相差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當前我國券商面臨的現狀與困境主要體現在:
(一)規模實力不足,運作不太規范
我國券商數量雖然眾多,但普通規模偏小,資產質量低下,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我國券商資本金規模最大的是銀行證券,其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45億元,這在國內券商中已稱得上是“航空母艦”,但與國外著名投資銀行的幾千億美元注冊資本相比,仍是“一葉扁舟”。資本力量對比的懸殊,必將導致國內券商在抗風險能力和對市場的影響程度方面處于劣勢。據統計,截止2000年年底,全國證券公司總數達到101家,但其中只有3家公司的注冊資本金達到或超過30億元人民幣,規模最大的券商中國銀河證券的注冊資本金也只有45億元人民幣。2000年末,華夏證券總資產320億元人民幣,國泰君安證券總資產371億元人民幣,而美林證券2000年平均總資產為3540億美元,摩根斯坦利2000年11月末總資產為4267億美元。另一方面是我國券商的運作欠規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以及行業內競爭的無序性,使得很多券商在經營上為求利潤不擇手段,甚至違規操作,2001年和2002年中有多家券商被查出在股票承銷發行過程中造假、挪用客戶保證金、向客戶非法融資等違規行為,極大地擾亂了證券市場的正常秩序。
(二)經營理念陳舊,盈利模式落后
1.從各券商目前開展的業務情況來看,其業務主要高度集中在經紀、承銷和自營這3個領域。由于這些業務的高度趨同性,使得券商們不惜成本、不擇手段地爭奪市場份額,這種低水平的、無序的惡性競爭,無疑使券商盲目采取傭金折讓、片面追加投資、單純擴大經營規模等措施,加大了券商的經營成本。據統計,近年來券商的經營成本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少券商今年的成本較上年同期上升了20%左右。
2.從各券商的利潤來源上看,券商們的盈利模式幾乎一致。紀紀業務利潤占60~70%,自營及其他業務利潤占30~40%,這種粗放式經營方式和完全依賴市場的靠天吃飯盈利模式,已將絕大多數券商的生存之路維系在股市的系統風險之上,一旦行情轉壞,券商們的整體經營狀況立刻面臨打擊,卻沒有任何回旋余地。而從國外來看,美林2000年經紀業務收入僅占其總收入的26%,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僅為14%(根據3公司2000年年報數據計算),而我國大部分券商這一比例達到60%以上,由此造成我國券商過分依賴外部環境和市場行情,導致抵御風險的能力脆弱。
(三)業務創新不夠,制度保障缺乏
1.從前已述及的券商業務種類單一,其主要業務是經紀業務來看,由于國家今年明文規定券商傭金的最高標準而不限下限以后,券商之間激烈的競爭使得降低傭金吸引客戶成為主要手段,故傭金收入已大不如前,從目前得到的各種信息來看,今年已有三分之二的券商虧損,這種大面積的虧損對券商的影響和打擊是十分巨大的。
2.從券商的投行業務來看,股票承銷業務競爭已呈白熱化,而收益下降,墊資已成“黑洞”。據不完全統計,一些配股股票的獲配率很低甚至只有10~20%,迫使券商在收益下滑的狀態下,不得不掏出巨資,“吃”進大量的余股,被迫成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以“南方證券”為首的承銷團己為此墊付資金達8.5億元。而承攬了多家發行項目的西南證券,幾個月就“套牢”了4億多元,占其注冊資本金的40%。與此同時,投行業務的“貧富不均”現象也在加劇。從去年以來,券商的投行業務日趨集中,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券商的手中。據統計,排名在前四位的券商,其投行業務約占全部新股發行承銷業務的半壁江山,而同期具有主承銷商資格的券商有近三分之一“顆粒無收”,一筆承銷業務也未做成。
3.從券商的自營業務來看,由于已處于相對規范階段,規模控制得當,透明度較高,又因這部分利潤僅占國內券商利潤的10~20%,相對來說無足輕重。
4.從券商的資產委托業務來看,潛虧將成“明虧”,其賬面虧損大多在20%~30%之間。另據悉,目前已有券商的賬面處于負債狀態,證券公司破產也已經成為現實。由于其他業務發展受限,一些券商均將資產委托管理業務作為業務創新的重點,但由于該項業務是在市場規范欠缺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激烈的競爭中,券商不得不承諾保底收益,由此使得資產管理大多成了變相的自營,反而加劇了券商對股市漲跌的依賴。在今年股市行情低迷的市場狀況下,非但沒有成為盈利的來源,反而造成了一些券商的巨額賬面虧損。
(四)經營陷入困境,短期擺脫艱難
由于受市場行情低迷、交投清淡的影響,我國券商今年的利潤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有人預計絕大多數的證券公司將會出現程度不等的虧損。盡管一些券商開始注重修煉“內功”,調整其業務發展方向并開始采取裁員增資等措施,但要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擺脫困境,一時還難以實現。據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預測,加入WTO后5年以內我國將會有三分之二的證券公司關門倒閉。
二、我國券商進行戰略性調整和尋求核心競爭優勢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證券市場盡管只有12年的發展歷史,但是其發展極為迅速,是繼日本和香港股市之后的亞洲第三大市場,現有上市公司1200多家,滬深兩地投資者開戶數達6500萬個,市值占GDP的比重達45%左右,從任何一個指標看,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都是令人振奮的。但是,我國證券市場仍未擺脫一些新興市場的特點,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國券商更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內外競爭壓力。有人認為我國券商的核心競爭優勢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市場開拓能力;二是風險管理能力;三是業務創新能力。我們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轉變經營管理體制,從體制上尋求突破,再加上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協同配合,并緊跟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一定能打造出更多的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中國券商。
(一)組建中外合資證券公司
目前一些證券公司已經開始為迎接市場轉型帶來的挑戰,利用我國加入WTO后5年的緩沖期調整其戰略發展目標,尋求新的核心競爭優勢。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問題較多,高素質的證券專業隊伍和高質量的證券公司的運作成本很高,而人才優勢和資本優勢在目前低水平的證券市場惡性循環中無從體現,在某種程度上一家注冊資本金30億元的券商,與一家資本金10億元的券商沒有明顯的差別,券商在考慮轉軌的同時,這個市場能給予他們多大的空間值得考慮。為此,我國券商應明確發展戰略,積極調整業務方向,盡快組建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在加入WTO以后,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到“與狼共舞”,與國外投資銀行、證券公司共謀發展,而組建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就是我國券商積極尋求外援合作,利用對方在經營管理、資本實力、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而重新進行整合的重要契機,即使外方由于其多方面的考慮在目前不可能把資金調度過來,我們也可以在其他方面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和提高。2002年7月1日,中國證監會下發并實施《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及《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我們認為,在合作中應當把握一些基本原則:第一,選擇合適的合營對象。從外資券商的國際影響或與我國券商聯系的密切程度來看,國內券商選擇合作的外資券商大致分為3類,即歐美券商、日本券商和港臺券商,國內券商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業務發展需要,根據優勢互補的原則,尋找實力對等和文化相近的合作伙伴。第二,采取適當的合營方式。根據不同的情況可采取新設方式、收購方式及參股方式等。第三,解決好控制權問題。第四,高度重視文化磨合。跨文化管理直接關系到合資企業經營的成敗與得失,合資證券公司首先要識別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繼而通過文化間的交流培訓,建立一套具有廣泛適應性的企業文化。
(二)允許券商通過增資擴股來壯大實力,同時創造一個券商相互兼并重組的環境
1999年3月,中國證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證券公司監管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規定開始受理證券公司增資擴股申請。5月24日,經證監會批復同意,湘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從1億元人民幣增加到10億元人民幣,成為第一家增資的證券公司。其后,又有多家證券公司被批準增資擴股。2001年以來,共有10余家證券公司獲準增資擴股,其中更名為天同證券的山東證券注冊資金由5.08億元擴充至18億元,海通證券也由10億元增至33.6億元。目前,還有多家證券公司正在申請增資擴股。增資擴股已使一些券商的地位和競爭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一些地方性、經紀類的小券商變成了全國性、綜合類券商;行業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一些資產質量較好、管理規范的券商在增資擴股中脫穎而出,而另一些因管理不善、負債經營的券商逐步退市;在中國加入WTO和開放國內資本市場的背景下,特別是國內券商的行業壟斷地位在不斷削弱的情況下,增資擴股、行業并購已成券商的當務之急。最值得稱道的是1999年8月8日兩大證券公司——國泰證券與君安證券,以合并方式整合組建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證券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達37億多元。此后許多證券公司都進行了大手筆的并購重組,如西南證券、廣發證券、銀河證券、南方證券等,在今后的幾年內,券商間的兼并重組和“洋券商”對國內券商的購并將會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大力開展新興業務
人才資源是證券公司發展的靈魂和源泉。在華爾街隨處可見的是精英中的精英,一個優秀的投資銀行家本身就是一筆巨額財富。由于國內券商缺乏投資銀行專業人才,這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根源。故加強對證券從業人員的培訓,造就一批高級專業人才,已成為我國券商長遠發展之根本。同時,我國券商還應注重開展兼并收購業務、投資理財業務以及資產管理業務、投資咨詢等投資銀行業務,改變目前我國券商傳統的單一盈利模式。同時,加強對證券市場現有金融產品的研究和業務創新,逐步研究和開發股票期貨、組合投資和境外投資、融資,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等,使其業務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實實在在。
(四)走證券控股集團的道路,打造我國自己的投資銀行“航母”
1.證券控股集團是國際投資銀行提高競爭力的成功經驗
美國曾根據《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拆散了一些較大的金融財團,如摩根集團。到了20世紀末,隨著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市場內部的激烈競爭,以及他們彼此均有跨越警戒線向對方市場滲透的需求,于是美國于1999年11月4日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法案》,重新確認混業經營的法律地位,美林、摩根斯坦利等才能組建以證券控股為特色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通過兼并重組,重振雄威。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公司的成功運作向我們展示了證券公司做大做強的發展方向——證券控股集團公司。
2.證券控股集團是我國券商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外部環境的形勢所迫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為建立證券控股集團提供了必要條件,歷史上也曾因重組而產生過大的券商。如1995年末1996年初,以深圳長城證券公司與海南江通證券公司的合并為開端,上海申銀證券公司與上海萬國證券公司的合并為標志,拉開了我國證券經營機構在分業經營制度下的撤并、重組的序幕。這些經過重組的證券公司在組織與管理模式上都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仍舊是公司制管理模式下的證券公司。在加入WTO之后,人們看到混業經營已是必然趨勢,迅速做大做強也是必然要求。我國證券公司在同質化競爭中認識到在資本規模和業務領域不斷擴張的同時,原有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已經落伍,在業務分拆、發行上市、兼并重組、強強聯合以及與境外投資銀行合作等新的發展機遇下,要盡快構建一種新型的組織與管理模式,即證券控股集團公司,以適應新形勢條件下專業化、個性化、大型化和國際化的市場競爭。
【參考文獻】
[1]龔浩成,戴國強.2000年中國金融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4.
[2]馬慶泉.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1.
- 上一篇:證券市場面臨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證券市場有效性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