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核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8:27:00

導語:發展的核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的核心研究論文

摘要:阿瑪蒂亞•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是在總結前人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的,森通過對實質自由和工具性自由的劃分論證了自由不僅是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更是實現發展的有效手段。這一理論觀點對于福利經濟學、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發展理論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阿瑪蒂亞•森;實質性自由;工具性自由;發展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由于對社會底層人民與道德的關切,被譽為“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特別是森在提出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強調發展的焦點應是人們按價值觀行事的自由以及能力上,對當論界發展觀的研究和福利經濟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正在進行科學發展觀教育的當下,探討國外優秀的發展理論,對于我國的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的開展,我國發展觀理論思考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以自由為核心發展觀的提出

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世界各國先后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發展觀。具體表現為:

1.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戰略。強調工業化過程,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忽視社會的其他方面,以經濟增長為社會發展的核心。

2.以社會經濟各方面綜合協調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重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均衡,強調發展的“多元性”、“整體性”、“綜合性”和“內生性”,首次考慮到人的因素。

3.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考慮人的未來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提出在注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還必須強調人與人的平等關系。

4.以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既強調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又強調注重人類的全面發展。

發展觀戰略的演變體現了對發展不斷認識深化的過程。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是在對原有發展觀的批判和繼承下提出的,發展應該是看成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雖然國民生產總值或個人收入的增長,對于擴展社會成員享有的自由有著一定的幫助,但自由還依賴其他決定性的因素,包括社會的和經濟的安排,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權利等。

二、森的自由觀

自由作為人類社會一個核心概念,各派學者有著多種解讀。哈耶克認為自由是“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的狀態”。而賽亞•伯林也從個體自主意識的不同表現上劃分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

為了更好的理解發展,森提出必須對發展的目的和手段進行考察和審視。而這考察的核心就是自由。自由不僅是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更是實現發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森區分了實質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

1.實質性自由。其內涵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惜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具體包括免受困苦——如饑餓、營養不良、過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也包括能夠識字、享受政治參與等自由。實質性自由范圍極為廣泛,其作為發展目標體現了發展既是經濟水平的增長,也是倫理價值的追求。

實質性自由的核心是“可行能力”,這一概念是森為如何確立貧困的信息基礎,在對功利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的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提出的。“可行能力”是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功能性活動反映了一個人認為值得去做或達到的多種多樣的事物或狀態。一個人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反映了此人實際達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則反映此人有自由實現的自由:可供這個人選擇的各種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動組合。

關于功能性組合的理論論述,布勞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利》中也有涉及。在社會交換中論述“權利—依賴”關系框架時,布勞認為一個人有四種形式可以保持其社會獨立性:能夠提供別人迫切需要的服務;對等交換服務;強迫他人提供服務以及尋求替代物。擁有的選擇越多,則在交換過程中獲得的權力越大,越能成為統治者。同理,在森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中擁有的選擇能力越強,選擇各種功能性活動的可能性越大,其自由程度也就越高,其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也相應更好。

2.工具性自由。森劃分了5種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用于證明自由作為發展的有效手段。這些不同類型的權利和機會各自促進著一個人的一般性可行能力,同時也可以互相補充以增進人的可行能力和實質自由。

(1)政治自由。是指公民權利,是人們擁有的確定的應該由誰執政而且按什么原則來執政的機會,也包括監督并批評當局、擁有政治表達與出版言論自由、政黨自由等等的可能性。政治自由的實證分析主要通過下的不同體制政府政策表現獲得的。

(2)經濟條件。指個人分別享有的為了消費、生產、交換的目的而運用經濟資源的機會。經濟條件是一種經濟自由,人們擁有各種經濟資源如勞動力、知識、土地、工具,市場機制為提供經濟資源的自由組合提供了最好機會。森是市場經濟的擁護者,認為市場經濟使得人們能夠通過它相互交往并從事互利活動的一種安排,這對于經濟自由的實現是最好的保障。而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并非市場經濟體制本身,而是由于信息藏匿、欠缺法規監管和不對稱非法交易等政治和社會安排上。美國的黑奴勞動所得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黑奴仍出現逃跑的現象。在廢奴后,即使莊園主開出了更高的薪酬水平,希冀以原有奴隸莊園方式進行生產,卻無法實行。這種事例表明在經濟效率和經濟利益中依然有著經濟自由的因素的存在。而市場經濟體制是保障這種經濟自由的基礎制度。

(3)社會機會。指的是在社會教育、醫療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實行的安排。這方面缺失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不識字,不具備現代全球經濟下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條件,個人的經濟參與與政治參與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而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將被限制。聯合國每年發表的人文發展指數中,也將成人識字率及大中小學綜合入學率納入考慮。

(4)透明性擔保。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取決于交往過程的公開性、對信心及信息準確性的保證。吉登斯在論述現代化的影響時,提出了時空分離和“脫域”的觀點,認為隨著現代化交流工具的便捷,社會關系從地方性場景中“抽身而出”、又在無限的時空范圍內再度聯結。但這種關系的重新組合缺乏著透明性的擔保,造成了“風險社會”的形成。眼下的次貸危機就是由于核查監管金融和商業安排上缺乏公眾參與,使得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森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有效運作取決于強有力的價值規范體系,必須有堅實的法治基礎來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種權利,有普遍的遵守行為準則來保證協議的履行。

(5)防護性保障。即社會安全網。各種具體風險集中到社會上會成為社會問題,整個社會因此可能發生動蕩和沖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們遇到風險、遭受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某種化解作用。而森認為民主制度的保障性功能能夠確保合理的有效的社會安全網的實現,而這種狀態的實現又是與其他的工具性自由所相聯系的。

三、以自由為核心發展觀的啟發。

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實質上是除去經濟發展外,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民主、社會機會獲取、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內容。將人的自由發展作為了發展的最終目的,體現出了森一貫的思考人類福祉的學術旨趣。其思想對于福利經濟學、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

1.福利經濟學。其哲學基礎是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功利主義認為人生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總量。幸福總量可以計算,倫理就是對幸福總量的計算。這種理論指向下對社會的評價有著三個組成部分:后果主義、福利主義和總量排序。摘要:阿瑪蒂亞•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是在總結前人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的,森通過對實質自由和工具性自由的劃分論證了自由不僅是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更是實現發展的有效手段。這一理論觀點對于福利經濟學、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發展理論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阿瑪蒂亞•森;實質性自由;工具性自由;發展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由于對社會底層人民與道德的關切,被譽為“經濟學良心的肩負者”。特別是森在提出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強調發展的焦點應是人們按價值觀行事的自由以及能力上,對當論界發展觀的研究和福利經濟學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正在進行科學發展觀教育的當下,探討國外優秀的發展理論,對于我國的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的開展,我國發展觀理論思考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以自由為核心發展觀的提出

發展觀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推進,世界各國先后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發展觀。具體表現為:

1.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戰略。強調工業化過程,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忽視社會的其他方面,以經濟增長為社會發展的核心。

2.以社會經濟各方面綜合協調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重視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均衡,強調發展的“多元性”、“整體性”、“綜合性”和“內生性”,首次考慮到人的因素。

3.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和考慮人的未來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提出在注重人與自然關系的同時,還必須強調人與人的平等關系。

4.以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發展戰略。既強調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又強調注重人類的全面發展。

發展觀戰略的演變體現了對發展不斷認識深化的過程。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是在對原有發展觀的批判和繼承下提出的,發展應該是看成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雖然國民生產總值或個人收入的增長,對于擴展社會成員享有的自由有著一定的幫助,但自由還依賴其他決定性的因素,包括社會的和經濟的安排,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權利等。

二、森的自由觀

自由作為人類社會一個核心概念,各派學者有著多種解讀。哈耶克認為自由是“一個人不受制于另一個人或另一些人因專斷意志而產生的強制的狀態”。而賽亞•伯林也從個體自主意識的不同表現上劃分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

為了更好的理解發展,森提出必須對發展的目的和手段進行考察和審視。而這考察的核心就是自由。自由不僅是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更是實現發展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森區分了實質性自由和工具性自由。

1.實質性自由。其內涵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惜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具體包括免受困苦——如饑餓、營養不良、過早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也包括能夠識字、享受政治參與等自由。實質性自由范圍極為廣泛,其作為發展目標體現了發展既是經濟水平的增長,也是倫理價值的追求。

實質性自由的核心是“可行能力”,這一概念是森為如何確立貧困的信息基礎,在對功利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的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提出的。“可行能力”是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功能性活動反映了一個人認為值得去做或達到的多種多樣的事物或狀態。一個人的功能性活動組合反映了此人實際達到的成就,而可行能力集則反映此人有自由實現的自由:可供這個人選擇的各種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動組合。

關于功能性組合的理論論述,布勞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利》中也有涉及。在社會交換中論述“權利—依賴”關系框架時,布勞認為一個人有四種形式可以保持其社會獨立性:能夠提供別人迫切需要的服務;對等交換服務;強迫他人提供服務以及尋求替代物。擁有的選擇越多,則在交換過程中獲得的權力越大,越能成為統治者。同理,在森看來,一個人在社會中擁有的選擇能力越強,選擇各種功能性活動的可能性越大,其自由程度也就越高,其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也相應更好。

2.工具性自由。森劃分了5種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用于證明自由作為發展的有效手段。這些不同類型的權利和機會各自促進著一個人的一般性可行能力,同時也可以互相補充以增進人的可行能力和實質自由。

(1)政治自由。是指公民權利,是人們擁有的確定的應該由誰執政而且按什么原則來執政的機會,也包括監督并批評當局、擁有政治表達與出版言論自由、政黨自由等等的可能性。政治自由的實證分析主要通過下的不同體制政府政策表現獲得的。

(2)經濟條件。指個人分別享有的為了消費、生產、交換的目的而運用經濟資源的機會。經濟條件是一種經濟自由,人們擁有各種經濟資源如勞動力、知識、土地、工具,市場機制為提供經濟資源的自由組合提供了最好機會。森是市場經濟的擁護者,認為市場經濟使得人們能夠通過它相互交往并從事互利活動的一種安排,這對于經濟自由的實現是最好的保障。而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并非市場經濟體制本身,而是由于信息藏匿、欠缺法規監管和不對稱非法交易等政治和社會安排上。美國的黑奴勞動所得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黑奴仍出現逃跑的現象。在廢奴后,即使莊園主開出了更高的薪酬水平,希冀以原有奴隸莊園方式進行生產,卻無法實行。這種事例表明在經濟效率和經濟利益中依然有著經濟自由的因素的存在。而市場經濟體制是保障這種經濟自由的基礎制度。

(3)社會機會。指的是在社會教育、醫療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實行的安排。這方面缺失所帶來的問題是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不識字,不具備現代全球經濟下所要求的一些基本條件,個人的經濟參與與政治參與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而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也將被限制。聯合國每年發表的人文發展指數中,也將成人識字率及大中小學綜合入學率納入考慮。

(4)透明性擔保。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需要的信用,取決于交往過程的公開性、對信心及信息準確性的保證。吉登斯在論述現代化的影響時,提出了時空分離和“脫域”的觀點,認為隨著現代化交流工具的便捷,社會關系從地方性場景中“抽身而出”、又在無限的時空范圍內再度聯結。但這種關系的重新組合缺乏著透明性的擔保,造成了“風險社會”的形成。眼下的次貸危機就是由于核查監管金融和商業安排上缺乏公眾參與,使得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森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有效運作取決于強有力的價值規范體系,必須有堅實的法治基礎來支持交易涉及的各種權利,有普遍的遵守行為準則來保證協議的履行。

(5)防護性保障。即社會安全網。各種具體風險集中到社會上會成為社會問題,整個社會因此可能發生動蕩和沖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們遇到風險、遭受困難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矛盾可以起到某種化解作用。而森認為民主制度的保障性功能能夠確保合理的有效的社會安全網的實現,而這種狀態的實現又是與其他的工具性自由所相聯系的。

三、以自由為核心發展觀的啟發。

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實質上是除去經濟發展外,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民主、社會機會獲取、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內容。將人的自由發展作為了發展的最終目的,體現出了森一貫的思考人類福祉的學術旨趣。其思想對于福利經濟學、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啟發意義。

1.福利經濟學。其哲學基礎是邊沁的功利主義原則。功利主義認為人生的目的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總量。幸福總量可以計算,倫理就是對幸福總量的計算。這種理論指向下對社會的評價有著三個組成部分:后果主義、福利主義和總量排序。森認為這種計量福利的方式過于理想與宏觀,往往在個人實際收入與運用收入而達到的處境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在具體的福利分析和政策制定時,難以簡單的通過總量排序來指導。個體的愿望和享受快樂的能力往往隨著各種社會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這會影響到功利主義視野中的幸福量的考察。同時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相似經濟條件下的個體對于消費品的需求有著很大的差別,這也影響著個體滿足性和幸福感的實現。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個人的異質性、環境的多樣性、社會氛圍的差異、人際關系的差別和家庭內部的分配等。因而應當運用“可行性能力”來作為社會福利的考察點,運用“可行性能力方法”的評價性焦點既可以是實現了的功能性活動,即一個人實際能夠做到的,也可以使擁有由可選擇的可行能力集,即一個人的真實機會。可行性能力方法補充了福利經濟學忽視的社會因素,使得社會福利的考察才能更為科學,對于社會發展和個體價值的實現才能給予保證。

2.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主權,個人財產的所有權是個人自由最重要的部分,強調自由放任的正常。諾齊克認為,個人權利優先于國家的權力,國家只能作用于屬于個人權利之外的活動空間,是個人的權利決定國家的性質、合法性及其職能。因而任何侵犯個人權利的國家行為都是不正當、不正義的。

這種極端的自由至上主義理論的信息基礎也有著缺陷,它更像一種為自由而自由的政治主張,忽視了這種政治主張可能帶來的各種后果,對于許多更為實際的生存能力與自由也有著忽視。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是多方面的進步,而并非僅僅局限于民主制度方面。任何程度的恐慌狀態,無論是大規模的恐慌,到經常性的營養不良,到地方性的、非極端的饑餓都能出現在完全自由權利的體制下。社會心理的的傳導和制度安排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恐慌的規模。

3.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則強調更為宏大的社會背景。傳統—現代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社會發展就是現代化,即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井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

“核心—邊陲”為核心概念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由核心(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邊陲(非西方不發達國家)兩個部分構成,核心和邊陲之間的經濟關系是不平等的,核心國家通過不公正的貿易條件剝削邊陲國家。這正是導致不發達國家貧窮落后的根本原因。

“市場轉型”為核心概念的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以市場轉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為核心的社會改革。重點探討沒有經過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如何實現從非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它側重于社會轉型的制度背景。

這些研究都是著眼于全球化,現代化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而涉及具體的個體層面的思考顯得相對較為稀缺。只是在發展社會學中的人格學派里,英格爾斯(A.Inkeles)就現代性人格的研究中,涉及到了個體層面。這種強調宏觀,以西方現代化為模板和參照的發展戰略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片面強調經濟發展,GDP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內容。而在一定程度上民生方面的缺失,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擴大了發展的內涵。對于可行性能力的考察證明了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水平的提高,它應該還有著人的尊嚴、權利、自由、生活質量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對于制定發展政策來說,就必然要考慮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的同步,以及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等。

同時,以自由為核心的發展觀,更加強調國家或政府的社會關懷度。經濟水平的提高,政治自由的實現,社會機會的平等,透明性保證的確立,以及防護性保障的健全,這些既是森提出的自由對于發展的工具性功能,更是國家對于發展戰略時所應涉及和兼顧的方面。這些工具性自由既能單方面的促進發展,也能組合實現促進功能。國家在保障這些工具性自由實現時,也必須考慮到如何使這些功能更好的組合以便促進發展,實現合力而非彼此消減。

四、總結

森的以自由為核心發展觀的強調自由既是發展追求的最高目標,更是實現發展的有效手段。實質性的自由體現在可行能力上,而工具性的自由則通過五個方面體現對發展的功能。這種發展觀擴展了各門學科對于發展思考的信息基礎,為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了更科學的思考途徑。

參考書目:

[1]阿瑪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徐新:發展社會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4]周長城:現代經濟社會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5]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第二版)[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