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

時間:2022-03-20 10:41:00

導語:試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論依據

由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我國農業生產尚處于傳統農業、混合農業、現代農業并存的狀態,這種狀態將在相當長的時期繼續存在下去。實現傳統農業向混合農業,再向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趨勢,這個制度變遷過程,必然遵循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規律性,績效較低的農業制度必然向績效較好的農業制度變遷。推行農業制度創新是中國發展農業的根本戰略選擇。我國在數十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農業制度改革歷經坎坷和曲折,也積累了經驗和教訓,包括農業市場化、對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價格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農業信貸制度等。但總的一條,根據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斷進行農業制度創新是根本的經驗。

按照制度變遷理論,制度創新方式有誘導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林毅夫在《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中陳述:"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指導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必須由某種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然而,強制性制度變遷可以純粹因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生。"

我國目前正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包含有誘導性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兩方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強制性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從八十年代開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農業合作化經營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許多經驗,并在發達地區有一定的規模。1993年新修訂的《農業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家鼓勵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有關組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事業。"從而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農業專業化經營組織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近年來,國家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可以說這是農業制度創新的具體體現。

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我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業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后農業所面臨的形勢,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表現出生產的盲目性、隨意性,"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民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對接。市場信息滯后,一方面造成品種單一,許多農產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場容量。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卻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嚴重制約著農業商品化的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作為生產者主體的農民積極性難以調動。保持這種細小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產生的直接后果是農業生產成本增高、土地生產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者素質難以提高,不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效應,極大地約束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因此,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顯然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同時由于我國9億農民的巨大基數,農業生產整體水平還比較低下,這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格局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將家庭生產經營單位有效組織起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業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說過,中國農業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一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二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55頁)。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立足于我國農業人口眾多、生產能力低下的現實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改革和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是當前我國農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國內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狀況

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在美國、日本、意大利、新西蘭、韓國等國家發展較為廣泛,其中以日本發展較為完善,全國基層農業合作組織有4000多個,99%的農業生產者加入了農協組織。日本在1947年就頒布了《農業協同合作法》,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了農協組織的特殊地位。上述國家是世界上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各國因農業經濟條件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農業結構形式。日本從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顯著特點是集約化生產農戶、農產品進出口公司與產業化加工企業緊密相聯,成立學會或協會組織,組織成員按統一的要求進行生產,有效地控制和約束了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由協會或學會采取不定期到產地(超市)抽樣監測和經常性引導經營者、消費者到生產現場參觀考查,以取得生產者與消費者、經營者的共鳴,讓其產生信任后,簽訂供銷合同,明確農供給產品的種類、數量、時間、方式等。美國是一個人少地多、技術先進、產業化程度高、經濟發達的國家,是世界上農產品出口大國,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相當高,很多農產品加工廠就是家庭農場,大規模農場化生產十分便利于美國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推廣,并保證從源頭上進行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全面管理,農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得到較好的協調。意大利多倫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農業種植者為主體組成了農業合作社,百年來逐步發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級組織形式:農業合作社→二級合作社→農業聯盟。組織成員按統一要求進行生產,打造統一品牌,按統一的渠道銷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明顯。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由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組織,由科技人員參加,以農業生產龍頭企業、營銷大戶、農民為主體,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自愿組織起來,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農村經濟組織,代表農民意志和利益,代表農業發展方向,是農村組織制度的一種創新。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起步較晚,但在北京、山東、河北、遼寧、江蘇、浙江等地有一定規模。北京市近兩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700多個,參加農戶22.3萬戶,占全市農戶的1/3,全市80%的鮮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產品都是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的。北京、浙江、江蘇、河北四省都出臺了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云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現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經濟作物上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呈貢縣成立了花卉產業聯合會,運轉狀況良好;陸良縣成立了蔬菜協會,在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會,對組織咖啡生產管理、市場銷售起到了極好的橋梁作用。

近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較快,在農業產業化調整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相對于全省廣大農村而言,這種模式覆蓋的范圍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農戶均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趨向,必然產生利益矛盾,這種矛盾不易調和,所以公司加農戶的鏈接容易斷裂,加上云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發展步伐明顯落后于全國,這種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內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場與農民之間的嚴重脫節,迫切需要農業企業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為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紐帶,來適應農業商品化、國際化的要求。

由于我國農業現階段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為基本生產方式,各地的農業發展水平差異十分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規模、組織形式、行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發展成為相對完善或廣泛適用的模式還需時日。浙江溫嶺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值得借鑒,當地農民以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為龍頭,組成農業協會,按照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栽培技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的措施組織生產管理,并逐步向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包裝標識、統一產品認證的方向發展,取得顯著效果。協會留有部分成員完成本地種植任務后,還組織其他成員赴俄羅斯租地種植。

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職能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在組織農業生產、推廣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素質、組織市場開拓等方面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員意志的統一體,代表著成員的利益,維護成員的權益,反映成員的意見、要求和建議,其職能主要有:

(一)組織生產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根據訂單及其它市場信息組織成員按生產技術規范、產品質量要求進行生產,并按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自身優勢,推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達到組織成員的經濟效益、生產區域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整統一。

(二)生產資料的集中采購和統一使用

根據組織成員的要求,對農用物資如農藥、化肥、薄膜等進行集中采購,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用物資向農業生產者的有效讓渡。同時統一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技術,推行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推廣平衡施肥技術,提高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農業生產的相對成本。

(三)進行技術培訓

組織成員中應保證有部分的科技人員,以指導其他成員推廣應用優良品種、應用平衡施肥技術和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對農藥、肥料及其它生產資料的使用進行具體指導,對一些重要生產環節、重點技術(如危害與關鍵控制點HACCP)進行培訓,提高會員生產技術水平。

(四)組織農產品銷售銷售是農業生產實現價值的關鍵環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利用自身優勢,組織銷售,避免中間商壓質壓價,也避免農戶間壓價銷售,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市場之間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確保農民的穩定收入。

(五)塑造統一的農產品品牌隨著農產品商品化、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品牌價值在市場流通中越來越突顯,將組織成員生產的農產品打統一的品牌標簽,統一組織產地和產品質量認證,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六)建立信息網絡市場經濟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網絡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生產者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承擔著生產信息與市場信息的有效對接,按市場需求組織會員生產,實現產銷對路,有效規避市場風險。

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農民為主體,為農業生產服務,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將起到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織形式

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新型的經營方式,其組織形式有龍頭企業帶動型、能人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科技帶動型、協會帶動型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即組織+農戶)是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龍頭,以農業技術人員為骨干,聯結千家萬戶組成"民辦、民營、民受益"的群眾性經營實體,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不斷拉長產業鏈,擴大產業規模,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載體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長期任務。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載體,通過農業組織圍繞市場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品種結構、整合生產和流通資源,組織農民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以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抵抗市場風險的減振器

近年來,基層政府為了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實施,農民作為主體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是被動的、不自覺的。而政府職能決定了政府不可能參與或完全參與到市場經濟中,難免出現決策滯后甚至失誤。由于農民是被動接受政府的決策,在出現風險后往往消極對待,甚至逃避,將風險轉嫁給政府,造成政府經濟損失和形象的負面影響。如云南省某縣農業局組織農民發展了5000畝蘿卜生產,但因當年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產品質量達不到買方要求而失約,千家萬戶的農民不愿承擔責任也無法追究責任,造成了農業局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中介組織在組織農業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織成員主動地成為了產業結構調整主體,既承擔自然風險,又承擔市場風險,在有風險出現時,易于組織采取挽救措施,同時易于組織農民分擔風險,減少或免除政府承擔的風險,便于政府在引導、促進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途徑

當前,農產品品質問題成為限制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生產必需向無害化方向發展,要實現農業安全生產的目標,就必需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我國現行農業生產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難以實現生產技術、生產品種、農業投入品和產品包裝等的統一。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須實現種植(養殖)品種、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的標準化和統一化,而這些措施的實施,單靠技術推廣單位或行政手段難度很大,農民被動應付,由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來落實,使之成為組織成員自己的事,充分發揮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則相對要更靈活、更容易。

(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產品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橋梁

我國農業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本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是促進分散生產經營向標準化、產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立足于家庭生產為主要形式這個實際,參照意大利多倫特實行的三級農協組織形式,借鑒日本農協管理辦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的農業協會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以改善和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形式,使我國農業產業更好地適應加入WTO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貿易日益國際化。通過合作經濟組織形式,把一家一戶的農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的基礎上組織起來,形成有一定生產規模、具有相當經濟實力、能夠參與市場競爭的新的農業經濟組織,搭起生產與科研、推廣之間和生產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組織各方面的力量進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機制,形成名優農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種植,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增強農產品在國內外的優勢,產生規模效益,為更有效地參與國際貿易、應對入世后國外農產品的競爭提供技術依據和可靠渠道。

六、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前景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我國是一個新生事物,涉及到農業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信息等方面。從其形式上看,與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初期實行的相類似,但從實質上講卻大不相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物資相對豐富、農業市場相對建立的基礎上,為適應農產品商品化進程的發展,農業生產者自愿、自覺組成的社會組織,這個組織以市場為軸心,不斷向規模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為了達到生產資料、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特別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適應農村經濟的逐步社會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應在政府的引導下,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應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特別是意大利三級組織結構形式,并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結構現狀和發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紐帶、以農業生產協作制度為載體,注重農業環境生態的保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我國農業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創造條件。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是個漸進的過程,從我國內農業發展的趨勢看,這個過程在生產力發達的地區將用20--30年的時間發育成熟,而在生產力相對滯后的地區則需要30--50年。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將"三農"問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導和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必將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