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論文

時間:2022-06-05 02:47:22

導語: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入院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資料選取該院精神科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而給予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實施風險評估護理管理。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管理后的患者滿意度、風險事故發生率以及護士對風險認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發生墜床、自殺、跌倒以及噎食等風險事故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為97.44%,而對照組為82.05%,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士對用藥前核對、輸血前核對、針刺傷處理以及標本采集核對等多項認知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科患者入院后進行風險評估護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和護士認知情況,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發生風險事故發生率。

[關鍵詞]風險管理;精神科;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對于醫療和護理發生不良事件、護理風險等可引發重大醫療事故,若發生護理風險事故可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影響醫院的聲譽和名譽。而風險護理管理主要通過評估、識別以及處理潛在風險,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和醫院發生護理風險[1]。精神科患者往往精神情況間歇性、持續性精神異常,對于醫療和護理具有一定危險性。所以實施風險評估護理管理至關重要,該次選取該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患者,主要針對常規護理管理和風險護理管理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該次特選取該院78例精神科患者進行分組調查,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范圍為20~69歲,平均年齡為(49.8±9.21)歲,病程范圍4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5.3±2.17)年,其中分裂情感性障礙7例、精神分裂癥10例、雙向障礙11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5例以及癲癇所致精神障礙6例;而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范圍為22~70歲,平均年齡為(50.3±10.01)歲,病程范圍3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5.9±2.47)年,其中分裂情感性障礙8例、精神分裂癥9例、雙向障礙10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7例以及癲癇所致精神障礙5例。且排除兩組患者患有先天性肝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且患者和家屬對該次調查知情同意書內容詳細了解,征得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時,該次調查內容經過倫理協會同意。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1.2.1對照組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詳細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宣傳、病情護理以及心理護理等。1.2.2觀察組給予觀察組患者實施風險評估護理管理,詳細內容如下:①組建風險管理小組:科室負責人組建風險評估和管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和科室負責人擔任,骨干成員由主管護師職稱擔任,小組基層成員為護師和護士職稱擔任,主要評估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風險,設置評估級別為高中低3個級別,根據不同級別風險的患者給予相應的護理管理模式,骨干成員監督其管理措施,并將管理結果上報給組長;②預見性風險評估:患者入院24h內根據擬定的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預估風險級別,對于高風險者應給予重點管理,對于低風險者應密切觀察期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若在住院期間進行階段性評估,若風險級別變動并調整不同護理管理模式[2];③病房管理:為防止精神疾病患者發病時引發的風險,在患者住院病房進行安全設施安置,如病房四周設扶手、地面設置警示牌、桌椅邊緣包角、門窗加固、衛生間設置防滑地膠等設施,并在方面床旁、衛生間、休息區等安置呼叫器;④護患家屬溝通: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敏感話語、外界干擾等,減少對患者的刺激,并詳細告知患者家屬患者在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減少其心理負擔[3]。1.3觀察指標。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護理管理后的患者滿意度(每份滿意度調查表10分,85~100分非常滿意、75~84分滿意、60~74分一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主要評估患者在住院期間病房環境、服務態度、安全教育、設施安全性、專業素質以及職業技能等)、風險事故發生率(墜床、自殺、跌倒以及噎食等)以及護士對風險認知情況(用藥前核對、輸血前核對、針刺傷處理以及標本采集核對等每項10分)。1.4統計方法。該次調查主要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算處理,以t檢驗和χ2檢驗計量和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對比兩組護理人員對風險認知情況評分。兩組護理人員對風險認知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2.3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管理滿意度。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3討論

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可通過外界刺激發生精神異常,發病時間和發病周期不定,對于護理管理較普通護理管理不同之處為需加強安全防范和預見性措施,而對于實施防范和措施前需對患者的風險級別進行評估,明確患者所處風險級別,針對性實施預見性護理措施。而患者為發生風險的因素之一[4],另一因素為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對風險意識認知情況,護理人員對精神疾病患者護理易發生風險因素評估不良可導致忽視風險隨時引發風險發生,對于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管理的認知能力,應從以下幾點做起:①加強培訓: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培訓和參加講座,引進關于提高風險評估和預見性措施的先進理念,主要培訓為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定期進行考核;②完善和強化管理制度:對于風險評估級別高者應上報組長,啟動應急預案,對于操作出現不良事故的護理人員應啟動獎懲制度,對于表現突出者同時應給予相應獎勵;③護理人員自身安全管理:對于風險較高者應給予相應的約束帶約束并做好約束登記,護理人員接近患者時應避免激惹和刺激性話語,對于未采用約束帶但突發出現精神異常者應保持冷靜,并實施緊急防護措施[5]。通過該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發生發生墜床、自殺、跌倒以及噎食等不良因素總發生率相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對風險意識評估各項分數也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管理滿意度為97.44%,對照組為82.05%,相比觀察組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說明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意識評估和意識,可降低患者發生不良風險。綜上所述,入院風險管理可提升護理管理滿意度和護理人員對風險意識認知程度,降低精神疾病科室患者住院期間發生風險及不良事故。

[參考文獻]

[1]潘麗.入院風險評估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48):34.

[2]顧康瑩,李嬰慧,錢一平,等.精神科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及干預方法的探討[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2):1747-1751.

[3]宋乃云,郝晶晶,楊文麗,等.精神科住院患者護理風險評估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7(17):2799-2802.

[4]覃金榮,楊帶蘭.預見性風險評估在精神科安全護理中的干預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專科版旬刊,2016(5):75-76.

[5]李君利,張秀麗,邱玉華.護理風險評估技術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3):1413-1414.

作者:王桂芹 單位: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藥物依賴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