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俱樂部財產所有權加快國企革新
時間:2022-05-13 10:07:00
導語:參照俱樂部財產所有權加快國企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建國以來,新中國建立并積累了龐大的國有資產,從傳統的統一計劃的中央集權式企業制度到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制度,國企改革經歷了漫長的道路,但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許多弊端仍然沒有被克服,國有企業在市場上的業績表現仍不理想,如何從產權方面設計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此來提高國企的經營績效,黨的十六大報告有關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深刻論述,從戰略的高度重新界定了國有資產的歷史使命,為我們擺脫在國有企業改革上長期以來走不出去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方式,本文通過對現代足球俱樂部體制的考察引進了新的產權結構——社團產權或俱樂部產權,希望能對國企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國企改革俱樂部產權剩余索取權
一、傳統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傳統的國有企業是典型的中央集權體制,由中央政府代行全民的所有者職能,擁有企業的全部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企業的廠長或者經理作為政府的代言人由上級政府任命,他們和該企業的工人一樣,享受低工資,高福利以及終身就業的勞動權力;由于經理和廠長只是權威的人,他們熱衷于執行上級的計劃指標,從而使自己盡快得到晉升,缺乏監督生產管理的動力,事實上,國有企業的各項生產決策都是中央計劃機關制定的,國企的經理們只是代為執行,根本不去考慮成本收益的核算,當時的一個漫畫典型的反映了這一情況。這張漫畫的名字叫“我們超額完成了任務”,圖上面,一輛大卡車拉著一個兩噸重的大鐵釘,工人們高喊“我們超額完成了任務”??梢娫谥醒爰瘷嗟挠媱澒芾眢w制下,企業基層的管理人員根本沒有動力去核算成本,進行技術或者管理創新,反而存在著浪費稀缺經濟資源的動機。這種情況下,中央計劃政策的正確性非常關鍵,如果中央計劃比較正確,在執行過程中被扭曲的程度比較小,那么對宏觀經濟的扭曲就小一些,如果由于信息有限導致中央計劃不正確,那么將導致產業結構失調,全面的產品供求失衡。
1、在傳統的計劃體制中,國有企業的信息機制存在很大的缺陷,成為中央計劃者決策失誤的重要因素。在下圖中,經濟信息從最基層的國企的生產車間經由廠長經理,行業主管部門,層層向上傳遞,最終由中央計劃部門做出決策。
在上圖中,基本的經濟信息從企業的生產車間,財務管理部門等具體的科室依次向上傳遞,在上圖所示的官僚等級體制中,處于中間層次的官僚例如企業的廠長或者經理由于他們的升遷取決于執行上級計劃的完美程度以及是否超額完成計劃,同時依靠龐大的官僚等級體系來傳遞中央權威部門的計劃將耗費數目驚人的交易費用,導致對企業廠長經理的監督約束弱化,所以,這種計劃體制下存在使下級機關向上級報告虛假數字的動機。對這種欺騙行為,唯一重要的制約就是審計成本。市場信號的缺失使得在計劃經濟中監督下屬單位匯報的交易費用要高于市場經濟中的費用,因為價格競爭和金融市場大大的降低了這些費用。
2、從激勵機制來看,由于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都是外在于企業的中央政府,面對數以萬計的國有企業,中央政府根本無法真正有效的實施出資者職能,同時在計劃體制中出資者在企業中是缺失的,政府只是實行社會管理者職能,真正的唯一的出資者是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又沒有有效的監督方式,所以企業中的資產就處于無人所有,同時也就沒有人有積極性關心資產的保值增值的浪費流失狀態。
二、十六大報告中關于建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方案設計。
為根除上述計劃體制下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多種弊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徹底而又穩妥的方案。其要點是:一是在堅持國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力、義務和責任相同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這顯然同過去的國家統一所有、分級管理的體制有區別,也同過去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分離的體制有區別。二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他國有資產由地方履行出資人職責。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也按此原則界定。三是中央政府和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繼續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這里說的政府不包括縣一級,主要是考慮其管理水平難以勝任的問題。四是一切依法辦事,國家既要制定法律法規來運作,也要求各級政府嚴格執行國家的國有資產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1、首先,賦予地方在國有資產管理中以出資者職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效率意義。在我國的傳統計劃體制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責、分工不明確。我國目前經營型國有資產大概有10萬億,分布在19萬家國有企業里,中央政府直接管的企業只有100多家,99.9%的企業是由各級地方政府來管的,但地方政府不知道哪些該自己管哪些不該自己管。比如國有股轉讓是應該地方政府審批還是中央政府審批?如果沒有在事前表述清楚,只是到一些引起爭議的事情發生時,才來考慮這個應該由誰來批、那個應該由誰來批,很容易造成權責不清晰。所以,一定要把產權分清楚,因為產權收入可能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知道自己有多少財源就可以對近幾年內干什么事有一個合理規劃,也就是量財行事。我們在稅收上已經分為地稅和國稅,國有資產管理也要分級。地方的產權、財權明確了,事權也就明確了,許多部門互相推諉的情況也會相應減少。
2、對于新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產”相統一,原則地講是對的,但一旦深入和細化的話,就不容易處理了,容易導致政企不分和經濟管理部門職能交叉。第一,新的國資部門作為出資人代表,要將所有權落實到人,主要是向企業派出(改換、撤銷)產權代表,并對產權代表履行職務的勤勉程度和業績進行考核,并與其收入相掛鉤。國有獨資企業,派出總經理與監事;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則派出董事、監事,經理階層由董事會選聘。目前的由黨委組織、人事部門或國資管理機構通管其領導班子的做法,只能是過渡,應該逐步改革。尤其是統一機構既委派、管理董事長,又委派、管理總經理的做法,不利于總經理向董事會負責,不利于經理層的職業化。第二,新的國資部門,作為資產的所有者,要對所出資本和由其帶來的資產負責。但是,國資部門管轄的對象應主要是價值形態的產權,至于實物形態的資產,則由企業以法人財產權的形式經營;同時,國資部門管理產權的途徑主要是由派出的產權代表在企業內部實現,即由國有股董事、監事在董事會、監事會會議上主張權力,實現利益,而主要不是采取由企業上報審批的傳統方式。最后,關于管事。按照上面的劃分,對于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而言,幾乎不存在獨立于管人和管資產事物之外的其他事物需要由國資管理部門履行。這就是筆者認為“管人、管事與管資產相統一”這個提法值得商榷的原因,而主張提“管人與管資產相統一”。對于國有獨資企業而言,國資部門“管事”方面的事,主要是審查和批準國有企業的年度經營計劃。如果國資監管部門對“人”和“資產”之外的事,也加以干預,就最容易導致走上干預企業,政企不分的老路。
三、借鑒足球俱樂部的高效體制設計。在足球俱樂部中,所有權屬于俱樂部的各個股東,球隊的運作主要依賴于整體球員的集體協作而非傳統的等級管理體制。現實生活中,一名足球運動員與俱樂部老板的關系要比一名國企工人和其廠長的關系要親密的多,證明了俱樂部體制是一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這種體制之所以能夠將每個隊員的能力都激勵出來關鍵在于外在的競爭力和內在的合作利益。
首先,足球俱樂部的結構圖為:
由右圖所示,俱樂部制度比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產權結構簡單明晰,首先,由于俱樂部制度的剩余索取權與監督權合而為一,其次,因為俱樂部制度的權力結構不再是科層式的等級制度安排,而是靠外在的競爭力量和內在的合作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聯盟格式。
由于現代生產技術的發展,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需要集體協作,而無法單獨核算每個成員對生產的貢獻,因而也就無法按照每個成員的邊際貢獻等于邊際收入的原則進行分配,只能是該協作群(即俱樂部組織)的剩余索取權內在與組織成員,就能排斥任何以鄰為壑的機會主義動機,而且又可能是這樣的函數關系:個人的效用是總和效用的增函數,從而使經理與其俱樂部成員之間達成激勵相容。
對應足球俱樂部的結構圖,設計國有企業內部的產權結構為:
在國有企業內部,通過建立俱樂部式的企業,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但是筆者認為不可以照搬足球俱樂部的體制,在國有企業內部不能夠讓企業的工人普遍的變成企業的股東——剩余索取者,因而,筆者在此表明,上述的俱樂部體制只能適合于小型的協作群的生產經營,而且在這種小型企業中,各個成員對于隊生產的貢獻無法單獨的計量,而且群體成員之間的互相監督非常的簡便易行,這時,賦予企業群體成員以剩余索取權將有效調動群體成員的積極性。在大型的國有企業中,該制度也存在著許多的弊端,因為工人不可能對經營者實行有效的監督,更何況,由于工人的人數非常的眾多,每個工人不可能真正有足夠的積極性監督經營者。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作為工人的人是不大可能真正為其委托人服務的。
參考資料:
1、菲呂博頓等,1998:《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薩繆爾森,1996:《經濟學》,M蕭琛等譯,華夏出版社。
3、張軍,1999:《產權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
4、張維迎,1995:《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三聯書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5、平喬維奇,1999:《產權經濟學——一種關于比較體制的理論》,蔣琳琦譯,經濟科學出版社。
6、史蒂文斯,1999:《集體選擇經濟學》,楊曉維等譯,三聯書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7、諾斯,托馬斯,1999:《西方世界的興起》,華夏出版社。
8、魯劍,2002:《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經貿導刊2002年第18期。
- 上一篇:政策性負擔和國企革新
- 下一篇:財務報表解析研討性教學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