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地方特色建立專業課程體系

時間:2022-03-17 02:54:00

導語:運用地方特色建立專業課程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運用地方特色建立專業課程體系

制造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列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四大支柱技術之一,機械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支撐產業,其地位和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隨著計算機、微電子、控制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適應現代生產力的先進制造技術正逐漸代替傳統的制造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1998年,教育部將原來的機械制造工藝與自動化、機械設計及制造、汽車與拖拉機、機車車輛工程和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合并為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以下簡稱機制專業),它綜合了機械、微電子、電子電力、計算機、傳感測量、控制等多項技術,將傳統制造技術與現代設計方法、信息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管理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從而實現了制造業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_。由于各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對人才需求層次、目標必然也不同,具體到專業建設和學科體系上,表現為研究內容、研究方向和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同。如何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出符合國家目標要求的畢業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培養目標的確定

我校于2006年開設了機制專業,從而結束了我校沒有機械學科的歷史。然而,由于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在專業建設方面必將面臨著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體系的建立、實驗室建設以及師資力量的培養等諸多問題。社會需求決定了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決定了課程體系的建立。當然,每個學校依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學科優勢的不同,所確定的研究方向也不同。對我校來說,首先,培養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教育部“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以力學、機械為主”專業的教改及發展方向;其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在定位于“厚基礎、寬口徑”的同時還應該體現我校自己的特色,從而使得學生既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又要有獨特領域的適應性;另外,由于我校之前沒有機械專業,不存在專業調頭的問題,全新的專業建設沒有什么后顧之憂,卻給實驗室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如何依據我校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設備從而減少這一壓力,也是我們確定課程體系要考慮的問題。與此同時,桂林位于廣西北部,處于珠三角邊遠地區,專業方向設置既要考慮到桂林及廣西本地的發展需求,又要面向珠三角發達地區的人才需求,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綜上所述,我校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可確定為:以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為核心,兼顧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管理學科在機械行業中的應用,以計算機輔助技術為支撐,加強基礎教育,注重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多學科的結合,從而打造一個特色突出、技術前沿、知識領先的工科專業。同時還要能夠充分利用我校的現有資源,重點進行專業實驗室建設,以提高我校新專業本科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人才”。

二、課程體系的建立

1.研究方向的確定。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研究方向包含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三個寬泛的方向。我校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于廣西本地,他們畢業后很多人也將會回到自己的家鄉,服務于本地的經濟建設。從本地的產業發展來說,桂林的機床產業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廣西的幾所高校的機制專業中,有關機床設計方面的方向并沒有涉獵到;同時,廣西的汽車制造已經被列為其重要的支柱產業,與之相關的模具產業,包括沖壓模具和塑料模具,也將越來越成為重點發展的產業。由此,我校機制專業的研究方向設置為模具設計、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兩個方向,為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理論課程體系的建立。盡管分了兩個方向,然而專業基礎課程卻是兩個方向課程的交叉與融合。專業課的設置可以兩個方向平行展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狀況進行選擇;也可以確定一個作為主要方向,其他作為選修課安排。根據課程的性質,兼顧專業的“寬口徑、厚基礎”,理論課程可以分為人文、社會、自然基礎課群,包括思想理論課、數理課、體育課等;學科基礎課群,包括工程圖學、力學,測量與控制系列課——自動控制原理、電子測量與儀器、傳感器與自動檢測技術等;專業課群包括模具設計方向——聚合物反應工程、塑性成型與模具設計、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等,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方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運動控制系統、機械制造裝備設計等。

3.實踐環節教學體系的構筑。我院在科研力量、學生素質、實驗室建設方面還和其他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決定我們的本科教育培養的不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研究性人才,而是能夠學以致用,能夠很快被社會所吸收和接納的應用性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能達到充分就業。這便要求我們的學生在走向社會時,除了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能夠分析和解決與機械設計制造相關的課題的能力,其中包括實踐能力——傳統及現代制造設備的操控、維修能力;應用能力——能夠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從而完成產品設計與制造的全部流程;創新能力——對原有產品性能加以改進的能力、新產品的開發能力進而培養原始創新的能力。如果要實現上述能力的培養,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然而傳統的“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四大實習內容已經不能滿足新的理論教學和能力培養要求。

為滿足新專業的要求,應重建合適的實習內容。新的實習體系可將整個實習過程劃分為工科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訓練。原有的認識實習可轉換為電裝實習、機器測繪實習和計算機硬件拆裝和維護實習等的工科基礎類實習。專業基礎的實習可由數控機床的構造與操作、機械CAD/CAM技術應用實驗以及現代加工技術實驗等體現現代生產方式的實習內容來組成。學生的畢業實習可改為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綜合訓練、機電創新設計綜合訓練等,從而加強學生的擇業能力和自我創業能力。為實現上述的實踐教學目標,可充分利用我院已有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條件,以提高學校實驗室的利用率。盡可能的組建與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相近的校辦企業,從而使學生能夠零距離的與生產實際狀況相接觸,為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提供一個緩沖,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就業,同時也使得就業后的學生能夠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學科建設的方向取決于培養目標的定位,而培養目標又取決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適應生產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科建設才會充滿生命力,從而得到蓬勃發展。學科建設的關鍵依賴于師資隊伍的建設,機械設計與制造需要一個比較系統的學科群來支持,他們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同時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只有如此,存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和課程設計時才會得心應手,這是學科建設得以成功的另一個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