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良債權

時間:2022-03-24 03:19:00

導語:銀行不良債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不良債權

一、銀行不良債權的原因分析

現階段我國基層銀行不良債權主要表現為關注、可疑、損失三類貸款,從這些貸款的形成歷史分析,主要是過去的“一逾兩呆”貸款。形成的原因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

1、行政干預和盲目追隨市場并存,投資決策隨意擴大。一方面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為了迅速擺脫貧困,或為了追求產值,另一方面一些企業領導,頭腦發熱,盲從市場,市場上什么俏銷就上什么項目,對新產品缺乏必要的全方位論證,盲目上馬一些“三不管”的項目,即不管當地實際,不管資金能否到位,不管自己的技術、產品質量等能否過關。而從一些項目的實際效果看,由于投資決策的失誤,形成了大量沉重的包袱,大把大把的資金被項目“吃掉”了。如某縣前些年,看到國內外市場上絲綢行情看好,就把原來的針織廠改擴建為制絲針織廠、桑寶集團,同時還新建了一家繅絲廠,后又陸續上了超細纖度絲、特種絲綢、牛仔綢等一批投資大、見效慢的項目,短短四年間共新增固定資產貸款4000余萬元。然而由于原材料吃不飽,生產技術不過關以及國內外絲綢行情發生了變化,原已經投產的企業全面虧損、乃至資不抵債,被迫停產或半停產,而幾家新上項目則變成半拉子工程,至今進退兩難,銀行貸款根本無法收回。據調查,桑寶集團制絲廠至2000年底資不抵債額達2200萬元。

2、信貸資金財政化,短期資金被長期占用,使一些銀行貸款淪為不良債權。信貸資金財政化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項目均是由財政、銀行、企業自籌拼盤項目,由于財政資金吃緊,該投入的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銀行就得再投入資金;二是為了完成財政收入,企業和銀行迫于行政壓力不得不貸款繳納稅款;三是應由財政撥補的政策性虧損長期不到位,擠占了一部分信貸資金。

3、曲解或誤解了國家經濟體制政策。近幾年,政企分開,強調給企業放權讓利的呼聲很高,隨著企業經營體制的改革,給企業放權讓利的要求逐步得到了實現,但一些地方、一些企業卻沒有辯證地、客觀地顧及國家利益,突出表現在企業經營者的短期行為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特別是不規范的企業改制以犧牲銀行利益為代價,一些地方的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受利益驅動的影響,紛紛采取“金蟬脫殼”、“化整為零”等方式,轉移資產,逃廢債務,把銀行貸款束之高閣。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往往受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影響,對企業逃廢銀行債務置之不理甚至推波助瀾,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雪上加霜。

(二)貸款企業因素的影響

1、企業脫離實際、盲目上項。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盲目學習沿海開放城市的經驗,盲目上項,有的不顧當地自然資源條件限制,重復建設現象嚴重。有的企業忽視市場調查,盲目轉產,最終由于設備不配套、技術跟不上,使大量的銀行貸款沉淀。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對企業負責人的直接任免權導致企業法人普遍缺乏長遠思想,短期行為嚴重,而外部環境方面又沒有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等制約機制。

2、企業信用意識淡簿,重貸輕還。近年來,一些企業借破產、兼并、改組、承包、租賃和合資為名,轉移資產,逃避對銀行貸款本息的清償。一部分企業逃廢債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和處理,助長了企業信用意識的日漸弱化之風,銀行債權保全的難度日益加大。

3、企業經營狀況不好,資金與效益背向增長。2000年某縣銀行貸款為42330萬元,比上年凈增7629萬元,增長22%,但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幅度較大,該縣工業企業當年實現利潤僅為308萬元,比上年下降62.3%,相當一批企業資不抵債,虧損嚴重。作為企業資金主要來源的信貸資產質量自然難以樂觀,銀行潛在的不良債權數額巨大。

(三)銀行自身因素的影響

1、貸款結構和投向不合理。一是固定資產貸款與流動資金貸款不合理,固定資產貸款比例偏高,資金流不動;二是整個銀行資產趨于單一的銀行貸款,資產負債比例嚴重失調,抵御風險的能力低下;三是銀行貸款投向也極不合規。據調查某縣農行到2000年末貸款總額為15441萬元,而放給湖北桑寶集團、湖北化油器廠的貸款就達8000多萬元,占整個貸款總額的51.8%以上。

2、銀行經營機制不健全,防范風險的能力脆弱。前幾年,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管理模式是資金和規模雙向控制,使一些銀行為用足貸款規模而放松了資金營運的管理,加大了銀行貸款的風險。近幾年,商業銀行普遍注重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但由于經營機制未實現根本性改革,特別是基層商業銀行經營難度加大,一些基層商業銀行由過去的盲目放貸變成現在的盲目惜貸和怕貸,同時由于受收貸收息任務的影響,一些基層銀行信貸人員忽視銀企關系而盲目扣收貸款本息,致使銀企關系惡化,企業逃戶現象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債權的風險程度。

二、活化銀行不良債權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地方政府的信用意識

各種社會因素對銀行不良債權的影響,歸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職能轉換不到位,信用意識淡薄,盲目干預信貸資金的運行,給銀行帶來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經濟運轉的重要基礎,也是寶貴的無形資源,信用對企業來講是一種商譽,對地方政府來講是一種形象,也是一種投資環境。為一地之利,圖一時之需,去破壞信用,無疑是對自己的貶損,必然斷了自己的后路,絕了自己的生財通道,是一種經濟自殺行為。筆者認為,增強社會信用觀念的重點在于樹立地方政府的市場經濟意識,找準地方政府在建立新型銀企關系中的位置。要建立一種以市場法則為基礎,平等互利、互惠合作的新型銀企關系,地方政府至少應充當兩個方面的角色,一是要做銀企對話的組織人。銀企雙方矛盾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部門要利用自身的權威性充當調解人和對話的組織人,公平地組織和主持銀企雙方參加的對話會、座談會,在盤活資金、項目投資等經濟活動中,倡導和促進銀企雙方直接見面,廣泛宣傳信用意識,依靠政策和協商保護金融資產安全,減少銀企隔閡,密切往來關系,增強合作基礎。二是要做經濟、金融秩序的維護者。地方政府應從直接干預銀企管理與經營的具體事務中超脫出來,加強維護穩定、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和金融秩序方面的工作,使優勝劣汰、利益趨動等市場法則充分發揮作用,調節資金的配置和流向,實現資金利潤最大化。地方政府和執法部門既要積極支持企業改制,又要特別注意克服片面從企業部門的利益出發,處理債權訴訟和破產案件的隨意性和不公正性。要把進一步強化銀行貸款的債務落實作為產權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防止金融債權的流失。在資產保全工作中,要把積極支持企業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程的實施同積極維護銀行債權結合起來,要監督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操作。對企業在破產過程中通過“金蟬脫殼”或“化整為零”等形式逃廢銀行債務的,要堅決制止。另外,地方政府要堅決杜絕和制止財政資金擠占信貸資金的現象和問題,對拼盤項目,要注重自身信譽,擠出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當前較為突出的貸款繳稅和借稅問題,要堅決制止,嚴肅處理。

(二)治理銀企的不良信用關系

導致銀企之間的不良信用關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善銀企關系是防范和化解銀行不良債權的關鍵環節之一。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銀企雙方信用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更大的發展空間。銀企之間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連帶互動關系,銀企雙方尤其是企業必須理性地反思以往在信用關系問題上的短期行為等錯誤做法,共謀銀企信用關系之大計。改善銀企關系必須考慮諸多因素的影響,應當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一是要真正落實企業的自主經營權。讓市場法則引導企業的經營活動,徹底擺脫行政干預,讓企業脫離地方政府的行政保護,取消企業的行政級別,樹立企業法人的長期思想,建立行之有效的企業法人責任追究制度,制止企業的短期行為。二是完善配套的法制體系。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沒有完善配套的法制不行。當前迫切需要在國家立法方面,進一步完善有關銀企信用關系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結合錯案責任追究賠償制度的落實,加大打擊案件審理、執行過程中的司法腐敗現象的力度,解決執法人員的遵紀守法問題,為銀企信用關系的正常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真正為金融債權管理保駕護航。三是銀行要支持企業改革,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機制不活,結構扭曲、債務過重等深層次矛盾,改善企業的資產結構,進而從根本上搞好金融營運,切實維護金融債權。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業的發展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經營興旺,發展經濟。只講企業利益不顧銀行權益是片面的。同樣,只強調銀行權益不考慮企業利益也是片面的,銀行與企業具有互動關系。銀行要有與企業共生的意識,不應站在企業的對立面談金融債權維護,應將支持企業改革與維護金融改革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與企業共渡難關,對企業實行多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務,變單純減少信貸投放為積極主動支持企業發展,化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四是加大聯合制裁力度。對失信企業進行必要的經濟制約、制裁。對那些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并且拒不糾正的企業,可以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向轄內金融機構通報其名單,同時采取不放貸款、不開新戶、不辦理對外支付;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應取消給企業的優惠政策,撤消企業及法人獲得的各種榮譽稱號等一系列聯合制裁措施,重樹企業信用觀念。

(三)完善銀行自身的內控機制

1、完善貸款三查制度,確保信貸資金放得出、收得回,防止出現新的不良貸款。首先應嚴格貸前檢查,確保項目評估的科學性、可行性。其次應嚴格貸時審查,堅持集體審批制度,對大額貸款實行集中研究,民主決策。每個參與研究決策者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將集體決策變成無人負責。同時也要避免怕承擔責任而拒貸、惜貸現象的蔓延。第三要嚴格貸后檢查。貸款發放后,應定期或不定期召開貸款風險分析會,及時掌握信貸資產的運行狀況,對信貸風險始終做到心有數。

2、完善審貸分離及分級審批制度,強化貸款的日常管理。審貸分離及分級審批制度強調的都是要把好貸時審查關。這是防范信貸風險、堵塞各種漏洞的重要關口。必須嚴格規定貸時審查的工作程序、審查的要件,以及審查部門的工作職責及權利,對于審查不嚴出現信貸風險,應嚴格追查審查部門的責任。完善審貸分離和分級審批制度,還必須同加強貸款的日常管理結合起來。特別是對于基層行辦事處申報、上級行審批的貸款項目,要落實基層行、辦事處的日常貸款管理責任。

3、完善貸款抵押、擔保制度。對抵押貸款,一是要合理規范和完善抵押登記期限制度,應以貸款期限另加一定期限來作為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期限,避免抵押登記到期未能及時辦理續登記引致的不必要費用和麻煩。二是要根據保值易變現的原則,合理選擇抵押物。三是要明確抵押物,規范抵押擔保手續。對舊貸要完善抵押登記手續。對于擔保貸款,一是要注意對擔保企業擔保能力的考核。二是要注意對擔保企業與被擔保企業的關聯性研究,減少同一企業及關聯企業相互擔保可能出現的行業風險問題。三是要強化擔保企業的負債意識及擔保的責任的約束,杜絕隨意擔保。

4、健全貸款清收責任制。過去銀行普遍存在重貸輕收、重業務規模擴展、輕資產效益提高的傾向,結果導致出現大量的不良貸款。貸款清收責任制即是要求所有的信貸管理人員都應承擔相應的清貸清息責任。對于每一筆新增貸款都應落實清收責任人。對于舊的貸款,作為一般責任貸款也應落實清收責任人,并制訂清收轉化目標和措施。出現貸款損失或超限額逾期,分清原因后,責任人應承擔相應的行政及經濟責任。

(四)多途徑處置不良債權

對已經形成的銀行不良債權,應當區分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化解辦法。一是對一些暫時發生經營困難,或暫時資金出現緊張的貸款戶可以考察其發展前景,如確有潛力,或整個企業中某個項目有潛力,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全部或部分支持,或試行封閉貸款形式,還可為其與其他企業進行橫向聯合牽線搭橋,并為企業提供經濟信息,使企業起死回生,從而收回貸款。二是分賬經營,成立相對獨立的專門機構資產保全清收部、清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專司不良債權清收盤活之責,并在人員、經費和政策各方面予以傾斜,加大獎懲力度。三是風險資產保全。完備資產法律時效,保持資產法律時效是維護金融債權的首要前提,貸款發放后,按照貸款管理程序,實行定期的貸后檢查,加強貸后管理;完善抵押擔保手續,對出現風險的信貸資產,在具備法律時效時,及時與借款人和擔保人簽訂抵押、擔保貸款協議,補辦抵押擔保手續,為保全銀行資產做準備;追索第二還款,擔保人是擔保貸款的第二還款來源,當擔保貸款的借款人出現償還本息困難時,及時追索擔保人履行償還貸款責任,保全金融債權;實施以資抵債。使用各種清收辦法尚不能收回銀行抵押貸款,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應當機立斷,實現抵押權,最大限度減少銀行資產損失。四是貸款重組。將多項貸款捆綁,通過貸少收多,貸甲收乙,調整貸款對象、金額、利率、期限及擔保等條件,達到盤活不良資產的辦法。五是剝離給中介機構。將不良資產剝離出來,按照市場經濟運作規律,委托或折價轉讓給銀行外部的中介機構,是處置不良資產的一種有效方法。六是呆壞帳核銷。經過各種努力,仍由部分無法起死回生或根本不能回收的不良貸款,形成銀行資產中的呆壞帳,對這部分只能通過建立嚴格的呆壞帳準備金予以沖銷,減輕銀行經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