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開放影響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03:34:00
導語:金融開放影響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研究的金融開放將主要包括:放開利率管制,就是取消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要求,廢除信貸資源的配置控制,通過利率的動態市場變化引導資源配置。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放松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管制,引入競爭機制。并探討金融開放對我國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開放影響
一、金融開放的概念
在西方經濟學中,“開放經濟”通常被定義為“對進口、出口或生產要素越過邊境的活動都沒有限制的經濟”。這種說法反映的是西方經濟學中自由主義的觀念。同樣,金融開放的觀念也源于西方發展經濟學中的金融自由化理論。“金融自由化”理論也稱金融深化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20世紀70年代,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癥”,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首次提出的。他們嚴密地論證了金融深化與儲蓄、就業與經濟增長的正向關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壓抑”的危害,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因此主張發展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也為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條件,形成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金融壓抑又稱“金融抑制”或“金融壓制”,是指中央銀行或貨幣管理當局對各種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經營流程和市場退出按照法律和貨幣政策實施嚴格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嚴格控制各金融機構設置和其資金運營的方式、方向、結構及空間布局。根據麥金農和肖的觀點,如果政府過多干預金融市場,實行管制的金融政策,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貨膨脹,而目會使金融市場特別是國內資本發生扭曲。金融自由化就是針對金融抑制這種現象,減少政府干預,確立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從內容上看,金融自由化包括國內金融自由化—廢除利率管制和信貸配給,以及國際金融自由化—廢除資本流動管制和外利兌換限制。金融自由化的本質是政府在金融領域行為方式的轉變。麥金農和肖認為“金融自山化”就是通過改革金融制度,改變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分依賴,放松對利率和利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從而使利率反映資金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最終達到充分動員金融資源,推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二、金融開放的有利效應
金融開放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通過多種渠道實現的,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是多方而的,概括而言,金融開放的收益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效應。
1.資源配置效應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國民儲蓄能力受限于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支持經濟長期增長的資本投入相對小。在理論上,只要資本邊際報酬大于邊際成本,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就會出現外國資本流入,一方而為資本充裕的發達國家投資者提供了獲得更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另一方而為資本匱乏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資本,補充國內投資的不足,從而有助于實施金融開放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同時,實行金融開放政策后,會有大量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于提高東道國配置本國資源和提高效率都具有潛在效益。外資銀行進入雖然是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但銀行最根本的職能是通過金融服務的中介作用對社會資源進行分配。一般而言,外資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和水平比較高,他們在東道國從事金融活動時,往往把資金投向有效率的產業。而這種有效率的產業投資領域,對于資金實力、技術水平及風險控制能力有限的內資銀行而言,通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外資銀行的優勢,配之以必要的產業政策,最大化的發揮外資銀行的資源配置潛能,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促進本國經濟的較大發展。
2.競爭效應
發展中國家的銀行體系穩定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銀行業的長期壟斷、缺乏有效競爭所致。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接受競爭的整體承受能力,適度的允許外國銀行業的進入,增加銀行業的競爭,可以提高國內銀行業的競爭力。隨著金融開放的推進,外資銀行的進入在激化國內外競爭的同時,也使國內銀行業原有的壟斷利潤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為了穩定市場份額,提高利潤水平,國內銀行必須要想方設法簡化管理程序、改進服務質量、降低經營成木、提高風險控制能力等,這無疑都有利于提高東道國國內銀行業的效率和競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金融服務的改進可以使國內銀行業效率的提高往往會使其他部門效率的更大提高,從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收益。例如,來自外國同業的競爭和國內金融業接近國際金融市場都可以減少國內公司的融資成本刺激更多地投資和增長:銀行服務范圍的擴大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可以增加公司的交易機會、促進公司進入多個領域。展開競爭,進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另外,金融開放還伴隨著產業競爭的加劇,為避免在銀行業或者證券市場中付出更多的融資成本,國內公司也會迫于壓力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這些對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都將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3.技術溢出效應
技術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要源泉,也是金融發展的重要源泉。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更需要通過技術擴散來縮小差距,提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謀求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金融開放的推進,資本流動逐漸自由化,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通過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將對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首先,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進入發展中國家后,憑借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優勢,將打破原有的市場均衡,加劇市場競爭,迫使當地企業對跨國公司的模仿,促使它們尋找和使用新的技術,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而且由于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本的水平較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還常常對東道國的當地雇員進行培訓。當這些雇員由跨國公司流向當地企業或自主創業時,其在跨國企業的所學也將隨之外流,從而產生溢出效應,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
三、金融開放的不利影響
金融約束論者認為,只有在發展中經濟或轉型經濟完全具備金融深化的條件,才能充分享受金融開放帶來的諸多好處。然而由于發展中國家大部分體制不健全,金融開放在帶給他們收益的同時,也小可避免的帶來了險。如20世紀80年代的阿根廷和智利銀行危機及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都表明如果金融開放產生的問題處理不當,很可能發展成為全而的金融危機。反對金融自由化政策的觀點主要有:
1.有效市場規范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容易扭曲。依據次佳理論,消除一種扭曲而其他扭曲依然存在的情況下不見得會使福利增加。
2.金融市場及其交易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有些國家還存在公司管理薄弱和法律對則產權保護水平低下,所以,沒有理由認為金融自由化會改善福利。
3.金融發展重點在于國內金融部門的發展,資本自由化允許公司去國外融資,引起市的分散化,減少了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阻礙了國內市場的發展。
4.金融自由化與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息息相關。比如,70年代拉美國家實行的金融改革H在結束金融抑制,從而引起了以銀行破產、大量政府干預、私人部門的國有化和國內儲蓄存款低為特征的金融危機。
結語:金融開放作為一把雙刃劍,其影響已在文章加以探討,總而言之金融開放帶給我國的機遇要大于挑戰,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有必要對我國的金融系統進行進一步開放。
[參考文獻]
[1]英聽:《銀行業穩健經營與宏觀經濟政策》,《世界經濟》。
[2]凌九:《銀行體系穩定性與效率關系得模型分析》,《金融研究》。
- 上一篇: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會的講話
- 下一篇:金融風險內控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