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通貨膨脹影響及對策思索

時間:2022-05-03 11:24:00

導語:金融危機對通貨膨脹影響及對策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對通貨膨脹影響及對策思索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以及最大貿易國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沖擊。其標志是從2008年9月開始,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增強,通貨膨脹影響范圍擴大、涉及商品種類增多、持續時間較長。雖然我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加以治理,但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一、我國通貨膨脹的歷程

在此次通貨膨脹之前,我國已經發生了5次通貨膨脹。第一次通貨膨脹是1979—1980年,最高通脹率達到6%;第二次通貨膨脹是1984—1985年,最高通脹率達8.8%;第三次通貨膨脹是1987—1989年,最高通貨膨脹率達18.5%;第四次通貨膨脹是1993—1995年,最高通貨膨脹率達21.8%;第五次通貨膨脹發生于2003年。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及成因

(一)通貨膨脹的特點

我國的通貨膨脹不僅有社會主義國家通貨膨脹的一般特征,而且有發展中國家通貨膨脹的特征。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復雜原因,決定了我國的通貨膨脹不是某種單一型的通貨膨脹,而是復合型通貨膨脹。具體特點為:

1.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每次通貨膨脹之前,都會出現超額的貨幣供應量供給。一方面,我國貨幣供給量受國際因素影響明顯,金融危機后我國外匯占款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類初級產品和生產資料類初級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主要體現在糧食、原油、鐵礦石和有色金屬等能源及原材料方面。

2.具有明顯的結構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容易引起通貨膨脹,這種結構性外在的表現為產品和服務價格結構性上漲。每次通貨膨脹發生時,各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漲幅不同,上漲的非平衡程度也較高,商品的價格漲幅也不可能完全同步。結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國內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二元經濟現象和產業內部失調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國際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上漲的傳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和原油等初級產晶方面,并且具有比較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是我國通貨膨脹率較高的主要原因。通貨膨脹的結構性外在的主要表現為食品和非食品價格上漲的差異、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和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D的相互背離以及資產類價格市場的上揚。

(二)通貨膨脹的影響及成因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是:經濟增幅放緩,國內物價波動劇烈,失業率不斷上升,通貨膨脹加劇,出口需求銳減,國際短期資本流向多變。此次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但是通貨膨脹的發生是存在著各種誘發因素的,它既有成本推動性因素,也有需求拉動性因索;既有輸入性因素,又有結構性因素。其中,成本推動因素主要來自于糧食和肉禽等食品的供給減少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需求拉動因素主要來自于對農產品的需求和外匯占款、投資和資產泡沫所導致的強勁貨幣需求。輸入型因素主要是國際糧食和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結構性因素主要是國內、國際糧食等價格的普遍上漲。具體分析如下:

1.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美元總體上呈現出貶值趨勢,從而使人民幣匯率相對升值,最終使出口商品價格提高。這使我國的外需擴張更加困難,出口商品被迫轉向國內銷售市場,同時,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商品增加,進而加劇了國內產品市場的競爭,商品出現供給過剩。

2.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歐盟等國家經濟下滑,使其發達國家在我國的實際投資額和新設企業數同比增長處于下降趨勢。直接投資的減少,致使企業資金鏈斷裂,加劇籌資壓力,出現短期流動性緊縮,從而加大了國內局部通貨膨脹的壓力。

3.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是由于對外貿易的持續“雙順差”導致的巨額外匯儲備,從而使貨幣供給量過大,引發通貨膨脹。目前,我國已經成為貿易順差最多的國家。我國貿易順差的擴大直接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而外匯儲備的激增又迫使中央銀行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進行對沖,通過貨幣乘數效應,最終造成了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貨幣供給量的大幅增長勢頭,導致國內價格水平上漲,形成通貨膨脹。

三、治理我國通貨膨脹的措施

(一)大力保證商品供給

目前,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內需不足,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會給我國帶來通貨膨脹的“外向性”。因此,我國的經濟要由出12I導向型逐漸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換,充分保汪商品的供給。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量,平衡糧食供給,穩定糧食價格。特別要增加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緊缺商品的供給,適當增加國內緊缺消費品和重要消費品進口,全力滿足國內商品的需求。

(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既要穩定國內物價,又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內適度的浮動。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應加強對短期外資流動、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外匯儲備的監控。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運用利率、匯率等工具適時干預貨幣、資本和外匯市場,以滿足國內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減少匯率波動對出口行業造成的風險。總之,抑制通貨膨脹,就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保持國內物價穩定,警惕人民幣升值預期對增強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不利影響。

(三)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加速發展企業自主創新。這非常有利于改善我國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格局,降低我國的對外依存度,緩解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通過加大企業自主創新來擴充國際貿易渠道,積極拓展新興企業的出口市場;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支持,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同時,通過人力、物力向創新企業的轉移可以較好地緩解各產業間資源短缺和資源充裕的矛盾,保證各產業協調地發展,增加有效供給,使我國經濟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企業自主創新的發展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深化國內外市場,延長經濟增長期。

(四)改革外匯管理體制

從1994年到2007年8月我國實行的是強制結售匯制度。結售匯制度下,我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直接增加了外匯占款,給我國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壓力。2007年8月,外匯局曾通知,取消境內機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的限額,境內機構可根據自身經營需要,自行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2008年8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取消了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強制結匯的要求。這些制度的頒布有助于把外匯停留在企業和居民手里,減輕國家外匯儲備的壓力。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存在,即使取消強制結匯,企業和居民仍有動力主動結匯,央行也仍會被動吸入外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應該取消結售匯制,實現“意愿結售匯制度”,實現匯兌自由,從而使中央銀行減少大量的外匯占款。

(五)加強國際合作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其通貨膨脹問題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其波動趨勢必然受到國際上政治、經濟的整體影響。要解決我國通貨膨脹的問題,就要清楚地認識到國際經濟的走勢,調整我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合作中鼓勵競爭。各國之間應該擴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貿易組織等國際機構的職能范圍,加強國際組織的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完善的爭端解決機制,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來共同解決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