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時間:2022-03-01 08:27:38
導語: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人才輸送基地,而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與企業聯系的重要載體,該模式的合理運用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穩定地方經濟發展三贏局面的實現。文章從地方高校、學生和企業三個層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開啟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就當前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與機制、學校課程設置、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發展戰略,就如何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文素養;機制建設
一、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內在要求
金融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其對金融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模式作為聯系理論與實踐的紐帶,日益成為地方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在實踐中的創造性思維,推動其運用創新能力形成具有創造力與競爭力的產品。學生作為該模式的核心環節和主要受益者,通過校企合作這一模式,可促進實現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及金融人才供求在數量與結構上的均衡。
(二)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
地方高校作為區域性大學,在區域的教育與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征,明確自身定位,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培養目標的重點考慮因素,加強相關平臺建設,著力提升其專業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將自身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聯系[1]。具體而言,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地方高校實現其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一方面,通過產學研的模式,突破傳統學科教學的局限性,建立多層次化、多模塊化的學科培養體系,有針對性地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提高高校教師的學科研發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增強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金融人才的現實要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經濟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的新特征有:一是熟悉地方經濟規律的高素質金融人才,二是理論知識扎實與實踐水平高的復合型人才。地方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其數量占整體高校的90%以上,是地方經濟發展主要的人才供給基地[2]。隨著地方高校在規模數量上的擴張,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地方高校與企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體,兩者呈現出不一樣的發展特征,高校在理論創新上更具優勢,而企業在實踐創新上更具優勢,校企合作模式能讓雙方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合作設置出實現雙贏的教學目標與培養體系,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輸送更多高質量的金融人才。
二、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校企缺乏深入合作的共同理念與意愿
校企合作模式作為高校、學生與企業三者有機協調的共同體,共同的合作理念與意愿是校企合作有效運行,也是實現三者共贏的前提條件。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分為基層服務型金融人才培養、管理型高級金融人才培養、研究型學術金融人才培養三種培養類型。但就目前來看,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約,其在教學與實踐方面還未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目標與體系,集中于培養理論型金融人才,未能適應現代金融業發展,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的培養體系。現代金融呈現出產品與業務的多樣化發展,金融人才市場更加傾向于復合型金融人才。而地方企業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金融形勢變化對其生存發展的影響,對金融人才的適用性缺乏深入了解,校企雙方理念的差異成為校企合作模式深入發展的一大障礙。
(二)校企合作模式單一,缺乏長效合作機制
目前,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校企互動模式為主,合作模式較為單一。學校根據培養計劃制定實習教學計劃,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但弊端也諸多。比如,在合作機制上,大部分地方高校未能與合作企業達成長期合作機制,缺乏靈活性和可持續性,主要體現在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簡單合作,大部分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與企業雙方未設置專門機構來深入負責校企合作事宜,導致后續的聘用和考核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實際上,雙方只是簡單地學校教授理論知識后推薦學生至合作企業實習,企業對其實習進行實踐指導的模式,在整個過程中,雙方缺少進一步的交流,缺乏有效的長期合作機制。
(三)學校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主體,對金融學專業的綜合素質要求日益提高。學校作為校企合作主體,其課程設置安排對校企合作具有重大影響。但現階段,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還存在諸多不足。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模式化,其課程體系主要以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等為主,形成了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公共基礎課等全方位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在總體呈現出模式化的特征,缺乏個性化的課程設置,未能通過課程體系的安排來有效地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四)校企合作缺乏規范化的管理制度
良好的制度環境是校企合作模式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校企雙方處于不同的系統,難免產生沖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政府、企業、學校三者之間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機制。政府方面,對校企合作補貼、獎勵制度不完善,相應的支持政策法規不健全,使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對合作過程中遇到的矛盾糾紛缺乏權威的組織進行協調。對學生的實習環節未形成規范化的培養方案,對校企合作中導師職責未予以明確的規定,許多管理制度未得到有效執行,最終流于形式。
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議
校企合作作為地方經濟人才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為金融學專業以及地方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重要渠道,對該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明確培養定位,統一合作目標
明確培養目標是校企合作的起點,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的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已達到7600萬人,間接反映出金融市場對應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這一變化為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轉型提出了新的方向。從本質上看,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學生主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高校在設置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充分與校企合作企業交流。具體而言,高校的培養目標可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考慮:一是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二是知識的運用能力(實踐能力);三是地方經濟的發展規律。高校在培養金融學專業人才時,要注重實際運用,將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職業規劃能力等因素融入校企合作的培養目標中。各地方高校之間應根據自身的發展特征和資源,形成個性化、差異化、多層次的培養目標體系。企業應認清金融市場發展形勢,將人才管理與培養長效機制納入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與高校達成統一的合作目標。
(二)建立多元化模式和長效合作機制
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多元化的模式和長效合作機制是其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校企合作模式見效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需持續性地投入資源,因此學校與企業應秉承著相同的培養理念,加強合作,建立規范化、有序化、高效化的長效穩定的合作機制。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建立導師負責制,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學習、實踐進行管理,建立學生獎勵機制,鼓勵學生的創新發展。校企雙方要正視對方的利益訴求,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發揮創造精神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雙方的利益,實現雙贏的目標。
(三)設置合理的課程結構體系
金融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涉及多方面內容,交叉性強。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在合理培養目標的指導下,應構建內容多樣化、結構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在課程設置中,應從課程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調整,改進原有課程體系的不足,提高實踐課程的比例,在實踐課程體系中采取模塊化方式,設置如職業規劃課程、校內案例實踐課程、校外實踐實習指導課程等模塊;對理論課程實行課程分群,將邏輯關系緊密的課程設置為一個課程,進行系統的學習。此外,各地方高校應根據國際形勢、地方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加入金融前沿課程,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國際形勢熱點問題思考的能力。在課程結構調整方面,實行動態化調整課程體系,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金融的實際發展緊密聯系,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為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四)建立規范化的校企合作規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地方高校金融學專業校企合作制度,對推進校企合作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具體可從政府、學校、企業三者不同層面進行制度完善。政府方面,應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加快出臺符合區域發展特色的校企合作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優惠補貼、知識產權、糾紛管理等政策,為校企合作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制度支撐。地方高校方面,積極搭建與地方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建立教學體系、人才培養、導師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復合型金融人才。企業方面,完善企業內部社會責任制度,為學生提供保險保障,此外,企業應針對校企合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長期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讓校企合作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延伸。
參考文獻:
[1]馮磊.以校企合作促進小微企業創新的英國經驗—以創意產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14):132-138.
[2]尹江海,程培堽.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及治理機制設計[J].江蘇高教,2021(07):50-55.
作者:唐文娟 趙歸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下審視稅收法定原則分析
- 下一篇:計算機組網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