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社會責任實踐論文
時間:2022-12-25 03:46:14
導語:知識經濟社會責任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之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是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和動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只有突出職業院校的社會責任,才能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體現職業院校的社會價值。論文結合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特征,從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習實訓、服務社會四個方面,探討了職業院校踐行社會責任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特色發展
學歷教育、技能培養、社會服務,是職業教育的三大功能。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越來越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知識經濟時代,職業院校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何更好地體現職業院校的社會責任,實現職業院校的特色發展,也就成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在“人才培養”中踐行社會責任
培養具備較高職業素養、符合市場需要、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最重要的社會責任體現。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與市場和企業需求實現零距離對接,就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趨勢和學校辦學資源,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革:首先,要合理設置專業,優化專業結構。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突出“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根據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來設置專業和課程,著力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專業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孵化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周期一般是3年,相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人才培養始終具有“滯后性”。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既要面向地方、依據市場、貼近行業;又要面向未來,高瞻遠矚、適度超前,其次,要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市場的需求是多樣的,決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該多樣化。職業院校要善于與本科院校、兄弟院校作比較,采取“錯位發展”戰略;要及時了解人才的需求類型、專業人才規格要求等信息,積極探索“三明治式”“訂單式”“模塊型”等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再次,要注重心靈引導和人格教育。近年來,校園自殺、他殺以及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其表面原因有的因情感糾葛、有的因壓力過大,還有的因睚眥小事引起。在這些事件的背后,我們的教育難辭其咎。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我們應加強生命觀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認識,在“授業、解惑”過程中,更加重視“傳道”,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在“教學改革”中踐行社會責任
“以人為本”是知識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理念。職業院校要實施“人本教學”,將“以人為本、知行并舉”的教學理念融入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圍繞“人本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一)要注重整合教育教學資源。一方面,作為職業院校,要本著以學生利益為中心的理念,嚴格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做到“育人先備臺,筑臺共育人”,積極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辦學資源,著力打造“校中廠”“廠中校”,支持各二級教學部門“引企入?!?,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另一方面,作為學院管理者,要把“人本教學”思想貫穿于整個學校管理和教學實踐中,杜絕任何忽視學生利益、追求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二)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中踐行“人本教學”,是要通過營造輕松、和諧、自由,甚至“任性”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尊重學生個性、調動學生愛好、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和合作討論,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潛能開發。一方面,要做好課前準備,大量搜集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配合必要的視頻、影像課件,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積極倡導自主參與、自由討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尊重“追根究底”的學習精神,營造寬松、和諧、鮮活、開放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效率;再次,要強化道德文化建設。成人是基礎,成才是追求。一方面,要加強師德建,通過優化考核機制,將教書育人之品德、秉性,作為重要指標與教師職稱晉升、課題申報、業績考核直接掛鉤,以此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履行大學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專業文化的建設,切實做到處處關心學生成長、時時尊重學生個性,以良好的校園文化、專業文化去熏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德行,促進學生的成長。
三、在“實習實訓”中踐行社會責任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習實訓”教學環節占據了很大比重。“實習實訓”應該成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在“實習實訓”中踐行社會責任,要求我們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目前,在職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識技能傳授、輕職業道德養成的問題。因此,要積極開發行業職業道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將職業道德養成教育貫穿于就業指導、實習實訓的全過程。同時,要在明確實習學生崗位責任、職業道德內涵的基礎上,嚴格崗位操作過程和業務流程,堅持以能為本、以德為先,自覺踐行崗位要求、崗位職責,真實體驗職業人所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以及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著職業人“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在實習實訓中加強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認可、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和企業發展,因而是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強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要求我們圍繞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加強實習實訓指導老師工匠精神培養、創新實習實訓教學管理體制的同時,積極挖掘實習實訓課程中的“工匠精神”資源,營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圍和工場環境。(三)要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科學管理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機會,還可以增加社會人力資源積累、促進科技創新和學生就業。但是,企業是“理性經濟人”,我們不能要求企業必須自覺參與、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只能加強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承擔社會責任的宣傳,加強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財稅激勵,并充分發揮民間組織、技術師傅的紐帶作用,做好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需求的對接和服務。
四、在“服務社會”中踐行社會責任
職業院校直接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它對本地區精神和物質文化的活躍與發展擔負著重要責任,應該在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踐行自身的社會責任。(一)要注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過程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多地依靠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不僅承擔著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還可以通過與地方企業合作,為地方經濟建設貢獻力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最直接的動力,在于通過參與職業教育獲得優質的、極具企業自身特色的人力資源,提升企業競爭的軟實力。職業院校也可以根據企業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務,為企業培養對口人才,在服務企業的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彰顯學校的社會責任。(二)要注重服務新農村建設。目前,我國農業、農村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最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傳統的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多數農民沒有掌握發展現代農業的技術,思想觀念相對落后,這將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障礙。職業院校(特別是農村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智力源和思想庫的作用,走向基層、深入農戶,為農民提供生產咨詢、技術指導,并培養出大批懂技術、會經營、有膽識的技能型人才,進入基層創業,帶動農民致富,以此彰顯職業院校服務社會、關注民生的責任感、使命感。(三)要注重服務城鎮化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城鎮化率已超過5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明顯,城鎮化道路仍然很漫長。要把更多的農民從傳統農業轉移出來,最關鍵的是要培養其適應城鎮生活的勞動技能,幫助其實現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度,必須依靠職業院校在智力、文化、技術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支持,從而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國民城鎮化水平。
參考文獻:
[1]付強.論公共精神視野下的教師社會責任社會責任[J].當代教育科學,2013,(12):23-25,30.
[2]鄭洪利,張駟宇,孫會揚.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職業技能聯動培養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9):22-25.
[3]申培軒.論高職院校的社會責任及其實現[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02):1-5.
[4]孫健,賀文瑾.社會責任視角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7,(09):20-24.
作者:鐵明太 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 上一篇:知識經濟雙創教育保障措施
- 下一篇:土地資源配置經濟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