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供給側改革論析

時間:2022-01-23 08:52:13

導語:知識經濟供給側改革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經濟供給側改革論析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味著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新經濟”的新生經濟時代。供給側改革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對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有著極為關鍵的指導意義。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在新形勢下強調知識經濟的重要性,突出知識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引領作用,無疑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開出的一劑良藥。

一、知識經濟供給改革的內涵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各種要素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抽象為五大要素,就是勞動力、土地和由其代表的自然資源、資本、技術創新,以及制度與管理。知識經濟是以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為資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為主要投入的經濟。當前,知識經濟已演變為以高科技、高智力、高邊疆、高速度和高難度為特征的高新經濟,包括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海洋、空間等科學技術產業,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產業,軟科學技術產業,教育培訓產業,文化傳媒與出版業,信息咨詢與網絡服務業等產業。發展知識經濟關鍵在于提升經濟發展的知識含量和創新含量。供給側改革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關鍵性改革,知識經濟的供給側改革旨在創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全面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知識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五大著力點

基于知識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在分析知識經濟的供給側改革時,把知識單獨列為一個生產要素。本文試從知識、勞動力、資本、科技、管理五個方面分析供給側改革的五大著力點。(一)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經濟不同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顯著區別在于知識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而農業經濟依賴的是土地,工業經濟核心依賴的是資本。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知識具有以低成本地不斷復制和報酬遞增的性質。這種性質使得知識經濟從根本上超越了資源依賴型經濟增長方式的約束,使得經濟在較長時間內實現較穩定的增長成為可能,也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讓知識成為最主要的生產要素,保護知識產權成為最重要的任務。包括互聯網在內的新興領域,科技密度高,知識產權敏感性大,屬于知識經濟的前沿高地。強調“要加快新興領域和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以上海浦東為例,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自2015年1月1日投入運營以來,努力在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創新和保護、運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確立了專利、商標、版權三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形成了司法保護、行政保護、調節仲裁、社會監督“四輪驅動”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搭建了“投、貸、保、易、服”五位一體的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平臺,為營造國際化、法制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供了基礎保障。上海浦東新區的三合一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為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樣板。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構建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綜合運用知識產權促進創新驅動的能力是加強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此外,在知識產權的司法救濟上,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數額過低的問題久遭詬病,“侵權代價小,維權成本高”是權利人難言的苦衷。加大國家侵權行為的查處力度,提高法定賠償的上限,能夠對侵權行為形成有力的震懾。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了《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綱要(2016-2020)》,明確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目標,在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制度體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便捷、高效、合理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和司法救濟制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動知識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二)建立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在知識創新、科研開發和產品制造上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和一批有創造精神、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企業家。知識分子受過專門訓練,掌握專門知識,是知識經濟的主導者和知識產權的創造者。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創業板和新三板、股權投資(PE)、風險投資(VC)和天使投資(AI)構成的創新投資體系,為破解知識難以轉化為生產力提供了解決路徑。對那些為國家做出積極貢獻的知識分子,可以通過國家表彰、評獎的方式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鼓勵,形成知識至上的社會氛圍是知識經濟強勁發展的迫切需要。讓“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風氣蔚然成風,讓所有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動是發展知識經濟重要的條件。企業家是富有創新意識、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領導人。無論是企業家精神還是工匠精神,都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重要的生產要素,共同構成了社會經濟細胞的“細胞核”。中國經濟的市場活力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一個企業家區別于一般民眾的地方在于其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企業家精神的缺失,直接影響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目前我國企業家精神還正在成長階段,這與我國市場經濟發育時間不長等客觀原因有關。市場的形成和完善需要時間,企業家精神中的要素如創新、誠信、專注、責任等品質的形成,也都需要時間。以馬云、馬化騰、柳傳志、任正非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家正在以顛覆性的技術推動著時代的前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他們創新精神的激勵下,中國企業家群體的創造性會進一步激發,中國知識經濟的力量將會得到顯著地增強,國家創新驅動的動能將更為強勁,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更可持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維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必須以健全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為依托。此外,良好的產權制度安排,能夠清楚地對自己的活動進行成本性收益分析,激勵企業創新創造更多的知識產權,加快創新的速度,激發企業家創造的熱情。(三)完善金融服務。在資本方面,需要進一步確立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小微企業服務。中國現今的發展階段面臨傳統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勞動密集的加工業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金融體系的效率取決于它是否能很好地支持中小微型企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小微型企業一般達不到上市條件,也很難在大銀行獲得貸款,不易獲得融資。互聯網金融可以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地區性中小銀行是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和農戶發展的最重要金融制度安排,應該成為中國現階段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經濟的金融改革關鍵是使科技成果產業化,把知識真正轉化為生產力。但是當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難以實現從科學研究到推廣運用的關鍵一跳,其深層原因是缺乏支持創新創業的多層次金融體系。我國傳統資本市場結構不合理,直接融資滯后,大量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風險投資制度不完善、風險投資的企業家缺乏、風險投資專業人員素質不高和投資能力不足等因素使得科研轉化能力不強。為此,必須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同時,國家應該實行趕超戰略。國家資本除了應該投向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外,還應該制定以知識經濟為主的高端產業發展政策,加強國家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讓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順利發展壯大。(四)加強原始技術的供給能力。高新技術產業應該在原始技術上有所新突破,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原始創新可分為科學上的原始創新和技術上的原始創新,科學上的原始創新偏重于基礎研究方面,包括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管理領域內重大變革和社會科學領域內的新成就;技術上的原始創新偏重于應用研究方向,包括重大工程項目中的自主與核心設計、高技術領域內的根本性創新等。原始創新通常會開拓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因此對于學科的后期發展具有較大的帶動效應。美國克林頓政府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開啟了美國新經濟時代。各種事實告訴我們基礎科學的研究是知識創新的源泉。知識經濟最核心的知識要素,必須被生產出來。而加強基礎科學的研究,有利于新的知識的生產創造。(五)構建知識經濟創新體系。在管理方面,應該在科技管理體制上有新突破,著力構建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建設性地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機構網絡。從系統角度看,國家創新體系可以分為四個系統: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這四個系統是一個環環相扣、聯系緊密的整體。知識創新系統是創新體系的起點,有了知識的創新才會有技術的創新;技術創新系統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知識傳播系統是科技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形成壯大的重要環節,知識應用系統是把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社會環境。創新驅動的三級跳問題,包括科學研究、試驗開發、推廣應用,體現了創新驅動的全過程。正如指出的那樣,科學技術不能只是一種雅興,一種獵奇,而是要把它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體制性的障礙阻撓著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強調,要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關鍵就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過程就是科技體制不斷改革深化的過程。沒有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新體系就無從構建和完善。創新體系的構建必然圍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知識應用展開。什么樣的體制機制更加有利于知識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知識的傳播以及對知識的運用,使之相互銜接,這是我們的改革目標。指出:“要著力完善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創新調查制度、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大幅提高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水平。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加快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創新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環節、某一個領域,也不同于以往的科技改革,而是打通上述的每一個環節,使之如傳接力棒,一棒接一棒,而且要在傳遞過程中不掉棒。構建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要加強國家對基礎科學研究的頂層設計,開創“自由研究,國家埋單”的模式;深化對國民教育體系的改革,加強產學研的制度安排;構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創造活力,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實現經濟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創新體系的構建其實涵蓋了知識、科技、人才、資本各個方面,對知識生產力的形成和擴大不是加法的效應,而具有乘法的效應,在知識經濟的供給側改革中對知識經濟有著最大效應。

參考文獻:

[1]賈康,蘇京春.新供給經濟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

[2]吳季松.知識經濟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胡鞍鋼.知識與發展:21世紀新追趕戰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

[5]汪寅.科技原始創新問題初探[M].北京:中國科技大學,2007.

[6](美)A•杰斯頓費爾德著.王恩光等譯.美日科學政策透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作者:盧震 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