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業積聚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8:07:00
導語:軟件產業積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硅谷地區的實證研究總結出硅谷地區發展的階段,通過對以往硅谷復制理論的研究,發現復制硅谷實踐的困惑和理論解釋的困擾,并利用供應鏈的理論去解釋這一困惑。通過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比較得出軟件產業集聚是由供應鏈的積聚實現的。
關鍵詞:復制硅谷;軟件產業集聚本質;軟件產業供應鏈與產業鏈比較
1美國硅谷地區軟件產業集群實證研究
硅谷開明的意識、開放的環境、活躍的人才流動使得人們有機會學到更多新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了地區的經濟活力。硅谷知識流動頻繁。伴隨著人才的流動,知識,尤其是創新性的高新技術,在硅谷區域內由政府、學校、研究機構、公司以及一些培訓機構之間建立的復雜網絡關系中不斷地產生、流動、傳播和再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硅谷的發展,成為了硅谷迅猛發展的“血液”。硅谷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11950年代以前: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形成階段
到1950年代硅谷已經完成了演化的第一階段即軟件產業創新集群形成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集群單元已經形成。這個集群單元就是以惠普公司為主導的若干關聯企業和大學等機構有機結合所構成的集合體。(2)聚集條件已經具備。一種適應于使硅谷發展成為創新型集群的基礎設施、技術基礎、制度基礎以及文化基礎均已基本形成,聚集功能開始產生。
1.21950——1980年代: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長階段
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硅谷已經完成了演化的第二階段——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長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外部企業和相關機構大量涌人的同時,集群內大量企業衍生,使硅谷技術創新集群規模迅速擴大。(2)風險投資體系不斷完善,創業條件不斷得到優化。
1.31980年代到現在:硅谷軟件產業創新集群的成熟階段
1980年代到現在硅谷進入了演化的第三階段——軟件產業創新集群成熟階段。其基本的特征是:(1)軟件產業創新集群各方面的功能已發育完善,配套的功能齊全,企業創新傾向更加突出。(2)企業之間的橫向與縱向協作關系不斷地建立和完善,創新網絡更加完善,產業鏈條更加發達,整個技術創新集群發育成了一個網絡型的價值鏈群。(3)企業進入和企業衍生的速度減緩,經濟內在聯系更加高度互動。
2復制硅谷的理論支持
硅谷的巨大成功給世界很大的啟發,一般認為軟件產業由于資源依賴程度低,對區位指向因素的依賴性不顯著,因此這種軟件產業集聚易于復制,理論界也認為復制硅谷,在世界其他地方重建一個“硅谷”(軟件產業園區)是可能的。理論界對硅谷的復制學說重要基于以下幾點:
2.1基于要素學說的理論
Castells和Hall在總結硅谷成功的經驗時,指出硅谷高技術活動的要素: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緊密聯系;把政府的空間防衛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一個非聯盟的產業傳統;當地風險資本的存在;一個完善的通訊網絡。他特別強調市場機制對硅谷發展成功的影響。Larson和Rogers觀察到,硅谷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訣竅、風險資本、工作流動性、信息交換網絡、學習性企業和基礎設施等。在這些因素中,刺激企業家孵化風險企業的是風險資本和其它基礎設施。
2.2環境要素投入的理論
錢穎一認為,硅谷是由一種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造成的奇跡,而非是計劃得到的。從制度的角度分析,分散的決策、個人的積極性、創造力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只是一種輔助作用。吳敬璉提出應為硅谷式科學園的創業活動創造有利的制度和環境條件。中國創業企業的棲息地應當具備四個基本要素:高素質專業(技術和商業)人才的集聚、廣闊寬松的創業空間、良好的法治環境、充裕的資金供應。徐康寧認為,創建中國的硅谷,需要從資金途徑、人才途徑、制度途徑、環境途徑幾個方面人手,尤其需要加強制度要素和環境要素的投入。
2.3基于制度的創建形成理論
蔣春燕和趙曙明發現硅谷的成功源于企業和行業之間廣泛的聯系,而不僅僅是企業集中所產生的集聚優勢。一個國家的技術基礎體現在其管理人員、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也體現在行業的整體領先性和企業之間密切的關系網絡上。張劍文認為,硅谷效應不僅僅是元素問題,更重要的是有一種將這些元素結合并產生強大生產力的對接辦法,這種辦法就是美國的經濟制度和企業文化,如果在制度方面硅谷化,將比僅簡單地復制硅谷的組織結構和元素構成,達到更好的境界和技術高度。
3復制硅谷實踐的困惑和理論解釋的困擾
硅谷的巨大成功和帶來的巨大的積聚效應,溢出效應使世界各國爆發了復制硅谷模式熱潮,一時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硅谷”,“硅島”,“硅湖”,“硅山”等,但是大多沒有達到復制硅谷的預期目標相。在產業集聚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復制硅谷模式遠比復制其他產業模式要困難的多,培養和扶持高新技術創新能力的難度超出了人們的初始預期,軟件企業的地理集中,并沒有自動產生一個創新中心。
從要素的角度來說,產業應該集聚在資源稟賦豐富,交通便利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但世界最早成功的軟件集聚地并不具備上述條件;軟件產業屬于智力型產業,對于知識結構和科學技術的要求較高,對于高科技技術人才的需求高,對于自然資源的要求低,對區位指向因素依賴性不高,因此具有產業要素流動性強的特征,流動性要素相對自然資源不可遷移要素來說,在不同地域移植的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軟件產業積聚是易于復制的,但實踐的結果顯示了相反的結果;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力理論中強調國家和區域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們發現,很多軟件產業最初期就是由國家發起和推動的,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在大學和科研院校云集的地方,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設施配備,但只是地理上的集中卻沒有形成如硅谷般的技術創新中心;從制度的角度來說,而國際上許多軟件產業集聚模式的“移植”都是在同一種體制下,既市場經濟制度下進行的,但多數沒能移植成功,可見經濟體制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市場制度并不是軟件產業集聚的充分條件。
面對這種種困惑,我們有必要從理論的角度找到軟件產業集聚的真正本質,對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的語言環境、文化傳統、區位優勢、經濟制度、政府規制等角度出發,找到適合該地域本身的軟件產業集聚發展的路徑。
根據實踐經驗,軟件產業的集群效應大于傳統產業的,其創新性和外部性也遠優于傳統產業。軟件產業集群與傳統的產業集群是有所不同的,而對于軟件產業集群特征的認識,在理論界還不成熟,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還不豐富,因此對軟件產業集群機理的深入研究是理論研究工作中一個亟待解決的任務。
4軟件產業積聚的本質研究
4.1軟件產品積聚:邏輯分析的起點
軟件產業集聚首先是軟件產品(或者服務)供給和需求的集聚。軟件產業集聚是軟件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的匯集點,是對軟件產品絕對數量龐大、所占分額較大的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一個概括,也是對軟件產業的不平衡布局,集聚在極少數地區的一個概括。
4.2軟件產業集聚的本質分析
所謂“供應鏈”的說法很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美國的史迪文斯(Stevens)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它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哈里森(Harrison)進而將供應鏈定義為“供應鏈是執行采購原材料、將它們轉換為中間產品和成品、并且將成品銷售到用戶的功能網絡。”該概念重點強調了供應鏈的戰略伙伴關系問題。供應鏈理論擺脫了現實企業組織邊界的限制,強調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合作和交流,生產部門被細化成了專業分工的組織,企業致力于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將其他的非核心的零件或產品委托其他企業生產,采取“業務外包”(outsourcing)的模式,形成所謂的“虛擬企業”(VirtualEnterprise)或者“擴展企業”(ExtendedCorporation)。這種合作和緊密聯系正是產業積聚的動因和促進因素。
軟件產業集聚區輸出其產品和服務參與市場競爭,而產品和服務與其說是由軟件企業供給的,還不如爍是由供應鏈供給的。軟件產業集聚不再僅僅是軟件企業的集聚,其本質是軟件產業的供應鏈集聚,多個軟件企業通過供應鏈實現核心技術和信息的共享,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整合。同時,由于區位優勢,成本優勢,創新優勢等原因,多條軟件企業供應鏈逐漸形成集聚,同時積聚內部的供應鏈形成交叉的網絡結構,最終成為軟件產業集聚。
另外一個與供應鏈相關的詞是產業鏈。所謂完整的產業鏈就是指產品的研發到原料采集、運輸、半成品、成品生產,到產品進入分銷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實現產品的市場價值的整個過程,包括新產品的R&D,調研產品市場信息,產品生產流程控制,品質管理和投放市場,所有這個過程涉及生產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和利潤分配。本文認為產業集聚并不是產業鏈的集聚。產業鏈以生產過程為基礎,一個生產過程就是一個產業鏈,無法描述產業集聚的內部狀態。
參考文獻
[1]劉友金.硅谷技術創新集群演進及其階段性特征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3):83-86.
[2]CastellsM.,HallP.TechnopolesoftheWorld:TheMakingoftheTwenty-first-centuryIndustrialComplexes[M].London:Routledge,1994:22-26.
[3]LarsenK.,RogersM.SiliconValley:Theriseandfallingoffofentrepreneurialfever,creatingthetechnopoles[M].Massachusetts:Ballinger,1988:31-37.
[4]錢穎一.硅谷不是計劃出來的[J].開放導報,1999,(10):7-11.
[5]吳敬璉.中國怎樣才能有自己的“硅谷”[J].經貿導報,2001,(9):11-17.
[6]徐康寧.中國硅谷產生的條件與途徑[J].中國軟科學,2000,(6):101-106.
[7]蔣春燕,趙曙明.“拷貝硅谷”能否成為中國高科技園區的發展之途[J].生產力研究,2001,(1):107-113.
[8]張劍文.克隆硅谷[J].中國中小企業,1999,(3):101-106.
[9]蓋文啟,王緝慈.論區域的技術創新型模式及其創新網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87-93.
[10]朱光海,張偉峰,馮宗憲.拷貝硅谷:一種聚集網絡理論解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7):44-48.
[11]魏世紅,譚開明.美國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實證研究及啟示[J].集團經濟研究,2006,(12):308-309.
[12]陸明祥.談歷史偶然事件與產業集群的關系[J].商業時代,2006,(33):82-84.
- 上一篇:世界著名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論文
- 下一篇:人力資源與人力投資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