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開發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08:3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軟件開發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制定詳盡的開發和交付流程
將軟件開發周期從幾年縮短到一個月甚至兩個星期,這需要制定詳盡的軟件開發和交付流程。而詳盡的軟件開發和交付流程也是實現Scrum所必須遵守的。在Scrum中一個交付周期被稱為一個Sprint。在每個Sprint開始之前,要有一個Sprint的計劃會議(Sprintplanmeeting)。Sprint計劃會議是在業務分析師和用戶確定好當前階段的需求分析之后,將可以進行開發的部分按照需求的優先級順序排列好開發任務(Story),再由開發人員對任務進行難度評分,最后團隊根據可變因素如團隊成員情況,開發環境狀態等確定下一個Sprint的任務。為了加強團隊內部的溝通和及時掌握開發交付情況,Scrum要求團隊每日開站立會議(Standupmeeting),站立會議通常1到2分鐘每人,主要說明前一天的工作內容,存在什么問題,以及今天的工作計劃。當然在每個Sprint快結束的前一天,要開評審會議,來報告進度,通常情況下是軟件會議制定軟件當前Sprint的軟件計劃。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吾日三省吾身”,每個Sprint結束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會議就是回顧會議(Retrospectivemeeting)?;仡檿h主要是總結上一個Sprint,保持優點,克服缺點。確保每個會議的有效性是Scrum實現的基礎。
2結對編程,提高軟件開發效率
篇2
根據銀行應用軟件的開發現狀以及銀行系統對開發技術的需求,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例舉比較典型的問題并做如下分析:開發技術過于保守銀行軟件開發仍舊使用比較傳統、保守的技術,整個開發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技術矛盾。例如:銀行系統積極、全面的發展,而應用軟件開發技術始終止步不前,延續以往infomixC技術框架,結合IBM小型機,無法在應用軟件開發上實現技術突破,反而被銀行系統陳舊的技術限制。銀行應用軟件開發技術越落后,表示軟件開發項目的價值越多,開發技術過于保守成為銀行軟件開發的一大問題。
2軟件開發的測試匱乏
銀行在應用軟件開發后,需要安排相關的測試技術,檢測應用軟件的安全及可用性,同時檢測銀行軟件開發程序是否合理,測試屬于銀行應用軟件開發的主要技術,能夠保障銀行軟件的安全應用。實際銀行軟件開發后,測試技術出現嚴重的匱乏情況,例如:某銀行開發的AS400,其中的應用軟件是由開發人員監督測試的,本身不具備完整的測試系統和專業的測試人員,引發嚴重的技術問題,最主要的是整個測試過程中并未發現任何程序問題,與軟件開發技術的實際不符,應用軟件在AS400的開發過程中,需經多次測試技術監督后,才能達到安全的狀態,表明軟件開發測試技術的缺陷。
3開發文檔不足
銀行應用軟件的開發文檔是指軟件設計、編程到開發所有的文檔資料,跟隨應用軟件的開發而產生,其與應用軟件的程序一致,屬于一項不能缺失的資料。銀行應用軟件開發人員不重視開發文檔,將軟件開發的重點放在實踐部分,忽略開發文檔的存儲,直接影響了銀行軟件的應用與維護,導致銀行軟件因缺乏維護根本而失效,降低軟件開發使用的壽命,更重要的是科研知識得不到充分應用。
4銀行應用軟件開發問題的解決對策
4.1引進軟件開發新技術
銀行應用軟件開發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持,開發人員既要熟悉銀行軟件的業務知識,又要具備專業的技能,開發銀行應用軟件項目時,才能保障銀行軟件具備優質的實踐性。銀行在應用軟件開發技術方面,可以采取引進的思想,推進新技術的發展,針對軟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提出兩點技術性的原則,如:(1)引進更為精細化的大數據處理,比如Oracle、DB2等,應用在銀行軟件開發中,發揮此類技術精確、專業的能力,確定新技術后才能輔助于銀行應用軟件的開發技術。(2)通過軟件開發新技術的引進,實現全能技術,銀行軟件開發系統內比較常見的是C語言、Java和vb,開發人員必須掌握所有語言基礎,同時還要對其中一門語言做到精通,用于適應銀行系統內繁瑣的IT運行,有利于銀行應用軟件技術的精細化發展。
4.2完善軟件測試技術
銀行應用軟件開發的測試技術,偏重于業務類的軟件。結合銀行應用軟件開發的過程,分析軟件測試技術的應用,其在應用軟件開發測試中體現在三個方面,分析如:(1)界面測試。(2)容錯性測試。(3)響應測試。
4.3強化文檔管理
銀行應用軟件開發可以通過評審的方式,強化文檔管理。因為文檔管理在軟件應用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做為通信工具,又可以指導軟件操作,所以開發人員需要保障文檔資料的完整性,確保文檔資料符合標準。
5結束語
篇3
軟件測試時一是為了發現軟件在研發編寫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從而及時對程序進行修改和完善,使軟件的各項功能夠順利使用。二是為了根據用戶要求,來對軟件的各項功能和用戶使用體驗感受進行改善,使用戶在使用軟件時更具舒適感。而在當前的軟件檢測過程中,主要在兩個方面不夠規范:一是一些軟件開發員缺乏責任心,在軟件編寫完成后,馬馬虎虎地進行檢測,對一些影響使用體驗的程序放任不管,不去做優化處理;二是軟件開發者在檢測時沒有讓用戶參與進來,而自作主張的對軟件功能進行了修改。這兩方面問題不僅降低了用戶在使用軟件過程中的感受,還導致了用戶在后續軟件維護中的成本增加。
2軟件維護不夠規范化
任何產品在售出后,消費者都有享受產品的售后服務的權利,而商家也必須承擔為消費者提供售后服務的義務。對于計算機軟件,也同樣有著“售后服務”,即軟件開發者對于軟件的后期維護和調試。在當前的軟件維護過程中,主要存在著兩方面問題:一是一些軟件開發者將完成的軟件交付后,就一走了之,面對軟件使用者在軟件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常常置之不理,推卸責任;二是有些軟件開發者在處理軟件使用者所遇到的問題時,超出市場的價值規律,漫天開價,索取高昂的維護和調試費用,有些使用者出于無奈也常常忍氣吞聲,吃了啞巴虧??梢哉f,以上這四方面的不規范問題不僅影響計算機開發人員的工作形象,還會形成計算機軟件領域的同業惡性競爭,長久之,將會使充滿信心的軟件開發這一朝陽產業變得暗淡無光,最終使軟件使用者和消費者蒙受損失。
3加強計算計軟件開發規范化對策思考
3.1提高計算機軟件開發規范化的認識
計算機軟件開發是一項與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系統性工程,計算機軟件只有在人們的認可和使用中才能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和價值。然而當前計算機軟件過程中所存在的規范化問題,已經對計算機軟件在市場中的推廣和使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要使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首先必須從思想觀念上進行轉變。為此,我們只有不斷提高軟件開發的準入門檻,提高軟件開發者對于軟件開發規劃范的責任意識,使其從思想層面加強對自身的工作要求。同時,還應當不斷完善計算機軟件開發方面的相關法律和行業標準,使軟件開發的各個過程受到制度監督和法律約束,保證軟件開發者以誠信、敬業知心開展計算機軟件開發工作。此外,我們還要認真思考,對計算機軟件開發的設計、檢測、維護等一系列的環節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最終推動計算機軟件開發實現規范化發展。
3.2加強計算機軟件設計規范化
計算機軟件設計開發主要是依據用戶要求設計研發的計算機系統軟件或計算機系統中的某一部分應用軟件,是一項涉及很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因此,軟件開發者需要對市場的需求、客戶的要求、設計人員的技術層次等方面進行綜合的分析,而后開始設計軟件。為此,在設計開發前要充分了解軟件的運行環境,在深入調研后再進行設計開發。同時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確定設計風格和內容,進而嚴格遵循計算機軟件設計標準,進行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把具體設計策略、軟件內部構造和制作流程進行安排部署,并呈現給用戶。1)軟件概要設計的規范化。概要設計的標準就是按照用戶的需求,根據產品的不同建立各個系統模塊的目標軟件系統,對這些模塊的接口下達指令,使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并鏈接到下一個模塊,做到層層相聯系。為此,開發者要不斷規范概要設計,有能力建立起能夠管理整個軟件系統的數據庫,并使其中的每個模塊都要形成相配套的管理方案,并在這一過程中,把各模塊的接口盡可能的簡單化處理。不僅各模塊都能分工合作,還能緊密的聯系,這樣才能有效保證了系統持續穩定的運行,進而保障用戶能夠清晰地理解軟件的設計。2)軟件詳細設計的規范化。所謂軟件詳細設計,就是對概要設計標準全面進行細化,把概要設計一項一項地分解開來,使概要設計的內容得到更加詳盡的解釋說明,然后把各個模塊進行系統、精確、全面的闡述,最終使各個模塊的概要設計功能進一步細化分解。為此,開發者要具體圍繞算法和軟件內部構造這兩個方面,及時規范模塊的輸出輸入以及它們的性能,把每一個模塊進行細化,劃分具體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開發者在進一步規范計算機軟件設計研發中,必須要使軟件的設計具有精確的算法和內部構造,這樣不僅會對擬寫的源代碼有幫助作用,還會使軟件設計更為的科學合理。最后軟件開發者還要根據用戶需求,在積極完善詳細設計標準的基礎之上,才可以進行系統規范的計算機軟件設計研發。在研發過程中,仍需要對軟件各個模塊都進行程序上的劃分,只有在準確評估了檢測報告后,利用各個模塊接口的精準性能,才能對計算機軟件進行系統的、有程序的、循序漸進的設計研發,才能保證計算機軟件的先進、合理和高效。
3.3計算機軟件開發編碼的規范化
在進行軟件的設計與開發方面,要首先對軟件進行的設計有一個相對清晰的標準,即對軟件進行概要設計的標準以及軟件詳細設計的標準,在設計完成后,要對軟件進行加工編碼工作。為計算機軟件進行編碼,是開發設計計算機軟件的重中之重,只有將計算機編碼開發設計正確,才能夠保證程序的完整無缺,進而保證軟件的正常運行。計算機軟件在編碼過程中,要按照軟件設計規范化的標準,并把用戶需求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在內,然后根據軟件的運行環境,進行軟件編碼,這樣才能設計開發出適合用戶特點、滿足用戶需求、操作簡便的計算機軟件。
3.4加強計算機軟件檢測規范化
我們在檢測軟件過程中,發生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如何避免和消除所犯的錯誤,使軟件能夠較長時間使用,是軟件檢測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存在于軟件設計研發的各個階段,軟件檢測的效果同樣也決定了軟件的使用壽命和軟件設計研發的質量。因此,必須加強軟件的檢測工作,切實地解決好軟件研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們主要檢測用戶所要求的軟件功能以及計劃內容、性能需求等。所以,我們必須要保證在檢測軟件的過程中要有用戶共同參與,專業人員要把軟件設計思路和所想達到的目的進行系統了解,利用專業知識和規范化檢測方法對所開發的軟件進行詳細認真的檢測,從而發現設計漏洞和存在的問題,看是否達到了用戶的要求。同時,要進一步規范檢測過程,對軟件系統的各個功能模塊要進行全面完整的檢測和測試,同時對檢測的數據和檢測結果進行存檔,以備在修改時能夠及時找到問題所在,通過對存在問題加以修改和完善,使軟件性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反復修改檢測后,把軟件的性能調試到最好的使用效果。此外,還要組成獨立的軟件測試小組對軟件進行反復驗證和全方位測試,確認軟件的各種性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檢測工作結束后,要撰寫檢測報告,對軟件設計研發及檢測結果進行全面分析總結,做出正確的評估。計算機軟件設計研發是根據用戶需求來實現的,是一種計算機系統或系統中的部分軟件,計算機軟件不是每一臺計算機都相同的,它是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而添加的,它包括辦公軟件、商業軟件、家庭應用軟件等不同類型,軟件的研發是由用戶需求、專業人員設計、最后經過測試和用戶認可的一種產品,軟件的使用者要想得到合法的軟件使用權,就必須得到軟件研發機構的許可,這樣,一個計算機軟件才具有了真正的生命力。
3.5加強計算機軟件維護規范化
計算機軟件產品維護也是軟件開發規范化的最后一道程序,它主要是把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維修,把在測試中遺漏的錯誤進行修改,不斷完善軟件的各種性能,讓軟件更好地適應運行環境。軟件維護同樣要具有規范化要求,我們必須要使軟件開發者認真按照程序進行操作,不能出現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有出現了新的問題,要減少軟件維修的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維護和維修過程要有詳細記錄,填寫維修報告,做到軟件維修正規化和標準化,從而實現軟件功能的不斷擴展和補充,使軟件達到最好的運行和使用效果。此外,還要培養軟件開發者在維護軟件工作中的責任心意識,要從市場實際出發,遵循價值規律,誠信真實地開展軟件維護,最終使軟件開發行業的環境得到凈化,促進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4結束語
篇4
論文摘要:計算科學主要講述了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計算科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它的發展主線、學科分支、還有計算科學的特點、發展規律和趨勢。
引言:隨著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誕生,和計算科學的快速發展以及取得的大量成果。計算科學這一學科也也應運而生?!队嬎憧茖W導論》正如此書的名字,此書很好的詮釋了計算科學這一學科,并且指導了我們應如何去學好這一學科。使得我們收獲頗多。并且讓我深深的反思了我的大學生活。正如趙老師書中所講的:“計算科學是年輕人的科學,一旦你選擇了計算科學作為你為之奮斗的專業類領域,就等于你選擇了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一個有志于從事計算科學研究與開發的學生,必須在大學幾年的學習中,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有可能在將來學科的高速發展中,或在計算機產品的開發和快速更新換代中有所作為。
<一>什么是計算科學和它的來歷
計算科學主要是對描述和變換信息的算法過程,包括其理論、分析、設計、效率分析、實現和應用的系統研究。全部計算科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能(有效的)自動運行,什么不能(有效的)自動運行。本科學來源于對數理邏輯、計算模型、算法理論、自動計算機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的后期。
隨著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誕生,人類使用自動計算裝置代替人的人工計算和手工勞動的夢想成為現實。計算科學的快速發展以也取得大量成果,計算科學這一學科也也應運而生。
<二>計算科學的發展
a、首先先介紹圖靈機
圖靈機的發明打開了現代計算機的大門和發展之路。圖靈機通過一條兩端可無限延長的袋子,一個讀寫頭和一組控制讀寫頭的(控制器)組成它有一個狀態集和符號集,而此符號集一般只使用0和1兩個符號。而就是這個簡潔的結構和運行原理隱含了存儲程序的原始思想,深刻的揭示了現代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的核心內容?,F在通用的計算機是電子數字計算機,而電子數字計算機的發展是建立在圖靈機的基礎之上。他的二進制思想使計算機的制作的簡化成只需兩個穩定態的元器件。這在今后的計算機制作上無論是二極管或集成電路上都顯示了明顯的優越性。
b、計算機帶動的計算學科
1946年隨著現代意義上的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的誕生。掀起了社會快速發展的嶄新一頁。計算機工作和運行就擺在了人們的面前。
1、計算機語言
我們要用計算機求解一個問題,必須事先編好程序。因此就出現了最早的機器指令和匯編語言。20世紀50年代后,計算機的發展步入了實用化的階段。然而,在最初的應用中,人們普遍感到使用機器指令編制程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十分別扭,也不利于交流和軟件維護,復雜程序查找錯誤尤其困難,因此,軟件開發急需一種高級的類似于自然語言那樣的程序設計語言。1952年,第一個程序設計語言ShortCode出現。兩年后,Fortran問世。作為一種面向科學計算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Fortran的最大功績在于牢固地樹立了高級語言的地位,并使之成為世界通用的程序設計語言。Algol60的誕生是計算機語言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的標志。該語言的文本中提出了一整套的新概念,如變量的類型說明和作用域規則、過程的遞歸性及參數傳遞機制等。而且,它是第一個用嚴格的語法規則——巴科斯范式(BNF)定義語言文法的高級語言。還有用于支持結構化程序設計的PASCAL語言,適合于軍隊各方面應用的大型通用程序設計語言ADA,支持并發程序設計的MODULA-2,支持邏輯程序設計的PROLOG語言,支持人工智能程序設計的LISP語言,支持面積對象程序變換的SMALLTALK、C等。
2、計算機系統和軟件開發方法
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計算機了而也包括了軟件(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各種各樣的軟件使得計算機的用途大大增強。而軟件開發也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和發展方向。軟件開發的理論基礎即是計算模型。隨著計算機網絡、分布式處理和多媒體的發展。在各種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中增加并發機構以支持分布式程序設計,在語言中通過擴展繪圖子程序以支持計算機圖形學程序設計在程序設計語言中已非常的流行。之后,在模數/數模轉換等接口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支持下,通過擴展高級語言的程序庫又實現了多媒體程序設計的構想。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并行計算機和分布式大規模異質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又將并行程序設計語言、并行編譯程序、并行操作系統、并行與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等試行軟件的開發的關鍵技術依然與高級語言和計算模型密切相關,如各種并行、并發程序設計語言,進程代數,PETRI網等,它們正是軟件開發方法和技術的研究中支持不同階段軟件開發的程序設計語言和支持這些軟件開發方法和技術的理論基礎----計算模型
3、計算機圖形學
在計算機的硬件的迅速發展中。隨著它的存儲容量的增大,也掀起了計算機的巨大改革。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促使圖形化界面的出現。計算機圖形學是使用計算機輔助產生圖形并對圖形進行處理的科學。并由此推動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計算機輔助信息處理、計算機輔助測試(CAT)等方向的發展。圖形化界面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在一個黑色的DOS窗口前敲代碼輸入控制命令的時代。同時也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公司Microsoft。
4、計算機網絡
隨著用戶迫切需要實現不同計算機上的軟硬件和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就在我們的需求中誕生了。網絡的發展和信息資源的交換使每臺計算都變成了網絡計算機。這也促進計算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
<三>計算機學科的主線及發展方向
圍繞著學科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大量具體研究,形成學科發展的主流方向與學科發展主線和學科自身的知識組織結構。計算學科內容按照基礎理論、基本開發技術、應用以及他們與硬件設備聯系的緊密程度分成三個層面:
1、計算科學應用層
它包括人工智能應用與系統,信息、管理與決策系統,移動計算,計劃可視化,科學計算機等計算機應用的各個方向。
2、計算科學的專業基礎層
它是為應用層提供技術和環境的一個層面,包括軟件開發方法學,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程序設計科學,計算機體系結構、電子計算機系統基礎。
3、計算科學的基礎層
它包括計算科學的數學理論,高等邏輯等內容。其中計算的數學理論涵蓋可計算性與計算復雜性理論形式語言與計算機理論等。
<四>計算機的網絡的發展及網絡安全
(1)計算機網絡與病毒
一個現代計算機被定義為包含存儲器、處理器、功能部件、互聯網絡、匯編程序、編譯程序、操作系統、外部設備、通信通道等內容的系統。
通過上面定義,我們發現互聯網絡也被加入到計算機當中。說明了網絡的重要以及普及性。21世紀是信息時代。信息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信息科學成為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F在互聯網絡已經廣泛應用于科研、教育、企業生產、與經營管理、信息服務等各個方面。全世界的互聯網Internet正在爆炸性的擴大,已經成為覆蓋全球的信息基礎設施之一。
因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我們各行各業都在使用計算機。信息安全也顯得格外重要。而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受到嚴重的挑戰,來自計算機病毒和黑客的攻擊及其他方面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其中計算機病毒更是很難根治的主要威脅之一。計算機病毒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和損失是刻骨銘心的,譬如1999年爆發的CIH病毒以及2003年元月的蠕蟲王病毒等都給廣大用戶帶來巨大的損失。
我們想更好的讓計算機為我們服務,我們就必須很好的利用它,利用網絡。同時我們也應該建立起自己的防護措施,以抵抗外來信息的侵入,保護我們的信息不受攻擊和破壞。
(2)計算機病毒及它的防范措施:
計算機病毒是一組通過復制自身來感染其它軟件的程序。當程序運行時,嵌入的病毒也隨之運行并感染其它程序。一些病毒不帶有惡意攻擊性編碼,但更多的病毒攜帶毒碼,一旦被事先設定好的環境激發,即可感染和破壞。
<一>、病毒的入侵方式
1.無線電方式。主要是通過無線電把病毒碼發射到對方電子系統中。此方式是計算機病毒注入的最佳方式,同時技術難度也最大。可能的途徑有:①直接向對方電子系統的無線電接收器或設備發射,使接收器對其進行處理并把病毒傳染到目標機上。②冒充合法無線傳輸數據。根據得到的或使用標準的無線電傳輸協議和數據格式,發射病毒碼,使之能夠混在合法傳輸信號中,進入接收器,進而進人信息網絡。③尋找對方信息系統保護最差的地方進行病毒注放。通過對方未保護的數據鏈路,將病毒傳染到被保護的鏈路或目標中。
2.“固化”式方法。即把病毒事先存放在硬件(如芯片)和軟件中,然后把此硬件和軟件直接或間接交付給對方,使病毒直接傳染給對方電子系統,在需要時將其激活,達到攻擊目的。這種攻擊方法十分隱蔽,即使芯片或組件被徹底檢查,也很難保證其沒有其他特殊功能。目前,我國很多計算機組件依賴進口,困此,很容易受到芯片的攻擊。
3.后門攻擊方式。后門,是計算機安全系統中的一個小洞,由軟件設計師或維護人發明,允許知道其存在的人繞過正常安全防護措施進入系統。攻擊后門的形式有許多種,如控制電磁脈沖可將病毒注入目標系統。計算機入侵者就常通過后門進行攻擊,如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98,就存在這樣的后門。
4.數據控制鏈侵入方式。隨著因特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計算機病毒通過計算機系統的數據控制鏈侵入成為可能。使用遠程修改技術,可以很容易地改變數據控制鏈的正常路徑。
<二>病毒攻擊的防范的對策
1.建立有效的計算機病毒防護體系。有效的計算機病毒防護體系應包括多個防護層。一是訪問控制層;二是病毒檢測層;三是病毒遏制層;四是病毒清除層;五是系統恢復層;六是應急計劃層。上述六層計算機防護體系,須有有效的硬件和軟件技術的支持,如安全設計及規范操作。
2.嚴把收硬件安全關。國家的機密信息系統所用設備和系列產品,應建立自己的生產企業,實現計算機的國產化、系列化;對引進的計算機系統要在進行安全性檢查后才能啟用,以預防和限制計算機病毒伺機入侵。
3.防止電磁輻射和電磁泄露。采取電磁屏蔽的方法,阻斷電磁波輻射,這樣,不僅可以達到防止計算機信息泄露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電磁輻射式”病毒的攻擊。
4.加強計算機應急反應分隊建設。應成立自動化系統安全支援分隊,以解決計算機防御性的有關問題。
很多公司都有因為電腦被入侵而遭受嚴重經濟損失的慘痛經歷,不少普通用戶也未能避免電腦被破壞的厄運,造成如此大損失的并不一定都是技術高超的入侵者所為,小小的字符串帶給我們的損失已經太多。因此,如果你是數據庫程序開發人員、如果你是系統級應用程序開發人員、如果你是高級計算機用戶、如果你是論壇管理人員......請密切注意有關字符漏洞以及其他各類漏洞的最新消息及其補丁,及時在你的程序中寫入防范最新字符漏洞攻擊的安全檢查代碼并為你的系統安裝最新的補丁會讓你遠離字符帶來的危險。經常殺毒,注意外來設備在計算機上的使用和計算機對外網的鏈接。也可以大大有效的避免計算機被攻擊。
<五>總結
在學了計算科學導論之后,讓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我將來要從事的學科。計算科學導論指導著我們該怎么學習計算機。讓我更清楚的知道我們信息安全專業的方向。正如計算科學這座大樓一樣,在不斷的成長。信息安全也必將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而更多的被人們重視。總之學習了這門課之后讓我受益匪淺,也知道自己應該好好努力,爭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計算科學導論》(第三版),趙志琢著,科學出版社2004版
2、《計算機病毒分析與對抗》傅建明彭國軍張煥國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版
篇5
1.1強調學生的職業素質
現代化職業教學要求培養出具有良好生活素質、勞動素質、人文素質和職業素質的社會人才。致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個可以全面化發展的人,不僅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活技能,不僅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而且還要懂得關愛他人、理解他人、保護他人,不僅可以對職業的變化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且還要具有良好的責任心。因此,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要注意將人文課程和職業技術課程有機的結合起來。
1.2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
企業級應用軟件開發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體性,只是被動的學習課程,抑制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了對當前的教學局面進行轉變,就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首先,在進行課程的編制的時候,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其次在課程計劃和課程教學上,要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擁有選擇課程的權利,最后,在實際教學時,要將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讓學生參與到咨詢、計劃、檢查和評價等工作中來。
2課程改革的相關措施
2.1對學習型的教師觀念進行深化
企業級應用軟件開發課程改革中,處處都滲透著現代教育理念,而課程改革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很明顯,教師是駕馭新課程的關鍵。所以,要想進行課程改革,老師首先要對傳統的觀念進行轉變,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提升。教師要保持一個與時俱進的心態,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學習,可以更好的駕馭課堂,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不斷的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
2.2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更多的是注重教材,強調標準答案,只關注知識點。但是在現在,新課程要求對教學思路進行創新,使用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取代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教學思路的創新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也不是隨意編造的,只有老師將基礎工作做好,認真的對學生進行研究,才能激發出學生的思維靈感,才可以真正實現思路的創新。假如教師只是一味的將課堂作為展現自己教育水平的一個平臺,即使課程妙語連珠,也并不一定是一個成功的課堂。只有在此基礎上,保證學生也可以學習精彩的教學才算是真正精彩的教學。教師一定要打破以往“滿灌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注意對學生的學習信心進行培養。將教學課堂轉變成學生學習的課堂。如此,才可以為使學生學到知識、應用知識,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3做好評價教學
篇6
關鍵詞:軟件工程管理開發人員組織結構用戶
一、引言
軟件工程管理目前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究其原因:首先是人的傳統觀念,工程管理不為人們所重視;另一方面軟件工程是一個新興的學科領域,軟件工程管理的問題也是剛被提出的。同時,由于軟件產品的特殊性,使軟件工程管理涉及到很多學科。因此.對軟件工程管理,人們還缺乏經驗和技術。但事實證明,由管理失誤造成的后果要比程序錯誤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很少有軟件項目的實施進程能準確地符合預定目標、進度和預算的,這也就足以說明軟件工程管理的重要。
二、軟件工租,理的內容
目前軟件生產自動化程度很低,在開發過程中人是起決定性的因素,因此,軟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對人的管理。我們可根據軟件產品的特點.分析軟件下程管理的具體內容,它包括對開發人員、組織機構、用戶、文檔資料等方而的管理。
(一)開發人員
軟件開發人員一般分為:項目負責人、系統分析員、高級程序員、初級程序員、資料員和其他輔助人員.根據項目的規模人小,有可能一人身兼數職,但職責必須明確。不同職責的人,要求的素質不同。如項目負責人需要有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和對重大問題能做出決策的能力;系統分析員則要有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社交活動能力;程序員需要有熟練的編程能力等。人員要少而精,選人要慎重。軟件生命期各個價段的活動有分工又互相聯系。因此,要求選擇各類人員既能勝任工作,又要能相互很好地配合.沒有一個和諧的工作氣氛很難完成個復雜的軟件項目。
(二)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不等于開發人員的簡單集合。這里的組織機構要求:好的組織結構、合理的人員分工和有效的通訊。軟件開發的組織機構沒有統一的模式。下面簡單介紹三種組織機構。
1.主程序員組織機。IBM公司提出的主程序員組是軟件系統結構化思想在組織上的體現。它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全組的協調和統一。一位高級工程師(主程序員)主持計劃、協調和復審組的全部技術活動。技術人員(一般25人)負責分析和開發活動,一位后援工程師支持高級工程師的工作,并且在該項目繼續進行時,可以代替高級工程師工作,以減少可能的損失.
2.專家組。專家組強調每個人的才能,把每個人都看作是某一方面的專家,由這些專家組成一個開發機構。這種組織結構雖然能發揮所有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但往往有可能出現協調上的困難,選擇這種方式要慎重.
3.民主組織.民主組織由從事各方面工作的人員輪流擔任組長。很顯然,這種組織結構對調動積極性和個人的創造性是很值得稱道的。但是由于過多地進行組長信息“轉移”不符合軟件工程化的方向。
(三)用戶
我們是為用戶開發軟件的,在開發過程中自始至終必須得到用戶的密切合作和支持。作為項目負責人,要特別注意與用戶保持聯系,掌握用戶的心理和動態.防止來自用戶的各種干找和阻力。
1.用戶不積極,不配合。這種表現通常來自對采用先進技術持懷疑態度的用戶,他們心理上的抵觸情緒會在行動上表現為消極、漠不關心。在需求階段,做好這部分人的工作很重要,通過他們中的業務骨千,才能真正了解到用戶的要求。要使他們認識到: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使用計算機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讓他們掌握新的技術和方法去取代某些可能過時的或淘汰的專長。
2.用戶求快求全.這種表現來自對使用計算機持積極態度的人.他們中一部分人希望一個早上就能用上計算機,并且全能用上計算機。要他們認識到;開發一個軟件項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軟件工程不是靠人海戰術就能加快的工期。另外,即使計算機能夠處理的事情,系統也不能下于包羅萬象,貪大求全。要根據現有的條件量力而行。如果系統大而全,必然會很復雜,開發時間就拖得很長,因此可能會導致一個系統的失敗或性能太差.
3.用戶需求變化.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用戶可能會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修改以前提出的要求。從軟件工程的角度不希望有這種變化。但實際上,不允許用戶提出變動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方面每個人對新事物有一個認識過程,不可能一下子提出全面的、準確的要求:另一方而還要考慮到與用戶的關系。對來自用戶的這種變化要正確對待:要向用戶解釋軟件工程的規律,并在可能的條件下部分或有條件地滿足用戶的合理要求.例如:軟件需求分析階段結束后軟件的設計口標已經確定,這時用戶要求的重大變化要導致設計目標的變化,特別是到軟件開發的后期,一般不可能滿足這種變化的要求。要向用戶解釋清楚工程的內在規律,但對用戶提出的如性能等局部方而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就要加以考慮。
4控制。人員控制是對開發組織內部人員控制。就是要保證開發人員的積極性和穩定性。人員的頻繁更換或流動將會大大增加軟件出錯誤的機會。至少要保證軟件項目每一期工程或軟件生命期每一階段中人員的相對穩定性。同時注意發揮每個開發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經費控制要編制詳細的經費預算。并在各階段進行經費的核算。在經費上失去控制,軟件項目就沒有經濟保證。質量控制與各階段的復審在意義和作用上是一致的,在此不再敘述。
5.文檔資料。開發過程的各種活動后都要反映在文檔資料上。每一個階段的文檔資料是以后各階段工作的基礎,又是對前面各階段工作的復審。軟件工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文檔資料管理來實現的。因此,要把開發過程中的初步設計、中間過程、最后結果等建立成一套完整的文檔資料。文檔標準化是文檔管理的重要方面。
篇7
本文較詳盡地分析了美國軟件版權判例的三個發展階段,指出:盡管美國計算機法律界對于軟件版權保護“仍處于一種積極的動蕩狀態”,爭論仍然存在,但經過幾年的深入發展,美國軟件版權保護出現了向版權法基本原理回歸的健康傾向。外國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關鍵詞計算機軟件版權保護判例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版權法修正案,將計算機軟件正式納入版權法的保護對象。由于美國計算機軟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以及其在全球經濟技術等方面重要影響,八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紛紛也以版權法作為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形式,從而形成了國際主流。但是,由于計算機軟件的版權問題同計算機軟件的技術及其發展是緊密相連的,法律界在具體處理軟件的版權問題時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并不斷地引發出爭論。為此,國際計算機法律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世界上軟件產業最發達的美國計算機法律界所遇到的問題最早也最多。因此,可以說美國在這方面已走在前面,特別是,美國法院在近十幾年中對一系列軟件版權案判處而形成的判例,不但豐富和發展了美國軟件版權的法律體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軟件版權保護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了解和分析美國軟件版權判例的發展,對于我們把握國際軟件保護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我國軟件版權保護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一、美國前期軟件版權判例簡單回顧
美國雖然于1980年通過立法對計算機程序正式予以版權保護,但在法中沒有作出很多具體規定,實際上是留給美國法院根據立法原則,已有的判例和具體案情進行處理,通過案例不斷地豐富發展其法律體系。
美國前期的計算機程序案例主要是涉及計算機程序能否享有版權保護,什么形式或什么類型的計算機程序能夠享有版權保護?,F在這些案例被稱為計算機程序版權糾紛的第一代案例。例如:Tandy公司訴Pesonal微計算機公司案(1981年)、Apple公司訴Franklin公司案(1983年)、Apple公司訴Formula公司案(1984年)等。其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Apple公司訴Franklin案(該案可詳見電子工業出版社《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保護手冊》第129頁,案件2)。通過這一系列案例解決了計算機程序作為版權保護對象的基本問題,具體地講,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結論:
1.計算機程序的源代碼形式和目標代碼形式都具有版權;
2.系統程序(包括操作系統、編譯程序等)和應用程序一樣都具有版權;
3.固化在ROM電路等載體上的程序具有版權;
4.微程序也可享有版權(詳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工作手冊》第136頁,案例4:NEC訴Intel案(1989年))。
以上這些通過美國第一代案例所總結出的結論已逐步被美國乃至世界計算機法律界所接受,有的甚至已納入立法的法律內容。例如:有關計算機程序的源代碼形式和目標代碼形式都享有版權保護的內容在《歐洲共同體關于計算機程序保護的指令》、我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以及關貿總協定關于知識產權的協定(Trips)中都有相應的規定。
二、計算機軟件版權保護向深入發展
隨著軟件版權保護的發展,法律界面臨著從簡單的、逐字逐句的復制行為發展到帶有偽裝的拷貝行為的問題。再加上計算機軟件作為一項智力勞動成果,它同一切人類文化科技成果一樣,不可能憑空而降,它總是在不斷繼承、借鑒他人成果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發展而成的。根據版權法的基本原理,只要是利用原有軟件的思想,則是合法的。因此,正確合理地區分計算機軟件的思想概念與表現的界限,不但涉及對某個軟件是否侵權的判定,而且直接涉及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吸收他人軟件中的先進技術,又不致陷入版權糾紛,同時還能享有自主的版權。從更深的角度來講,正確合理區分軟件的思想與表現,關系到版權法保護的基本宗旨,即通過保護軟件版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鼓勵創作開發更多更先進的軟件,促進技術和產業的健康發展。
上述第一代判例得到的結論從一定角度上講,就是認定各類各種形式計算機程序的編碼(包括源代碼和目標代碼)——美國法律界將其稱為程序的文字性(Literal)部分,都是作品的表現,理應受版權法保護。而程序的功能目標,法律界也一致公認為屬于作品的思想范疇,不受版權法保護。但是,在上述編碼與功能目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一個中間地帶,例如程序的總體結構、接口設計、屏幕顯示等等——美國法律界往往將這部分內容稱為程序的非文字性部分,而這部分中間地帶中哪些屬于程序作品的思想概念,哪些屬于程序的表現,這些有關軟件開發中的版權問題,成為了計算機軟件版權保護深入發展中的關鍵問題。
美國處理上述問題的案例出現在八十年代中期,例如:SAS公司訴S&H公司案(1985年)、Whelan訴Jaslow公司案(1986年)和Plains合作社訴Goodpasture公司案(1987年)。這些案例又稱為第二代案例。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影響最大的是聯邦第三巡回法院二審判決的Whelan公司訴Jaslow公司案(該案可詳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工作手冊第155頁,案例12》)。
美國法院在處理計算機程序版權糾紛,采用了一些判斷準則,其中最普遍的是所謂“接觸加實質相似性”準則(Access&SubstantialSimilarity)。也就是說,法院在判定一個軟件是否侵權時,首先要考慮被告是否曾經接觸過原告的版權作品,如果被告有可能“看到或得到原告的程序”,則滿足了“接觸”條件。其次,法院要將兩個程序進行相似性比較,比較包括文字成分(編程代碼等)和非文字成分的相似性比較。如果出現相似或實質相似,就有可能判定侵權。這對于文字成分出現相似的情況,問題不大。而對非文字性成分相似的情況,相似的非文字成分必須是屬于程序作品的表現時才有可能侵權。如果該相似的非文字成分是屬于程序作品的思想概念范疇,就不應該認定為侵權,因為這是版權法原理所允許的。因此,問題又歸結為程序作品,特別是其非文字性成分的思想和表現的區分。
美國第三巡回法院在審理Whelan訴Jaslow案中,提出:被告程序作品的思想就是該作品總的功能目的,除此之外,任何對該功能和目標不是必要的成分都應該視為表現。該法院認為,被告的程序雖然與原告程序編碼完全不同,但兩者的結構、順序和組織(SSO)相同或相似,故構成了侵權,將計算機程序的版權保護一下子從文字性編碼擴展到它的結構、順序和組織。
除了計算機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之外,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出現了許多涉及所謂計算機程序的“外觀與感覺”(Look&feel),即程序的屏幕顯示和用戶接口版權糾紛的案件。例如:Broderbund公司訴Unison案(1986年)、Digital公司訴Softklone公司案(1987年)和Lotus公司訴Paperback公司與Stephenson公司(1990年)等(以上案例可參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工作手冊P168-178》)。這階段的“外觀與感受”案例與“SSO”版權案例都表現出明顯的深入擴大版權保護范圍的趨向。它們明確地提出,計算機程序中的非文字性成份,包括程序的SSO和用戶界面中選單及其結構和組織、應答詞及其顯示形式和圖象、命令和語法、功能鍵按擊順序和編排等,只要具有原創性和非顯見性均可能享有版權……
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這種將計算機軟件的思想范圍縮小,擴大受保護的表現的作法,雖然也有不同的作法(例如:1987年美國第五巡回法院判決的Plains合作社訴Goodpasture公司案),但是總的來講,在美國法律界占了主導地位,同時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國家,有些歐洲國家也開始采取了類似的擴大版權保護的作法。
三、當前軟件版權保護向合理方向的新發展
從上述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的美國第二代軟件判例來看,美國對計算機軟件的版權保護已經逐步背離了版權保護的基本原則,已經從保護“表現”深入到保護“思想”。其原因主要是,計算機軟件的技術性較強,其思想和表現往往混合在一起,難以區分,而美國司法界對技術又不太熟悉。此外,美國計算機界,特別是大企業希望能給予軟件的保護越強越好,以維護其優勢地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對這種做法,美國法律界乃至國際法律界是有不同意見的,尤其在日本,一些法學界人士對之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同時,產業界的反應也是強烈的。持反對觀點人士認為,目前,開發新軟件總是要借鑒他人的思想的,沒有人會一切從頭做起。按照上述案例的作法,只是對資金雄厚的大公司有利,加強了大型軟件公司的壟斷地位,不利于競爭,并將遏制可兼容性產品的開發,使軟件開發者如履薄冰,同時也使用戶在軟件的品種、價格方面失去選擇機會,這將窒息軟件產品的創新,不利于軟件技術和產業的發展,有悖于版權法的宗旨。
隨著爭論的深入,九十年代初,形勢出現轉機。以1992年美國第二巡回法院判決的ComputerAssociatesInternational公司訴Altai公司案(簡稱Altai案)為標志的所謂第三代判例表明,美國軟件保護又出現了逐步回歸到版權基本原則上的趨勢。
美國Altai案從根本上否定了Whelan案判決中建立起來的SSO等判斷規則,同時又在版權基本理論和準則的基礎上,結合軟件的特點,提出了較為科學、合理的判斷規則。
美國第二巡回法院在判決Altai案中認為:
(1)“一個程序僅含有一個思想”的觀點不能成立,每個子程序至少有一個“思想”。在計算機領域,許多子程序已被標準化和規范化,以致于它們幾乎在無意中就被寫入計算機程序中,從而否定了Whelan案的“計算機程序思想唯一性”原則;
(2)一個程序中并不是只有一個結構;程序分解后的各個層次都存在一個結構,認為程序的“結構、順序和組織”必然構成作品的“表現”的觀點毫無根據。從而否定了Whelan案的SSO準則。
該法院在Altai案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判斷規則——“抽象、過濾和比較”三步判斷法。具體內容為:
第一步對計算機程序進行抽象(Abstraction)。首先對指控他人侵權的原告程序分解為各級構成層次,從代碼、子模塊、模塊……直到最高層次的功能設計,對程序分層次逐級抽象,將思想抽象出來。隨著抽象層次的上升,被抽象出來的思想就越多,而剩下的“表現”就越少。
第二步過濾,即將抽象掉思想的各層次的表現,逐層次進行“過濾”。根據硬件環境、兼容性條件、效率因素、公有領域因素等外部因素過濾出不受保護的內容。
第三步比較,把過濾后剩余的部分與被指控侵權的程序在逐個抽象層次進行比較,以確定被告是否復制了過濾后剩下的“表現”。為確有復制,還需進一步評價被復制部分在程序中所占的重要性。
第二巡回法院在Altai案中提出并采用的合理界定計算機程序版權保護的范圍的基本規則及其判斷法則,較好地解決了版權基本原理在計算機軟件方面的運用問題,體現了司法解釋要與立法最終目的保持一致,既有效地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鼓勵創新、鼓勵合法競爭的公共利益。因此,引起了美國乃至各國計算機法律界的高度重視。在隨后直至當前,從美國發生的眾多計算機軟件糾紛案來看,Altai案的法則已經普遍地為美國法律界所接受,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總的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分層抽象思想,Whelan案的SSO等法則已被實際否定
從近五年的美國案例來看,盡管美國各法院在判斷計算機程序的版權保護范圍的作法各有差別,但幾乎所有的法院都拒絕采用Whelan案中提出的判別法則。人們越來越清楚一個程序包含許多層次的思想。Whelan案判決的法則普遍被認為過于簡單化和保護過寬,所謂SSO法則實際已被否定。許多法院廣泛地對計算機程序應用抽象法則(第九巡回法院稱之為“內部”法則,而“過濾”則稱為“外部”法則),確定不受保護各層次的思想,將其排除于侵權考慮之外。從而縮小了自Whelan案以來的受保護范圍。
至于層次的劃分一般都是自代碼到功能目標設計逐層進行,但其中具體劃分為幾個層次,則根據具體案情,各有特色。例如:Altail案中法院是假設了目標碼、源代碼、參數表、服務要求和整體輪廓5個層次,進行抽象的。
又如:美國第十巡回法院在GatesRubber案中(1993年),是“按照與程序創作過程平行的方式”分成目標代碼、源代碼、算法及數據結構、模塊、程序結構或構造、主要目標6層進行抽象的。
2.過濾作為判別法則的重要步驟,考慮了更多的因素
“過濾”是“三步判斷法”中極重要的一個步驟,通過“過濾”將計算機程序中不受保護的成分剔除出去,顯然將直接影響版權保護的范圍。如果過濾得越多,則受保護的范圍越小,侵權的可能性也越小。對于軟件開發來說,其回旋的空間也越大。近年來,美國法院普遍接受“三步判斷法”的法則,其關鍵在于廣泛地采取了過濾法(或稱外部法則等,實質差不多)來確認不受保護成分。而且總的趨勢是過濾中考慮了更多的因素,也就是合理地縮小了版權保護范圍。
過濾一般首先將根據版權法的基本原理進行。例如:第十巡回法院在Autoskill案中(1992年),首先根據如下原理進行過濾:
(1)根據思想——表達兩分法原則程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總是不受保護的思想,類似地,每一典型模塊也具有各自的目標和功能,而模塊的基本功能和目標也是不受保護的思想或過程。
(2)根據過程(屬于思想)和表現的兩分法原則版權保護不能延及程序所體現的過程,而“通常,過程是作為部分系統構造、模塊內部操作或算法出現的?!?/p>
(3)事實“計算機程序中,事實常常在很多抽象層次中出現,而且常常是作為部分數據結構或代碼中的文字表達?!?/p>
(4)公有領域必須過濾出程序中所有非原創的成分,包括處有公有領域的成分。
(5)同一性原則版權必須拒絕保護那些“與思想、過程、發現等不可分離或緊密結合的表達?!?/p>
(6)精彩場景原則(Scenesafaire)第十巡回法院在該案中還應用了文學戲劇等作品中的精彩場景原則,對軟件中某一特定主題的標準的或一般性的表現,也予以過濾,認為不應受保護。
最新的案例表明,美國法院在處理軟件版權糾紛進行過濾時,還充分考慮計算機軟件的特點:鑒于計算機軟件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作品,其開發過程與一般文字作品不同,必然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將由于這些限制因素而造成的表現相似也視為侵權,顯然也是不合理的。這就是所謂“外部因素”限制了表現的觀點和作法。即將由于“外部因素”限制而產生的表現的相似不作為侵權論處。
其實,“外部因素”限制了表觀的觀點,在1987年美國聯邦第五巡回法院審理Plains案中就已提出。當時,第五巡回法院就以棉花市場規律等作為外部因素限制了被告程序的表現為理由,否定了對被告侵權的指控。近年來,美國法院對“外部因素”的認識更加深入,在運用過濾法則中,確認了更多的“外部因素”,要求在相似性分析中過濾相關成分,從而限制或縮小版權的保護范圍,近年來,一些判決中提到的外部因素有:
(1)硬件限制(Altai案、GatesRubber案和Cams案)即排斥對那些由于計算機硬件或其他硬件環境特征、標準等限制而產生的軟件相似成分的保護;
(2)功用性(如Apple訴Microsoft案,第9巡回法院(1994年)、Capcom訴DataEast案,1994年等)即為功能目的純粹的功能項或其編排將予以過濾掉。例如:著名的Apple公司訴Microsoft案中,法院指出:“純功能性的項目或這些項目為了功能性目的”編排,完全不受版權保護所限。
(3)產業標準和用戶要求產業標準和用戶要求作為外部因素,即將那些由于符合產業標準而出現的相似部分排除于版權保護之外,是近年來美國法院的新提法(也有不同觀點)。這個觀點在GatesRubber案、Apple訴微軟案、BrownBag案(第9巡回法院,1992年)和Capcom訴DataEast等案中均有反映。例如:美國法院在Apple訴Microsoft案中指出:“用戶接口的功能元素或它們在產品中同類的編排的相似性并不暗含非法復制,但是標準化卻跨越了競爭產品的功能性考慮”?!斑^度地擴大版權保護可能產生反作用,不利于固定的兼容標準的利用?!痹摲ㄔ河痔岢?“一些視覺顯示和作品的功能目標緊密相關,都形成了標準,如果計算機程序的‘市場因素在決定順序和組織時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這些模式可能會成為思想概念,而不為任何個人所用?!?/p>
(4)兼容性要求允許開發兼容軟件一向是產業界的共識,在法律界也是沒有很多疑義的。但在具體的司法案例中,將兼容性作為外部因素以限制版權保護范圍則是近年來才出現。例如在Altai案中,法院提出,與其他程序共同運行的兼容性要求作為“外在考慮”因素,將限制程序員編寫程序時的自由選擇,從而限制了計算機程序中受保護的表現的范圍。在第二巡回法院審理的GatesRubber案中,也提出軟件兼容性要求所決定的程序部分應予以排除、過濾。
(5)除了上述之外,另外一些“外部因素”也被提出來作為“過濾”的條件如效率性,即設計編程中要求具有較高或最佳效率,進入公有領域可以自由使用的成分,廣泛接受的編程方式等。
3.比較
比較是三步判斷法則的第三步。通過比較,確定被指控侵權的程序與原告程序是否相似或實質相似,是原先美國法院一貫采用的方法。引入三步判斷法則后,美國法院對如何進行比較以及判定侵權進一步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做法。
(1)比較只對抽象——過濾后的成分進行從Altai案、GatesRubber案和Autoskill案來看,部分法院認為,被過濾的成分應該完全不予考慮。相似性比較只能根據過濾之后剩下的成分,然后才作出判斷。
(2)在Apple訴Microsoft案、BrownBag等案中,法院提出,程序中某些過濾的成分,雖然就其本身來說,單獨是不受保護的,但這些成分可以組成一個比其總和更強的作為整體的可能構成可版權的表現這種觀點源自于匯編作品(或編輯作品)的版權,對于那些本身不享有版權的材料,如果在將其進行編排、挑選等工作,構成一個匯編作品,并體現一定獨創性的話,則該匯編作品也是可以享有版權的。顯然這種觀點也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法院在提出整體可能有版權的同時,又強調了,在這種情況下的比較,應該要求更高的相似性。
(3)新的更高的相似性比較標準
美國判例法在處理軟件版權糾紛中發展了判定侵權的相似性標準,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了“實質相同(或完全相同)”標準。例如:第九巡回法院在Apple訴Microsoft案中提出,對單個元素的復制。侵權的認定標準是采取“實質相似性”還是“實質相同性”標準,要根據這些元素是否受制于限定原則,如外部因素等來決定。如果受制于限定原則,則應該使用“實質相同”標準。第五巡回法院在EngineeringDynamiss案中(1994年)也提出,如果技術和思想概念約束限制了表達思想的可行的方式,那么只有“完全相同”的復制才可提訟。
“實質相同”標準也被提出來應用于對程序作品的整體分析比較之中,第九巡回法院認為:對于那些大多數由可受保護的元素組成的作品,將在實質相似的標準下,提供“寬”的保護;而對于那些大部分由本身不受保護的元素所組成的作品,其保護范圍只限于其所構成的作品的原創性的節選和編排,將在嚴格的實質相同的標準下比較分析,以提供“窄”的保護。
4.其他一些新作法
(1)“不計瑣細”準則的最后刪選
目前,美國有的法院在進行侵權比較分析后,即使發現“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或元素,還要將此部分與整個程序進一步比較,看其在產品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此部分內容對整個作品的作用影響不大,就仍可能按照“不計瑣細”原則,不能構成侵權的基礎。例如:第十一巡回法院在審理Mitek案時,經過抽象——過濾——比較三步檢測分析后,進一步使用“實質相同”標準,對程序作品進行整體比較,最后判定原告程序中5個非文字成分是可受保護的且與被告程序中的成分相似。但是,法院最終仍判決不存在侵權,其理由是這5個相似成分在程序作品作為整體中,缺乏重要性,屬于原告程序中的“不計鎖細”部分。
(2)一些標準的用戶接口成分不受保護
近年來,美國出現了一系列所謂軟件的“外觀與感受”的版權糾紛案例。“外觀與感受”不是一個版權術語,它被用來標識軟件的各種非文字成分。例如:“外觀”往往是指計算機程序的外在各種視聽成分,屏幕顯示用戶接口的可見部分和其他可視的和可聽的輸出部分?!案杏X”則往往包括程序中的動態的操作流程、鍵盤設計和其他能產生各種功能的方法等。從表面上看,“外觀與感受”只涉及用戶界面及其開發的版權問題。實際上,它必然與整個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版權問題有關,特別是,這些案例的處理將影響到對軟件開發中接口界面(不僅僅是用戶接口)的版權處理。近年來美國“外觀與感受”案例的處理結果雖然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趨同的,即一些標準用戶接口成分不受保護。例如:圖形接口的基本特征,除了特別有其特色,與功能無特殊關系等成分之外,一般不受保護。這種處理方法,對于兼容性軟件開發商來說,在處理難以回避的接口版權問題方面,將是有利的。
(3)判斷侵權時更多地使用專家證據
現在,美國法院無論在抽象——過濾階段,還是在比較和整體判斷相似性方面,都更廣泛地采用專家論證以判斷是否侵權。早期,由于計算機軟件的技術復雜性,專家的論證在案件判定方面占較重要的地位。以后,隨著Whelan案侵權準則的簡化,在“外觀和感受”案件中,法院往往提出以普通觀察者的觀察和印象作為判決時的參考。如今,隨著三步判斷法則的使用,無論是抽象層次的劃分,外部因素及其他限制原則的選取和使用,還是實質性相似的分析……都缺少不了專家的論證,這也是一般普通觀察者難以勝任的。這是計算機軟件本身技術特征所決定的。在軟件版權糾紛處理方面,專家的論證已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國法律界近年來的一個明顯傾向是,在有關軟件開發中的版權問題方面,縮小了版權保護范圍,為新軟件的開發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更寬松的環境。
篇8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專業研究生培養;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國對日軟件外包開發領域近5年以來一直以50%的增幅持續發展,會日語并懂得國際軟件開發規范的中國IT人才已成為國內對日軟件外包企業的最熱門人才。為適應時展需要,北航軟件學院把握時機,從實際現狀出發,依托自身強勢的品牌優勢,為國家發展及學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專業,成為中國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應用軟件開發方向碩士學位的正規教育機構,并摸索出一套以“產學研”為主體的教育培養模式。
1培養模式的設計思想
“產學研”模式是一種從實際到理論又到實際的全新教學模式,這種人才培養過程要求培養機構與生產企業進行緊密聯合,從而從生產、管理的一線前沿了解最新的、最為需求的工程技術、工藝方法以及新的應用理論;同時從企業那里得到設備、項目、技術。然后,利用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按照企業實際的要求,通過制定課程體系、編寫和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的教材來培養學生,使學生得到的知識是最新的、最實用的。
在培養過程中,學生在校不但可以學習到技術,而且可以參與學?;蛘咂髽I的科研項目,實現第一次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由于該專業的學生有較多機會在日企或中日合資企業實習、就業,因此在完成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之后,學生又有機會到國外企業中實際工作,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這樣就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第二次結合。通過以上兩次理論聯系實際、工與學的結合,培養學生將來在企業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質。
我們將研究生培養思路確立為“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向創新”,堅持教學的基礎性和科學性。具體做法是:把當前成熟的軟件工程理論成果和思想,凝煉成基礎課體系的核心,整合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突出學科交叉與融合;同時加強學生現代工程技術的實踐能力和外語實用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教育質量,使學生具備自主創新的潛力。
作為對日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日語不僅是這類人才的專業工具,而且是領會日企文化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求畢業生:日語水平達到國際交流基金日語能力考試二級以上,且具有較強的英語能力;訓練有素且深諳日本企業文化、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軟件開發流程與規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軟件開發環境、編寫日文開發文檔能力,可以勝任日文軟件開發各個層次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2基本培養模式
2.1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采用先進的工程化方法進行軟件的開發和生產,是實現軟件產業化的關鍵技術手段,這就需要培養大批軟件工程領域的實用型、復合型軟件工程技術和軟件工程管理人才。設計科學實用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上述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
應用領域廣、技術更新快是當代軟件工程技術最顯著的兩大特征,因此在設計對日軟件開發專業的課程體系時,我們遵循了先進性、靈活性、復合性、工程性和創新性五個基本原則。
2.2實用外語教育
在日本的企業或對日外包的企業,不會日語幾乎無法進行溝通,限制了發展和培養機會。通過學習日本的企業文化,學生不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異等問題,以后在日企實習、工作中可以更快適應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設計風格,熟練掌握軟件開發技能和軟件管理,這對日文應用軟件開發設計有莫大的幫助。
在具體實施日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采取由中國教師教授日語語法,日籍教師教授會話和聽力練習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沒有放松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加強,成為能掌握中、日、英3種語言的短缺人才。
3“三級”實踐教學體系
3.1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核心課程
產學研合作應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在理論教學中,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知識與應用的結合。例如,專業核心課程“雙語軟件工程規范化設計”,既包括從需求到軟件設計過程中的四項主要基礎技術,即需求分析、設計法、文檔、和設計審查,同時還介紹了軟件工程及軟件開發工具、環境、工程中的成熟技術、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分析、軟件工程最新話題等前沿性內容,實現了在軟件工程領域中的理論聯系實際。課程的學習強調了與工程的結合,由日籍一線軟件工程師在全日文開發環境下講授,配備實訓教材并提供日文軟件實訓。在教師指導下以團隊形式完成一定規模的項目,實施規范化的項目分析、設計、實現、測試及維護各環節訓練,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日文文檔的撰寫能力,培養協作交流精神。培養學生能真正掌握一門實用外語,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撰寫外語資料的能力和進行國際化交流的能力。對于致力于軟件外包領域的專業學位獲得者,應精通外語,了解外包國文化和軟件工程規范。
3.2配合核心課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課程,我們還主編并由科學出版社等出版了軟件工程所急需的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軟件工程設計與實踐”、“計算機日語”、“軟件工程規范化設計”、“軟件工程設計案例與分析”等。學術界和工業界專家對系列教材給予較好評價:“這種內容及其組織方法在我國已出版的軟件工程專著和教材中不多見,此系列教材可以為我們樹立應用性著作的范例?!?/p>
3.3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綜合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在學生畢業前還安排了三級實踐性教育。學生應能滿足面向產業和領域需求,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具有運用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具有獨立從事軟件研發,以及擔負工程項目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一級實踐:用來測試學生基本掌握的編程能力及使用基礎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來編寫程序,使用Oracle數據庫等;通過這級實踐的同學可以進入二級實踐的考核。
二級實踐:通過團隊協作來完成。實踐項目大都來自于各個企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按照日企的標準分當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最后要在有日本資深專家的現場,用日語來講解自己做的項目,通過二級實踐的同學有資格去企業實習。
三級實踐――企業實習:
(1) 與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軟件開發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建日文應用軟件開發專業實習基地。NEC日本總公司、NTTdata(日本電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專業獎學金,金額累計高達4000余萬元日元/年。
(2) 學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實習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軟件企業――福建富士通信息軟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軟件學院的戰略合作伙伴。學院已在福州富士通開設了該方向軟件工程碩士點,于2004年12月正式開學。
(4) 與日本Kinsoft株式會社、NETCOM株式會社以及系統綜研株式會社等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在學院內部建立“零距離”學生實習與就業基地。
學生通過企業的面試后直接進入企業實習,在企業中完成實際項目,同時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或論文。
4工程技術與研究兼并的論文要求
(1) 兩種類型論文特點的對比分析
工程型論文要有產品;研究型論文要有理論價值。
工程型論文強調實用性和社會效益;研究型論文則需要有關調研、問題分析、方案選擇、創新驗證等的嚴格根據和論據。
工程型論文書寫格式要按國家規范;研究型論文書寫格式相對自由。
(2) 兩種類型兼有的論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實際應用意義和社會效益。
將以工程背景的項目,做有關調研的同類產品的對比分析、問題分析、方案選擇、創新結果匯報。
將工程規范和研究書寫格式進行合并。
論文選題一般應直接來源于企事業單位,具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和實用價值,同時應具有先進性、一定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知識較好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事軟件項目研發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創新和研究的意識。
論文一般要求結合企業實際需求選擇研究題目。對這類項目,除需指定學校指導教師外,還需指定一名企業指導教師共同負責指導,由軟件學院負責監督和管理。我們的研究生培養在畢業設計(論文)的環節中采用雙導師制,即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以保證產學研合作教育在畢業環節上的有效實施。
論文要求結構合理,層次清楚,討論研究論據充分,寫作認真,文圖標準規范,數據詳實準確,軟件文檔符合標準規范。
5教學效果分析
北航軟件學院從市場的需求出發,與國外大學和領導性的企業聯合辦學。為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學院已經安排了200多人出國實習/就業),吸引了大量的學生。通過對畢業生情況跟蹤調查看出,我們的畢業生已分布在國內的諸多大中型企業、政府部門、科教院所、外資企業。根據我們的初步統計,2005、2006年工程碩士研究生達到了98%以上就業率,平均起薪達到了6000元/月。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 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務社會能力[J]. 中國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輝. 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階段―論大學與工業的關系[M]. 杭州大學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論教學、科研和生產聯合體[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劉力. 美國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經驗[J]. 教育發展研究,2006,(7):16-22.
[5] 王慶. 校企合作:高校辦學的有效途徑[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
篇9
在軟件工程工程碩士培養的諸多問題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與研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套適合于省屬高校軟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為同類型高校提供人才培養的借鑒。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重點需要解決課程體系設置、培養流程規劃與控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而言,還需要解決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這一關鍵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軟件工程學科正式確立的兩個標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軟件工程知識體(SWEBOK)和軟件工程教育知識體(SEEK)。兩個文件內容相近,都包含了軟件工程核心類的知識領域、基礎類或前導類的知識領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4]。軟件工程研究生的培養從原則上說應遵循上述兩個文件,圍繞上述知識領域進行教學。但由于這兩個文件將軟件工程的知識體系劃分為知識點,各領域之間必然存在重復和交疊。在課程設置上無法照搬上述兩個文件。以SEEK為基礎,我們對軟件工程的課程設置進行規劃。整個課程設置被分為五個層次,分別為工程基礎課程、計算機基礎課程、軟件工程核心課程、擴展課程和實踐課程,如圖1所示。課程開設順序大體按照五個層次由低到高依次開展。其中,工程基礎課程提供軟件工程所需數學理論基礎、外語能力培養、軟件工程文檔寫作、論文寫作基本功訓練。計算機基礎課程提供軟件開發必須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如網絡、算法和數據庫知識。相對于本科課程而言,此類課程講授內容更深入全面。軟件工程核心課程設置了高級軟件工程、軟件體系結構和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三門課程。高級軟件工程側重于軟件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過程、軟件開發案例分析。軟件體系結構側重于結構風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統、結構描述、結構的分析與評估、特定領域的軟件體系結構和流行的軟件體系結構等。軟件測試與質量保證著重于軟件質量的改進,討論如何提高軟件質量的方法。擴展課程包含系列領域知識課程,研究生可根據研究方向選擇兩門;軟件開發工具講授最新流行的軟件開發、過程管理所需要的軟件工具的使用,以實踐教學為主。軟件開發新技術研討課程以講座形式開展,教師和學生均可作為一個專題的主講。實踐課程包含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和畢業設計三個環節。
2.培養流程與實施教育部明文規定,專業學位研究生學制原則上為兩年,同時要求應屆本科生進行專業實踐不少于一年。一般來說,研究生在校課程學習時間應有一年左右,加上專業實踐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學習計劃,在兩年內完成培養環節成了一個現實的重要問題。我校以周為單位制定了四川師范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規劃了研究生培養中的幾個關鍵環節,依次為報到入學、課程學習、校內實踐、校外實踐、開題、畢業設計、論文寫作和送審答辯。第一學期研究生主要是課程學習,同時在校內導師指導下開展文獻閱讀和編程能力鍛煉。第二學期前半學期結束理論課程的學習。后半學期和暑期開展校內實踐和畢業設計開題工作。第三學期研究生到實習基地進行校外實踐。從第二學期后半段和整個第三學期,學生在專業實踐的同時,需完成畢業設計。從第二個寒假開始直到第四學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的初稿。從第七周開始,進行論文修改、、盲評和答辯工作。從培養流程表可以看出,這種安排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理論課程學習安排在一個半學期完成,二是實踐課程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研究生理論課程學習任務并不重,完全可壓縮到一學期半,同時可為實踐提供更多時間。校內實踐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屬高校學生大多能力一般,為保障學生進入企業能融入研發團隊從事技術工作,必須先期培訓其實踐能力。這種安排時間較為緊湊,也比較合理,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于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也在兩年的學制內確保了研究生的實踐時間不少于36周。
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軟件開發能力是軟件工程專業碩士必備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養既是對前端課程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后端畢業設計和就業的必然需要。我校將軟件工程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融入了眾多環節。從前期的實驗型課程教學,到中期的校內實踐、再到后期的校外實踐和畢業設計。實驗型課程教學解決軟件設計開發的基礎技能,校內實踐解決中小規模軟件設計開發能力,校外實踐和畢業設計解決中大規模軟件設計能力。
1.實驗型課程教學包含軟件工具的使用訓練、軟件開發環境的搭建、軟件開發案例分析和新技術研討。軟件工具的使用訓練學生單個軟件開發工具的使用,如項目管理軟件Project、開發文檔化軟件Rational、軟件測試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這些工具結構分散,還需進行開發環境的搭建訓練。開發環境搭建訓練內容一為搭建基于微軟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開發平臺,適合.net方向;內容二位、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開發平臺,適合J2EE方向。軟件開發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將自己放在決策者的角度來思考項目所涉及到的具體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實際應對能力。新技術研討促進學生或主動或被動地掌握了一些新興技術,拓寬了技術領域。
2.校內軟件開發實踐采用項目驅動形式開展。要求研究生必須申報各類實際的軟件開發項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學校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學院研究生科研創先項目。研究生可組織本科生參與項目實施,但必須任項目組長,在項目中擔任核心角色,完成軟件需求文檔審定、軟件架構設計、軟件詳細設計、大部分編碼工作、測試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軟件開發實踐在上述環節經歷后,研究生已經掌握中小規模軟件開發的基本技能,此時將研究生派到實習基地,實戰參與企業軟件開發項目。其實踐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負責。前期技能的培養已保證研究生勝任企業中一般性的軟件開發角色。
4.畢業設計研究生在校內和校外實踐的36周中,還需要同時進行畢業設計的開題、實施。研究生可結合企業實習工作完成畢業設計。專業實踐的考核分為定期匯報和實踐環節結束匯報兩種形式。研究生應每隔兩個月集中匯報一次實習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績等。實踐結束時在全院公開匯報,其成績作為實踐課程成績。
三、結論
篇10
參考文獻的寫作要按照論文當中標注的先后依次用阿拉伯數字編碼,用方括號標注序號,如果作者反復引用該文獻,在論文當中用同一序號標注就可以了,關注學術參考網查看更多優秀的參考文獻,下面是小編采編收集的關于數據庫設計論文參考文獻,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數據庫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譚懷遠.讓Oracle跑得更快2——基于海量數據的數據庫設計與優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2]馮建華.數據庫數據庫系統設計與原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康諾利,何玉潔.數據庫設計教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4]任巍.鐵路巡檢作業信息實時管理系統的數據庫設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02)
[5]譚嶠.SQLServer數據庫性能優化研究[J].硅谷.2014(08)
[6]林元彥.SQLServer數據庫性能分析與優化[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3(17)
數據庫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李金靖.淺析軟件開發中的數據庫設計的理論和實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15).
[2]曹志錦,王永梁.基于RS485的多級串行通信實驗系統設計及應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2,19(5):65-67.
[3]李金靖.淺析軟件開發中的數據庫設計的理論和實踐[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6).
[4]ThomasM.connolly.數據庫設計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劉亞軍.數據庫設計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數據庫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謝星星,朱嬋.PowerDesigner系統分析與建模實戰[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5.
[2]李波,孫憲麗,關穎.PowerDesigner16從入門到精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薩師煊,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77.
[4]郭東恩.數據庫原理及應用[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1-160.